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蕓
(南平市朱熹紀念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朱熹義利觀及其時代價值
張 蕓
(南平市朱熹紀念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朱熹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對前人的義利思想作了新詮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義利觀。其特點是尚義后利型的義利統(tǒng)一論。他的義利觀作為價值導向,有利于當代市場商品經(jīng)濟社會的“義利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道德與利益的統(tǒng)一,權(quán)利與義務(wù)的統(tǒng)一。
朱熹;義利觀;時代價值
在中國古代,如何認識和處理道德原則與物資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成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于是,義利之爭長達數(shù)千年之久。早在春秋時,《國語·晉語》就有“義者,利之足也……廢義則利不立”,“義以道利”的觀點。先秦時代,除道家崇尚自然無為,對義利看得很淡漠外,儒、墨、法各家對“義利之辨”都很重視。
儒家對“義利之辨”是最重視的??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入喻于利?!边@句話的本意是:對君子應(yīng)告之于義,對小人應(yīng)告之于利。他又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梢姡鬃訉Σ涣x之利是持否認態(tài)度的。孟子在“義”和“利”的關(guān)系上,繼承了孔子的義利觀。他反對“后義而先利”,主張“先義而后利”。他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2]孟子所批評的是舉國上下都爭一己之私利。所以,孟子對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實際上,孔孟的義利觀是一種仁學義利觀。
到了漢代,董仲舒將先秦儒家義利觀推向極致,提出“仁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盵3]這主要是反對自私自利,并非完全排斥個人利益。他還說:“天之生人也,使之生義與利。利以養(yǎng)其體,義以養(yǎng)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盵4]這就是董仲舒著名的“義利兩養(yǎng)”論?!梆B(yǎng)其心”,就是后來宋儒所倡導的內(nèi)圣之學、復性之學。
宋代,程頤把“義利之辨”的命題納入他的理學體系,并對儒家的義利觀作了進一步闡述。他說:“君子未嘗不欲利”,“蓋只以利為心則有害”,“仁義則未嘗不利也”,“圣人于利不能完全不較論”。[5]可見,程頤既尚義,又不完全否定利。
朱熹繼承發(fā)展了前人的義利之說,他三十四歲在《與延平李先生書》中說:“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他認為,義利之辨是儒者第一要義。他在制定《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時,引董仲舒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處事之要”。這是朱熹強調(diào)為人為學都要講義與利。所以,朱熹說:“事無大小,皆有義利”,“學無深淺,并要辨義利”。[6]朱熹對“義”“利”,及義利關(guān)系作了闡述:
其一,義是“天理之所宜”。他在《朱子語類》中說“義者,天理之所宜”[1]。又說:“義者,宜也。君子見得這事合當如此,卻那事合當如彼,但裁處其宜而為之,則何不利之有。君子只理會義,下一截利處更不理會?!盵7]所謂宜,就是指這事合當這樣,那事合當那樣。“合當”即“應(yīng)當”或“當做”。“天理之所宜”,就是天理所當做的,便合乎義。譬如做官的應(yīng)當廉勤,這便合乎天理之所宜。也可以說這是“宜之理”。義規(guī)定為“天理之所宜”和規(guī)定為“宜之理”兩者沒有什么區(qū)別。“只宜處便是義,宜之理,理之宜,都一般”[7],只是做文時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朱熹將“義”釋為“事之宜”,并反復作了詳盡的闡述。他說:“凡事皆有一個合宜底道理,須是見得分明,雖毫發(fā)不差,然后得是當,曰義即宜也?!盵8]朱熹論“義”,還強調(diào)“從民之所宜”的務(wù)民之“義”。他指出:“民之義,但須處得合宜,故曰 ‘處物為義’……謂大道之所宜也?!盵8]這也體現(xiàn)了他的民本思想。
其二,義是“心之制”。朱熹說:“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盵2]所謂“心之制”,是指義的本體來說,“事之宜雖若在外,然所以制其義,則在心也”[9],是指主體心意識中道德價值和價值導向。“制”是裁制,是指心對于“事之宜”裁制?!叭巳说闷浔拘囊灾迫f事,無一不合宜者,夫何難而不濟?”[10]這就是說,以義心裁制萬事,有什么難事而不濟,無事不成的。
其一,利是“人情之所欲”[7]。朱熹認為,人情之欲是小人所計較的,“小人則只計較利害,如此則利,如此則害”,“君子之心,虛名洞徹,見得義分明。小人只管計較利,雖絲毫底利,也自理會得”。[7]利就是小人只計較對自己個人有利或無利,而不顧義理。這里所說的“人情之所欲”,是指口鼻耳目四肢之欲,即以追求肉體感性情欲為滿足。小人為滿足性情欲而不顧義理、廉恥。朱熹舉例說,李某人勢利眼,看道學有勢,上書極說道學好,而升了官;反之,便可說道學極壞。又譬如路上有人遺金,君子認為此是他人之物,不可妄?。恍∪吮阋詾槔≈?。君子講義,不宜得就不取,小人不管宜或不當,取之以利。這便是應(yīng)當與不應(yīng)當,即宜與不宜的道德原則。
其二,利是“人欲之私”。朱熹認為,“人欲之私”,“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2]人欲之私是指為滿足人欲而自私自利。利作為滿足主體需要的物欲價值,是需要克服的。朱熹還認為,利有公利和私利之別。他說:“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處之,便私”[6],就看如何處置事件。利作為人欲之私,其來原是由于人生來的氣稟制約的,因為氣稟中原來就有惡濁的層面,而與人欲之私相結(jié)合。
明義利之辨,能夠使“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人人得其本心以制萬事。人人謹守天理之所宜,而不去追求不應(yīng)當?shù)玫降母鞣N利,以義利來調(diào)整社會各種沖突。
朱熹說“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7]。又說:“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徇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盵2]他認為“義”心,是“天理之公”;“利”心,是“人欲”之私,而循天理之“公”辦事,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而徇人欲之“私”辦事,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真是“毫厘之差,千里之謬”。所以,他強調(diào)“而今須要天理人欲,義利公私、分別得明白”[6]。可見,朱熹對“義利之辨”是非常重視的,并有獨特的見解。
朱熹又說:“如今做官,須是憑地廉勤。自君子言之。只是道做官合著如此?!盵7]這就是說“廉勤”做官,便是符合“義”的“宜之理”。對于“利”,朱熹在詮釋孔子“君子喻于義,小入喻于利”時,亦說:“利者,人情之所欲”。對這個“人情之所欲”的“欲”的內(nèi)涵,他詮釋孟子“見梁惠王”章時,進一步界定為“人欲之私也”[2]。
“義”與“利”也體現(xiàn)在“公”與“私”的問題上,朱熹認為從政者,首先就要講一個“公”字,不論官職大小,若小官做事公正,就被人們所敬重,反之,大官做事不公就被人們所唾棄。他說:“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字。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來做去也只得個沒下梢。”[11]意思是說為官不公,即使像宰相這樣的大官到后來也是下不了臺階的。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自己在“公”字上是身體力行者。例如《朱子語錄》有一記載:“有親戚托人求舉,先生(朱熹)曰:親戚因是親戚,然薦人于人,亦須薦賢始得。”[12]朱熹杜絕親友的私情求薦,堅持任人唯賢的原則,是值得肯定的。
義利關(guān)系,是道德哲學的價值觀念。朱熹說:“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義是先天固有的,為天理之公的道德價值;利是來自后天物我關(guān)系的比較,為人欲之私的道德價值。
朱熹說,“義是吾心所處之宜者,見事合憑地處,則隨而應(yīng)之”[8],而“君子之于事,見得是合如此處,處得其宜,則自無不利矣”[7];對圣人來說,“利涉大川,利用行師,圣人豈不言利”[13];對帝王來說,“王者所謂利,蓋富國強兵之類”[2]。何以“義之和”則為“利”。朱熹說:“利只在義之和。義本是個割截裁制之物,惟施得宜,則和,此所以為利?!盵14]“凡說義,各有分別。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義,自不同,似不和,然而各正其分,各得其理,便是順利,便是和處?!盵15]他又說:“利者,義之和。義疑于不和矣,然處之,而各得其所,則和義之和處,便是利”,“義之和,只是中節(jié)”,“凡事處制得合宜,利便隨之,所以云‘利者義之和’”。[15]這里所說的“各正其分”“各得其理”“各得其所”,是朱熹作為協(xié)調(diào)社會人際關(guān)系和國家關(guān)系的基本原則。朱熹提倡的“利者,義之和”說,強調(diào)“凡事處制得合宜,利便隨之”,“義之和處,便是利”。這些精辟的見解,不僅在當時有著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即使在今天,對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亦仍有一定的道德借鑒價值。
他說:“所謂利也。利物,謂使物各得其所,非自利之私也。”[10]這里所說的物利,不是“自利之私”的“私利”,而是指廣泛開發(fā)自然之物利來為社會服務(wù)的“公利”。自然之物只有用來為社會共同利益服務(wù),才能充分“使物各得其所利”。那么,對自然之物應(yīng)如何發(fā)揮其“利”。朱熹認為,物利是物自然底“本性”。譬如:“水自然潤下,火自然炎上,便是利?!盵16]又如:“一粒菜子,中間含許多生意,亦須是培擁澆灌,方得?!盵17]所以,人類利用自然,開發(fā)物利,必須應(yīng)順自然界本身自然底“本性”,充分尊重物利的自然規(guī)律和法則,才能充分發(fā)揮物利為人類社會共同利益服務(wù)。
今天,人類從大自然中獲取了巨大的“物利”,即物質(zhì)財富,使人類生活日益豐裕。但是,如果人類不尊重自然界本身自然底“本性”的話,無限制地開發(fā)自然之物,濫用資源,如人類過度殘殺動物,到處亂伐森林,無限制地墾荒造田,使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這必然導致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直接危害著人類自身的生存。面對這一嚴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我們重新審視一下朱熹所強調(diào)的順應(yīng)自然界本身自然底“本性”,尊重物利的自然規(guī)律和法則,是可以從中受到有益的啟示的。
朱熹認為,“義”是求主體行為是否合乎“天理之所宜”,“利”只求主體行為滿足自身的物欲。如,君子不顧利益,只看天理當如何。而小人只顧利益,不考慮道義。前者求義不計利,后者唯利不顧義。
“義”只求竭盡全力,鞠躬盡瘁,不計主體自我能否獲得利益、功業(yè)。“利”只求行為目的、效果的實現(xiàn),以此獲得功利,包括實體形態(tài)的物質(zhì)利益和非實體形態(tài)的名譽、地位、權(quán)利等客體。小人“往往兩件事都有利,但那一件事之利稍重得分毫,便去做那一件事”[7]。小人做官,“他只道如此做,可以得人說好,可以求知于人”[7],為求升官發(fā)財,絲毫不顧道義。
朱熹認為,義與利的區(qū)分表現(xiàn)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具體的小事件中。他舉例說:“且如有白銀遺道中,君子過之曰:‘此他人物,不可妄取’,小人過之,則便以利而取之矣。”[7]拾金不昧是君子的道德行為,小人則是為“物欲所昏”求利而忘義,“妄取”非屬自己的他人之物。朱子又指出,“朋友若以錢相惠,不害道可受……若以不法事相委,卻以錢相惠,此則斷然不可”[6]。朋友正常的禮尚往來,不違背道德原則,是合乎當然之理,然而為“不法事”作權(quán)錢交易,是出賣道德原則的邪惡行為,則“斷然不可”??梢姡x利之辨,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道德價值取向。
在朱熹看來,義利對待,但亦不絕對排斥,因為物欲價值是人所不可無,而義的價值追求,也包含著功業(yè)、利益等行為的結(jié)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義蘊含利。“君子之于事,見得是合如此處,處得其宜,則自無不利矣?!盵7]雖然義包含行為結(jié)果的利,但不能先有利?!傲x未嘗不利,但不可先說道利,不可先有求利之心?!盵9]否則心就向邪惡那邊去了。這就是朱熹所說“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徇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己隨之”[2]的意思。就此而言,朱熹義利觀是尚義后利型的義利統(tǒng)一論。
在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今天,義利之辨、公私之分仍然是判斷人的行為的最高標準,大公無私仍然是人們所要追求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我們對朱熹義利觀進行正確詮釋,賦予新時代的內(nèi)容,仍然是很有價值的。尤其是在市場商品經(jīng)濟社會里,其價值更加突出。
首先要承認人們對“利”追求的自然性,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對人們通過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去創(chuàng)造財富,滿足自己的利益需求,無疑是有益的。當今,我們提倡人們對合理的個人利益追求的正當性,顯然與朱熹義利觀是相一致。
其次,對利的追求是不能離開應(yīng)有的道義的。我們倡導社會主義的義利觀,最根本的是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義利關(guān)系。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就是要強調(diào)利益原則,我們不忌諱講利,我們承認個人正當?shù)膶嶋H利益和人民群眾的物質(zhì)利益,而且我們非常重視和保護并發(fā)展這種利益。但是我們要堅持義利統(tǒng)一,要以義節(jié)利,以義導利,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如果以“利”來衡量一切,人就會被物化為冷酷的機器。市場經(jīng)濟雖然具有追求利益的屬性,但這并不是它唯一的屬性。
市場經(jīng)濟也是道德經(jīng)濟,道德作為引導社會經(jīng)濟和制約人們行為的精神力量,也是市場經(jīng)濟不可缺少的屬性。朱熹所提倡的義利觀,就是要告誡人們,不能違反道德去取不義之利。義(精神力量)和利(物質(zhì)力量)的相互作用,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不僅僅是一種法制經(jīng)濟,同時還是一種道德經(jīng)濟;市場經(jīng)濟主體不僅僅是法律主體,而且也是道德主體。法律對市場經(jīng)濟主體的要求是一種最低的、最基本的要求;道德則不同,道德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行為規(guī)范,對行為人有著更高的要求。行為人遵守道德主要是靠他內(nèi)在的自我約束,靠他主觀價值觀上的認同。因此,一個市場經(jīng)濟主體在市場競爭中既遵守法律,又遵守道德,既能做到他律,又能做到自律,就更值得稱道。
一個市場經(jīng)濟主體參與市場競爭,謀取自身利益,無論其自身道德水準,特別是商業(yè)道德水準如何,總是希望對方當事人是一個誠實、信用、講道德的市場經(jīng)濟主體;反之,一個誠實、信用、講道德的市場經(jīng)濟主體,由于其信譽方面的因素也能在市場競爭中更多更容易地獲得商業(yè)機會,從而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并獲得更多更大的經(jīng)濟利益。所以,道德作為一種“義”,與“利”也是統(tǒng)一的??梢?,社會主義的義利觀,包含著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思想,而朱熹義利觀就是其中內(nèi)容之一。
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不是自由放任經(jīng)濟,它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法制經(jīng)濟,是受國家法律調(diào)整和控制,由政府權(quán)力部門依法加以管理的經(jīng)濟,是權(quán)利與義務(wù)、行為與規(guī)范、自由與秩序相統(tǒng)一的經(jīng)濟。權(quán)利是人們獲取利益的正當方式與合法途徑,沒有權(quán)利就沒有利益,權(quán)利的本質(zhì)就在于允許和保護人們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從這一意上講,權(quán)利就是利益。所以,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法律制度,實行“權(quán)利本位”。但是,如同社會本位的朱子義利觀仍然肯定個人一己之利的正當性與合理性一樣,權(quán)利本位的法律制度并不等同于權(quán)利與義務(wù)的對立或者割裂,相反,任何實行權(quán)利本位的法律制度的國家,都明確義務(wù)與責任的重要性。
實際上,法律上設(shè)定義務(wù)始終是與權(quán)利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或者是義務(wù)主體履行義務(wù)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權(quán)利,履行義務(wù)是享有權(quán)利的前提與手段,享有一定權(quán)利的代價就是履行一定的義務(wù);或者是義務(wù)主體履行義務(wù)是為了不妨礙他人對權(quán)利的享有或者行使。因此,市場經(jīng)濟主體依法作為或者依法不作為,一方面是為了他人享有和行使權(quán)利,另一方面則是為了促進和保障自身權(quán)利的實現(xiàn)。在這里,義和利的結(jié)合與統(tǒng)一是顯而易見的。
從上述可見,朱熹對儒家“義利之辨”作了深刻的反思,提出:義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利者,義之和”等義利觀。這種道德哲學的價值觀,對人們正確處理“義”與“利”的關(guān)系是很有意義,具有時代價值。
[1] 朱熹.論語集注 [M]//四書集注.長沙:岳麓書社,1987:138,102.
[2] 朱熹.孟子集往 [M]//四書集注.長沙:岳麓書社,1987:239,291,292,231.
[3] 班固.董伸舒?zhèn)鱗M]//漢書(卷五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62:2524.
[4] 鐘肇鵬.春秋繁露校注(下)[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682.
[5] 程顥,程頤.二程集(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1:249,396.
[6]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6:227-228,242.
[7]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二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6:702,103,702,703.
[8]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二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6:663-664,703.
[9]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五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6:1219,1218.
[10] 朱熹集(卷七十五)[M].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2936,1816.
[11]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6:2735.
[12] 黎靖德.朱子語類 (卷一百零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6:2672.
[13]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三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6:948.
[14]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二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6:518.
[15]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六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6:1705,1707.
[16]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五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6:1352.
[17] 黎靖德.朱子語類 (卷一百二十)[M].北京:中華書局,1986:2883.
(責任編輯:馮起國)
The Justice-Profit View of Zhu Xiand Its Value of the Times
ZHANG Yun
(Zhu XiMemorial Hall,Wuyishan,Fujian 354300)
Zhu Xi,a famous thinker in ancient China,makes a new annotation on the justice-profit ideas of forefathers and forms his own unique justice-profit view.Its feature is unification of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of Shangyi’s post benefit.As a value orientation,his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of the"justice and interest coordination"in the contemporary commodity economy society.
Zhu Xi;the justice-profit view;value of the times
G02
A
1674-2109(2017)07-0006-05
2017-03-23
福建省高校服務(wù)海西建設(shè)重點項目(B051)。
張蕓(1984-),女,漢族,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朱子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