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聃
雌雄同體不再只是一種風格的流行,更是行為和認知的轉變。
從倫敦、紐約到米蘭,時裝周上男女裝合并發(fā)布正鬧得風生水起。雖說這是一項節(jié)約成本的舉措,但從產品展示的連貫性上來講,性別元素“不合時宜”的混搭,被男女模特交錯出現(xiàn)的障眼法平穩(wěn)過渡了,似乎好看比分辨是男裝還是女裝更重要一點。無論是材質、剪裁,還是模特的妝發(fā)飾品都沒了男女之分。
“西太后”維維安·韋斯特伍德在闊別倫敦男裝周35年之后又回來了,用了一場名為“Ecotricity”的環(huán)保主題無性別秀壓了軸。男模們穿上闊腿褲的西服套裝、大型斗篷、超短褲或者薄紗的芭蕾舞裙,闊步而行?!拔覀儫嶂杂跓o性別主義,這聽起來有點扯,實際上它是隨心所欲造型方式?!表f斯特伍德對《洛杉磯時報》說,“同時能夠和伴侶互換衣櫥意味著可以買得更少。”這又落回了她主張的環(huán)保主題。
米蘭秀場上,新晉模特娜塔莉·韋斯特林穿著淺姜黃色的、口袋有皮革裝飾的燈芯絨套裝,里面搭配淺藍色襯衫和深V領套頭毛衣,整個造型只需調整尺寸就變成了同樣有格調的男裝。設計師成功展現(xiàn)了充滿力量又有些文藝的女性形象。這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普拉達2015年秀場宣傳冊上的一句話:“我們的性別即生活的大環(huán)境,而環(huán)境亦受制于我們的性別。”
近兩年,性別模糊(gender blurring)風愈遠愈烈,與“極簡”“性冷淡風”和“運動休閑”不相上下。設計師亞歷山德羅·米歇爾(Alessandro Michele)偏愛身形消瘦、面孔蒼白的男模特,他們穿著窄肩緊身的套裝,點綴著刺繡圖案和格紋印花,散發(fā)一種纖弱敏感的氣質。而J.W.安德森(J.W. Anderson)更直接地讓男性穿上荷葉邊短褲、短裙,他似乎想要尋找平衡的現(xiàn)代感,在男裝里有意滲入女人味與性感。
除了高級時尚的T臺,男性離正大光明穿裙子的那天還有些時日。相比之下早在19世紀,女性就正大光明地穿上了褲子,那也曾是男性專屬的。
如今,性別模糊不只是高級時尚在玩的概念,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不男不女”的版圖,快時尚順勢推出無性別系列的T恤、衛(wèi)衣、牛仔褲和運動長褲等等一系列簡單實用的單品,讓更多人嘗到了甜頭。雖說他們只是把一些男女裝中都能見到的重疊部分集結起來,有點偷懶的意思,畢竟作為受眾廣的快消品,這種平易近人的款式總比劍走偏鋒保險多了。
《男人與女人:穿著打扮》(Men and Women:Dressing the Part)一書的作者保萊蒂(Jo B. Paoletti)和基德韋爾(Claudia Brush Kidwell)早在1989年就寫道,真正的雌雄同體的服裝將消除男裝和女裝各自的缺點,還能結合各自的優(yōu)勢。然而,那時還只有女裝大張旗鼓地借鑒男性象征,比如西裝料和成衣都是借鑒來的。
整個20世紀,性別模糊其實在一次又一次地上演。1968年,巴黎秀場上,設計師如皮爾·卡丹,安德烈·庫雷熱,帕科·拉巴納,主張名為“太空時代”的平等主義。那些沒有棱角的廓形剪裁、幾何花紋,以及沒有性別聯(lián)想的人造材質讓很多女性拋棄了女性化的衣服。
70年代大行其道的嬉皮士風顯出無序的流浪者氣息:反叛、挑戰(zhàn)主流、表達自我、平等。個中內核導致其形式上抹除了男女性別之間的刻板印象。男性留長發(fā),女性不穿內衣,牛仔和動物皮成為流行材料,剪裁寬松、自然裸露。同時“雌雄同體”在流行文化中從未間斷,大衛(wèi)·鮑伊70年代的閃電妝容、葛蕾絲·瓊斯80年代的平頭、科特·柯本90年代的古怪邋遢的造型,以及普林斯一以貫之的亮片風格。
即便如此,保萊蒂和基德韋爾認為,20年代的雌雄同體運動沒有廢除性別差異,他們只是在玩性別界限。就像蒂埃里·穆勒和喬治·阿瑪尼鞏固的寬大肩膀(power shoulder)風潮也諷刺地收緊了女士西裝的腰線。“monokini、連體褲、束腰寬松短外衣這些無性別風潮事實上強調了衣服和穿衣人的不和諧,這種不和諧更加凸顯了性別差異,女裝從未失去女性化。”
當性別模糊在21世紀再次被搬上T臺的時候,男裝終于可以從女裝中借鑒了。采用了女性化輪廓剪裁的“豆莢短褲”(Pod Shorts)看起來有種裙裝的效果,同時還具有男性短褲的功能,這回模棱兩可的設計體現(xiàn)的是統(tǒng)一而不是分歧。
在阿姆斯特丹一家買手店里,處處都是粉、藍兩種顏色配合幾何圖形的有趣撞擊,比如在藍色的立方體展示臺旁邊放上粉色或黃色的圓柱椅子,店內的臺階也藍、粉兩色各占一半,從側面看切割得像一排鋸齒,像極了80年代在意大利流行的孟菲斯(Memphis)設計。
粉色代表女性,藍色代表男性的暗示早就過時了,這些色調不一、大小不一的粉藍色塊相互交織,對應地,開放的空間里男裝女裝也自然地陳列在一起。事實上,這里很多衣服都是男女混穿的。正如研究機構NPD集團總結道:“對于那些不想把自己簡單歸類為男性或女性的人們,零售業(yè)如果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無性別感的空間,也是一個全新的商機?!?/p>
英國塞爾福里奇(Selfridges)百貨公司曾發(fā)起過一次名為“Agender”的快閃活動,引起了時尚零售業(yè)關于性別話題的討論。英國設計師圖古德(Faye Toogood)在塞爾福里奇的牛津街旗艦店三樓設計了一個去性別零售空間,明顯打破了傳統(tǒng)的零售店的僵化模式——男女性別各占一層或者分居兩側。在那次快閃活動中,他們去除掉了所有品牌標簽,也不注明是男裝還是女裝,將它們統(tǒng)一裝在亞麻色的服裝袋里,或是展示于棕色的箱子上,并在售賣空間的中心地帶擺放了一系列用硫化硅膠與乳膠制成的抽象粉色雕塑。
圖古德認為,通過消除品牌賦予服裝的性別差異,可以幫助消費者更好地塑造自己,尤其是21世紀,性別不再是簡單的二元論,人們不應該被這個社會或者商業(yè)劃分性別,而是有自己的選擇。未來的零售店陳列可能是一個沒有性別、品類、價位以及任何視覺營銷的混合空間,甚至連包裝和袋子都將失去性別暗示。
“對于導購來說,過去看到一位顧客,通過性別的第一判斷就能做出明確的引導,如今可能要猶疑一下了?!?塞爾福里奇百貨公司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在接受《女裝日報》的采訪時曾表示,“經常能夠看到身材非常強健的男性消費者穿著傳統(tǒng)意義上女性化的衣服,我們想要重新探索男女兩個性別之間模糊的界限,如今功能和個人特質比通俗意義的適合更加重要?!?/p>
歐睿國際綜合了市場報告、公司資料和網上數據庫總結出了一些人們消費的趨勢,其中就包括“性別模糊”。不只是服裝,中性香水(unisex perfume)也在大肆擴張領土,為什么女香不能帶麝香和煙草味?為什么男香不能帶玫瑰花香?許多香水正在消除這種刻板印象。
值得關注的是現(xiàn)在連兒童玩具都開始去性別化了。迪士尼將所有的萬圣節(jié)服裝都標為“適于孩子”(for kids),而不是傳統(tǒng)的“適于男孩”(for boys)或“適于女孩”(for girls),包括背包和午餐盒也都沒有再按性別分類。美國大型玩具連鎖店Toys“R”Us全球首席營銷官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玩具不應該標記特定的性別,畢竟有那么多想成為美國隊長和鋼鐵俠的女孩兒以及一大堆喜歡玩具烤箱的男孩兒。
正如安娜·溫圖爾曾說的那樣,“時尚對于時代的指引猶如報紙上的頭條標題”。性別流動不只是一種流行風潮了。Facebook從2014年對個人資料的性別已有56種可選項。美國方言協(xié)會(American Dialect Society)將“they”這一中性詞確定為2015年的年度詞匯。潘通(Pantone)有史以來第一次把兩種顏色——粉晶色(Rose Quartz,一種帶有礦物質感的粉色)和靜謐藍(Serenity,一種淺調的藍色)的組合色定為2016的年度流行色。潘通公司引述道:“社會化運動越來越指向性別平等與性別流動,消費者日漸意識到,顏色也可以作為自我表達的方式?!?/p>
有媒體認為這次性別模糊風將不會是一時之熱。社會文化的變革影響遠比想象中大得多,比如法院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以及正在對跨性別權益的爭取,這些都是歷史的轉折點。年輕一代對于性別的開放態(tài)度已經愈發(fā)明顯,這種流動性意味著世界并非二元化,非男即女、非黑即白。年輕一代中越來越突出的跡象表明,他們對于邊界的突破、性別問題以及多元化選擇了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