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
郭英劍
?
“外國文學經(jīng)典”教學中,我們應該持有怎樣的立場?
——以“美國文學”教學為例
中國人民大學
郭英劍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國的外國文學學者與教師,應該如何闡釋與界定外國文學的教育目的,如何規(guī)劃課程,選擇什么樣的“文學經(jīng)典”,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希望以我國普通高等院校中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都要開設的“英美文學”課程為例,探討教師在講授“外國文學經(jīng)典”時所應持有的立場與方法等問題。
英美文學;美國文學;改革;語言;人文教育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國的外國文學學者與教師,應該如何闡釋與界定外國文學的教育目的,如何規(guī)劃課程,選擇什么樣的“文學經(jīng)典”,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希望以我國普通高等院校中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都要開設的“英美文學”課程為例,探討教師在講授“外國文學經(jīng)典”時所應持有的立場與方法等問題。這里的“英美文學”,根據(jù)教育部英語專業(yè)的教學大綱,統(tǒng)指在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外國語學院或是外語系、英語系開設的專業(yè)必修課程或是選修課程,如“英國文學史”“英國文學選讀”“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史”“美國文學選讀”“美國文學”“英美文學史”或是“英美文學選讀”等(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 2000: 16-17)。而在本文中,主要以“美國文學”課程為例。
一個必須承認的現(xiàn)實是,近30年來,美國高校英語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經(jīng)典的英美文學受到了再三質疑,就連英語系的性質也都進行了重新界定。而國內(nèi)的英美文學教學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隨著信息科技的發(fā)達,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用外語進行溝通變得日益重要。為適應這一時代的要求,中國各高校陸續(xù)增加了實用課程,特別重視英語的聽和說,以加強學生實際應用外語的能力。相形之下,“英美文學”的教學被邊緣化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文學教學的意義何在?教學的目的應該是什么?對于中國的英美文學學者和教師來說,面對學科內(nèi)部與外部的挑戰(zhàn),應該站在什么立場處理英美文學課程?在選定文學史與作品時,所依據(jù)的原則是否考慮到了性別、少數(shù)族裔等多元的立場(如女性作家或是移民文學等)?而“英美文學”的教學又如何體現(xiàn)當下中國學者對文學、教育、社會的理念呢?再具體一點來說就是:“英美文學”的教育對學生的意義何在?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站在什么立場上教授英美文學?我們又該如何與學生溝通并討論我們覺得重要的議題?我們?nèi)绾螀f(xié)助學生去面對、認識西方的文學與文化,同時又培養(yǎng)他們具有反省本土文化的能力呢?這些都是本文所要思考的問題。
“英語語言文學”是我國高等院校設置最早的外語專業(yè)之一,而“英美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一直是該專業(yè)的重要支柱。但自1990年以來,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后,人們對英美文學的重視程度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這里,既有學科內(nèi)部的原因,也有學科外部的因素。如何在加強英美文學教學和研究的同時,積極拓展其教學與研究范疇,并且在更深層次上對其進行改革,是新世紀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教學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而這個問題,同樣體現(xiàn)在“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所有二級學科的文學教學問題,如“日語文學”“俄羅斯文學”“法國文學”等等。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問題以及長期所做的教學實驗,能夠促使我們思考“在整個外國文學經(jīng)典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持有怎樣的立場”這樣的問題。
眾所周知,英語在我國屬于外語或第二外語(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因此,英美文學對我國而言就是外國語文或第二語言的文學(English/American literature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iterature)。我們同樣知道,文學作品的研讀離不開語言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能力,確實能夠幫助學習者欣賞文學作品,而學生在掌握了足夠的語文能力之后,也才容易由基本的語言層次上升到思想的層次。而相輔相成的是,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即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義的典范。一個人不通文學,很難進入語言的上層境界,尤其要寫好英文,非得借助文學不可。
因此,“文學教學”的實施大致可包含內(nèi)容及方法兩個層面:就“內(nèi)容”而言,“英美文學”代表西方文化之傳統(tǒng),作品蘊含豐富的西方思想;就“方法”而言,教師選擇什么樣的“文學經(jīng)典”,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涉及到實際的課堂教學;反過來說,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離不開明晰的教育理念的支撐。
正因為如此,本文認為:第一,應該重視“文學經(jīng)典”的選擇,也就是說,應該慎選適合學生的英美文學作品作為教材。當然,如何“慎選”?什么叫“適合學生”?如何在“文學經(jīng)典”中再篩選“經(jīng)典”?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第二,應該運用適當?shù)挠⒄Z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解讀英美文學的能力。第三,文學教學不僅是在教文學作品,更是在啟發(fā)讀者的參與,提升讀者的理解與鑒賞能力。因此,作為文學教師,就不能只看重教什么(What to teach),更應看重如何教(How to teach)。
本文的主要觀點建立在筆者的教學理念、對文學教學的思考與研究,特別是建立在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階段英語專業(yè)所開設的必修課程——“美國文學”的實踐教學之上的。
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學生大都喜歡文學,愛讀小說、詩歌,愛看戲劇,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很突出,即不知道如何詮釋文學作品。對教師而言,它所帶來的問題不是“方法”問題,而是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文學教學”的問題,特別是在以語言教學為主的外語院系,整個問題就顯得特別突出,主要體現(xiàn)在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是在英語教學中,人們排斥文學作品,認為文學作品的語言不自然,復雜艱深,不像一般語言來得自然簡單、語意穩(wěn)定;二是認為,文學教學對英語學習有幫助,所以不能偏廢。筆者認為,前者的觀點是錯誤的,而后者的觀點則未觸及到“英美文學”教學的實質問題,而“實質”的問題應當是:我們“英美文學”的教學理念是什么?
筆者的教學理念是:“英美文學”的教學屬于“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人文教育強調的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我們經(jīng)常講,文學是人學,文學的本質是人性的,它所觸及到的是深層的人的關懷和需求問題,所反映的人和社會的問題,往往具有普適性(universality),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而文學作品通過能夠給人帶來樂趣的方式,激發(fā)了人們的閱讀動機,提高了人們的閱讀能力,從而深刻地思考那些帶有普適性的問題。外語專業(yè)的學生主修的是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自然更應該了解如何閱讀與討論文化史中的各種人文問題,從而拓展人文視野。因此,在筆者看來,對外國語言文學的教學和研究,應該體現(xiàn)人文精神。當然,從這個角度講,要想使學生進入一個文學世界,語言學習顯得至關重要,而如何把語言教學與文學欣賞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及訓練和大學教育達到培養(yǎng)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專門人才的目的,應該是高等院校外語專業(yè)所要為之努力的重大課題。
具體而言,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最突出的愿望是:希望通過教學實踐,在提高學生學習英美文學興趣、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時,能夠采用跨文化的角度反省本土文化,也能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場去思考和評判外來文化,以此達到兩者交流的目的,從而使學生增強人文素質,成為適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文主義者。
當然,這樣的培養(yǎng)目標,對教師本身的要求更高則是不言而喻的。在筆者看來,文學教師不能只是語言的教授者,更應該是人文主義者。
傳統(tǒng)的文學教學,大多采取的是較為單向的教學方式,即多以“教師為中心”,給學生灌輸知識。有些課程雖然有討論作品的機會,但由于中國學生似乎生性靦腆、被動的性格,實際參與討論的學生并不多,勇于表現(xiàn)者經(jīng)常是固定的幾位,因此,課堂討論的氣氛較差,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老師上課互動的時間與機會更少。這無疑是單向灌輸學生知識的授課方式。
目前,文學教學存在三種模式,即文化模式、語言模式及個人成長模式。
文化模式(the cultural model)強調文學價值在文化累積中的精髓與智慧,因此,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文學史中普遍存在的價值,并且懂得欣賞與自己背景相異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進而能了解文學傳統(tǒng)的思想、感情與藝術形式。語言模式(the language model)采取以語言為基礎的方式(language-based approach),以學習者為中心,鼓勵他們能夠運用自己的語言知識閱讀文本,逐漸形成自己的看法,老師可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探索并且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個人成長模式(personal growth model)同樣以學習者為中心,主要探討作品中與讀者經(jīng)驗相關的主題,以激發(fā)學習者的閱讀興趣。
在教學中,筆者試圖融合上述三種模式。換句話說,既要談文學的價值,更要以學生為中心,在其語言學習的基礎上,以探討作品中與讀者經(jīng)驗相關的主題為出發(fā)點,進而使學生去思考文學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普適性的問題,啟發(fā)他們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場去試著評判兩種文化相同、相異的價值觀與人文精神。
為此,在課下,筆者要求學生更加主動地去查閱相關的背景材料從而了解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在課堂上,采取啟發(fā)問答的方式,鼓勵學生大膽回答問題甚至相互辯論,培養(yǎng)他們探究作品的意義、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英語專業(yè)的“美國文學”課程不同于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文學課,也不同于英語專業(yè)的實踐課。應該說它更多的是一門介乎語言實踐課和文學課之間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文化知識課。它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專門的文學人才,也不直接訓練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因此,筆者對該課程做了這樣的描述:“美國文學”課程旨在通過對美國各個時期、不同流派、不同題材的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原文的閱讀、理解和分析,進一步鞏固和提高英語基本功,擴大知識面,了解文學基本規(guī)律,引導學生對美國文學的分析和鑒賞能力,培養(yǎng)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以及基本的批評性思維能力,使其提高個人修養(yǎng)及人文素質,從而在未來形成良好的人格。
為此,筆者提出的本課程的教學原則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者為主體,以方法為導向,以培養(yǎng)綜合素質為目的。
那么,筆者關于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理念是如何體現(xiàn)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之中的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目的、教學理念,以及近20年學術界的研究動態(tài),編寫了新的《美國文選》。雖然該教材仍以作家為主線,但首先是增加了一些新的作家,比如像過去在文學史上被遮蔽的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Pearl S. Buck)、少數(shù)族裔作家譚恩美(Amy Tan)等;其次,在過去經(jīng)典的美國文學選讀中,做了更為精細的篩選和增刪,比如增加了《獨立宣言》等;再次,在選目時,也考慮了該課程實際上課的時間,因此沒有選擇特別多的作家作品或是特別長的作品,以求在一堂課內(nèi)或是兩堂課上可以講解完一個作家及其作品。
第二,每一次安排課程,都從一個作家及其作品入手,配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從而設置一個場景或是語境,進而可以較為充分地表達教師的思想。如此一來,就要求教師能夠充分把握每一次課的中心議題,堅持與英美文學對話的立場與觀點,針對所選擇的材料來展開論述和討論。選擇對話的立場非常重要,因為沒有這一層的思考,材料就會凌駕于使用材料的人之上,也就沒有了個人發(fā)言的空間。
第三,無論多么新的教學理念或是多么漂亮的課程設計,都要具體地體現(xiàn)在課堂之中,體現(xiàn)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中。教師需要在處理文本閱讀與課堂討論時,盡量拉近個人的理念與課程設計間的距離。這或許永遠都是教學中存在的難題。筆者的具體做法是:首先,每一次下課前,都會把下一次課所要討論的問題布置下去,這樣可以使學生在預習新課時對即將開始的討論有所準備;然后,在課堂上,盡量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鼓勵或是激勵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去;在一個學期內(nèi),要求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寫出兩篇有自己觀點的小論文,以一定的比例計入期中和期終考試成績,從而在制度上促使學生把課堂上的口頭表達與書面寫作結合起來。
第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促進教學手段的改革。文學作品通常是以平面印刷品的形式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學生本身就可以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找到相關的電子文本及其他相關的背景資料,如作者生平簡介、作者所處時代背景等等,而這些資料往往圖文并茂,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作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上所有的對作品的評注和解讀,特別是許多的思考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作品??傊?,文學教學可以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學習形式。
經(jīng)過多年的文學教學實踐,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到,學生對本課程的實踐效果有如下的表述:提升了英文語言的表達能力;更多地了解了西方思維的模式以及西方文化的背景;學會了查閱相關背景資料以幫助閱讀作品;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作品;學會了思考和探討作品的意義;透過課堂討論,提升了學生欣賞作品的能力;特別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素質,意識到自己可以站在兩種文化的立場去反省、思考和評判兩種不同的文化,使學生在思想認識上有了較大提高。
簡單總結一下,本文的觀點是,在“外國文學經(jīng)典”的教學中,我們認為,英語(外語)專業(yè)的文學教學屬于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這就要求我們持有雙重文化的立場:既能通過西方文化反省本土文化,也能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場思考并評判西方文化。因此,筆者一直以為,在中國的外語院系,不僅要教會學生語音、語法、聽說、閱讀的能力等,更要教會學生“批評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應該鼓勵學生學會個性化的閱讀和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從目前看,“英美文學”可能是少有的能夠為學生提供閱讀和思考的場所了。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 2000.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 [M]. 北京/上海: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 張璟慧)
通信地址: 100872 北京市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
I712
A
2095-5723(2017)01-0042-04
2016-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