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依平 陳俊釗
(遵義醫(yī)學院珠海校區(qū),廣東 珠海 519041)
實踐第一: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幾點思考
劉依平 陳俊釗
(遵義醫(yī)學院珠海校區(qū),廣東 珠海 519041)
現(xiàn)實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高校要注重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強化社會實踐育人,組織師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實踐中,大學生作為實踐主體應具備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在內(nèi)的主體能力,同時學會很好地應對社會這個實踐客體,并在實踐活動中操練各種可以借用的工具、方法、手段等中介。
大學生社會實踐 主體 客體 中介
在2017年五四青年節(jié)的前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指出,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青年都要把學習同思考、觀察同思考、實踐同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保持對新事物的敏銳,善于把握社會生活的現(xiàn)象和本質(zhì);要充分發(fā)揮青年的創(chuàng)造精神,勇于開拓實踐,勇于探索真理。結合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精神,筆者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做出如下思考:
在校大學生除了學習之外,還必須將學習同現(xiàn)實實踐緊密聯(lián)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與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脫離開來?!兑庖姟访鞔_指出,高校不僅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等重要使命,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等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意見》同時明確高校要形成教書育人、實踐育人等長效機制,注重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相結合。
實際上,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中,實踐被認為是人的認識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基礎。就知識的總體和根本來說,無論何種知識都離不開直接的經(jīng)驗。實踐出真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同時實踐是推動認識發(fā)展的動力。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1]此外,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因此,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也就是說,人們的認識活動并不是為了認識而認識,其最終的目的是為具體的實踐服務、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人們認識是否正確的標準?!芭卸ㄕJ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2]。
現(xiàn)實實踐對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著根源性的巨大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特別是信息和網(wǎng)絡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一種新的實踐形式,即虛擬實踐或稱作為實踐的虛擬化,正在且已經(jīng)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chǎn)生重大影響,同時帶來很多新的問題。這些影響和問題在當今大學生的身上表現(xiàn)得較顯著。其對策之一在于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反思現(xiàn)實世界,特別是教育方面出了什么問題。畢竟,一個現(xiàn)實世界健康的大學生盡管會在虛擬世界里逗留游玩,但與沉迷者存在本質(zhì)的不同,因為他能夠自我控制,做得到適可而止。所以,就此而言,《意見》提出各高校要強化社會實踐育人,加大實踐教學比重,組織師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聯(lián)合等協(xié)同育人模式,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正當其時。作為國家的未來和國家活力的象征,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顯得尤為必要和意義重大。
人們的實踐活動是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體、客體和中介三項基本要素的有機統(tǒng)一構成實踐的基本結構。就大學生社會實踐來說,實踐主體指的就是人。這個人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群體的。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體自然就是參加此種實踐活動的大學生及其組成的團隊。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主體能力,這種主體能力的強弱決定一個人或團隊能否承擔起設定其實踐目的、操作實踐中介、改造實踐對象,也就是客體的任務。
詳細而言,主體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自然能力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身體素質(zhì)。比如某個大學生是一名廣東人,當這名生源為廣東的學生去到云貴川等西南地區(qū)做社會實踐,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是:由于飲食習慣的較大差異,該學生一到那里就水土不服,接連好幾天都吃不慣、睡不好,甚至需要同行的同學照顧等。類似的情況在筆者所在高校就曾出現(xiàn)過,所以參加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應該提前了解實踐所在地的天氣、飲食、地理環(huán)境等情況,預先估計自身的身體條件是否足以參與這個實踐。
實踐主體需要具備的第二種能力,精神能力,包括知識性因素和非知識性因素。其中知識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指的是實踐主體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把握,包括對于經(jīng)驗知識的把握。那么在實踐團隊中,如果有在這方面擅長的學生,也就是善于收集資料、撰寫標書,甚至在之前已經(jīng)有過一些相關社會實踐經(jīng)歷的學生,那么,這個團隊的申請就更容易獲得批準和認可。
精神能力中的非知識性因素主要指的是情感和意志因素。比如組成實踐團隊的負責人是否是一個領導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團隊所有成員能否做到意志堅定,遇到困難不退縮,敢于解決問題,能夠團結協(xié)作等。很顯然,這個在實踐的具體過程中非常重要。
總體而言,對于實踐主體而言,申請參加社會實踐的大學生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參加這個實踐的學生,不是作為單個的個體,而是作為一個團隊的成員進行活動的。所以不管是在申請階段,還是申請成功后的具體實踐階段,時刻都不能忘記自己的這個身份的定位。
實踐客體,就是實踐的對象,可劃分為自然客體和社會客體。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實踐主體面對的對象是社會這個客體。也就是說,這部分大學生要暫時離開校園,進入紛繁復雜的社會。作為年紀20歲,甚至不到20歲,一直在父母身邊和由師生組成的校園里生活的大學生,如何在社會實踐中很好地應對尤其是探知這個未知的社會呢?社會實踐,按照前面所論及的實踐與認識之間的關系,目的無非有二:一是團隊成員探索某個感興趣的或者是未知的社會話題,以此從中獲得某方面的信息、知識或經(jīng)驗;二是到社會中實際驗證或者說是求證團隊成員已有的信息、知識或技能。
筆者認為,社會歸根結底是由人構成的,所以我們一旦準備進入社會,就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比如面對不同身份(這個身份包括很多,比如年齡不同、行政級別不同、從事行業(yè)不同,等等)的人,大學生該怎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呢?但不管如何,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禮貌和善良是必需的。
現(xiàn)代社會是高風險的社會。所以,大學生進入社會,時刻要提醒自己,要有安全防范意識,既防范自然的風險,又防范人為的風險。一句話,出門在外,安全第一。
實踐的第三個基本要素是中介問題。這個中介,實際上指的是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借助的各種工具、手段及運用、操作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等。比如最初的撰寫標書,期間和最終的項目匯報,至少要做到格式規(guī)范、排版美觀。那么,如果某個團隊中有學生在文檔、幻燈片制作等電腦操作方面比較熟練,自然更容易脫穎而出。另外,在實際方面,比如在去某個鄉(xiāng)鎮(zhèn)的路途上,怎么使用通信工具隨時和隊友保持聯(lián)絡,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山區(qū)通信條件不暢的情況下如何確保聯(lián)絡不中斷,以及和所要聯(lián)系的其他人員如何溝通,等等。又或者,有些社會實踐要用到問卷調(diào)查和統(tǒng)計學知識,那么如何設計問卷、統(tǒng)計調(diào)查所得的數(shù)據(jù)和結果、操作相關的軟件等就顯得尤為重要?!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8.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廣東省委宣傳部“競爭性扶持高校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社科部)建設”項目——“醫(yī)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遵義醫(yī)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招標課題《醫(y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實踐性教學研究》(課題編號:F-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