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吉市進學小學校 張雙紅
厭學癥是指以學習為陰性刺激物的神經癥,即討厭學習,對學習不感興趣。主要表現為畏懼老師,上課易走神、不喜歡討論學習問題,作業(yè)拖拉,敷衍了事,或者不能及時完成錯誤率上升,怕考試甚至無故缺考,出現逃學行為,對學習不感興趣,有厭煩感等不愉快體驗,視學習為沉重的負擔,盡管面對各種紀律的約束,仍無法維持正常的學習活動。
俗話說“愛學是萬善之源,厭學是萬惡之源”,在孩子看來,學習成績好壞無所謂,反正爸爸媽媽不管,只要乖乖聽話,讓父母、爺爺奶奶高興就行。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生特別是低、中年級學生,其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很大。父母的主導傾向是什么,對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學習和怎樣學習的指示器。因此,矯治厭學癥,首先要切實做好家長的工作,幫助家長徹底認清教育子女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孩子的成長父母缺席的后果。其次,我經常同家長取得聯系,及時介紹和分析問題學生近來的學習情況和行為變化,充分肯定其優(yōu)點和長處。
厭學心理的開始,表現其對學習產生緊張、不安、焦慮、恐懼等不良心境,但這時對學習還是有信心的,有向上的動力。有的學生經過屢次考試失利,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了懷疑,但這時還未對學習完全喪失自信心。當在學習上碰到了困難,產生了障礙,真正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逐漸自暴自棄,厭學心理也就潛生暗長起來。
家庭的不良影響是小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心理狀態(tài)、思想意識、道德修養(yǎng)、行為準則以及價值觀等在孩子的心靈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影響著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時也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如過分溺愛或放任自流,由于物質條件十分豐裕,父輩的物質給予,祖輩的精神關愛使小學生在家沒有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造成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的惡性學習心理。部分家長認為家庭完全能夠給予子女一個富裕生活,對學習不重視。另種情況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過高高要求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無論怎樣努力都是失敗,漸漸的就會失去信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從而造成了厭學的嚴重后果。再者父母及父母和孩子長期處在一個充滿戰(zhàn)爭硝煙的家庭和一個冷如冰窖的家庭,使他們整天處于焦慮不安的情緒中,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孩子心理得不到平衡就會尋找刺激沉迷游戲、上網,那么厭學情緒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1.教師的“唯分論”
盡管素質教育早已提倡多年,但分數的“指揮棒”還是無形中影響著教師,片面地追求分數,一味地追求優(yōu)秀率和升學率,只重視學生成績好壞,而不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同時在教育手段上還存在著應試教育中的“灌輸式”“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走進“唯分論”誤區(qū)。久而久之,學生成績的差異化會越來越大,優(yōu)生一直是那幾個,差生卻越來越多。
2.同學的“孤立論”
大多數家長都要求孩子要盡量和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相處以帶動孩子的學習動力。但是優(yōu)生不屑和差生處在一起,日久天長便形成兩大陣營。差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態(tài)度越發(fā)嚴重,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出叛逆、消極甚至有些惡劣的行為。于是,開始被孤立、冷落,使他們沉淪消極狀態(tài)中。這種狀態(tài)傷害了厭學學生,挫傷了厭學學生的自尊,使之欲罷不能。
1.學習能力不足
有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并非是真的厭學,也不是懶惰、智力低下,而是存在著學習方面存在的嚴重落后,影響了學習的成效,具體來說就是學習能力不足。許多學生花費大量精力來做練習,卻事與愿違,成績總得不到提高。
2.無明確的學習計劃
多數學生存在著對學習的“兩天打漁,三天曬網”的學習狀態(tài),沒有一個科學性的學習計劃,不會對科類進行統(tǒng)籌安排,學習起來顧此失彼,對知識死記硬背,對課程內容不會抓住重點、難點,不會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對于厭學的學生,教育的關鍵不在于對其增加學習的壓力,而是要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其學習的能力。家長要戒急、戒懲、戒棄。家長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以鼓勵為主告訴孩子在遇到挫折或成效不大時,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不輕言放棄。首先家長要改變觀念,不要過分溺愛或放任自流,引導孩子端正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如果發(fā)現孩子厭學,不要過分著急和焦慮。注意溝通發(fā)現成績下滑時給予安慰。家長能做的就是營造寬松溫暖的學習氛圍,幫助孩子渡過意志掙扎期。其次,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一個有著溫馨家庭的孩子在學習上容易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tài),他們有著樂觀的進取心,在思維方面也表現出靈活多變、善于提問發(fā)言;而一個昏暗的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上就容易產生自閉的心態(tài),在學習方面表現為木訥、呆板。
小學生對同學友誼十分重視,朋友間友誼屬于“純潔型”。在班集體中,同學間的互幫互助不僅有利于縮短成績的差異化,還能使班集體產生和睦的氛圍。作為教師,要有一顆博愛之心,關愛每一位同學,在待人方面平等待人;在學習上,幫助成績較差的學生及時輔導,充分挖掘厭學學生的特長,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努力向好的方面發(fā)展。
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所以在自我控制方面可以采取“座右銘”的方法,在自己不能約束自己學習時多看看民諺警句,以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之所以厭學,往往不是哪—個因素在單一地起作用,而是這些因素互為變量,互為因果,交合作用的結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是人生階段學習階段最強的人,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需要時間;需要等待;更需要學校、家庭的關愛呵護。因此,對于小學生的厭學,我們應全面考慮、分析諸多因素讓因材施教在此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