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冬梅
(三明學院 資源與化工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客家文化融入客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以三明學院為例
邱冬梅
(三明學院 資源與化工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客家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實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也是客屬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將客家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讓大學生更好地將歷史傳承與時代精神融合起來,更加積極主動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圓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客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夢
三明學院地處世界客家祖地,屬于客屬高校范疇,擁有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等優(yōu)秀客家教育文化的獨特地域優(yōu)勢。如何將客家文化融入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感受客家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接受刻苦耐勞、劬勤創(chuàng)業(yè)、團結奮斗等客家精神的洗禮,進而培養(yǎng)他們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操,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作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通過在教學教育中吸取客家文化與精神的同時,也能夠辦出客屬高校的特色,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為學校在激烈的高校競爭中贏得生存和發(fā)展空間。同時,以客家文化為精神紐帶,依托三明學院與臺灣科研院校良好的合作辦學關系,共同培養(yǎng)兩岸青年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圓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要將客家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了解客家文化具有哪些實質內涵。客家先民在跋山涉水的艱難環(huán)境中求生存,同時又不斷的積累經驗和推陳納新,從而磨煉出了堅韌不拔、自強不息、追求理想、勇于開拓、吃苦耐勞的優(yōu)秀品質,這些客家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關的有以下幾點具體表現。
客家先民輾轉數百年,憑借著開拓進取的精神,在各行各業(yè)都不斷涌現杰出的人物。這些杰出人物與三明石壁客家后裔相關的就有:同孔子儒學齊名的宋代理學家朱子、書畫造詣頗有建樹的黃慎、吉隆坡的建設功臣葉亞萊等等。以他們?yōu)榇淼氖诳图胰顺钥嗄蛣?、勤勞?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客觀存在的艱難困苦的諸多不利條件教育了他們,只有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才能獲得生存和發(fā)展。在當下我國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這種精神也正是當今青年學生最應具備卻又最缺乏的品質。
客家先民以士大夫為主體,明白教育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經過顛沛流離的游民生活,來到三明石壁,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下,客家人把“耕讀傳家”作為一種生活發(fā)展的策略。受崇文重教的影響,三明石壁客家祖地人才輩出,學者濟濟,自唐至清科舉題名的舉人有152名,進士50名(宋代便有30名),特奏39名,狀元1名。唐代伍正己、宋代鄭文寶、明代張顯宗、清代伊秉綬等都是崇尚教育、勤學好問的客家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石壁客家人這種尊文好學的精神代代相傳,被向四方拓展而外遷的石壁客家人帶至他鄉(xiāng)異域,代有新人崛起,如孫中山、郭沫若等愛國人士,都是石壁客家人的后裔。[1]
客家人無論身處何地都不忘自己的祖宗、祖地和祖國,想方設法報效祖國和家鄉(xiāng),積極捐款為家鄉(xiāng)興辦教育和公益事業(yè),關心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yè)和繁榮興旺,即使身在海外也和祖國人民血脈相連。在革命戰(zhàn)爭中,石壁客家人勇于投身革命,為革命拋頭顱曬熱血,據不完全統計,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就有3130人;在和平年代里,石壁客家人積極投身并致力于家鄉(xiāng)乃至于祖國的發(fā)展,有的捐款資助貧苦兒童的教育和其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的投資建廠帶動家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有的為家鄉(xiā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貢獻出了自己的一生。[2]這種愛國愛鄉(xiāng)的偉大情懷,與黨的十八大所倡導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質內涵一脈相承。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三明寧化石壁是閩粵贛客家大本營數量最多的客家姓氏淵源和始祖所在地。臺灣客家同胞400多萬,與寧化石壁有姓氏淵源關系的在90姓以上,臺灣眾多政要如馬英九、吳伯雄等祖籍地都在寧化石壁。在血脈、語言、習俗等方面兩岸一脈相承,同根同源。這種同質同源的文化同一性是兩岸統一的基礎,也是批駁和戳穿“文化臺獨論”的有力武器。然而,隨著臺灣年輕一代受“去中國化”教育的影響,導致他們缺失“中國認同”。客家文化是強化對“根、祖、脈”認同和歸屬的重要精神紐帶,能夠促使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堅定信心、增進互信,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所體現出的客家精神也是民族精神的典范,作為當代大學生就應該傳承客家優(yōu)秀文化。如何讓大學生切身感受到這種文化和精神,使我們在做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時有具體的抓手和載體,必須將這些客家文化精神轉化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人或事物,這樣才能使思政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取得實際效果。
三明寧化石壁是“客家人的中轉站”“客家祖地”,從石壁走出來的客家后裔立足世界各地,英才輩出,人文資源相當豐富。位于世界客家祖地的客屬高?!鲗W院,應充分利用這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發(fā)揮名人效應,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向大學生開展愛國、誠信等教育,發(fā)揮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3]在挖掘這些客家人文資源時,應當進行詳細分類,做到教育有的放矢,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冒死彈劾奸臣嚴嵩、嚴世蕃父子的明朝御史鄒應龍,體恤民情、治學有方的明朝狀元張顯宗,這些客家古代名人可以作為大學生追求公正、法治信念的典范;明朝抗清英雄袁崇煥,投筆從戎,獻身中國革命的當代中國文化旗手郭沫若等,這些客家愛國人士可以作為大學生愛國、愛鄉(xiāng)教育的榜樣;創(chuàng)辦虎標良藥與星系報業(yè)的胡文虎、泰華金融業(yè)客籍巨子任氏家族等,這些客家成功商人可以作為大學生誠信、敬業(yè)教育的楷模。
現在的“90后”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具有自己特有的價值取向,崇尚價值主體的自我化。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培養(yǎng)良好人格的過程中,如何避免空洞說教、灌輸規(guī)范的單調枯燥,使學生知而動情,動情而能踐行,從而使思政教育真正具有實效,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最大難題??图椅幕缓S多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比如諺語,早在數千年前的古文獻《尚書》《左傳》《國語》中就涌現大量民諺,客家諺語,內容豐富,包容萬千,主要有時政、事理、修養(yǎng)、社交及自然等5大類。三明客家地區(qū)廣泛流傳的民諺:“雙腳好移,故土難離”“人爭一口氣,樹爭一層皮”表達客家人堅強的意念和不屈不饒的精神;“寧可無錢,不可無恥”“無私必無畏”是客家人講誠信講正直的立世之本,這些諺語大多來自群眾口頭,淺顯易懂、朗朗上口但又富含哲理,對培養(yǎng)學生的情致具有很好的效果。[4]
隨著兩岸高校交流合作日趨頻繁,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學生來大陸求學交流,據統計,目前約有45%的臺灣學生有意愿到大陸讀書,已經有超過1萬名的臺灣學生到大陸就讀。近年來,三明學院積極推進閩臺合作,是福建省教育廳開展閩臺聯合辦學項目最早的五所本科高校之一,再加上三明市出臺鼓勵和支持臺灣青年來閩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的政策,加快推進臺灣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建設,搭建臺灣青年創(chuàng)業(yè)服務網站等平臺,未來將有更多的臺灣青年學生來客家祖地三明求學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兩岸的未來在青年學生,實現習近平總書記“中國夢”的偉大宏圖的力量也在青年學生,如何讓“三通”逐漸向第四通“心靈相通”、“感情相通”邁進?從本質上說,應是增強雙方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通過研究客家的歷史文化,如客家的遷徙文化,遷徙至臺灣的400多萬客家人中,有300萬能夠溯源至三明寧化石壁,這些充分說明海峽兩岸客家人人緣相親,地緣相近,文緣相通。打好“客家牌”,事實上有利于加強臺灣年輕一代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如何使客家文化資源物盡其用,發(fā)揮最大效力,培養(yǎng)學生勤儉誠信、吃苦耐勞、開拓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品質,是思政工作中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必須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方式與之對應,讓學生參與到客家文化的各種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將客家文化引入大學思想政治相關課程的課堂教學中,適當增加《三明客家史略》、《客家論叢精選》等客家文化系列叢書,使大學生對客家祖地文化有深入了解,提升客家文化在學生群體中的知名度,增進學生對客家文化的認知和喜愛。同時,要求我們高校教師具有對課程資源進行二次開發(fā)的能力,不僅會“教 ”教材 ,更要學會“編 ”教材 ,可以將客家文化精髓、客家杰出代表事跡等內容匯編成冊,開設相關課程,以生動有趣的授課方式,展現出客家杰出人物的思想智慧,達到啟發(fā)大學生的目的。[5]在教學中注重典型的示范作用,利用客家成功商人的優(yōu)秀范例,結合對大學生電商的正確引導,對誠信的行為及時給予肯定,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觀念深入人心,培養(yǎng)大學生的誠信品質。[6]開設客家講臺,在新生入學教育、畢業(yè)生畢業(yè)典禮等一些重要場合,重要節(jié)點,邀請客家籍專家學者、知名人士現身說法,吸引學生的關注度和信任度,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在校園中建造一些與三明石壁祖地相關的客家名人雕像,如楊時、羅從彥、朱熹等與孔子儒學齊名的一代理學大師,或在校園的走廊、教室等公共所掛客家名人的畫像,讓學生們隨時隨地接觸客家文化,接受客家文化熏陶。為此,三明學院在校園內塑造了朱子講學的人物雕像,學生既感悟了朱子理學的哲學思想,又感受了客家文化的精神內涵,取得了較好效果。在校園內張貼一些在三明石壁祖地廣泛流傳的富含客家精神的楹聯諺語、治家格言等。在學生食堂懸掛“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這些在三明客家祖地廣泛流傳的治家格言,在學生中倡導樸素節(jié)儉的生活風氣,引導學生傳承客家人的勤儉持家、勤勞樸素的價值觀,杜絕浪費奢華的不良生活習氣,為三明學院校風建設注入新的內容。高度重視網絡發(fā)揮正能量的主陣地作用,開辟“客家人”專欄,通過展示客家風土人情、新聞時事等,使學生深入了解客家,并在客家優(yōu)秀文化的感染下,樹立學好各科文化,打好扎實基礎,將來為家、為國做貢獻的理想。[7]
三明學院所處地區(qū),有著客家祖地之美譽的寧化石壁,地區(qū)上的資源優(yōu)勢有利于我們更好地開展客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寧化石壁客家祖地、三明市客家博物館等這些客家文化基地,有效將教學課堂向外延伸,利用客家文化基地,讓青年學生感同身受,將客家精神潛移默化的植入學生內心深處。在客家博物館,學生們可以通過觀賞、使用客家人先輩使用的農具、生活用具等,讓學生們明白他們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觸動和引發(fā)學生對先祖父輩的濃厚興趣和崇敬之情。[8]組織大學生參與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寧化石壁祖地客家祭祖大典、將樂客家擂茶交流會,尤溪朱子祭祀大典等各縣(市、區(qū))的客家民俗活動,通過親自參與客家文化活動,了解客家人的生產、生活習俗,對學生進行客家歷史、客家文化等知識的熏陶、教育,使學生在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成就人生的健康人格上獲得感悟。
“中國夢”既是國家、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臺灣如果缺位,這樣的中國夢是不完整的。兩岸青年是兩岸未來發(fā)展的希望和主力,加強兩岸青年的交流合作、相知融合是未來兩岸交流的重點之一,高校做為促進兩岸大學生情感交流主體作用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在2016年11月舉辦的兩岸和平發(fā)展論壇發(fā)布了以兩岸學生和青年為主體的“2017年兩岸交流項目”之一——“兩岸大學生創(chuàng)客營”就是由高校主辦的大學生教育類項目。我們客屬高校擁有客家歷史文化的資源,更應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中主動作為。三明學院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客家文化研究所,可以依托這個機構,搭建好客家文化交流和學術研究的平臺,如與臺灣院校、客家文化協會聯合舉辦客家族譜展、客家文化夏令營等活動,加強兩岸青年學生的思想情感交流,讓臺灣年輕一代不忘“本”,知道自己的“根”在大陸,推動兩岸青年共圓“中國夢”。
[1] 楊興忠.客家論叢精選[M]∥張恩庭.寧化石壁客家人的開拓進取精神.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220-228.
[2] 何遠華.弘揚客家文化培育創(chuàng)新精神[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2):43-45.
[3] 黃杰明.客家文化與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嘉應學院學報,2011,29(10):23-27.
[4] 世界客屬第25屆懇親大會組委會.三明客家史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101-102.
[5] 林芳,李春楠.客家文化與思想政治課程資源整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7):78-79.
[6] 李俊夫.客家文化資源與大學生“誠信成才成功”特色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9):95-96.
[7] 匡星星,吳釩琿,童文增.客家文化融入“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4(10):115-116.
[8] 何國新.客家文化與學校特色教育[J].廣東教育,2009(6):23-25.
(責任編輯:夏婷婷)
Hakka Culture Integrating into the Pat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akka University Students——Taking Sanm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QIU Dongmei
(Resource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Fujian 365004)
Hakka culture contains the spiritual essence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the same strain,butalso the studentswho study in the Hakka area colleges ar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Hakka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o enable students to better integrate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together,more actively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and then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ogether achieve the Chinese Dream,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hakka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Chinese Dream
G416
A
1674-2109(2017)07-0091-04
2017-04-20
三明學院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重點項目(2016-A02)。
邱冬梅(1982-),女,漢族,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