段銳超
(陜西理工大學 圖書館,陜西 漢中 723000)
適應與過渡:北朝州郡縣長官世襲制析論
段銳超
(陜西理工大學 圖書館,陜西 漢中 723000)
北朝州郡縣長官世襲制是一種特殊任官制度,包括世襲刺史、世襲郡守及世襲縣令等三種形式。這一制度的實施,分別有優(yōu)容權臣以達成暫時平衡、籠絡邊酋以借力守邊以及賞功旌義等目的,彰顯出世襲社會背景下世家大族與豪強酋帥對行政權力的壟斷性特征。時人以世為家鄉(xiāng)州郡縣長官為榮的觀念,是其產生和延續(xù)的社會心理基礎。該制度可視為由酋長制走向郡縣制的一種過渡形式,它適應了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因而在實踐中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其與專一制皇權的矛盾終究不可調和。北周統(tǒng)治者適時改制,對世襲州郡縣者改為賜予五等爵,從制度上推動了北周封建化進程。該制度的實施、演變和廢止的過程,也是北朝文化認同進程逐步深入的反映。該制度的影響遠及后世。
州郡縣長官世襲制;行政官職世襲;世襲刺史;選舉社會;北朝
選舉制是北朝任官制度的主流,占據(jù)主導地位。但北朝的州郡縣長官世襲制,作為一種特殊的地方三級行政長官任官方式,在中國封建社會皇權逐漸加強的大背景下,遺世獨立,頑強存在,背離于歷史發(fā)展趨勢,因而極具特色。所以,對該制度進行專題研究,厘清其施行背景、原因、范圍、過程、影響及其存在與消失的意義,釋讀其中所蘊含的文化認同信息,自有其學術價值。
周一良先生《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及張旭華先生《“周氏以降,選無清濁”辨》,對西魏、北周的州郡縣長官世襲制分別從民族政策、任官制度的角度有所論及[1]117-176[2]。本文擬將該制度置于一個較長歷史時段內和選舉社會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希望可以使作為任官制度之一環(huán)的北朝州郡縣長官世襲制更加清晰,進而深化對北朝制度演變的動態(tài)過程及北朝民族認同進程的認識。
北朝州郡縣長官世襲制,是指朝廷在制度上授權特定地方的行政權力由同一血緣家庭或家族內部承襲和獨享,而不許該家庭或家族以外的人染指的一種任官制度。其表現(xiàn)形式包括世襲刺史、世襲郡守及世襲縣令三種。由于北朝軍政一體化,世襲刺史、世襲郡守和世襲縣令自然不僅可以臨民,還可以領兵。
相關事例最早見于《魏書·咸陽王禧傳》:“有司奏冀州人蘇僧瓘等三千人,稱禧清明有惠政,請世胙冀州。詔曰:‘利建雖古,未必今宜;經(jīng)野由君,理非下請。邑采之封,自有別式?!盵3]535咸陽王元禧是北魏孝文帝之弟。民眾所請被孝文帝以不合時宜及程序不當?shù)葹橛捎枰苑駴Q。
世襲刺史的受任始見于《魏書·敬宗孝莊帝紀》:“(建義元年即528年十一月)戊寅,以上黨王天穆為大將軍、開府,世襲并州刺史?!盵3]261元天穆本是北魏皇室疏屬,卻又是權臣爾朱榮心腹。在“政出權胡,……牧守皆出其門”[4]292的形勢下,被委以并州刺史重任。爾朱榮率兵赴洛陽威凌朝廷,曾令元天穆留后。孝莊帝即位,元天穆被封為上黨王,召赴京師,屢次作為統(tǒng)帥出征,但應仍同時遙領并州刺史一職。爾朱榮擒葛榮后,元天穆“尋監(jiān)國史,錄尚書事,開府,世襲并州刺史”[3]355,獲得了世襲刺史的權利和榮耀,開刺史世襲之先河?!对炷履怪尽方o出了朝廷授予其世襲刺史的理由:“又以王纂蔭乾暉,本枝皇干,體密君親,義形家國;與天柱潛結玄圖,顯成大義,一舊威靈,再造區(qū)夏;雖疏畫山川,開錫土宇,禮命光照,器像雕蔚,猶不足以酬靜難濟時之功,報扶危定傾之績。除世襲并州刺史,本官、王如故?!盵4]278即所謂不“除世襲并州刺史”不足以酬其大功。
孝莊帝刺殺爾朱榮和元天穆后,任命侍中、司空公楊津為驃騎大將軍、并州刺史,但因形勢急變,楊津未能赴任,遂改由太原太守、長廣王曄行并州刺史[3]267。元曄被權臣爾朱兆、爾朱世隆共推為魏主,實為傀儡。元曄任命爾朱兆為并州刺史,“尋加都督十州諸軍事,世襲并州刺史”[3]1663-1664。但不久爾朱兆被高歡誅滅,爾朱氏集團亦告覆滅。
所以,元天穆、爾朱兆的世襲并州刺史都沒有完成傳襲。
爾朱榮以其部民為核心組建勁旅,控制朝政,平息了六鎮(zhèn)暴動及繼之而起的其他反叛。元天穆、爾朱兆二人都是憑借這一凌駕于朝廷之上的軍事集團力量獲得世襲并州刺史職位的。對朝廷而言,是威壓凌逼下的暫時妥協(xié),而元天穆、爾朱兆自恃戰(zhàn)功和武力接受世襲刺史的行為,也是其肆意妄為的不臣表現(xiàn)。
北魏末另一世襲刺史是權臣高歡,高歡于孝武帝太昌元年(532)獲任世襲定州刺史?!段簳こ龅奂o》:“帝以世易,復除齊獻武王為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太師,世襲定州刺史,增封九萬,并前十五萬戶?!盵3]282《北史》卷六《高祖神武帝紀》及《北齊書》卷一《神武上》記載相同。世襲定州刺史是高歡所獲得的超級權利之一。不過雄才大略的高歡可能不久即主動放棄了這一權利,但史籍載之不詳?!段簳ば㈧o帝紀》:“(天平三年即536年秋)九月壬寅,以定州刺史侯景兼尚書右仆射、南道行臺,節(jié)度諸軍南討?!盵3]300可知東魏孝靜帝天平中侯景曾出任定州刺史,定州刺史已非高歡。高歡曾經(jīng)固讓天柱大將軍,并請求讓爵分邑,以表示一種姿態(tài):“(太昌元年即532年五月)戊戌,以齊獻武王固讓,聽解天柱大將軍,減封五萬戶,余悉如故?!盵3]283“(永熙二年即533年八月)癸酉,齊獻武王上表固讓王爵,不許;請分邑十萬戶,節(jié)降為品,回授勛義,從之?!盵3]288官職爵邑,對于實權在握但仍不乏反對者的高歡來說意義不大,反易授人以柄,故如其自求解除世襲定州刺史亦不難理解。
北魏末另有羌酋梁景叡獲任世襲河州刺史,這一授任應與其世為部落酋帥的身份、軍事實力及在河州當?shù)氐挠绊懥τ嘘P?!侗笔贰ち壕皡眰鳌罚骸傲河[字景叡,金城人也。其先出自安定,避難走西羌,世為部落酋帥?!毙⒉?,梁景叡散財募兵,參與破莫折念生、胡琛等起義軍的軍事行動,擁有一定實力。《北史·梁覽傳》記孝莊帝授梁景叡世襲刺史較詳:“永安中(528—530年),詔大鴻臚瑯邪王皓就策授世為河州刺史?!盵5]1806又《魏書·出帝紀》載:(永熙二年即533年三月)“戊申,以使持節(jié)、都督河渭部(鄯)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世襲河州刺史梁景叡為儀同三司?!盵3]287但據(jù)《北史·宋世良傳》,梁景叡其實對朝廷不恭:“河州刺史梁景叡,枹罕羌首,恃遠不敬,其賀正使人,頻年稱疾?!盵5]941梁景叡后被宇文泰所殺,其子梁鸛雀并未能襲任河州刺史[5]1806。
西魏有蔡陽蠻王魯超明為世襲南雍州刺史?!吨軙ぎ愑騻魃稀ばU傳》:“大統(tǒng)五年(539年),蔡陽蠻王魯超明內屬,以為南雍州刺史,仍世襲焉?!盵6]888西魏時,又有巴人泉元禮為世襲洛州刺史。泉氏世為洛州雄豪。泉元禮率鄉(xiāng)人襲州城,斬東魏所署洛州刺史杜窋(亦為當?shù)睾雷澹魑骸俺⒓沃?,拜衛(wèi)將軍、車騎大將軍,世襲洛州刺史”。泉元禮在沙苑之戰(zhàn)中戰(zhàn)死,朝廷“復以(泉)仲遵為洛州刺史”[6]788。泉仲遵是泉元禮之弟。這是第一例兄終弟及傳襲世襲刺史的例子,但經(jīng)過了朝廷任命的必需程序,而且泉元禮系為國戰(zhàn)死。泉氏本世襲豐陽縣令(見下文),又世襲洛州刺史,兩級行政機構都被其家族掌控。杜窋為洛州刺史時,“巴人素輕杜而重泉”,泉氏在洛州有其民間基礎和固有勢力,外人很難在當?shù)亓⒆?。鐘盛先生在其《西魏北周“作牧本州”考析》一文中,認為“世襲也是獲取本州刺史的一種途徑,典型者有泉企父子、李長壽父子等”[7]。鐘先生的觀點頗具啟發(fā)意義,但所舉“世襲”的例子不甚妥當,其中泉企并未任世襲刺史,李長壽父子雖相繼任廣州刺史,但并無世襲刺史之名。
由上述數(shù)例可知,北朝世襲刺史的授予對象,一是權臣,如元天穆、爾朱兆、高歡等,一是居于偏遠地方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如羌酋梁景叡、蔡陽蠻王魯超明、巴酋泉元禮等。
北朝還有一種雖無世襲之名,卻有世為某州刺史之實的任職情形?!侗饼R書·封隆之傳附子子繪傳》載:“子繪祖父世為本州,百姓素所歸附?!备邭w彥反于冀州,北齊武成帝因封氏“世載名德,恩洽彼州”,委派封子繪至冀州慰撫。子繪巡城曉以禍福,結果民吏降款相繼?!百\平,仍敕子繪權行州事”[8]306。封氏三代都曾任其家鄉(xiāng)冀州的刺史?!斗庾永L墓志》對此亦有記載:“大寧二年,除都官尚書,尋行冀州事。先日,司空、太保二公并臨冀部。至是公復行焉。三葉本岳,世論歸美?!盵4]424另有畢氏世為兗州刺史:“(畢)義云盛稱門閥,云我累世本州刺史?!盵8]世為某州刺史,是當時的一種政治現(xiàn)象,并不罕有,與當時社會上以世為家鄉(xiāng)州郡縣長官為榮的觀念有關,這恐怕也是“世襲某州刺史”出現(xiàn)于北朝且易于被接受的社會心理基礎。另有南朝降將司馬楚之與子司馬金龍、司馬躍相繼任朔州刺史,“鎮(zhèn)會云中,朔土服其威德”[3]860。當然,這幾例雖都是父子兄弟任職相繼,但畢竟并無世襲之名,且與世襲刺史有質的不同。
世襲郡守的實例較少。西魏上洛邑陽人陽雄,世為豪族,隨宇文泰屢經(jīng)戰(zhàn)陣,多有戰(zhàn)功,“前后增邑四百五十戶,世襲邑陽郡守”[6]797。對于陽雄的族別,周一良先生疑其亦為“巴氐之類”。
另有北魏彭城呂縣人孫道登,在北魏孝莊帝永安初(永安元年為528年)被南朝梁將領韋休等俘獲后,臨刃不懼,拒絕勸降鄉(xiāng)曲,遂被害。當時有這種節(jié)義壯舉的還有宗女等人。他們?yōu)樽拥苴A得了出任并承襲五品郡守的資格:“二州表其節(jié)義,道登等并賜五品郡、五等子爵,聽子弟承襲?!盵3]1895孫道登等人的子弟可以承襲的,既有五等子爵,又有五品郡守官職,但未言明何郡,這里的“聽子弟承襲”應即世襲之意,因為以功獲賜的子爵不可能只許傳襲一代,則五品郡職亦同。
可見世襲郡守被用以賞功旌義,一是授予有功的地方豪族,一是授予節(jié)義突出者。
前文提及,西魏時巴人泉氏世襲洛州刺史。早在北魏時,泉氏已世襲豐陽令?!吨軙と髠鳌份d,北魏上洛豐陽人泉企(上文提及之泉元禮為其長子),世為商洛雄豪?!霸婢把?,魏建節(jié)將軍,假宜陽郡守,世襲本縣令,封丹水侯。父安志,復為建節(jié)將軍、宜陽郡守,領本縣令,降爵為伯。”泉企九歲喪父,十二歲時,鄉(xiāng)人三百余人前往州府請泉企為縣令,州府申報朝廷。吏部尚書郭祚因泉企年少,欲選遣他人先擔任縣令之職,待完成一個任期后,再由泉企接任。宣武帝卻不以為然,認為泉企即將成人,又為本鄉(xiāng)擁戴,更重要的是其家本世襲豐陽縣令,“何為舍此世襲,更求一限”,遂依其鄉(xiāng)人所請。泉企次子泉仲遵,年十四為本縣令。泉仲遵子泉暅起家本縣令[6]785。則泉氏自泉景言獲任世襲豐陽縣令后,至少五代遞相傳襲豐陽縣令一職,此職成為泉氏一門的禁臠和起家官職,他人無權染指。從泉氏任職的過程亦可看出,子弟襲任父兄的世襲縣令之職尚需經(jīng)過州府報請朝廷批準。
世襲州郡縣地方行政長官之例,北魏最多,除上洛豐陽泉氏世襲豐陽縣令的開始時間在北魏早中期以外,其他各例皆見于北魏末期政局開始動蕩之后。西魏北周則有多例。東魏只見高歡一例,而北齊開國后,地方行政官職的世襲不見于史。另外,因父死王事等原因,朝廷詔子襲父職之類事例甚多,因非世襲,茲不贅述。
北朝統(tǒng)治者對郡縣制和選官制度有著清醒的認識:“自漢以來,罷侯置守,時無世繼?!盵3]32“罷侯置守,歷年永久,統(tǒng)以方牧,仍世相循?!盵3]1899但在特殊情勢下,統(tǒng)治者仍然容忍或者說借助了地方行政長官世襲這一形式,走了回頭路。
由上文的例子可知,世襲行政長官的轄區(qū),分為兩類,一是邊遠地區(qū),如河州、洛州、南雍州等地;一是心腹重區(qū),如并州、定州等地。州郡縣長官世襲制的授職對象為兩類人:邊遠地區(qū)的酋豪和權臣。
1.與魏晉南北朝的世襲社會背景有關。魏晉南北朝的世襲社會背景有助于解釋地方行政官職世襲制何以產生。何懷宏先生按照社會提供給個人的實現(xiàn)和發(fā)展自己機會的差異,把社會分為世襲社會和選舉社會,前者是一種“血而優(yōu)則仕”的社會,血統(tǒng)或家世是取得精英地位的首要條件;后者是一種“學而優(yōu)則仕”的社會,血統(tǒng)或家世不是選才用人的必要考慮因素[9]。他把西周至春秋時代的社會形態(tài)稱為世襲社會,把秦漢至晚清的社會形態(tài)大致上歸為選舉社會,但同時又把魏晉南北朝的歷史視為特例,認為依據(jù)權力分配的標準,魏晉南北朝的社會還是應被稱之為“世襲社會”,這樣就有了一種在兩個“選舉社會”之間夾持一個“世襲社會”的情況。當然它又有別于西周至春秋時代的典型世襲社會[10]。
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視為世襲社會,確實可以解釋許多當時的特有社會現(xiàn)象。雖然何懷宏先生的觀察視野主要及于魏晉和南朝,但相對于秦漢官僚制下的選舉社會而言,北朝確實跟魏晉南朝一樣,保留了或者說重現(xiàn)了更多的世襲社會的殘余。在北朝,一般來說,出身比能力對于獲取政治權力等社會資源更為重要,甚至具有決定性作用,出身于非世族家庭幾乎意味著終身仕進艱難,出頭無望。某些行政職位被某一家庭或家族壟斷這一政治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其實就是世襲社會的一種表征。例如北魏司州牧這一重要職務幾乎為元氏宗室所壟斷。州郡縣長官世襲制正彰顯出世襲社會背景下權臣與豪強酋帥對行政權力的壟斷性,更是將北朝作為一種世襲社會的特征表露無疑。只不過這種世襲并不是一種自然承襲,還要經(jīng)過皇帝的主動或被動的授職這一程序,這一點與典型的世襲社會有所不同,從而也體現(xiàn)出了時代的進步。
2.與選舉制度的不完善及時人以世為家鄉(xiāng)州郡縣長官為榮的觀念有關。具體到制度建設上,州郡縣長官世襲制的產生,與當時尚未找到更加公平、更有效率、輻射面更廣的選舉制度有關。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選舉制度因制度本身的缺陷,已被世家大族利用、扭曲和異化,成為其壟斷美職和維護特權的工具。以至于“到南北朝末年,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嚴重妨礙了人才的任用,動搖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11]。而更有利于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尚處于孕育階段。社會上存在著崇尚世族門閥的價值取向和將世代出任家鄉(xiāng)州郡縣長官視為榮耀的觀念和氛圍。人們對豪強世族認同度較高,豪強世族出任家鄉(xiāng)的行政長官易于被當?shù)厝私邮堋_@是州郡縣長官世襲制產生和延續(xù)的社會心理基礎。如上文所舉封子繪的祖父、父親和他自己三代任家鄉(xiāng)冀州的刺史,“三葉本岳,世論歸美”,正是北朝這一社會心理現(xiàn)象的典型表現(xiàn)。世襲刺史是“作牧本州”的一種特殊形式。鄉(xiāng)人集體請求州府以使十二歲的泉企襲任豐陽縣令,也是這種群體性心理的反映。
張旭華先生認為,州郡縣長官世襲制是西魏、北周以九品中正制為主導的任官制度的重要補充,是對北魏以來的方隅豪族與巴氐豪酋世代壟斷州郡縣職的公開承認,并使之合法化與制度化。西魏、北周的選官體制仍然具有較為濃厚的門第色彩,而非史籍所謂“周氏以降,選無清濁”[2]。
3.與當?shù)氐牟孔鍎萘θ匀粡姶蠛捅背〉闷渲С钟嘘P。單就獲得世襲權利者為豪酋的情形而言,州郡縣長官世襲制的實施,當與區(qū)域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階段較低、部族文化傳統(tǒng)深厚和部族勢力仍然強大有關。秦漢以降,作為選舉社會重要標志的郡縣制成為行政制度的主流和正軌,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世襲社會”之下,行政制度上雖仍以郡縣制為主,但統(tǒng)治者在局地又因地制宜,實行有別于主流的行政管理制度,州郡縣長官世襲制即為其一。
上文中提及的河州、洛州、南雍州等地,就當時而言,基本上屬于經(jīng)濟文化較為落后的邊遠地區(qū),交通不便,且處于分裂時期的軍事斗爭前沿,居民以少數(shù)族為主,具有深厚的部族文化傳統(tǒng),郡縣制在當?shù)夭⑽慈〉酶叨劝l(fā)展。也就是說,這些地區(qū)與中心地區(qū)存在著社會經(jīng)濟方面的結構性差別,也存在著文化性差別。這些地區(qū)的被授予世襲行政職務者,是擁有較強部族武裝的少數(shù)族地方酋豪,朝廷以賞功的形式授予其世襲行政官職,對其安撫籠絡,示以優(yōu)遇,借以更好地管理邊疆地區(qū)。如西魏朝廷使泉氏世襲洛州刺史和豐陽縣令,既是承認現(xiàn)實,又是希望收其效用。周一良先生認為宇文氏對巴氐酋豪廣加聯(lián)絡并特別優(yōu)待,目的是確保這些巴氐部族所據(jù)地區(qū)的安定并借助其武力在山東和江南作戰(zhàn)[1]172。又如吳永章先生認為北朝對歸附的蠻族首領,一概加以委用,把安撫之策擺在重要地位,以贏得其支持[12]。
北魏建國后雖然一直推行“離散部落”的政策,但這一政策實施得并不徹底,北朝的領民酋長世襲制(與酋長制有所不同)在郡縣制之外長期存在。領民酋長對所轄區(qū)域和部族享有較大的自治權,代表著一種不可忽視的保守性勢力,對郡縣制的推行必然形成阻礙,影響國家的行政官職設置和行政官僚體系建設。
所以說,州郡縣長官世襲制的出現(xiàn)并不突兀,是朝廷在尚不能完全將一些邊疆地區(qū)或新附少數(shù)族勢力與內地同等管理的情況下,暫時遵從其地其民舊俗,承認其部族首領世襲領民的既成事實和權利,以變通的方式加以管理,綏靖邊疆,安撫新附,屬羈縻方式和權宜之計,待時機成熟時自會予以變改。
4.與某一時期臣權勢力過于強大有關。就獲得世襲權利者為權臣的情形而言,朝廷授予其世襲刺史,不過是對其表示的優(yōu)容妥協(xié),以此求得暫時的平衡,反映出君權與臣權的尖銳矛盾和權臣勢力的強大。刺史被世襲的州本來是朝廷的心腹重區(qū),卻成為權臣的基地和大后方,實際早已被其牢牢控制,朝廷力不能制。如北魏授予爾朱兆等世襲刺史之職,肇因于北魏后期及東魏君綱不振、強臣專權,對于皇帝而言屬不得已而為之。
州郡縣長官世襲制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權臣世襲刺史與豪酋世襲州郡縣長官,兩者的實質大不相同。
權臣世襲州刺史反映出的是朝廷對叛逆的無奈。權臣控制下的世襲州,儼然是國中之國,朝廷對其已然失控,只能聽之任之,僅維持表面上的君臣關系。這種情形下的由權臣主導的刺史世襲制的實施,披著朝廷授職的外衣,但本質上是一種權臣對朝廷叛逆的不臣之舉,反映出的是朝廷對權臣叛逆行為的無奈。如北魏末年朝廷對權臣爾朱兆的授職即屬于這種情形,只不過爾朱氏的并州刺史世襲乃因政治風云的變幻,最終未能變成現(xiàn)實。
歷史發(fā)展是曲折向前的,就爾朱兆、高歡等個例而言,州郡縣長官世襲制的實施,恐怕是一種郡縣制的倒退形式。
豪酋世襲州郡縣長官實質上是一種權力的暫時讓渡。對于在少數(shù)族地區(qū)實行州郡縣長官世襲制,應看到其積極的一面,因為它較之酋長制或領民酋長世襲制,已經(jīng)前進了一步。邊疆地區(qū)的世襲刺史等世襲行政長官,與世襲的酋長不同,雖然兩者對轄地的治理方式未必有重大區(qū)別,但前者有了地方行政長官的名義,朝廷名義上已將其勢力納入了行政體系中,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對其實施有效管理,只不過對其內部管理結構的干預仍然較少。如北朝以歸附的蠻族首領田益宗為南荊州刺史,“所統(tǒng)守宰,任其銓置”[3]1370,間接反映出北朝政府對蠻族等少數(shù)族的管理方式和狀態(tài)。田益宗還不是世襲刺史,作為世襲南雍州刺史的蠻王魯超明必然擁有與田益宗同等甚至更大的“銓置”權。
對于這些酋豪,朝廷基本上可控,主動使用這種任職方式只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多數(shù)酋豪(如泉氏、魯氏)的世襲刺史,本由其軍功和忠誠所致。世襲刺史在性質上應介于刺史與部落酋長之間,趨于封建行政化而又仍帶有部落舊制色彩。該制度可視為由酋長制或領民酋長制走向郡縣制的一種過渡形式。
有一個很好的參照物可資參照,即南朝實施的左州左郡左縣制度。左郡左縣之名首見于劉宋,蕭梁時極盛,左郡之上產生左州。其設立以蠻酋的歸附為前提,均有實地,且權力世襲。長吏皆為蠻酋,一般無政府軍隊戍守。左郡左縣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與朝廷關系復雜,但左郡左縣制的實行,說明少數(shù)民族都已受到政府不同程度的控制,有利于向編戶轉化和民族融合的最終完成[13]?!叭粩?shù)世之后,終必別簡人以代之”[14],政府仍以實施郡縣制為長遠目標。
針對權臣實施的世襲制,隨著權臣的覆亡或者權臣的放棄而終止。如前所述,高歡在北魏末任世襲定州刺史,其任職時間最晚只可能延續(xù)到東魏天平三年,此外,東魏北齊再未見任職世襲州郡縣長官的例子。也就是說,即使是在東魏北齊的少數(shù)族地區(qū),州郡縣長官世襲制也并未實施開來。
而在西魏北周少數(shù)族地區(qū)實行的州郡縣長官世襲制,適應了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與歷史發(fā)展階段,符合現(xiàn)實需要,因而在實踐中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其與專一制皇權的矛盾的不可調和性,決定了其過渡性和暫時性的特征,在完成其使命后,被停廢或取代不可避免。
州郡縣長官世襲制在西魏北周得到了實施和延續(xù),其廢止也有明確的時間,即北周武帝時。《周書·武帝紀上》載:保定三年(563)九月己丑,“初令世襲州郡縣者改為五等爵,州封伯,郡封子,縣封男”[6]69。州郡縣長官世襲制宣告終結。北周朝廷將州郡縣長官世襲改成了爵位世襲,對原擁有世襲州郡縣特權者,在徹底剝奪其世襲行政權力的同時,用世襲爵位的方式予以替代式補償。
保定為周武帝的第一個年號,其時北周的實權掌控在其堂兄、權臣宇文護之手,停廢州郡縣長官世襲制的決策實際上是由宇文護作出的。隨著北周代魏的平穩(wěn)過渡,中央集權的力量已經(jīng)足夠強大,改制的時機已然成熟,宇文護遂作出這一重要決策。政策的推行沒有遇到什么阻力,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州郡縣長官世襲制具有其特殊性和時代性,產生和延續(xù)于世襲社會背景較為突出和選舉制度不完善的北朝時期,是中央政府與權臣或地方少數(shù)族政治軍事力量角力與平衡的產物,并非一種常態(tài)化和一般性的制度設計,與當時通行的選舉制相對立,施行范圍有限,更不能說代表了一種方向。
該制度在北周的繼續(xù)實施,雖說是一種對現(xiàn)狀的承認和延續(xù),但畢竟與單一制皇權世襲和郡縣制持續(xù)發(fā)展的歷史大勢背道而馳,雖不無積極的一面,但其弊端和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行政權力在家庭或家族中傳遞,似乎又回到了世卿世祿制時代。地方的世襲行政長官雖然像一般行政長官一樣每一任有相同的任期,但可以連任,實質上是終身制,除非朝廷以升職等方式將其調離。另外雖然其權力名義上也來自于朝廷任命,但實際上獨立性較強,朝廷對其內部具體管理事務的干預恐怕更少。如上文所提及的世襲河州刺史梁景叡對朝廷“恃遠不敬,其賀正使人,頻年稱疾”,顯示出朝廷在當?shù)氐臋嗤院涂刂屏τ邢?。這一制度不僅不能保障選賢與能,而且其長期執(zhí)行,會產生一個隱患,即地方勢力的坐大。這種弊端不能不引起統(tǒng)治者的警惕。當時機成熟,即中央政權趨于穩(wěn)定和中央集權的力量足夠強大時,統(tǒng)治者就會適時改制,將所涉及的州郡納入到郡縣制的軌道上來。
1.推動了北周封建化的進程。北周州郡縣長官世襲制走向終結,是皇權和封建制擴張與奴隸制殘余逐漸被剔除和部落制走向衰落的結果。廢止州郡縣長官世襲,代之以爵位世襲,使這些邊遠民族地區(qū)在行政管理上與內地無別,將其完全納入普通的行政管理體系,強化了官僚體系建設和對邊遠地區(qū)的管理與控制,從而擴大了郡縣制的適用范圍,有益于加強中央集權,為推動北周的封建化進程提供了制度保障。反過來看,這一政策轉向,也是中央權威和對地方控制力足夠強大的結果。
州郡縣長官世襲制與封爵制都是剝削制度和特權壟斷的產物,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相對來說,爵位世襲是一種常態(tài),因爵位世襲主要是經(jīng)濟利益的傳襲,附帶獲得相應的政治資格和政治榮譽,而官職世襲所傳襲的主要是行政權力。宇文護的改革,完成了一種利益轉換,即官與爵的置換,革除一人一姓對一地方行政權力的壟斷,但又使既得利益者的權益得到了一定補償和新的保障,以另一種形式呈現(xiàn),而非予以硬性剝奪,所以未出現(xiàn)大的阻力和震蕩,這也是此項改革得以成功的前提。
2.客觀上推動了北朝制度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進程。不同地區(qū)的制度安排之所以不同,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的差異性是其內在原因。州郡縣長官世襲制,本質上是一種囿于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的差異而實行的有限自治,是一種暫時性和過渡性的制度安排。北周州郡縣長官世襲制走向終結,是職官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中世襲因素的剔除過程,是行政制度上向郡縣制的靠攏和回歸。
就實質而言,取消一姓一族的世襲行政特權,有助于促使部落制、酋長制衰落和部落民、部曲到編戶的轉化,為民族交融清掃障礙,形成融合發(fā)展的新格局,有助于減少差異性,增進同質性。就心理而言,郡縣制必然提升民族地區(qū)的民眾對郡縣制和選官制度的制度文化認同,使之逐漸深入人心,進而促進民族認同。
宇文護改制的順利實施,本身也是制度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的表現(xiàn)。
3.維護了安定統(tǒng)一的局面。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君權與臣權始終是既相互博弈又相互利用的兩對矛盾。中央權力和君權,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公權。州郡縣長官世襲,本質上是公權讓渡,化公為私,公權私用,易導致地方權力過大。從歷史實踐看,這種狀況可能會被別有用心者利用,雖然一般尚不足以掀起風浪,但嚴重者會形成尾大不掉難以控制的獨立王國,影響到穩(wěn)定和統(tǒng)一。尹辰先生就認為軍權分散與軍權失控是魏晉南北朝分裂割據(jù)的成因之一[15]。
廢止州郡縣長官世襲制,改間接統(tǒng)治為直接統(tǒng)治,從制度上切斷了邊遠地區(qū)強力家族對帶兵權和領民權的壟斷,有效消除了地方勢力的割據(jù)隱患和對中央集權的潛在威脅和阻力,是一項防患于未然的舉措。這一舉措也必將對所在地方的民眾的群體心理產生深刻影響,將其對豪族的依賴和信任,轉化為對朝廷的認同和忠誠,提升中央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統(tǒng)一和加速一體化進程。
北朝州郡縣長官世襲制的負面性使北周統(tǒng)治者下決心將其廢止,只通過選舉授職,地方行政官員皆由朝廷委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北魏以來作為個別現(xiàn)象的“行政官職世襲化”的苗頭并沒有被后來者徹底消除,北朝州郡縣長官世襲制的影響力超出了北朝,至唐初,還發(fā)展出了“代襲刺史(即世襲刺史,避唐太宗諱改)制”,一度影響到唐朝的制度建設取向。北朝行政長官世襲制可被認為是后世各種形式的地方行政官職世襲之濫觴。
唐太宗李世民顯然對北朝州郡縣長官世襲制的弊端認識不足且高估其積極的一面,使刺史世襲制一度恢復?!杜f唐書·太宗紀下》:“(貞觀十一年即637年六月)己未,定制諸王為世封刺史。戊辰,定制勛臣為世封刺史。”[16]48《舊唐書·房玄齡傳》:“十一年,與司空長孫無忌等十四人并代襲刺史?!盵16]2461墓志資料對此也有反映?!独钽∧怪尽罚骸坝峙c諸王同詔代襲安州刺史。”[17]獲得刺史世襲特權的都是宗室或開國功臣。由于代襲刺史制度弊端明顯,在長孫無忌、房玄齡、馬周、于志寧等大臣以“重裂山河,愈彰濫賞”[18]“今古事殊,恐非久安之道”[16]2694等理由固諫之下,“(貞觀十三年)二月丙子,停世襲刺史”[16]50,功臣被改封公爵。長孫無忌等人反對分封世襲刺史,對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與安定、防止出現(xiàn)分裂割據(jù)局面無疑有積極意義。亦可見行政官職世襲已經(jīng)不合時宜,失去了其適宜存在的土壤。
王夫之針對唐太宗授予功臣世襲刺史一事,在其《讀通鑒論》之《論刺史世襲》中曰:“太宗以荊王元景、長孫無忌等為諸州刺史,子孫世襲,而無忌等不愿受封,足以達人情矣。夫人之情,俾其子孫世有其土,世役其民,席富貴于無窮,豈有不欲者哉?知其適以殄絕其苗裔而禍天下,茍非至愚,未有不視為陷阱者也?!瓡r所不可為,非貪叨無已、懷奸欲叛者,固永終知敝而不愿也。馬周曰:‘孩童嗣職,萬一驕愚,兆庶被殃,國家受敗。’則不忍毒害見存之百姓,寧割恩于已亡之一臣;稍有識者,固聞之而寒心也?!谠唬骸畹匾苑夤Τ?,古今通義,而公薄之,豈強公以茅土邪?’強人而授之國,為天下嗤而已矣,惡足辯?”[19]王夫之談到了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對立,承柳宗元《封建論》的觀點,闡述了分封制(行政長官世襲制)的危害,指出若非“懷奸欲叛者”,是永不愿接受分封的,并認為馬周等大臣已認識到行政官職世襲制在獲得行政人才上的不確定性,因為假若受封茅土者子孫非適宜其位之人,將危及民眾與國家,同時危及其自身與家族,因此這一制度于國于家皆有潛在危害。由此可見,郡縣制與選官制度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已經(jīng)深入人心,而唐初大臣對行政官職世襲制的潛在危害具有清醒的認識和警惕,已經(jīng)形成共識。這也是北周廢止州郡縣長官世襲制具有積極意義的一個證明。
但在邊遠地區(qū)特別是一些初附之區(qū),唐朝政府推行的羈縻州制度與北朝州郡縣長官世襲制有較大的相似性?!缎绿茣さ乩碇酒呦隆罚骸俺跷聪居谒囊模蕴谄酵回?,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號為羈縻云。”[20]1113如《新唐書·地理志三·河北道·幽州范陽郡》載燕州“以首領世襲刺史”[20]1020。也有一些邊遠“正州”以部落首領世襲刺史、司馬,如劍南道西部十余州[21]。這都是唐中央政府審時度勢、適應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需要的結果。
北宋有折氏世襲府州知州,乃因北宋中央對地方控制力不足,尊重府州折氏的特殊性,同時利用其捍衛(wèi)邊疆對抗西夏。北宋府州折氏的世襲制,絕非一種簡單的普通的世襲制,而是一種中央主導下的血緣加能力的復合型世襲制,是一特殊的成功案例[22]。宋代于西南地區(qū)仍延續(xù)羈縻州制度。
在以后的歷史發(fā)展中,其他各種形式的變相的世襲制仍然不時出現(xiàn),余響不絕,并伴隨封建社會始終。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皇權世襲制和家天下制度的存在,以及君權與臣權之間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利用的復雜關系的作用。只有當皇權世襲也被連根拔掉的時候,州郡縣長官世襲制以及軍鎮(zhèn)長官世襲制等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具有落后性和不穩(wěn)定因素的世襲制才會徹底絕跡。
[1]周一良.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G]//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
[2]張旭華.“周氏以降,選無清濁”辨[J].史學集刊,2012(4):13-22.
[3]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G].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5]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
[7]鐘盛.西魏北周“作牧本州”考析[G].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5輯.武漢大學文科學報編輯部編輯出版,2009:85-104.
[8]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576.
[9]何懷宏.世襲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
[10]何懷宏.世襲社會的另一種形態(tài)——對六朝士族社會的一個初步觀察[J].史學月刊,2011(2):29-54.
[11]王力平.中古士族到士人的演進[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39-43.
[12]吳永章.北朝與蠻族[J].民族論壇,1987(1):53-60.
[13]方高峰.試論左郡左縣制[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2):23-30.
[14]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06.
[15]尹辰.魏晉南北朝分裂割據(jù)的成因及其后果[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2):84-88.
[16]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7]鄭炳林,張全民,等.唐李恪墓志銘考釋與有關問題研究[J].敦煌學輯刊,2007(3):5-22.
[18]長孫無忌,等.請罷功臣世襲表[M]//李昉,等.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3147.
[19]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5:702-703.
[20]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1]王義康.唐代“蕃州”監(jiān)察制度試探[J].民族研究,2015(3):74-84.
[22]姜錫東.北宋府州折氏的忠誠與世襲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6(10):111-119.
(責任編輯:田 皓)
K239.2
A
1674-9014(2017)06-0106-08
2017-06-22
段銳超,男,山西臨汾人,陜西理工大學圖書館館員,博士,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及歷史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