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剛
(玉林師范學(xué)院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廣西玉林 537000)
“涪陵”地名由來考
程剛
(玉林師范學(xué)院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廣西玉林 537000)
今重慶市涪陵區(qū)位于長江和烏江交匯之處,從古巴國開始該地就被稱為“枳”。以“枳”為名當(dāng)和該地盛產(chǎn)“枳”這種植物有關(guān)。今涪陵以“枳”為名一直延續(xù)至北周明帝武成三年,即公元560年之時,北周政權(quán)才廢除了枳縣,并將其歸入巴縣(今重慶市主城區(qū))。其后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即公元564年,北周在原“枳”地設(shè)立了涪陵鎮(zhèn)。隋開皇十三年,即公元593,將漢平縣(今重慶市武隆縣白馬鎮(zhèn))移于該鎮(zhèn),并依“涪陵”之名將漢平縣改名為涪陵縣,至此涪陵鎮(zhèn)升格為涪陵縣,后“涪陵”地名延續(xù)到現(xiàn)在。
枳;涪陵鎮(zhèn);地名
重慶市涪陵①區(qū),歷史悠久,位于長江和烏江交匯處,素有渝東南門戶之稱。對其地名由來的考證,據(jù)筆者所知,至今無專門的文章論述?,F(xiàn)據(jù)考證,“涪陵”得名源于該地舊鎮(zhèn)——涪陵鎮(zhèn)的名稱。今涪陵區(qū),古稱“枳”,“枳”作為縣級行政單位,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而“枳”最終演變?yōu)椤案⒘辍边@個名稱,和當(dāng)時的行政區(qū)劃緊密相關(guān),下文試就此問題進行論述。
據(jù)《華陽國志》記載:“禹會諸侯于會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盵1]4任乃強認(rèn)為:“禹時尚未有巴與蜀國”[1]5。但武王伐紂之時,巴國已經(jīng)存在,其王被武王封為子爵,確是不爭的事實。后“巴子時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后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盵1]27“枳”即今重慶市涪陵區(qū)?!拌住钡拿Q出現(xiàn)當(dāng)在武王伐紂前后。
“枳”的讀音古今相同,都為形聲字,本義是指類似于橘的一種植物。《說文解字》:“枳,木似橘從木只聲,諸氏切?!盵2]117《漢書·地理志》中亦有“枳”字,“巴郡……縣十一:江州……枳?!盵3]1603可知“枳”是當(dāng)時“巴郡”(今重慶市區(qū))下轄的縣。許慎、班固均為東漢時人,二人年齡相差只有二十多歲,《說文解字》和《漢書》中的“枳”讀音和本義應(yīng)當(dāng)是相同的。清人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對“枳”一字的考證比較詳細(xì),如:“枳木似橘,從木只聲。《考工記》橘踰淮而北為枳……《后漢·馮衍傳》楗六枳而為籬兮,注:枳,芬木也?!盵4]207《辭源》:“枳。zhǐ,木名,木如橘而小,……果小味酸,不能食,可入藥?!盵5]1550《辭?!罚骸拌祝参锩?,……亦稱“枸橘”“臭橘”……未成熟和成熟果實均入藥?!盵6]1415從記載來看,我國古代已出產(chǎn)“枳”,巴地猶多,以枳為地名,實與巴地多產(chǎn)“枳”有關(guān)。以某種植物名為地名,這在我國古代地域命名中很常見。陳正祥先生在考證臺灣地名來源時,認(rèn)為“臺灣地名之中,有不少取源於物產(chǎn)?!宄嗵堑牡胤?,稱為糖廍……1890年左右,臺灣全省共有舊式糖廍(蔗)1275個……臺灣以為名之地,至少有下列25個:蔗、實……賴昔等”[7]226。史念海先生總結(jié)了陜西省關(guān)于縣的命名方式,將其分為兩部分:其一,地理方面的命名,從自然現(xiàn)象著眼,分為十四項(其中十三項為以草木物產(chǎn)為名),其二,人事方面命名,從社會情況立論[8]。
古代巴人善于園藝種植技術(shù),不僅多產(chǎn)“枳”,而且以“枳”為本,培育開發(fā)出了后來的柑、橙、橘、柚等果樹品種,影響“枳”地周圍的其他地區(qū)。據(jù)《華陽國志》記載:“(古代巴人)園有芳蒻、香茗、給客橙(任乃強考證認(rèn)為“給客橙”為巴蜀中柑橘類異種,其原生植物為枳(枳殼樹,今云藥柑)……?!盵1]5《水經(jīng)注》:“縣(今重慶市區(qū))有官橘、官荔枝園,夏至則熟,兩千石常設(shè)廚膳,命士大夫共會樹下食之?!盵9]773《漢書·地理志》:“朐忍(治所今重慶市云陽縣),容毋水所出,南。有橘官?!盵3]1603皆可證明。
上文論述了涪陵區(qū)“枳”以地名的由來,而“枳”演變?yōu)椤案⒘辍边@個地名,卻經(jīng)歷了相當(dāng)長的過程。
戰(zhàn)國末年,巴國領(lǐng)地“枳”以東的地區(qū)被楚國占領(lǐng),成為楚國的一個邑,《戰(zhàn)國策》記載蘇代對燕王說“楚得枳而亡”即指此邑。公元前254年,秦國打敗楚國最終奪取了包括“枳”在內(nèi)的三峽地區(qū),設(shè)立了“枳”縣,將其歸屬于巴郡。西漢、東漢、蜀漢、西晉延之。東晉末年,成漢李雄占據(jù)“枳”的時間大約為公元326年至328年之間②?!拌住钡爻蔀槌蓾h和東晉雙方的戰(zhàn)場,“枳”作為地方行政區(qū)域和地方行政組織的性質(zhì)已不復(fù)存在③。《元和郡縣圖志》:“(涪)州城,本秦枳縣城也,自李雄據(jù)蜀,此地積為戰(zhàn)場,人眾奔波,或上或下?!盵10]739《太平寰宇記》也載:“上有枳城,即漢枳城也。李雄據(jù)蜀后荒廢?!盵11]2388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溫滅成漢,設(shè)立了涪陵郡,治所置于枳,此枳縣非秦漢時期的舊枳縣,但這兩個枳縣都在涪陵城區(qū)附近[12]395。然而不久涪陵郡即被廢除?!坝帧端囊目h道記云:‘東晉桓元子(按:指桓溫)定蜀,別立枳縣于今郡東北一十里鄰溪口。又置枳城郡尋廢?!盵11]2388這里的枳城郡即是涪陵郡,其性質(zhì)是寄立于巴郡枳縣的僑郡,涪陵僑郡廢除后,東晉恢復(fù)了涪陵實郡[12]387??傊?,枳縣作為縣級地方行政單位,名稱又得以恢復(fù)。宋、齊、梁的時期,“枳”的名稱沒有變化[13]1172。至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枳”縣被西魏占領(lǐng),據(jù)《梁書·元帝紀(jì)》記載:承圣二年:“八月戊戌,尉遲迥陷益州。”[14]133北周武成三年(公元561年)北周廢除枳縣,將其行政地域劃歸于巴縣(治所今重慶市市區(qū))。《太平寰宇記》“賓化縣”條:“明帝武成三年(公元561年)省桓元子所置枳縣入巴縣?!盵11]2392《太平寰宇記》“樂溫縣”條:“后周武成三年省桓元子所置枳縣入巴州?!盵11]2392《隋書·地理志》:“巴,舊置巴郡,后周廢枳、墊江入焉?!盵15]825從上可知,至北周明帝武成三年,“枳”這個地理名稱被徹底廢除了。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首領(lǐng)田思鶴歸順北周,《太平寰宇記》記載:“涪陵首領(lǐng)田思鶴歸化,(北周)于故枳城又立涪陵鎮(zhèn)。開皇三年移漢平縣于鎮(zhèn)城,仍改漢平縣為涪陵縣,因鎮(zhèn)為名?!盵11]2389《讀史方輿紀(jì)要》也有類似的記載:“周武帝保定四年涪陵首領(lǐng)田思鶴歸化,于故枳城立涪陵鎮(zhèn)。隋開皇十三年移漢平縣于鎮(zhèn)地,仍改漢平縣為涪陵縣,因鎮(zhèn)為名。唐涪州治涪陵,實漢之枳縣。”[16]3294-3295由此可知,田思鶴歸順后,北周武帝在“枳”地設(shè)立了涪陵鎮(zhèn)④,漢平縣也移至涪陵鎮(zhèn),涪陵鎮(zhèn)遂升格為縣,并改原漢平縣名為涪陵縣(即今涪陵區(qū))。
但考證至此,尚覺不夠深入,因為兩漢時期即有涪陵縣(治所今重慶市彭水縣)。不把兩漢時期的涪陵縣的建制沿革說清楚,涪陵得名終覺得沒有考證清楚。現(xiàn)先把涪陵縣的建制沿革論述一下。涪陵縣為西漢所設(shè)立,《漢書·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枳……涪陵?!盵3]1603東漢延之[17]3057,可見涪陵(治所今重慶市彭水縣)在兩漢時期同為巴郡的縣級行政單位,
漢獻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涪陵縣令謝本“白璋,求以分置丹興(治所今重慶市黔江區(qū))、漢發(fā)(治所今重慶彭水縣郁山鎮(zhèn))二縣,以涪陵為郡”[1]26。但益州刺史劉璋沒有同意謝本建郡的請求,而以涪陵縣為中心,設(shè)立了巴東屬國[1]43。至蜀漢初期,涪陵郡才被設(shè)置。據(jù)《太平寰宇記》記載:“至蜀先主以地控涪江之源,故於此立涪陵郡?!盵11]2388西晉至北周時期,涪陵郡的治地多有遷移[12]385-398,且“南齊至北周保定以前,涪陵、漢葭縣地再度被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控制……南齊以后南梁、西魏時期,涪陵郡仍置,只領(lǐng)漢平一縣”[16]397-398?!端鍟さ乩碇尽芬草d:“巴郡……統(tǒng)縣三……涪陵舊曰漢平,置涪陵郡?!盵15]825可見北周時期,涪陵郡治所仍設(shè)于漢平縣。隋朝初年,涪陵郡被廢,史載:“涪陵……開皇初郡廢。十三年縣改名。”[16]825《讀史方輿紀(jì)要》⑤也載:“隋開皇初廢郡,仍移縣于涪陵鎮(zhèn)(今重慶市涪陵區(qū))。十三年改為涪陵縣,即今州治(指涪州,治所今涪陵區(qū))?!盵16]3293《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也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徙漢平縣治于治(今重慶市涪陵區(qū))。十三年改名涪陵縣。”[18]4386
綜上所述,涪陵(治所今重慶涪陵區(qū))古時用“枳”為名,實乃與其本地所產(chǎn)之植物“枳”關(guān)系緊密。而涪陵的得名,借用今彭水縣古地名“涪陵”,改“枳”為“涪陵鎮(zhèn)”,后因涪陵郡治所移入涪陵鎮(zhèn),升鎮(zhèn)為縣,遂改漢平縣(原涪陵郡治所所在地)名為涪陵縣,“涪陵”一名延至今天。
注釋:
①主要參考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地圖出版社,1982年),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劃手冊》(2009年版)。故地若為州郡,其與現(xiàn)今行政區(qū)劃不相匹配,則用與其時治所對應(yīng)的今地予以表示,下文涉及地名同此。
②據(jù)《晉書·成帝紀(jì)》記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冬十月,李雄將張龍寇涪陵(治所在今重慶市彭水縣郁山鎮(zhèn)),太守趙弼沒于賊?!?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73頁)。又《晉書·成帝紀(jì)》載: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冬十月……李雄將李燾寇巴東(治所在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建平(治所在今重慶市巫山縣),監(jiān)軍毋丘奧、太守楊謙退歸宜都(治所在今湖北宜昌)”(《晉書》第173頁),而“枳”在涪陵郡北面和巴東郡的西面,此處當(dāng)在咸和元年至三年為成漢政權(quán)所占。
③周振鶴認(rèn)為:“任何一個國家……必然要將國土分為有層級的區(qū)域——這些區(qū)域就是行政區(qū)劃,并在相應(yīng)各級區(qū)域中設(shè)置地方政府,才能對國民施政治理?!?周振鶴:《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④崔乃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以為:“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1年)置涪陵鎮(zhèn)”,此和《太平寰宇記》《讀史方輿紀(jì)要》記載時間不同(商務(wù)印書館1998年版,第4386頁)。恐誤,當(dāng)從后二者?!绷?,北周保定三年當(dāng)為公元5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記載也誤。
⑤利用總志、地方志等地理典籍可補正史,尤其是地理志的不足。關(guān)于這個問題可參見拙著《論研究歷史地理學(xué)典籍的一些方法》(《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6年第2期,第105~108頁)。
[1]常璩.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任乃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4]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M].武漢:武漢古籍書店,1983.
[5]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wù)印書館編輯部.辭源:修訂本[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83.
[6]夏征農(nóng),陳至立.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7]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3.
[8]史念海.以陜西省為例探索古今縣的命名的某些規(guī)律[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5(1):145-210.
[9]酈道元.水經(jīng)注校注[M].陳橋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10]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1]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2]藍(lán)勇.長江三峽歷史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3]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5]魏征等撰.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6]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7]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8]崔乃夫.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編輯:林鋼)
A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Place Name Fuling
CHENG Gang
(SchoolofMarxism,Yulin NormalUniversity,Yulin 537000,China)
Fuling Districtof Chongqing City is located where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Wujiang Rivermeet.Before the Ba Statewas founded,“Zhi”,the original name for Fuling,had been used as a name of the town,where trifoliate orange,forwhich the Chinese word is“Zhi”,was grown as a common plant in the area.The name Zhi was notabolished until in 560 A.D.of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and the ZhiCountywas put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Ba County,which is the centralpartof Chongqing City.In 564 A.D.,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setup Fuling Town in where the Zhi County was.In 593 A.D.,the Sui Dynasty moved Hanping Prefecture(today’s Baima Town of Wulong County of Chongqing City)to Fuling Town and renamed Hanping County as Fuling County,which is continuously used till today.
Zhi;Fuling Town;place name
K916
A
1671-4806(2017)01-0110-03
2016-10-02
廣西高等教育教學(xué)改革工程項目(2014JGA453);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016YJJD00014)作者簡介:程剛(1971—),男,河南信陽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地理學(xué)。
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