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比較文學的視閾里,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文學作品得以匯聚一堂,我們可以對看似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兩部作品的主題、情節(jié)、人物、意象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其異同,從而使各國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真正打破民族界限,進行近距離的互動與交流。本文從具體意象出發(fā),通過對陶淵明與奧拉夫·豪格的田園詩進行比較,旨在探討兩個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田園詩人筆下鄉(xiāng)村風貌的異同,從而加深對兩位作者詩作的理解與認識,進一步擴充我們的閱讀視野。
關(guān)鍵詞:意象 鳥 田園
在世界文學這個宏大的人文領(lǐng)域里,各個歷史時期的文人墨客都會在前人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汲取營養(yǎng),而這種前后相繼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并不會因為時間、民族、文化等因素的阻隔而停滯不前。21世紀的作家學者可以與遙距千年的李白、杜甫產(chǎn)生共鳴;我們也可以在新時期中國現(xiàn)代詩人的優(yōu)秀創(chuàng)作里找到雪萊、濟慈筆下的影子……同樣,在田園詩歌的世界里,20世紀來自北歐的異域詩人奧拉夫·豪格深受中國文學史上開宗立派式的著名詩人陶淵明的影響,創(chuàng)作出了獨屬于自己的“桃花源”。今天,我們讓兩位詩人跨過千百年的歷史長河,越過巨大的文化差異,在他們共同構(gòu)建的理想田園里巧妙地相遇,通過對其作品中“鳥”意象的分析來比較二人創(chuàng)作風格的異同,從而更加真切地體會兩位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田園詩人獨特的精神世界。
一、二人詩中“鳥”意象的比較
陶淵明是我國田園詩歌的開創(chuàng)者,他雖被稱作田園詩人,但詩中寫景的句子并不多??v觀陶淵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詩人就某一自然意象進行具體描繪。在他的詩中,我們找不出如“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等具象的景物描寫。在后人眼中,陶淵明更像是一位身處田園的抒情詩人,他的創(chuàng)作無意于模山范水,而是通過詩句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自然萬物在他的筆下也不過是情感的寄托。因此,在陶詩中頻繁出現(xiàn)的“鳥”意象便引起人們的特別關(guān)注。我們且看作者的《飲酒》(其四),這首詩是詩人刻畫“鳥”這一意象的代表之作: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zhuǎn)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1}
這是作者屈指可數(shù)的詠物詩之一,這首詩表面寫物,實則體現(xiàn)出作者以孤鳥自喻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寄托。詩的前半部分極言孤鳥的失意與彷徨:一只離群孤鳥,在夜色漸臨之時仍在獨自飛行,它想要找到一處棲身之地卻不可得,只能在昏暗的天空中徘徊猶疑。在一個又一個蒼茫的夜晚,它的啼聲越來越悲涼,在這陣陣嘶鳴中,我們仿佛可以理解這只孤鳥欲求一清遠之地,無奈尋尋覓覓卻無處可依的凄苦心境。詩文在后半段開始出現(xiàn)轉(zhuǎn)機:這時的孤鳥遇到一棵獨生的蒼松,它于是收起翅膀,從遠處來此棲息。在這片暴風侵襲之境,唯獨這棵松樹永世常青,孤鳥決心此生依托于此,在這棵蒼松之上托身千年也無怨無悔。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孤鳥自居,首先表明自己在前半生的漂泊無依之感。作者孤身一人,在黑暗穢亂的濁世之中無所依托,飄蕩半生卻找不到心靈的歸屬。這時,他突然發(fā)現(xiàn)“孤松”這一歸隱之所,于是,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歸隱田園的生活,于大自然中找尋自己的精神寄托。縱觀陶詩的“鳥”意象,我們發(fā)現(xiàn),有“鳥”必有“歸”。在作者眼中,“歸”是“鳥”的終極選擇。同樣,作者借鳥自比,認為田園沒有俗世的束縛,是人最恬適的歸宿。在陶詩其他作品中,詩人不厭其煩地重申著這一重要的人生命題:“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晨鳥暮來還,懸車斂余暉”……在詩人看來,只有歸鳥才是自由安適的,否則,在回歸之前的鳥兒只能成為“羈鳥”,在塵網(wǎng)之中苦苦掙扎,背負著沉重的枷鎖,永無出頭之日。
陶淵明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的詩作會對一位與自己相隔千年的北歐詩人產(chǎn)生深刻影響。奧拉夫·豪格作為挪威的著名詩人,他的一生基本貫穿了20世紀。這一時期的西方文學或以嚴厲的話語抨擊人性的異化,或用晦澀的詞藻營造神秘的世界……在這紛繁復雜的文學環(huán)境中,奧拉夫·豪格的田園詩歌好似一陣清新的春風,滌蕩著充斥于社會的烏煙瘴氣,為當時乃至后世留下了一幅幅隱居山林的悠然畫卷。與陶淵明入世又出世不同,奧拉夫·豪格的人生經(jīng)歷要簡單得多。詩人一生生活簡樸,深居簡出。所以,其筆下的鳥與陶淵明詩中的鳥相比,多了一份自然的恣意與歡樂,且看這首《隆冬·雪》:
我給了鳥兒一片面包,
而這不影響我的睡眠。{2}
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出,詩人非常享受他的田園生活,在嚴冬的清晨,詩人遠離城市的喧囂,被陣陣鳥鳴叫醒。被大自然的精靈從夢中喚醒是讓人心情愉悅的事情,所以詩人說這鳥兒的啼鳴“不影響我的睡眠”。全詩短短兩句話,只出現(xiàn)了“鳥兒”一個意象,從詩人安閑歡快的創(chuàng)作基調(diào)來看,這里的“鳥兒”少了一份陶詩賦予鳥兒的生命感悟,多了一份與自然相映成彰的自由,成為田園中快樂精靈的化身。
通過對兩位異國田園詩人“鳥兒”意象的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陶淵明是通過鳥兒的蹤影尋繹人類回歸自然的軌跡?;貧w自然之前的鳥兒是“羈鳥”,這時的鳥兒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社會的奴隸,只能忍受著不同惡勢力的壓迫與束縛。只有返歸自然之后,鳥兒才能找到真正的歸宿,與質(zhì)樸的大自然和諧地交融在一起。而在豪格眼中,鳥兒不會“誤落塵網(wǎng)中”,它本就是自然的一員,甚至擁有著光明的力量。豪格筆下的鳥兒是自然界的精靈,輕靈敏捷,恣意無比。同樣是以“鳥”入詩為題,身處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兩位作者卻賦予了“鳥兒”極為不同的含義。
二、兩人詩中“鳥”意象背后共同的田園歸屬
縱然陶淵明與奧拉夫·豪格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相同的生命選擇使二人跨越了重重阻隔,在田園生活中找到了共同的精神歸宿與心靈安寧。
陶淵明不僅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人生態(tài)度鮮明的思想家??v觀陶淵明的田園詩風及其性格特征,道家的思想對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陶詩中,處處見出“自然”二字:描寫田園風光的美景、品嘗親自耕種的甘苦、享受鄉(xiāng)土民情的快樂……而道家的核心原則正是“順應自然”。再看陶淵明對于人生道路的選擇,也明確地體現(xiàn)出他棄儒從道的人生態(tài)度:據(jù)詩人自己回憶,“誤入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的根本原因是謀生度日,而非擁有儒家所倡導的建功立業(yè)、求取功名的人生價值。詩人最終遠離塵世,歸隱田園的人生選擇也真正體現(xiàn)出道家“返璞歸真”的自然理念。陶淵明是中國隱逸文人開宗立派式的人物,他的隱逸并非是逃避現(xiàn)實,也不是向官場妥協(xié)的怯懦選擇。有些文人打著“歸隱”的旗號隱居田園,實則心系社會,意求功名,此類歸隱者可謂“假隱”。而陶淵明真正做到了心無掛礙,無意聲名地對自然的真正回歸,這看似復歸平淡的選擇背后卻蘊藏著作者對待人生的大境界。躬耕田園,日子雖困窘,精神卻灑脫。詩人用一幅幅純樸的田園畫卷構(gòu)筑出一個獨屬于自己的桃花源。
奧拉夫·豪格之所以不惜跨越千年去領(lǐng)略陶淵明的理想世界,正是因為他與這位淡泊名利的隱逸詩人有著別無二致的人生愿望與情感體驗。豪格一生沒有離開過他的農(nóng)場和土地,以種植蘋果樹和向村民提供園藝服務為生。他在詩中寫道:“種土豆,耙枯葉,背運灌木枝……干完活可以煎腌肉”,這便是他平常的生活。他的詩作純凈簡潔,不含一絲雜質(zhì),即使寫“鳥”,也沒有陶詩中“羈鳥”的負累,而是讓鳥兒在天地間無拘無束,自由翻飛。豪格用自己的一生將“簡單”二字演繹到了極致。他在淳樸的大自然中追尋的并不是多么偉大的真理,在他看來,真理是一只“易驚的鳥”,它暗藏在“一種暗示”“一些露水”“一粒微塵”之中,而這“微塵”與“露水”便是他畢生的向往與追求。由此看來,豪格力求在混亂復雜的世界中尋求一種純潔與簡單的生命形式,他在努力追尋世間萬物最為本質(zhì)的源泉。這時,我們不禁想起《道德經(jīng)》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3}的哲學主張,豪格這種追求質(zhì)樸的生活態(tài)度與陶淵明抱樸歸真的人生抉擇不謀而合,兩位差異巨大的田園詩人不約而同地在擁抱自然的過程中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歸宿。
東晉文人陶淵明與北歐詩人奧拉夫·豪格雖分屬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有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二人筆下的田園詩卷乘著精神上的共鳴,穿越了重重歷史阻隔,將二人緊緊交織在一起。兩位詩人雖無緣相見,但在后世眼中,卻是彼此最為珍貴的知音。
{1} 吳小如、駱玉明:《陶淵明詩文辭典鑒賞》,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頁。
{2} 奧拉夫·豪格:《我站著,我受得了》,勃克曼、西川譯,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頁。
{3}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37頁。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 吳笛.中西詩歌自然意象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3] 張文剛.現(xiàn)代意象詩學初探[J].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作 者:劉敏,文學碩士,遼寧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