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馨
(浙江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教學生活化與生活教學化
翁馨
(浙江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教學生活化與生活教學化是現(xiàn)代教育中的一對矛盾。在當代學生的生活中,生活教學化、教學生活化卻成了常態(tài)。因此,解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成了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問題。通過對教學生活化及生活教學化兩者的對比研究,可以得出這兩者之間的轉變需要教學者和家長的共同努力。
教學生活化 生活教學化 轉變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p>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列御寇《列子·湯問》
以上摘錄自《列子·湯問》中廣為流傳的一段寓言文言文,內(nèi)容是兩個小孩子在孔子面前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但這則文言文發(fā)人深省的地方則在于這個命題連偉大的思想家孔子也無法準確回答。這段描述恰好可以反映古時候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挑戰(zhàn)權威的精神。孩子們無拘無束地思考,天真爛漫地想象,展現(xiàn)出的是一幅自由與思考碰撞而產(chǎn)生火花的畫面,正如思想家們在雅典學院所展示出來的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這種生活是學生在孩提時代應當享受和擁有的財富。
反之,觀望現(xiàn)代的中小學生,被家長們殷切的目光所逼而參加各種補習班,為老師們強大的課業(yè)壓力所使而奮戰(zhàn)到凌晨,為社會源源不斷的驅(qū)動力所迫而背負上巨大的精神壓力。他們之中一些人的生活已經(jīng)被家長、老師口中所謂的“教學”充斥,他們的生活已經(jīng)著實被教學化。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這些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這些教學也不是我們所想的和風細雨般,而是一種“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殊不知,教學生活化才是教學應該走的方向,要改變現(xiàn)狀,需要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
教學與生活是教育者必然要思考的兩個概念,而要思考“教學生活化”還是“生活教學化”,有必要首先明白教學與生活的關系。古時候,先輩們已經(jīng)很看重教學在人的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教學發(fā)展到現(xiàn)代,也脫不開和生活的密切關系??梢钥隙ǖ氖?,教學中有生活,生活中也有教學(李燕,2006)。
人類接受教學是為了生活,而生活絕不僅僅是為了教學。從教學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教學是為人類的經(jīng)濟生活服務的,是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教學這個詞語又逐漸增加了其他領域的含義。因此,廣大學生接受學校教學,為的是提高將來自己或者家人的生活質(zhì)量和品位,擁有一定的生活技能。例如,那些對藝術具有濃厚興趣的人,可以在童年時期就選擇學習樂器、聲樂或者舞蹈,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對美的鑒賞能力。但是,很少有人會認為自己生活的全部就是接受教學,自己活著就是為了接受教學。這是因為人們的生活還包含許許多多其他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讀書并不是生活的全部。通俗來說,教學和生活的這層關系和“吃飯”與“活著”的關系是相似的,即“吃飯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但是,除此之外,教學還來源于生活。接受教學的人不能脫離生活,也不能在教學者所創(chuàng)造的烏托邦(Utopia)中接受知識的熏陶。如果是這樣,那么教學者所接受的教學將會是空洞、無用的精神垃圾。同時,現(xiàn)代社會的教學內(nèi)容是先人根據(jù)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實驗或者總結得出的理論真題,是隨著生活的發(fā)展進步而時刻需要改變的,而不是一成不變、萬年亙古的。
以上兩層教學與生活應該有的理性關系已經(jīng)被人們所熟知,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代教學卻很少能夠做到正確地處理教學化與生活化的關系。教育家眼中理想化的場景應當是孩子們有充分的自我發(fā)揮、自我挖掘的機會,能在課堂上充分明白掌握已經(jīng)被生活化了的知識,而非在課堂后還要繼續(xù)學校式教學,反之把生活給教學化。
現(xiàn)代中小學生的生活為什么會被教學化,或者向著教學化的方向前進呢?其實,是因為家長、老師和社會這三個角色交互作用。
3.1 家長
現(xiàn)代社會的部分家長似乎并沒有以前淡定和從容,而是變得急功近利、目光短淺。他們希望孩子能在上初中之前熟練掌握英語漢語、數(shù)學科學、琴棋書畫、舞蹈聲樂等項目,似乎只要有一個領域有空缺,他們就會無比焦慮,生怕孩子跌倒在起跑線上。不得不說這是為21世紀的激烈競爭所迫,但是這其中也有家長的重要因素。
在現(xiàn)代社會,很多孩子的課余生活已經(jīng)被課外學習所充斥,但這只是一種打著補習名號的惡性競爭。雖然技多不壓身,但是一系列過度教學對于孩子們來說未免太過荒唐。很多學生在學習初始階段時對接觸的一切新知識充滿好奇心,但在家長們的強壓下,他們不得不接受各式各樣的額外學習,最終他們的好奇心和耐心被消耗殆盡。最終,這些“過度教學”的結果則是無疾而終。不得不說,家長在孩子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家長們能少一些急功近利,目光更長遠一些,那么他們將會成為解放過度教學的重要原動力。
3.2 教師與社會
究其大背景,可以很肯定地說是競爭導致了“生活教學化”的愈演愈烈。正因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才輩出,從小就受到優(yōu)于常人教學,抑或從小就有異于常人天賦的孩子并不少見,而在高考這個相對公平的大體制下,只有高分、高素質(zhì)才能夠脫穎而出。家長們出于期待,希望孩子能趁年輕多學一些,教師們又出于責任希望學生能夠多掌握一些知識。
這些“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是當代教育者們難以做到教學生活化和去過度生活教學化的主要原因。
如果教學要在生活化上有進步,還孩子一個不被“空洞教學”化的童年,需要的不是社會大背景的改變,而是家長和教師的進步。因為按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中國經(jīng)歷了從原始社會到現(xiàn)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改變,非常艱難地發(fā)展到了今日的繁榮局面,因此現(xiàn)代中國所處的階段正是充滿激烈競爭的年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對高素質(zhì)高質(zhì)量人才需求旺盛增長的年代,這是整個國家發(fā)展的必然歷程。我們無法改變這種時代背景,也不必嘗試改變。因此,家長和老師們便成了任重道遠的解鈴人。
家長們應當做生活的引路人,而不是壓力的強加者。雖然大部分家長不會偏激地逼迫孩子承擔過多的課外學習任務,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家長不應當將孩子的學校教學活動過多地帶入生活中。如今,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強調(diào)孩子們在學校所受的表揚或者批評,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些都無足輕重,但是孩子們在童年所能承受的壓力是有限的。雖然他們并不一定明白家長們的期待有多么殷切,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初中或者高中,這些期待和盼望就會化成一顆定時炸彈,一旦時間到了,或者壓力到了臨界值,學生的生活就會被這最后一根稻草壓垮,成為學習的機器,他們原本多姿多彩的生活會因此變成過度教學化的傀儡。因此,家長們作為孩子在課余時間的老師,應當在指引孩子前進的道路上多一分耐心,少一分急躁;多一點信心,少一點壓迫;多一些長遠眼光,少一些急功近利。
關于教師這一群體,首要任務是落實建設生活化的課堂。雖然現(xiàn)在高考體制已經(jīng)根據(jù)新要求進行了首輪大規(guī)模的規(guī)則更改,但是這場“應試教學”的游戲并不會因為高考的改革而結束。因此,教學生活化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開闊視野,讓書本知識變得靈活。在教學中引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以現(xiàn)實生活中生動的例子達到學習目的。同時,教師不僅應當將課堂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更應當在鞏固階段進一步將教學生活化。例如,在探究中西方餐桌文化的不同點時,教師應當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中的餐桌文化,以實際角色扮演或圖片提供思路,同時通過各種途徑了解西方餐桌文化,進行對比。但是這些理論化的生活化教學技能盡管已經(jīng)在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教學著作中,抑或在名家論文中被總結了無數(shù)次,但是目前的問題是,無論這些理論多么理想、多么豐滿,教師們?nèi)绻宦鋵?,都只是紙上談兵。只能說,革命尚未成功,教師仍需努力。
教學生活化是教學必然的走向,生活的教學化是當代學生的生活常態(tài),這兩者之間的微妙轉變需要家長、學校、教師乃至社會的共同努力。敲打下這些尋求改變的文字固然簡單,但是這個轉變需要的不僅僅是紙上的呼吁,而是與之相關的各方面力量在實踐中的具體實施。在應試教學的體制下,現(xiàn)代學生教學生活化的道路依然很長,而去生活過度教學化的任務依然繁重。但是,就像“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發(fā)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發(fā)展必然通過長時間的改變和積累,這需要通過大量量變才能達到最后的質(zhì)變。
[1]列御寇.列子·湯問[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李燕.教學與生活[D].重慶:西南大學,2006:1-6.
[3]Ivy,Robert.The Essence of Education[J].Architectural Record,2006(7):17.
[4]Hurst,Clarence T.Life and Education[J].Bios,1931(3):16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