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在天地之間,猶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也”。莊子在《莊子·秋水》中,道出了中國(guó)古代文人的寄情山水、喻情喻志。
石中有天地,思緒于觀悟的神思中飛出,案頭賞石,可以置于書房,也可盤玩于手,不屈于求大、求勢(shì)、求全,而以奇為底,保持自已的一塊獨(dú)立天地,可稱之為“以小見大”最極致的詮釋,以貫徹文房的清雅氣氛。
“小而奇巧者”的橫峰賞石,平底橫列的形態(tài)占地小又較為穩(wěn)定,多置于幾案之上,多用做研山或筆山,以四大名石居多。另有“研山”,也稱為“硯山”,在山麓底部琢平可受水磨墨,既可作文房清供之用,又是臨池染翰之具。宋元兩代,常作“研山之石”。較著名的研山從史料看有兩件,一件為“靈璧研山”,另一件則為“蒼雪堂研山”。這兩件石頭:“僅足盈握,窈窕窊隆,盤屈秀微,有君子含德之容”,讓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