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偉++周建
2016年是語言學中的法蘭西學派代表人物梅耶(Antoine Meillet,1866-1936)逝世80周年,法蘭西學派在現(xiàn)代語言學的歷史上有著重要的貢獻,本文介紹梅耶的主要學術貢獻,作為對這位語言學家逝世80周年的紀念。
19世紀70年代,在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中,“青年語法學派”崛起。青年語法學派認為,語言存在于個人心理之中,而心靈的交際必須借助于生理器官發(fā)出的物質(zhì)的聲音才能實現(xiàn),所以,語言是個人的生理、心理現(xiàn)象。他們提出,只有個人的語言才真正存在,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種語言,語言的一切變化都是在個人的言語活動中完成的。這是一種個人心理主義的語言觀。在個人心理主義語言觀的指導下,青年語法學派很少考慮社會對語言的制約和影響。
以索緒爾為代表的語言學派是社會心理學派,社會心理學派提出語言是社會心理現(xiàn)象的論點來克服青年語法學派的片面性。索緒爾去世后,這個學派分為兩支,一支是“日內(nèi)瓦學派”,他們偏重語言的靜態(tài)研究,奉索緒爾為奠基者,主要成員有巴利(C.Bally)、薛施藹(A. Sechehaye);另一支是“法蘭西學派”,他們把社會心理要素跟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原則結合起來,主要成員有梅耶(A.Meillet)、房德里耶斯(J.Vendryes)。
法蘭西學派雖然力圖克服青年語法學派的個人心理主義的片面性,承認語言是社會現(xiàn)象,但是,由于“社會心理”也是一種“心理”,他們也是用心理去解釋語言,而且在實際研究中以語言的歷史作為研究對象,所以,法蘭西學派在許多方面與青年語法學派的理論有密切的聯(lián)系。
在本文中,我們將介紹法蘭西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耶的語言學理論,特別是介紹梅耶對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貢獻。
梅耶于1866年生于法國的木蘭(Moulins),他的父親從事法律工作。梅耶于1877年進班維爾古典中學(法文是L'Ecole des Hautes Etudes),這是一所偏重古代語文和人文科學教學的學校,梅耶當時只有11歲,在這里學習古希臘文、拉丁文和各種人文科學,打下了堅實的人文科學基礎。梅耶于1884年到巴黎,在路易古典中學繼續(xù)學習一年。中學畢業(yè)后,他分別在巴黎大學的文學院和高等研究院注冊聽課,1886年開始選聽當時在法國高等研究學院任教的索緒爾的語言學課程,師從索緒爾學習歷史比較語言學,是索緒爾的得意門生。為了研究歷史比較語言學,梅耶先后學習了梵語、伊朗語、愛爾蘭語、羅曼族語言和斯拉夫族語言。1887年,21歲的梅耶獲得了碩士學位,1889年取得國家語法教師資格文憑,成為巴黎語言學會會員,并當了四年的巴黎語言學會秘書,是索緒爾的摯友。1889~1890年,索緒爾因病不能到法國高等研究學院執(zhí)教,這段時期,梅耶曾受命代索緒爾授課,極受索緒爾的信賴。1891年,梅耶到高加索短期停留,這使他對歐洲東部的印歐系語言,特別是亞美尼亞語,有了具體的、深入的認識。1897年,31歲的梅耶獲得文科博士學位,1905年被正式任命為法蘭西學院比較語法教授,1906年被選為巴黎科學院院士和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梅耶晚年病魔纏身,半身不遂,雙目幾近失明,但他仍堅持到法蘭西學院講課。梅耶于1936年逝世,終年70歲。
我國語言學家岑麒祥在法國留學期間,曾經(jīng)師從梅耶學習歷史比較語言學,而梅耶是索緒爾的摯友,曾經(jīng)為索緒爾代課,是索緒爾的第二代傳人,所以,岑麒祥應當是索緒爾的第三代傳人。本文作者之一馮志偉是岑麒祥的研究生,因此,馮志偉應當是索緒爾的第四代傳人。岑麒祥繼承了索緒爾研究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傳統(tǒng),從事漢藏語系的歷史比較研究;而馮志偉則繼承了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傳統(tǒng),走上了研究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的道路。這些事實說明,我國語言學的發(fā)展與索緒爾和梅耶在學術上有著直接的師承關系。
梅耶的主要著作有:
1.《古斯拉夫語屬格-賓格用法探討》(1897)
2.《古典亞美尼亞語比較語法綱要》(1902)
3.《古斯拉夫語詞源和詞匯研究》(1902~1905)
4.《古波斯語語法》(1902~1905)
5.《印歐語比較研究導論》(1903)
6.《印歐語方言》(1908)
7.《日爾曼族語言的一般特性》(1916)
8.《希臘語史一瞥》(1923)
9.《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1925)
10.《拉丁語史綱要》(1925)
在這些著作中,最重要的是1903年出版的《印歐語比較研究導論》和1925年出版的《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
在《印歐語比較研究導論》中,梅耶具體地分析了印歐系各語言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些語言與原始印歐語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出了“語言分化”的理論,認為從同一語言分化出來的各個語言離原始母語的語源中心越遠,它受到的語源中心變化的影響就越小,因而可以在這種語言中找到同源諸語言中最古老的語言特征。這個論斷對于語言的比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925年出版的《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Le methode comparative en linguistique histoire)是梅耶于1924年在挪威奧斯陸的比較文化研究所的學術演講稿。此書以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論述了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理論、方法和原則,是對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科學總結。本文對于梅耶的介紹和引文主要來自《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
梅耶的主要貢獻是:
1.系統(tǒng)地研究了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理論、方法和原則。
梅耶在《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一書的序言中說:“近年來,許多語言學家曾經(jīng)提出一些證明得極壞的假設,所以我們更加有把這些方法加以考查的必要。新的詞源研究做得很多,但是大多數(shù)連一點證明的跡象也看不出。目前大家對于保證詞源的比較做得正確的那些條件還沒有一致的意見,所以對這些詞源研究作詳細的批評是徒勞無功的。”①endprint
為此,他在《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中,系統(tǒng)地研究了歷史比較法的一般原則以及這種方法用于語言歷史研究的成效和局限。
梅耶認為,歷史比較法的客觀基礎,是語言符號音義結合的任意性和親屬語言之間的語音對應的規(guī)律性。如果以任意性為基礎的語言符號之間表現(xiàn)出有規(guī)律的語音對應關系,那么,就可以肯定,這種有規(guī)律的語音對應關系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源成分分化的結果。
梅耶指出,語音對應和語音相似是兩回事,不應該把它們混為一談。
例如,亞美尼亞語的“erku(二)”和梵語的“d(u)va(二)”、拉丁語的“duo(二)”,在語音形式上雖然有很大的差異,但是相互之間卻有著嚴格的對應關系:亞美尼亞語中其他一些以“erk-”起頭的詞也同歐洲一些語言中的“dw-”相對應。例如:“怕”的詞根在亞美尼亞語中是“erki-”,在希臘語中是“dwi-”,其中的“erk-”對應于“dw-”;“長久”在亞美尼亞語中是“erkar”,在希臘語中是“dwaron”,其中的“erk-”也對應于“dw-”。因此,“二”的例子可以用來證明語言的同源關系。對比如下:
語音對應關系既然是語言同源關系的證明,歷史比較語言學家們就試圖根據(jù)語音對應關系去構擬原始共同語。19世紀70年代,共同語的構擬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重點之一。當時的大語言學家施來赫爾(A.Schleicher,1821-1868)曾經(jīng)用他構擬的原始印歐語寫了一篇寓言《山羊和馬》,他認為這樣構擬出來的語言就是原始印歐人所講的語言。梅耶對施來赫爾的做法不以為然,他認為:“構擬并不能得出人們說過的那種真正的拉丁語,任何構擬都不能得出曾經(jīng)說過的‘共同語。用一些歷史上已經(jīng)證實了是同族的語言來‘構擬出印歐語,在施來赫爾是一種天才的大膽;但是用這種‘構擬出來的語言來寫成一篇文章,在他也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比較方法只能得出一種相近的系統(tǒng),可以作為建立一個語系的歷史的基礎,而不能得出一種真正的語言和它所包含的一切表達方式。”
梅耶認為,構擬原始共同語的價值不是再現(xiàn)原始語的實際情況,而是可以將歷史比較的成果用簡單、明確的方式鞏固在原始共同語的構擬之中,現(xiàn)代親屬語言的種種差異,也可以通過構擬出來的共同語得到合理的解釋。
梅耶認為,只有在所比較的語言中,盡量找出古代原始共同語的那些被保存下來的特性,才能確定一種古代原始共同語的存在。應該從形態(tài)、語音、詞匯三個方面的比較研究中來尋找這些特性。梅耶聲稱,比較方法是“建立語言史的唯一方法”。
梅耶特別強調(diào)形態(tài),認為形態(tài)是“用來變化詞、組合詞以構成句子的全部規(guī)則,是語言中最穩(wěn)固的方面”,“一種形態(tài)繁雜的語言,包含著很多特殊的事實,如最近發(fā)現(xiàn)的土火羅語(Tokharien)或赫梯語(Hittite),我們略加考釋就可以看出它的印歐語的特性”。
由于特別強調(diào)形態(tài),梅耶對漢藏語系的歷史比較研究不夠樂觀。他說:“反過來,遠東的那些語言,如漢語和越南語,就差不多沒有一點形態(tài)上的特點,所以語言學家想從形態(tài)的特點上找出一些與漢語或越南語的各種土語有親屬關系的語言,就無所憑借,而想根據(jù)漢語、西藏語等后代語言構擬出一種‘共同語,是要遇到一些幾乎無法克服的阻力的?!?/p>
梅耶預料到的這些“無法克服的阻力”,后來已經(jīng)被在漢藏語系研究中提出的“內(nèi)部構擬法”(internal reconstruction)一一克服了。梅耶當時的這種看法是有偏頗之處的,這是由于歷史的局限和他本人的語言知識背景決定的,他不懂漢藏語系的語言,得出這種偏頗的結論也是不足為怪的,我們不能苛求于前人。大量的研究事實表明,比較方法并不是建立語言史的唯一方法,語言歷史的建立還存在著其他途徑。
關于語音,親屬語言的語音系統(tǒng)的差別可以很大,但存在著有規(guī)則的對應,語言學家可以根據(jù)這種對應建立原始共同語。這樣,就有可能“把一個古代的系統(tǒng)和新的系統(tǒng)互相對照”。
梅耶指出,從語言的縱向發(fā)展中找出語音發(fā)展的規(guī)律,可以為親屬語言之間的橫向的對應關系提供音理上的闡釋。例如,亞美尼亞語的“erku(二)”和其他印歐語如梵語的“d(u)va”、拉丁語的“duo”等的對應,可以通過原始印歐語的“*dw-”“*dwu-”得到音理上的解釋,從而證實這是語音發(fā)展的結果。
梅耶是這樣來解釋的:首先,從原始印歐語到亞美尼亞語經(jīng)歷了一次重要的音變,濁塞音“d、g”分別變成清塞音“t、k”,于是有“dw- → tw-”,這與格里木定律(Grimm law)②是一致的。
其次,“w”前的舌尖塞音“t”由于受到具有舌根作用的“w”的影響而變?yōu)椤発”,于是有“tw- → k-”,例如,希臘語的“twe(你的)”與亞美尼亞語的“ko(你的)”對應。
亞美尼亞語的“erku”中的“r”是詞中的“k”在古代的一個濁輔音的痕跡,因為如果是清音,發(fā)音時聲帶不顫動,前面就不可能增生一個濁音“r”。
隨后,可能是由于這個“r”處于音節(jié)的開頭而后面又緊跟著一個輔音“k”不好發(fā)音,因而就在r前加一個“e”而成為“erk-”。
此外,“e”的出現(xiàn)還可以從“erku(二)”中的尾音“u”得到進一步的證明。從原始印歐語到亞美尼亞語,雙音節(jié)詞中的第二個音節(jié)的元音都已脫落,“erku”中的“u”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當雙音節(jié)的第二個音節(jié)的元音脫落時,這個詞還不是雙音節(jié)的詞。這就是說,“erku”中的“e”是后來增生的,不是原始印歐語固有的。
上述語音對應關系得到音理上的這種合理解釋之后,就具有強大的說明力和解釋力,使我們能夠在紛亂龐雜的語音中理出音變的規(guī)律,為同源關系的確定找出科學的根據(jù)。
關于詞匯,梅耶強調(diào)同源詞的確定要有語音和語義兩個方面的根據(jù):語音上要有嚴格的對應,語義上如果有分歧,必須找出具體的原因。endprint
詞匯對比中還要特別小心避開偶然的借用成分。梅耶指出,日爾曼語的“b-”對應于拉丁語的“f-”,例如,拉丁語的“flos”和“floris(花)”對應于德語的“Blume(花)”。但是,德語中的“Feuer(火)”與法語中的“feu(火)”卻是毫無關系的,只是偶然的借用。
梅耶說,“想一想各個羅馬族語言中那些與法語的‘feu(火)對應的詞,如意大利語的‘fuoco,西班牙語的‘fuego,就可以知道‘feu與‘Feuer的相似是毫不相干的?!币驗榉ㄕZ的“f-”應該對應于德語的“b-”,而不應該對應于“f-”。
梅耶提醒人們:“我們進行比較時只能用一些精密的公式——并且要小心避開那些借用成分?!?/p>
總之,梅耶認為,只有從形態(tài)、語音和詞匯三個方面得到證明,才可以確定語言的同源關系。這樣,梅耶便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勾勒出了一個清楚的輪廓。
2.把“譜系樹理論”與“波浪說”結合起來,把歷史比較語言學和方言地理學結合起來,從對立中看到這些理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把它們納入歷史比較研究的框架。
歷史語言學中,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理論,一種是施來赫爾提出的“譜系樹理論”(family tree),一種是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提出的“波浪論”(wave theory)。這兩種理論曾經(jīng)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梅耶避開爭論,從每一個學派的理論中吸取其合理的因素,加以提煉,把它們?nèi)诤蠟橐惑w,借以改進歷史比較法。
譜系樹理論認為,語言是不斷分化的,他們假定曾經(jīng)存在一種原始共同語,這種原始共同語經(jīng)過一次突然的變故,分化為幾種不同的語言,而這些語言又進一步分化,直到形成了現(xiàn)在世界上存在的各種各樣的語言。歷史比較法正是建立在這種譜系樹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方法。
顯而易見,譜系樹理論把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簡單化了。
波浪論對譜系樹理論提出挑戰(zhàn)。波浪論認為,在分化以前的原始共同語內(nèi)部已經(jīng)存在著方言的分歧,這些分歧的方言的特點會像波浪一樣地向四面擴散,使不同的語言具有某些相同的特點;分化以后的語言也不是在真空中發(fā)展的,它們相互之間也會產(chǎn)生影響。
波浪論提出之后,一直與歷史比較法處于尖銳的對立之中,人們一直把這兩種理論看成是水火不相容的。
梅耶獨具慧眼,他認為,波浪論的某些觀點有助于歷史比較法的改進。原始共同語不一定是一個內(nèi)部一致的系統(tǒng),可能有方言的差別。究竟是否有方言的差別,可以通過現(xiàn)代語言之間的差異類型來判斷。
如果一種語言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語言中的差異表現(xiàn)為一系列漸變的階梯,那很可能是由一種統(tǒng)一的原始共同語在地域上分化的結果?,F(xiàn)代羅曼語系的各種語言(如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它們與拉丁語的關系大體上就屬于這種類型。
如果某些現(xiàn)代語言的特征在地域上的分布呈現(xiàn)出斷裂的、矛盾的、參差的特點,那就說明它們的原始共同語有方言的差別。例如,根據(jù)表示“百”的意思的詞的詞頭輔音的發(fā)音,印歐系語言可以分為東西兩群:東群讀咝音(如伊朗語的“satem”),西群讀舌根音(如拉丁語的“centem”)。日爾曼語與希臘語、拉丁語一樣,屬于西群,如英語的“hundred”,德語的“Hundert”詞頭的輔音“h”為舌根音。但是,如果根據(jù)“o”與“a”的分合情況來判斷日爾曼語的所屬關系,則亞美尼亞語、希臘語、拉丁語的“o”與“a”從分,屬于西群,印度~伊朗語的“o”與“a”從合,屬于東群,而日爾曼語的“o”與“a”從合,當然也應該屬于東群。這樣,日爾曼語按“百”的詞頭輔音的區(qū)別應該屬于西群,而按“o”與“a”的分合情況的區(qū)別應該屬于東群,因此,日爾曼語在語言特征的分布上處于一種矛盾的地位,這就說明了原始印歐語內(nèi)部存在著方言分歧。
梅耶接受了波浪說的合理內(nèi)容,克服了以往的一些簡單化傾向,對歷史比較法作出了貢獻。
青年語法學派主張語音規(guī)律不容許有例外,如果有例外也必定有例外的規(guī)律,無法用語音規(guī)律解釋的現(xiàn)象則認為是類推作用所造成的。但是,由于活的口語和方言中存在大量的不規(guī)則的例外,語言學家把這些現(xiàn)象畫在地圖上來研究,產(chǎn)生了“方言地理學”,針對方言中的大量例外的事實,方言地理學提出了“每一個詞都有它自己的歷史”的口號,這個口號與“語音規(guī)律無例外”的原則是完全對立的。于是,“語音規(guī)律無例外”的原則受到強烈的挑戰(zhàn)。
梅耶經(jīng)過仔細的考察和推敲,發(fā)現(xiàn)這兩種對立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用方言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改進歷史比較法。
他說:“統(tǒng)計學的長處就在于能用圖表來說明事實,使人一目了然。語言學家能夠在一張地圖上,或者可以在兩三張可以拿來對比的地圖上看到與一個問題有關的事實,解決這個問題的那些要領就一下都出現(xiàn)在眼前了”,“這是因為比較方法在這些調(diào)查中找到了一個工具,比它以前所有的一切都更優(yōu)越,并且恰巧適合于它的需要。我們第一次有了一整套可以拿來直接作比較的材料,分布在所研究的全部區(qū)域上,并且擺得清清楚楚的”,它使“比較方法得到了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精密性、普遍性和便利性”。
這樣,梅耶就使得反對歷史比較法的方言地理學在歷史比較法這棵樹上開花結果,顯示出了他的遠見卓識。
當然,梅耶并不贊同“每一個詞都有自己的歷史”這個口號。他說,如果孤立地研究一個詞或者一小組詞、一個形式或一小組形式,而不考慮它們在系統(tǒng)中的地位,那是會葬送整個歷史語言學的。梅耶始終主張在語言的系統(tǒng)中來研究詞的歷史和特性,反對把詞孤立起來研究。
梅耶還分析了語言間的相互影響。他認為,有威望的書面語對于地方土語會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例如,“既然法語和土語是同一語族的,那么它們固有的詞匯之間就有許多有規(guī)則的對應;使用地方土語的人按照這些對應,不難用一些法語詞造出一些土語化的詞,或者把一些法語的句法搬到土語里去”。endprint
他還提出了混合語的概念,討論了語言融合問題。
梅耶認為,被征服而消亡的語言會在勝利者的語言中留下一些語言特征,這些語言特征叫作“底層”(substrat)。根據(jù)“底層”可以解釋方言的差別。
梅耶把彼此對立的東西結合起來研究,如“譜系樹”與“波浪論”,“語音規(guī)律無例外”的口號與“每一個詞都有自己的歷史”的口號,看來都是互相對立的,梅耶卻能夠從對立中看到它們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并把它們納入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框架。這足以證明梅耶確實是一位具有敏銳觀察力的卓越學者。
梅耶還探討了語言歷時演變中的普遍現(xiàn)象。他認為,不管人們生活在什么地方,他們的發(fā)音器官在生理上是大同小異的,因此,不同的民族可以有類似的發(fā)音習慣,使語音按照同樣的原則發(fā)生變化。例如:前高元音/i/、/y/、/e/之前的舌根輔音容易發(fā)生顎化,非重讀音節(jié)的元音趨向于央化或高化。
另外,在形態(tài)和句法方面也有些普遍的現(xiàn)象。例如,屈折形式有趨于消失的傾向,虛擬式的功用逐漸減小。
梅耶指出,語音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形態(tài)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不同的,“在形態(tài)方面,發(fā)生的事情并沒有語音方面那么嚴格,形態(tài)是古代殘跡的領域”。這是因為,語音變化的一般類型受生理條件的約束,因此,可以確定一些適用于一切語言的一般規(guī)律,在形態(tài)方面,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梅耶擺脫了對語言現(xiàn)象只進行孤立觀察的局限,能夠從系統(tǒng)的角度來研究音變現(xiàn)象之間的彼此影響和聯(lián)系。例如,他指出,在一切語言中,如果音節(jié)的重讀與非重讀的區(qū)別在于音強,則非重讀音節(jié)的元音趨于央化;如果區(qū)別在于音長,則非重讀音節(jié)的元音趨于高化。在當時的條件下,梅耶對音變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并揭示出其內(nèi)部的因果聯(lián)系,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梅耶并不滿足于歷時比較語言學所取得的成績。他認為,“現(xiàn)有的理論,與其說是以經(jīng)過選擇的材料為基礎,不如說是以一些不完備的、模糊的和偶然的材料為基礎”,因此,他提出,要加強對正在進行的變化的研究,而在梅耶那個時代,語言學家們對于這些正在進行的變化卻掉以輕心,梅耶說:“我們本來可以直接觀察,然而很可惜,大家對正在發(fā)生的事卻幾乎睬也不睬”。梅耶認為,這些正在進行的變化包括:兒童如何學習語言的系統(tǒng)研究,各種地方土語和語言的差異的細致研究,共同語和土語關系的研究等等,都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注釋:
①A.Meillet,Le methode comparative en linguistiquehistoire,Oslo,1925.中譯本:《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岑麒祥譯,科學出版社,1957年。本文中后面的引文都出自此書,不再一一注明。
②雅可布·格林(Jakob Grimm)認為,日耳曼語(哥特語)與其他印歐語言(拉丁語、希臘語、梵語)之間,存在著如下的語音對應規(guī)律:日耳曼語中的f對應于其他印歐語中的p;日耳曼語中的p對應于其他印歐語中的b;日耳曼語中的θ對應于其他印歐語中的t;日耳曼語中的t對應于其他印歐語中的d;等等。這樣的對應規(guī)律叫作格里木定律。
參考文獻:
[1]A.Meillet,Le methode comparative en linguistique histoire,Oslo,1925.中譯本:《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岑麒祥譯,科學出版社,1957年。
[2]岑麒祥.法國語言學家梅耶和他的業(yè)績[J].語言學論叢,1984,(12).
(馮志偉 周建 浙江杭州 杭州師范大學 311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