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城鄉(xiāng)二元文化背景下關于流動超常兒童融合教育問題的探討

2017-03-11 23:52王寅枚
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流動融合兒童

王寅枚 何 聰

(1. 上饒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2. 江西醫(yī)學高等??茖W校 黨政辦公室,江西 上饒 334000)

?

城鄉(xiāng)二元文化背景下關于流動超常兒童融合教育問題的探討

王寅枚1何 聰2

(1. 上饒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2. 江西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 黨政辦公室,江西 上饒 334000)

城鎮(zhèn)化運動的深入發(fā)展直接導致了流動兒童規(guī)模的大量增加。作為鄉(xiāng)村亞文化的代言人,他們能否順利地享受公平的教育資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理念。作為特殊教育的對象之一,超常兒童在普通班接受特殊教育是我國超常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具有雙重特殊身份的流動超常兒童要想實現(xiàn)教育公平,既要使其接受與城市兒童相同的普通教育,又要滿足他們的特殊教育需要。文章以流動超常兒童為例,從其特殊教育需要和融合教育的基本原則出發(fā),得出結論:城鄉(xiāng)二元文化之間的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才是實現(xiàn)流動超常兒童教育公平的根本。

流動超常兒童; 融合教育; 特殊教育需要

作為一種價值傾向,融合教育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證特殊兒童均能接受合適的教育[1],“合適”意味著應該為所有兒童提供與之能力、水平相符的教育,其根本目標是在普通教室內,為包括特殊兒童在內的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它面向的是全體學生[2],首先應該在教育安置形式上體現(xiàn)最大范圍的融合,即教育應該滿足包括流動兒童、行為不良兒童、學習困難兒童、超常兒童等在內的全體兒童的教育需要,使他們都能在普通教育體制內接受合適的教育。除此,融合教育還滲透著人文主義精神,包含著促進正常兒童和特殊兒童共同發(fā)展的教育思想,與人權、教育機會均等、以人為本等理念是一脈相承的[3],在實質上體現(xiàn)了教育公平,不僅應該保障特殊兒童平等的受教育權,還應該確保其教育質量和教育機會[4]。因此,融合教育不光提倡形式融入,更應該是思想觀念、態(tài)度和文化方面的包容和接納。

然而,無論是流動兒童,還是超常兒童,目前均無法得到合適的教育。城市化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帶來了大量流動人口,代表鄉(xiāng)村文化的流動兒童在適應城市文化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境,其突出的教育問題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流動兒童接受教育的途徑主要有兩種:在普通學校借讀,或進入專為流動兒童開設的打工子弟學校,這兩種安置環(huán)境均無法使流動兒童得到合適的教育,存在一些跟不上教學進度、被師生歧視、教學設施落后和同伴關系不良等問題。與此同時,在流動兒童這個龐大的群體中有大量的智力或才能突出的超常兒童群體存在[5]36,與流動兒童和超常兒童相比,流動超常兒童具有雙重特殊性,面臨著比流動兒童、超常兒童更為艱難、更為不利的教育困境:一方面,他們無法接受與城市兒童一樣的普通教育,另一方面,他們更無法獲得符合超常兒童身心發(fā)展特征的特殊教育。

可見,在融合教育理念指導下,具有雙重特殊身份的流動超常兒童更需要、更應該享有高質量的教育,他們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還需要社會多一些尊重、包容與接納,使他們接收合適的教育,并與普通兒童、超常兒童一起享受融合教育的成果,這不僅是保證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亦是促進全體兒童身心和諧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只有城鄉(xiāng)文化互相寬容、尊重,從觀念到行為彼此交融,才能從本質上為流動超常兒童的融合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宏觀環(huán)境。

1 流動超常兒童的教育現(xiàn)狀

雖然國家已經(jīng)出臺一些流動兒童教育的相關政策,學者們亦提出了各種推進流動兒童融入城市教育的途徑或方式,但他們從“同質性”的鄉(xiāng)村社會流入“異質性”的城市社會后,僅能保證其最基本的受教育權不受嚴重的侵犯[6],而沒有顧及流動兒童的具體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加上超常兒童的教育問題還沒有得到明確的法律政策支持,因此,流動超常兒童難以享受公平的教育機會,共享豐富的教育資源,這可能極大地阻礙了他們實現(xiàn)融合教育,無法與普通的城市兒童一起學習、生活。培養(yǎng)他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使其接受合適的、有質量的教育,才是解決流動超常兒童融合教育的關鍵。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流動人口已達到近2.2億[7],產(chǎn)生了約205萬流動兒童,其中的超常兒童即流動超常兒童[5]37,按1%~3%的超常兒童發(fā)生率來估算[8],流動超常兒童有2~6萬人左右。與大多數(shù)流動兒童一樣,流動超常兒童往往沒有機會進入普通公立學校學習,大多就讀于環(huán)境較差的打工子弟學校[9]。目前,北京市的流動超常兒童通常在普通學校借讀,或者在專門為農(nóng)民工子女開設的打工子弟學校就讀,僅有極少數(shù)兒童能進入流動超常實驗班接受超常教育[10]。關注流動超常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對寶貴人才資源的珍惜,更是對他們人權的基本保障。流動超常兒童要實現(xiàn)融合教育,不僅應當確保在普通班級與城市兒童一起受教育,而且還要保護其能享受超常兒童教育的機會與資源。

2 流動超常兒童面臨的教育問題

在流入城市接受免費的義務教育,是流動超常兒童教育公平的表現(xiàn)。教育問題是流動家庭需要解決的重大難題。在什么樣的學校就讀是父母首先需要考慮的,其次是如何讓流動超常兒童接受有質量的教育。

2.1 學校的選擇問題

不合適的教育安置環(huán)境是流動超常兒童面對的基本問題。由于識別困難、戶籍制度、流動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等各種原因,流動超常兒童往往難以被鑒別出來,更談不上接受合適其身心發(fā)展的教育。少部分流動超常兒童散落在普通學校,絕大部分在打工子弟學校讀書[11],極少數(shù)(每年約30人)能進入特殊的流動超常學校學習。

2.1.1 普通教育環(huán)境中的流動超常兒童。調查顯示,只有少數(shù)家庭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流動兒童能夠進入城市的普通學校學習[12]。雖然他們能與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代表鄉(xiāng)村的流動超常兒童與代表城市的普通兒童之間仍存在著人際關系、生活方式、學習觀念、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的適應問題,無法建立起良好的同伴關系,甚至有時候充斥著歧視和不公平。流動超常兒童在普通學校無法被識別,導致上課“吃不飽”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進而引發(fā)上課不認真、愛調皮搗蛋等行為、被認為是“差生”,對于流動超常兒童來說,其身心發(fā)展受到極大的傷害,這顯然是不符合到融合教育的思想的。

2.1.2 流動學校環(huán)境中的流動超常兒童。據(jù)北京市教委統(tǒng)計,88%的流動兒童分布在打工子弟學校[13],其硬件設施、師資隊伍、學校管理、財政資金、辦學水平、教育質量等各個方面均落后于城市的普通學校[14]。調查顯示,流動兒童特別是打工子弟學校流動兒童的受教育狀況與城市兒童相比, 還有較大差距[15]。流動超常兒童不僅只能與流動兒童在一起,只能接受教學質量不高、辦學水平均較差的普通教育,得不到其他資源支持,更談不上接受適合其潛能得到最優(yōu)發(fā)揮的特殊教育了。顯然,這種隔離狀態(tài)的、不能滿足流動超常兒童需求的教育也是與融合教育理念相違背的。

2.1.3 超常教育環(huán)境中的流動超常兒童。無數(shù)研究證明,特殊班級的集體教育對中學階段的超常兒童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形式[16]。雖然流動超常學校能夠為極少數(shù)的流動超常兒童提供適合其身心特點的超常教育,但某種程度上說,這依然是一種隔離式教育方式。一方面,他們并不能與城市兒童一起學習、生活,無法與城市兒童相處;另一方面,他們也不能跟普通的流動兒童同在一個班級,與普通兒童隔離。這依然算不上合適的教育,與融合教育的目標差距甚遠。

2.2 父母和教師的教育觀念問題

父母不適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教師落后的教育觀念均有意無意地成為流動超常兒童實現(xiàn)融合教育的絆腳石。

2.2.1 父母不適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家庭扮演了啟蒙教育的角色,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由于文化水平、經(jīng)濟地位等因素的限制,流動超常兒童的家庭往往缺乏輕松、民主的家庭文化氛圍,不利其身心發(fā)展。研究表明,流動超常兒童從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得到的情感溫暖和理解遠遠低于城市超常兒童[5]41,這容易使其處于較低的自信水平,導致孤僻、內向、自卑的個性,這些消極因素對于他們適應城市環(huán)境造成了巨大的困擾,進而在通往融合教育的道路上建立起了內在的屏障。

2.2.2 教師落后的教育觀念。多項研究表明,流動學校的教師的綜合素質低于普通學校。落后的教育觀念問題在打工子弟學校中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教育觀念對教師的教育方式、行為和手段等方面有直接、明顯的影響。對于流動超常兒童來說,能否接受適合其身心發(fā)展的教育與教師密不可分。落后的教育觀念往往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或者忽視流動超常兒童的特殊發(fā)展需要,或者一味地重視其學業(yè)成績的發(fā)展,出現(xiàn)揠苗助長的現(xiàn)象。

2.3 社會人文關懷問題

社會的人文關懷有利于形成尊重、平等和友愛的風氣和氛圍,其缺失容易導致城市文化的冷漠、疏離,使流動群體邊緣化,對流動超常兒童適應城市環(huán)境有重要的影響。由于流動兒童來自農(nóng)村等偏遠地區(qū),其保留的“鄉(xiāng)土性”往往使城市人對其避而遠之,容易導致偏見,對他們缺乏寬容和體諒,如流動兒童較多的普通學校中,城市學生轉學的比例較高。對于流動超常兒童來說,即使頭頂“優(yōu)秀”“天才”等光環(huán),也仍舊存在著自卑、內向、人際關系差等問題,學校、家庭和社會需要關注其身心的協(xié)調發(fā)展,重視其樂觀積極的人格的養(yǎng)成,如社會團體或機構組織開展相關的公益活動或項目,以幫助流動超常兒童適應新環(huán)境、融入城市生活。

3 鄉(xiāng)村文化對流動超常兒童融合教育的影響

作為軟實力,文化對社會發(fā)展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對于城市來說,文化是科學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和精神支柱[17]。在流動超常兒童所面臨的諸多教育問題中,城鄉(xiāng)文化之間的摩擦與沖突是根本原因。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是一把雙刃劍,自始至終影響著融合教育。流動超常兒童在隨父母遷入城市前,一直生活在代表傳統(tǒng)文化的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村文化對他們有著源遠流長的影響。即使進入現(xiàn)代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后,這種潛在的沖突和矛盾亦給他們適應環(huán)境、融入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困難。鄉(xiāng)村文化跟隨流動超常兒童一起,與代表現(xiàn)代文明的城市文化不斷彼此適應、互相磨合。兩種文化之間的“不和諧”使得流動超常兒童實現(xiàn)融合教育成為一個漫長而艱難的夢。

3.1 流動超常兒童融合教育是城市文化高度發(fā)達的體現(xiàn)

流動超常兒童進入城市以后,其思想觀念、行為習慣、語言文化甚至飲食方式等各個方面遭到城市文化的劇烈沖擊,往往帶來強烈的不適感。當他們由于鄉(xiāng)村文化而受到周圍人的嘲笑、排擠時,很容易導致低成就感和高挫敗感。即使經(jīng)過一段時間,流動超常兒童逐漸地適應了學校和社會,仍然因為流動的身份而難以真正融入城市。有學者指出,大約70%的流動少年兒童存在身份認同危機,他們難以適應學校教育、難以融入集體環(huán)境、和城里孩子交往產(chǎn)生障礙、心理問題嚴重甚至出現(xiàn)失范行為[18]。

然而,城市文明的高度發(fā)達往往與多元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的多元性體現(xiàn)的不僅是開放精神,更是對其他文化的包容。流動超常兒童實現(xiàn)融合教育體現(xiàn)了城市文化對流動群體亞文化的寬容,更證明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因此,城市文化需要以愛心、責任心接納流動超常兒童,促進其接受合適的、有質量的教育,進而從形式與實質均實現(xiàn)真正的教育融合。

3.2 城鄉(xiāng)二元文化相互包容是流動超常兒童融合教育的終極理想

有學者指出,流動超常兒童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歸根到底是文化層面的沖突與排斥。相對于制度排斥和經(jīng)濟排斥而言,文化排斥更為隱蔽,更為深層次,也更難以將其徹底消除[19]。減弱減少城鄉(xiāng)文化之間的摩擦與沖突,是人類繼續(xù)進化與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亦是流動超常兒童實現(xiàn)融合教育的最高目標??梢?,城鄉(xiāng)二元文化的融合與流動超常兒童的融合教育互相促進、密不可分。前者為后者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是后者的根本目標;反之,后者的實現(xiàn)為前者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推動力,是前者的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社會背景和歷史階段,流動超常兒童面臨諸多教育問題是由時代所決定的,是歷史的產(chǎn)物,要想實現(xiàn)形式與本質上的融合教育,非一朝一夕之事,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需要無數(shù)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支持。

4 流動超常兒童融合教育的建議

目前,超常兒童的融合教育在國際上已經(jīng)得到認可,流動兒童的受教育權利也將逐步得到落實,為流動超常兒童實現(xiàn)融合教育提供了可能。將他們安置在普通學校的同時,給予適合其身心發(fā)展需要的特殊教育,是實現(xiàn)融合教育的基礎。一方面,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有利于流動超常兒童的社會化發(fā)展,可以克服隔離式加速教育的一些不足之處;另一方面,融合教育缺乏必要的支持,可能無法滿足流動超常兒童的特殊需求。對此,本文結合流動兒童、超常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參照已有的教育措施,結合城鄉(xiāng)二元文化的不同背景,提出若干教育建議。

4.1 推動相關教育政策出臺,促進流動超常兒童從形式上融入城市

政策是流動人口得以在城市生存的基本保障。流動超常兒童能否實現(xiàn)融合教育,關鍵在于相關的教育政策能否出臺并得以有效實施。

首先,增加學校的財政支持是改善流動超常兒童的教育安置環(huán)境的重要舉措。研究顯示,教育財政問題流動兒童面臨的首要問題[15]43。大量流動超常兒童仍在打工子弟學校就讀,流動學校的經(jīng)費不足直接導致了其辦學條件差、教學質量低、師資隊伍參差不齊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政府應繼續(xù)加大教育投入,使普通學校愿意接受流動超常兒童,使流動學校能提高辦學水平,使流動超常學校得到更多的項目或基金支持,為流動超常兒童提供更合適的教育,幫助他們融入學校和社會。

其次,減少戶籍制度的限制是促進流動超常兒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的重要保證。有學者指出,戶口對于流動人口獲得流入地城市的各種資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0],尤其是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戶籍限制使大部分流動超常兒童不得不就讀于打工子弟學校,難以進入普通學校接受教育??梢?,解決流動超常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弱化戶籍制度的限制,降低入學門檻,使所有兒童均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

4.2 加大社會文化產(chǎn)業(yè)投入,使城市從實質上接納流動超常兒童

文化方面的接納與寬容才是融合教育的本質體現(xiàn)。除了政策的強制性保障以外,城市還需要提高全民素質,真正從思想上、觀念上、態(tài)度上悅納流動群體。

首先,充分肯定流動人口的價值是平等與尊重的重要體現(xiàn)。外來流動人口對流入地的城市經(jīng)濟及社會發(fā)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城市不應因各種理由推卸流動兒童的教育責任,應一視同仁[14]43,因此,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應利用大眾傳媒宣傳流動人口對城市發(fā)展的貢獻,使流動超常兒童得到應有的尊重,享有平等的公民權利。

其次,營造全民團結、友愛的社會文化氛圍是流動超常兒童融合教育的強效催化劑。傳統(tǒng)的觀念往往以同情、憐憫的眼光看待處境不利的流動兒童,并未充分尊重他們,這是流動超常兒童實現(xiàn)融合教育的最大的心理障礙,更深層次來說,這種文化氛圍有違社會公平理念,是一種文化上不平等的對話??梢姡嵘鐣蟊姷奈幕仞B(yǎng),為流動超常兒童融入城市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良好的、平等的社會氛圍,是實現(xiàn)城鄉(xiāng)文化融合的必要條件,也是保證他們接受合適的教育的文化基礎。

4.3 完善學校環(huán)境,為流動超常兒童提供良好的融合教育

學校是流動超常兒童實現(xiàn)融合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應創(chuàng)建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從課程入手,改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首先,豐富課程內容是滿足流動超常兒童身心發(fā)展需要的基礎。在融合背景下,需要不斷充實課程,如抽離式教育[21],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并滿足特殊需要。因此,教師必須豐富教學內容,同時適當提高難度,使流動超常兒童既能開闊眼界,又能保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習得新知識。

其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流動超常兒童融入學校的重要保障。研究證明,師生關系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自我等方面的發(fā)展, 而且對親子關系、同伴關系都有重要影響[22]。調查顯示,打工子弟學校的師生關系十分不理想, 在親密性、支持性和滿意度上的得分都顯著低于公立校和混合校[16]344。同時,專業(yè)性支持是實現(xiàn)融合教育的必要條件,需要既懂普通教育、又懂特殊教育的專業(yè)人員來保證流動超常兒童接受融合教育的科學性、有效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潛能[23],并指導家長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因此,學校要重視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推動師生建立起積極的人際關系之余,也要保證教育的有效性。

流動超常兒童的家庭環(huán)境也是促進其實現(xiàn)融合教育的巨大推動力,父母應該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充分了解流動超常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養(yǎng)方式,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促進其人格、個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健康發(fā)展。

[1] 鄧猛.潘劍芳,關于全納教育思想的幾點理論回顧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3(4):1-7.

[2] 鄧猛,朱志勇.隨班就讀與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125-129.

[3] 陳云英.中國特殊需要在線遠程咨詢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4(9):1-6.

[4] 王寅枚,徐芳羚子.從教育公平角度看我國特殊教育的意義[J].現(xiàn)代教育,2015(16):4-5.

[5] 程黎,王菲.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10歲城市與流動超常兒童自我概念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10(12):36-41.

[6] 黃兆信,李遠煦,萬榮根.“去內卷化”:融合教育的關鍵: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融合教育的現(xiàn)狀與對策[J].教育研究,2010(11):18-24.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發(fā)布[EB/OL](2011-04-28)[2016-09-15].http://www.gov.cn/gzdt/2011-04/28/content_1854048.htm.

[8] 張鐵道,趙學勤.建立適應社會人口流動的接納性教育:城市化進程中的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山東教育科研,2002(8):3-7.

[9] 楊東平,楊旻,黃勝利.2015年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294-306.

[10] 燕子. 給他們一個公平的機會:“流動超常兒童教育實驗項目”正式啟動[J].百姓,2009(7):10.

[11] 韓嘉玲.北京市流動兒童義務教育狀況調查報告(續(xù))[J].青年研究,2001(9):10-18.

[12] 馬志芳,蔡澄. 流動兒童基礎教育邊緣化問題及對策[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8):32-34.

[13] 呂紹清.留守還是流動:“民工潮”中的兒童研究[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7(8):189- 244.

[14] 程福蒙,柯洪霞.關于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再審視[J].教育探索,2006(8):42-43.

[15] 鄒泓,劉艷,李曉巍.流動兒童受教育狀況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教育科學研究,2008(8):39-43.

[16] 查子秀,周林.對中學超常兒童的教育實驗:北京八中首屆超常實驗班追蹤研究[J].心理學報,1993(4):337-345.

[17] 任致遠. 城市文化: 城市科學發(fā)展的精神支柱[J]. 城市發(fā)展研究, 2012,19(1):19-23.

[18] 崔學華.流動兒童融入城市教育的社會支持研究[J].社會工作,2010(12):57-59.

[19] 高政.社會排斥理論視角下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研究[J].教育探索,2011(12):15-17.

[20] 陸益龍.戶口還起作用嗎:戶籍制度與社會分層和流動[J].中國社會科學,2008(1):149-162.

[21] Renzulli J S, Reis S M.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School-wide enrichment triad model [J].Gifted Child Quarterly,1994(1):7-14.

[22] 王耘,王曉華,張紅川.3~6年級小學生師生關系:結構、類型及其發(fā)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3):16-21.

[23] 方俊明.融合教育與教師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4(3):37-42.

責任編輯 陳桂梅

Discussion about Migrant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s Inclusive Educational Issues against the Urban and Rural Bicultural Background

WANGYinmei1,HECong2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334001, China;2. Office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Affairs,Jiangxi Medical College, Shangrao 334000,China)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movement, migrant children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s the spokesperson of rural subculture, whether they can enjoy the fair education resources mainly depends o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dea.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are one of the educational objects of special education, so they will study in normal classes and own special treat, which is the trend of gifted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Migrant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own dual identities, which means if they want fair education, they not only have to accept the same general education with urban children, but also meet their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This study takes migrant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and principle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the root of fair education of migrant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is based on the respect,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bi-cultures.

migrant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inclusive education;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2017-03-30

王寅枚(1987— ),女,湖北枝江人,講師,研究方向:超常兒童教育。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7.03.022

G 807.01

A

1671-7880(2017)03-0079-05

猜你喜歡
流動融合兒童
村企黨建聯(lián)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chuàng)新出發(fā),與高考數(shù)列相遇、融合
《融合》
流動的光
為什么海水會流動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六·一”——我們過年啦!
捏脊治療兒童營養(yǎng)不良
太康县| 连云港市| 长泰县| 四川省| 德州市| 积石山| 花垣县| 连山| 长岛县| 比如县| 扬州市| 甘谷县| 西乌珠穆沁旗| 塔河县| 平顶山市| 苍溪县| 四会市| 衡山县| 重庆市| 营山县| 深圳市| 江都市| 尚义县| 太保市| 泌阳县| 星座| 江门市| 寿宁县| 林芝县| 双城市| 隆昌县| 襄垣县| 宁陵县| 黄龙县| 龙泉市| 安国市| 荔浦县| 浪卡子县| 历史| 宽城|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