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學生人格特質(zhì)、社交焦慮與手機依賴的關系

2017-03-11 05:44:43史滋福鄭凱文張慧敏方舟丁樵石
心理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神經(jīng)質(zhì)人格特質(zhì)社交

史滋福鄭凱文張慧敏方 舟丁樵石

(1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長沙 410081;2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長沙 410081)

大學生人格特質(zhì)、社交焦慮與手機依賴的關系

史滋福1鄭凱文1張慧敏1方 舟2丁樵石1

(1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長沙 410081;2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長沙 410081)

目的:考察大學生人格特質(zhì)、社交焦慮與手機依賴的關系。方法:使用交往焦慮量表、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修訂版)和艾森克人格簡式量表中國版對476名大學生施測。結果:女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得分明顯高于男大學生;視手機為必需品的得分明顯高于視手機為非必需品的得分;7.56%的大學生為手機依賴者;神經(jīng)質(zhì)、社交焦慮與手機依賴存在正相關(r=0.125,0.302),內(nèi)外傾與手機依賴存在負相關(r=-0.340),社交焦慮與人格特質(zhì)對手機依賴的預測作用為16.2%,社交焦慮在神經(jīng)質(zhì)、內(nèi)外傾對手機依賴的影響關系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應的貢獻率分別為70.2%、19.33%。結論:社交焦慮在內(nèi)外傾和神經(jīng)質(zhì)與手機依賴的關系中存在中介效應。

大學生;手機依賴;內(nèi)外傾;神經(jīng)質(zhì);社交焦慮

手機依賴是指個體對手機的使用具有不節(jié)制、沖動的特點,反復把玩手機,當手機不在身邊或出現(xiàn)信號、網(wǎng)絡中斷時表現(xiàn)出明顯的焦慮與失落,有明顯的戒斷癥狀,個體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受到損害類似成癮行為[1]。在前人研究中,手機依賴的比例在15%-40%之間,對大學生的軀體和心理造成雙重傷害[2-5],因此,有關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現(xiàn)象及其成因引起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

賀金波等人綜述手機依賴的發(fā)生機制,認為手機本身的特征和使用者的人格特質(zhì)是影響手機依賴的兩類因素[6]。國外學者將外傾性和神經(jīng)質(zhì)的神經(jīng)和激素改變作為解釋手機依賴重要的病理學依據(jù)[7]。內(nèi)外傾的生理基礎是大腦皮質(zhì)的興奮和抑制水平[8]。典型外傾者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屬于強型,對刺激有更多的渴望,所以此類人格特質(zhì)的個體會有許多社會聯(lián)系,并經(jīng)常參加集體活動,而這恰好降低了他們在虛擬手機交往中的參與度。而典型的內(nèi)傾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屬于弱型,對刺激太過敏感。因此,具有內(nèi)傾特征的個體更喜歡獨處、不喜交往和參加集體活動,他們會逐漸將手機作為連接自己與外界的唯一工具,強烈依賴于手機。此外,神經(jīng)質(zhì)的生理基礎是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和人的恐懼焦慮等情緒有關[8]。高神經(jīng)質(zhì)者有強烈的安全需要,此類人格特質(zhì)的個體害怕在社會交際中出現(xiàn)問題而使自己處于尷尬境地,因此,他們會采用一種安全的交往方式,即以手機為媒介,其他研究也有類似結論[9]。

此外,有關網(wǎng)絡成癮的研究表明,當現(xiàn)實人際交往出現(xiàn)障礙時,人們更可能通過網(wǎng)絡擴展和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對現(xiàn)實人際關系予以補償。而社交焦慮者面對實際社交情境時,害怕被審視或評估,并認為評估是負性的,而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階梯式焦慮狀態(tài)[10]。社交焦慮者敏感的人際體驗使他們難于展開接觸式交往,而打電話、發(fā)信息這種非接觸式的交往可以降低內(nèi)心的焦慮。有研究者認為,內(nèi)向、害羞或缺乏人際交往技巧的個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有效互動,更傾向于通過網(wǎng)絡人際交流,緩解其現(xiàn)實關系貧乏的心理適應問題[11,12]。因此,本研究試圖考察社交焦慮在內(nèi)外傾與手機依賴之間、以及神經(jīng)質(zhì)與手機依賴關系中的作用機制,并假設大學生的社交焦慮水平能顯著地正向預測該群體的手機依賴程度,而且社交焦慮在內(nèi)外傾與手機依賴之間、以及在神經(jīng)質(zhì)與手機依賴關系中存在中介作用。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向湖南省高校大學生發(fā)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76份,有效率為95.20%。其中,男生179人,女生297人,年齡為17-24歲。

1.2 測量工具

1.2.1 大學生手機依賴問卷 采用韓永佳等人2012年編制的大學生手機依賴問卷,包括戒斷性、強迫性、沖突性三個維度,共有13題[13]。問卷采用5級評分方式,測試結果得分越高,說明依賴傾向越強。本次測量α系數(shù)為0.84。

1.2.2 交往焦慮量表 采用龔耀先等人2004年修訂的交往焦慮量表。該量表內(nèi)部一致性較好,分條目與總條目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至少為0.45,八周重測信度是0.80[14]。本次測量α系數(shù)超過0.87。

1.2.3 艾森克人格簡式量表中國版 (EPQ-RSC)采用錢銘怡等人2000年修訂的艾森克人格量表,共有48個條目[15]。該量表有四個因子:內(nèi)外傾、神經(jīng)質(zhì)、精神質(zhì)、社會掩飾性。其分半信度和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除P量表在0.51-0.60外,其余量表均大于0.70,各分量表三周的重測信度分別為P量表0.67、E量表0.88、N量表0.80、L量表0.78,有較高的信度。本次測量α系數(shù)為0.75。

1.3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19.0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t檢驗、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等。

2 結果

2.1 大學生手機依賴現(xiàn)狀

本研究對大學生手機依賴得分的分布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該分布呈正態(tài)分布,且偏度與峰度系數(shù)均近似為0。參照以往研究[13],以44分為手機依賴的判定線,發(fā)現(xiàn)手機依賴者36人,占樣本量7.56%。

表1 被試各類別的人次分布及手機依賴得分

此外,為進一步考察不同類別大學生的手機依賴情況,本研究對大學生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學生干部、校別、專業(yè)、戶口、性別、是否戀愛以及手機是否為生活必須品等方面的差異進行了分析(各類別的人次分布及手機依賴得分見表1)。結果僅發(fā)現(xiàn)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在“性別”和“手機是否為生活必需品”兩個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女生手機依賴得分顯著高于男生手機依賴得分(t=-3.904,p<0.01),視手機為“生活必需品”的大學生手機依賴得分顯著高于“非生活必需品”的大學生手機依賴得分(t=4.803,p<0.01)。

2.2 大學生內(nèi)外傾、神經(jīng)質(zhì)、社交焦慮與手機依賴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社交焦慮與手機依賴顯著正相關,手機依賴與人格特質(zhì)的內(nèi)外傾因子顯著負相關,與神經(jīng)質(zhì)因子顯著正相關,而與精神質(zhì)因子不存在相關(見表2)。

2.3 人格特質(zhì)、社交焦慮對手機依賴的回歸分析

為建立人格特質(zhì)中內(nèi)外傾、神經(jīng)質(zhì)和社交焦慮水平對手機依賴的預測模型,經(jīng)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可得,手機依賴與內(nèi)外傾、神經(jīng)質(zhì)、社交焦慮的關系為:Y=30.731+0.194×X1-0.780×X2+0.225×X3(見表3),該模型的預測能力為16.2%。

表2 手機依賴與手機依賴與社交焦慮、人格特質(zhì)的相關分析

表3 人格特質(zhì)、社交焦慮對手機依賴的回歸分析結果

2.4 社交焦慮在人格特質(zhì)與手機依賴關系中的中介效應檢驗

為探討人格特質(zhì)和手機依賴的關系中是否存在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以溫忠麟、張雷等人提出的程序檢驗中介效應[16,17]。以手機依賴為因變量,社交焦慮為中介變量,人格特質(zhì)為自變量進行中介效應檢驗。由表4、表5可知,社交焦慮在神經(jīng)質(zhì)和手機依賴的關系中存在完全中介效應,其對總效應的貢獻率為(1.145×0.318)/0.519=70.2%,解釋了因變量方差變異的27.7%,而社交焦慮在內(nèi)外傾和手機依賴的關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對總效應的貢獻率為(0.241×(-0.771))/(-0.961)=19.33%,解釋了因變量方差變異的20.98%。

表4 社交焦慮在神經(jīng)質(zhì)與手機依賴關系中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表5 社交焦慮在內(nèi)外傾與手機依賴關系中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3 討論

3.1 不同性別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特點

大學生手機依賴現(xiàn)狀在性別和手機是否為必需品兩個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而在專業(yè)、戶口、校別、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擔任班級職務、是否戀愛等變量上無差異。此外,本研究中大學生手機依賴得分呈正態(tài)分布,偏度與峰度系數(shù)均近似為0,該結果符合一般的心理與教育事實。44分為手機依賴的判定線,發(fā)現(xiàn)本研究中手機依賴人群占總樣本量的7.56%,這與韓永佳研究中7.07%的依賴比例十分接近[13]。但在以往研究中,大學生手機依賴的比例在15-40%之間[18,19]。本研究中大學生手機依賴比例較低,可能是由于地區(qū)學風建設的差異和抽樣普遍性造成的。

結果表明,手機依賴得分在男女兩性上出現(xiàn)顯著的差異現(xiàn)象——男生明顯低于女生。該結果和大多學者的研究結果相同,即女性更依賴手機[20,21]。其原因可能是男女使用手機時所做的事情有差別 (男生喜歡上網(wǎng)游戲;女生喜歡打電話聊天等),女生更傾向用手機來建立和維持社會關系,自然手機依賴傾向高于男生。

3.2 手機依賴與社交焦慮、人格特質(zhì)的關系

研究顯示,手機依賴與社交焦慮顯著正相關。此結果與王歡等人的結果一致,即高社交焦慮水平的個體存在高手機依賴傾向[22,23]。很明顯,大學生中的社交焦慮個體對現(xiàn)實的交往情景存在不滿意和排斥。但大學時期是一個身心迅速轉變渴望社會支持的時期,現(xiàn)實情景的阻礙使得大學生對社交的渴求不能滿足,因此個體不得不用一種溫和可控且隱匿性、保護性極強的方式開展社交。各類手機交友軟件恰好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他們通過電話、短信及網(wǎng)絡平臺與他人聯(lián)系來滿足社交需求,同時逃脫現(xiàn)實情景中的社交壓力。因此,在焦慮癥狀得不到緩解時,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在手機上并加重依賴程度。

手機依賴與人格特質(zhì)中的內(nèi)外傾因子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此結果與國外學者Bianchi的結論相反,但與國內(nèi)秦曙等人的結論相似[24]。在內(nèi)外傾因子上得分低的人,對現(xiàn)實情景中的諸多刺激都不愿接觸,所以他們不愿意參加聚會、交友和冒險等一系列帶來強烈刺激的活動,而是喜歡類似于讀書的安靜活動盡量減少刺激,因此手機這類溫和適宜的消遣工具成為了他們的首選。但是,手機依賴與人格特質(zhì)的神經(jīng)質(zhì)因子存在正相關,這與國內(nèi)學者杜立操的觀點相同[25]。高神經(jīng)質(zhì)個體的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能對微弱刺激做出典型的過度反應,極易造成各種焦慮并導致情緒失控。對情緒的不良控制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緊張的人際關系會加重焦慮,如果個體的交往狀態(tài)難以改善,只能尋求情緒性不強的交往方式即手機社交軟件的交往。

3.3 人格特質(zhì)與手機依賴關系中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

結果表明,社交焦慮在神經(jīng)質(zhì)因子和手機依賴的關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70.2%;在內(nèi)外傾因子和手機依賴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19.33%。神經(jīng)質(zhì)和內(nèi)外傾都有其生理基礎,在沒有社交焦慮中介效應的影響下它們與手機依賴的關系是直接的,但這種關系的真?zhèn)斡写炞C。許磊等人的研究表明,現(xiàn)實情景中的人際交往問題會加重手機依賴,社交焦慮的中介效應檢驗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的中介效應是存在的,尤其是在神經(jīng)質(zhì)與手機依賴的關系中社交焦慮的中介效應有70.07%[11],與本研究的70.2%幾乎相等。這并非巧合,已有研究表明神經(jīng)質(zhì)水平對認知過程、情緒調(diào)節(jié)有很大影響,生活中許多事件都有認知過程和情感調(diào)節(jié),比如手機依賴問題,這是內(nèi)因在一個強烈外因的誘導下產(chǎn)生的心理行為問題[26]。而剩下不足30%效應可能是本研究中未涉及的其它未知因子造成的??梢源_定,如果切斷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人格特質(zhì)對手機依賴的影響都會降低。因此,依賴行為的產(chǎn)生有其生理基礎,但這種生理基礎與問題行為的連接一定有外界的橋梁作用,研究這種橋梁作用并改造它是心理研究的主旨所在。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個體人格特質(zhì)確定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改變個體的社交焦慮水平來緩解個體對手機的依賴程度。

4 結論

(1)大學生手機依賴總體分布正態(tài),存在手機依賴的大學生占總樣本量的7.56%。手機依賴在不同性別和是否視手機為必需品的大學生中存在差異。

(2)人格特質(zhì)中的神經(jīng)質(zhì)因子、社交焦慮水平正向預測手機依賴,內(nèi)外傾因子負向預測手機依賴。

(3)社交焦慮在神經(jīng)質(zhì)、內(nèi)外傾兩人格因子對手機依賴的影響關系中起中介作用。

1 姜永志,白曉麗.大學生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依賴與孤獨感的關系:網(wǎng)絡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4,163(1):41-47.

2 李迎.大學生手機上網(wǎng)心理問題研究及對策分析.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22(2):119-120.

3 胡燕紅,陳瑜.廣東省大學生手機短信使用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31(10):1623-1632.

4 Thomee S,Dellve L,Harensta A,et al.Perceivedconnections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useand mentalsymptomsamongyoung adults-a qualitative study.BMC Public Health,2010,10(1):66-68.

5 Yang Y S,Yen J Y,Ko C H,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 and risky behaviors and low self-esteem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BMC Public Health,2010,(10):217-221.

6 賀金波,陳昌潤,鮑遠純,等.青少年手機依賴的測量、危害和發(fā)生機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6):822-825.

7 Igarashi T,Motoyoshi T,Takai J,et al.No mobile,no life:Self-perception and text-message dependency among Jap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5):2311-2324.

8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9 雷靂,柳銘心.青少年的人格特征與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服務使用偏好的關系.心理學報,2005,37(6):797-802.

10 張永欣,杜紅芹,丁倩,等.青少年的同伴交往:線上與線下的交互.心理研究,2016,9(1):53-59.

11 許磊,丁倩,杜紅芹,等.大學生現(xiàn)實人際關系困擾、網(wǎng)絡交往與手機依賴的關系.心理研究,2016,9(2):86-91.

12 丁倩,張永欣,張晨艷,等.社交網(wǎng)站使用與青少年抑郁:社會比較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鏈式中介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2):823-82.

13 韓永佳.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自尊-社會支持的關系及干預研究.漳州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

14 彭純子,龔耀先,朱熊兆.交往焦慮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國大學生中的適用性.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1):39-41.

15 錢銘怡,武國城,朱榮春,等.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的修訂.心理學報,2000,32(3):317-323.

16 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fā)展.心理科學進展,2014,22(2):731-745.

17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18 黃海,周春燕,余莉.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3,34(9):1074-1076.

19 劉紅,王洪禮.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26(1):66-69.

20 杜立操,熊少青.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diào)查及干預對策研究.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7:26-28.

21 Beranuy M,Oberst U,Carbonell X,et al.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 use and clinical symptoms in college students:The rol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25:1182-1187.

22 王歡,黃海,吳和鳴.大學生人格特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3):449-450.

23 李波,鐘杰,錢銘怡.大學生社交焦慮易感性的回歸分析.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7(2):109-112.

24 秦曙.大學生手機短信使用與個性特征的相關研究.心理健康,2009,6(2):31-34.

25 杜立操,梁杰華.大學生人格特征與手機依賴的相關研究.高等函授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2(27):65-69.

26 婁熠雪,蔡阿燕,楊潔敏,等.內(nèi)外傾人格對情緒調(diào)節(jié)的影響及神經(jīng)機制.心理科學進展,2014,22(12):1855-1866.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sonality Traits Social Anxiety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hi Zifu1,Zheng Kaiwen1,Zhang Huimin1,F(xiàn)ang Zhou2,Ding Qiaoshi1
(1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2 College of Tourism,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social anxiety and phone dep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s:476 undergraduate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by using the anxiety scale,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dependency scale (revised edition)and Eysenck Personality Short Form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scor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dependen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and the score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mobile phone as the necess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essential students;7.56%of the college students had mobile phone dependency;Neuroticism,social anxiety and phone dependency had positive relationship (r=0.125,0.302),and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xtroversion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y (r=-0.340).Social anxiety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rvousness,internal and external tilt o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and its mediator effect is 70.07%and 19.33%respectively.Conclusions:Social anxiety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of extroversion,neuroticism and cell phone dependency.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dependency;extraversion;neuroticism;social anxiety

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BBA160044)、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中心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201402001)

史滋福,女,教授,博士。Email:shizf@hunnu.edu.cn

猜你喜歡
神經(jīng)質(zhì)人格特質(zhì)社交
社交之城
英語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人格特質(zhì)對企業(yè)員工時間侵占行為的影響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神經(jīng)質(zhì)有九個表現(xiàn)
社交距離
選擇一張神奇的行為藝術照片,秒測你的真實人格特質(zhì)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nèi)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大學生考試焦慮影響因素研究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之間的關系
中國市場(2016年31期)2016-12-19 09:10:36
人格特質(zhì)對抑制表現(xiàn)的預測研究
阿克苏市| 玛多县| 长顺县| 元阳县| 恩施市| 英山县| 开鲁县| 胶南市| 土默特右旗| 麦盖提县| 桐乡市| 黄平县| 南和县| 胶南市| 滕州市| 社旗县| 福建省| 阜宁县| 枣阳市| 蚌埠市| 陈巴尔虎旗| 南京市| 望江县| 铁岭市| 全椒县| 井陉县| 察隅县| 九龙坡区| 紫金县| 桦南县| 福贡县| 锡林郭勒盟| 岚皋县| 依兰县| 梁山县| 施甸县| 巴林左旗| 民权县| 南康市| 高淳县| 阿巴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