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歷史上的“溫郫崇新灌”

2017-03-18 18:05何俊華
文史雜志 2017年2期
關鍵詞:成都平原

何俊華

摘 要:“溫郫崇新灌”被稱為成都的“上五縣”,是成都平原上最富裕的地區(qū),也是“富?!钡拇~?!皽刿缧鹿唷狈e淀著厚重的成都平原的歷史文化。在城鎮(zhèn)化的今天,它們似乎已經(jīng)是昨天的歷史了。作為“天府之國”的核心區(qū)域,在曾經(jīng)的輝煌基礎之上,正在造就著現(xiàn)代化的都市繁榮。

關鍵詞:溫郫崇新灌;成都平原;天府之國;都市繁榮

“溫郫崇新灌”“金溫江,銀郫縣”這類詞匯,老成都人都耳熟能詳。他們都知道,“溫郫崇新灌”又被稱為成都的“上五縣”,這五個縣因為充分享受都江堰的“水旱從人”而“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從而成為成都平原上最富裕的地區(qū)?!皽刿缧鹿唷币簿统蔀椤案辉!钡拇~。它們一直都是“天府之國”的核心區(qū)域。

一、金溫江

“溫郫崇新灌”的“溫”指的是溫江。溫江之所以被稱為“金溫江”,不用說,就是因為它的富裕。

作為行政區(qū)劃的溫江,在“溫郫崇新灌”中只能算是小弟弟。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分郫縣南境和江原縣東境,始置溫江縣,屬益州蜀郡。但是,就其區(qū)域歷史而言,它其實很古老。

在溫江,自古就有一個地名叫做“魚鳧城”,它就在今天的萬春鎮(zhèn)報恩村。溫江魚鳧城及其傳說不僅屢見于文獻記載,如《讀史方輿紀要》就有“溫江縣……魚鳧城,縣北十里。相傳古魚鳧所都”;而且在所謂的“魚鳧城”下,還殘存有數(shù)千米城墻埂遺跡。

魚鳧,古蜀國的“五帝”之一。《華陽國志》記載說:“周失紀綱,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笥型踉欢庞?,……禪位于開明。”[1]也就是說,魚鳧是古蜀國的第三位帝王。

魚鳧城是不是傳說中的魚鳧之都呢?1996年10月至12月,考古人員對傳說中的魚鳧城進行了首度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面積40萬平方米、呈不規(guī)則六邊形的古城遺址,出土有大量陶片和體形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鑿、石錛等石器,以及房址、城墻、墓葬等大量文化遺存。不計其數(shù)的石制勞動工具,再現(xiàn)了古蜀人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隨處可見的屋基、灰坑,訴說著古蜀族家人安適恬淡的生活;卵石、粘土交替夯筑壘起的城墻閃現(xiàn)著古蜀人智慧的光芒。[2]試掘證實:該城距今4000年左右,成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從時間上看,魚鳧城遺址早于之前發(fā)現(xiàn)的廣漢三星堆遺址,以及之后發(fā)現(xiàn)的金沙遺址,與后兩者是直接的、傳承的關系。而作為古蜀國圖騰的“魚鳧”,在后來三星堆的金杖、金沙的祭祀器皿上,都可以見到其圖案。

事實上,不僅魚鳧古國在溫江,另一位蜀王柏灌的墓也在溫江。柏灌和魚鳧的王墓均在溫江境內的壽安鎮(zhèn),和魚鳧城遺址的萬春鎮(zhèn)緊鄰。在這片區(qū)域內,柏灌王墓、魚鳧古城、魚鳧王墓、魚鳧王妃墓、魚鳧橋、魚鳧村等等古蜀歷史文化遺跡,千百年來深深地鑲嵌在溫江這片土地上。

據(jù)文字記載及口頭傳聞,“溫江”之名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一是以“地瀕溫江而名”。著名工具書《辭源》就是按此解釋的。[3]

二是以城南“溫泉”名縣。此說雖然很不科學,卻在民間廣為流傳。溫江城南的所謂“溫泉”,實際上是因云溪水溫高,鳳溪水溫低,二溪合流后兩水的溫差明顯存在而“出名”的。由于地處溫江城之邊,為了增添勝景,而稱溫潭,久之又衍化為“溫泉”。

三是以岷江曾名汶江,因“汶”“溫”音訛得名。此說出自任乃強先生的《四川地名考釋》。

四是以“江水至此始溫”故名。明代《郡縣釋名》記述:成都府溫江縣“總志云以江水溫潤也。予過溫江,詢之父老,云溫江發(fā)源于岷山,至灌口,水在山谷中,其氣寒,至溫江而氣暖,故云溫江,其說近是?!?/p>

其實,“溫江”之名,來源于它境內的楊柳河,也就是古籍里所稱的“大江”“溫江”“汶江”。

楊柳河,《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四川卷》說:“古名大江,又名溫江?!边@種說法在許多典籍中可以得到印證。唐《元和郡縣志》記有:“大江,俗謂之溫江,南流經(jīng)縣一里。”宋《太平寰宇記》寫有:“大江,在縣西二百步,自青城界入,俗謂之溫江?!鼻濉都螒c一統(tǒng)志》載:“楊柳河在溫江縣西南,即元和之溫江也?!?/p>

根據(jù)歷史資料可知,楊柳河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里,它是岷江(汶江)的正流,金馬河反而是岷江(汶江)的支干或叉河。古楊柳河系自然河流,河水來自金馬河玉石堤楊武堰,河寬,水深,流量大,是排灌、航運兼用河道,所以“古名大江,又名溫江”。它的正流地位是后來才被支干金馬河取代。這種現(xiàn)象在河流水文史上并不少見。為了防洪的需要,1957年楊柳河改為由江安河引水,隨后又對古楊柳河進行了數(shù)次整治,使它徹底成為人工河道,變成了今天的楊柳河。但它的位置基本沒有變化,今楊柳河與古楊柳河仍是同一條河流。

溫江地處成都平原腹心,地勢平坦,阡陌縱橫,水網(wǎng)密布,灌溉的河渠比較多;特別是有金馬河、楊柳河、鳳溪河、江安河四條河流穿流過境,加上與郫縣交界的清水河,使溫江又有“川西水鄉(xiāng)”之稱。

在歷史上,溫江的河流都通航,這些河流又成為交通運輸?shù)闹匾緩?。既然有這么多河流,自然就應該有橋,以便于通行。溫江歷史上究竟有多少橋呢?據(jù)清乾隆版《溫江縣志》載,有38座;清嘉慶版《溫江縣志》載,有79座;民國版《溫江縣志》載,一共有216座橋;而這些橋都是叫得出名的,所以史書上有記載。至于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小橋,則不知道有多少。

二、銀郫縣

“溫郫崇新灌”的“郫”指的是郫縣,這應該是“溫郫崇新灌”最后的一個“縣”了。不過,這最后的一個“縣”在2016年的年底也已經(jīng)國務院批準,正式改為成都市郫都區(qū)了。

在中國漢字中,“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字,影響很大的《新華字典》和《現(xiàn)代漢語辭典》對“郫”字都只有一種解釋:“郫縣,地名,在四川省?!彪y道“郫”字就只有這一種用途?是唯一用作四川地名的漢字?

其實,即便在古代,作為名稱,也不僅僅只有郫縣在使用“郫”字,還有:

郫江,《史記·河渠書》“蜀守冰……穿二江成都之中”,其中之一即是郫江。杜預《益州記》說:“二江者,郫江流江也?!臂瓕籴航Я?,從都江堰分支東流,經(jīng)過郫縣,到成都市南,與錦江合流。

郫筒,本為酒名,相傳晉代山濤為郫令,用竹筒釀酒,兼旬方開,香聞百步,俗稱“郫筒酒”。因郫筒酒而有郫筒鎮(zhèn),它是郫縣縣治所在地。

當然,無論是郫筒酒還是郫筒鎮(zhèn),其名稱的得來,都是因為“郫縣”的緣故,是先有了郫縣,爾后才有了郫筒酒、郫筒鎮(zhèn)這樣的名稱。不過“郫江”得名是在“郫縣”得名之前還是之后就很難說了,宋人趙忭《成都古今記》就說:“郫縣因郫江得名。”

從歷史上看,使用“郫”字作地名的還有春秋時的晉國。《左傳·文公六年》:“賈季亦使召公子樂于陳,趙孟使殺諸郫。”《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伐晉,戍郫邵?!薄拔墓辍笔枪?21年,“襄公二十三年”是公元前550年。這里的“郫”“郫邵”是春秋時的晉邑,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考證,其“在今河南濟源縣西一百二十里”,所以,《辭海》正確地指出:“郫邵,古邑名。又名郫,邵亭。在今河南濟源西,春秋時屬晉?!盵4]

“郫”字還是姓氏。據(jù)明代陳士元編的收入單姓、復姓3625個的《姓鐫》說:黃帝之子任姓之裔封郫,以國為姓。清代陳夢雷、明倫匯編的《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諸姓部(三十一)”收有“郫鄈彝差峗綏追娸吹毒魁”等姓氏??磥恚_有人曾經(jīng)姓“郫”。

郫縣有望叢祠,祭祀的是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繼任人叢帝開明。杜宇和開明都是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度A陽國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庞罘Q帝。號曰望帝,……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禪位于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盵5]

杜宇的最大貢獻是“教民務農”,首創(chuàng)了按農事季節(jié)耕種的制度,被后代奉為農神。他發(fā)展生產(chǎn),帶領蜀地人民走出了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讓蜀地綻開文明之花,因此得到人民的愛戴。杜宇雖擅長于農耕,但對于治理洪水并無辦法,所以當水災發(fā)生時,他只得命當時的宰相鱉靈去治理岷江的洪水。鱉靈察地形,測水勢,疏導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處。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讓帝位于鱉靈,號為開明,尊為叢帝。

杜宇退而隱居西山,傳說死后化作鵑鳥。每年春耕時節(jié),子鵑鳥鳴,蜀人聞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鵑鳥為杜鵑。

關于郫縣縣名的由來,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因人得名;二是因水得名;三是因地理方位得名;四是因地勢得名;五是因族稱得名。關于郫縣縣名的由來的諸種說法,筆者聯(lián)想起魯迅先生評價《紅樓夢》的一句話:“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濟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6]“郫縣”得名大約也可作如此解。

應該說,“郫縣”的正式得名必然是在建城立縣之后,而這,是在秦征服古蜀國之后與成都、臨邛一并完成的。

東漢的《說文解字》載:“郫,蜀縣也。從邑,卑聲?!薄稘h書·揚雄傳》有“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之句,這可證“郫”不僅從“卑”也從“陽”,“卑”是地勢低洼的地方,“陽”是岷山之陽,那么,“郫”的本意就是岷山以南的廣大地勢低洼的地方。

眾所周知,秦統(tǒng)一巴蜀后采取了若干統(tǒng)一思想的措施。古蜀文字、古蜀文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完全湮滅。既然“郫縣”的建城立縣乃至得名都是在秦滅蜀之后,那么,“郫縣”這個名稱只可能是由征服者所取。

作為征服者的秦國在統(tǒng)一文字的過程中既然滅亡了蜀文化甚至可能存在的蜀文字,又怎么可能讓帶有若干古蜀文化因素的“郫”字作為他們新設立的“縣”和新建立的“城”的名稱呢?所以,作為征服者的秦國為他們新設立的“縣”和新建立的“城”所取的“郫”這個名稱,在他們看來,就一定只有秦文化的因素了。例如,秦征服者所設立的“蜀郡”,在秦人那里,就不是因為這里是古蜀國的故土,而是“因蜀山以為郡名也”[7]。

“郫”字由“卑”和“邑”兩個字構成,這顯然不是古蜀文字而是秦文字即中原文字。它的本義是表示從屬性的城邑、副邑、陪都。“郫城”與成都、臨邛一并興建,它小于作為秦征服者在“蜀郡”的統(tǒng)治中心成都。很明顯,它就是作為成都的副邑而設立的,它就是一座從屬性的城邑。所以,作為成都副邑,原設立在九隴的郫縣,在漢時已有更多“縣”的情況下,必須更靠近成都,才是名副其實的成都副邑。這便是我們今天所知的郫縣的位置。

三、貴崇寧

“溫郫崇新灌”的“崇”不是大家都熟悉的“崇慶”,而是今天的郫縣唐昌鎮(zhèn),它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縣——崇寧縣。關于它的歷史,值得一說。

唐昌是一個有“貴氣”的地方。

民間曾有諺語:“討口三天后,官都不想做?!庇终f:“寧可在唐昌討口子,也不愿回宮做王?!边@樣的諺語是有依據(jù)的,說的是明朝小王爺朱悅燇因被唐昌風土人情所迷,自愿留在此地。朱棣只能將他封為崇寧王,封地唐昌。

中國鄉(xiāng)鎮(zhèn)的場鎮(zhèn),很少有在中心城區(qū)修建正十字形路口的,但唐昌就有這樣的正十字形路口。由此可見當年唐昌的地位——這個地位是崇寧王帶來的。朱悅燇對唐昌貢獻良多,此地很多遺跡也與他相關,例如許多地名就還依稀折射著曾經(jīng)的恢宏:留駕街、翰林巷、文廟等。

成都周圍有古城墻的場鎮(zhèn)多了,但是僅有唐昌因有崇寧王,城墻得以加冠戴帽,顯得高大無比,顯示的是王權的象征。整個古鎮(zhèn)中,資格最老的要數(shù)梅花井,又叫梅花御井,井口用石板合砌成梅花,明月當空之時,井底有梅花形影出現(xiàn)。據(jù)說這里是崇寧王府喝水和釀酒的取水處,現(xiàn)在是老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水源。

歷史上的崇寧縣與郫縣、彭縣(今彭州市)、灌縣(今都江堰市)接壤,肥沃的土地、優(yōu)良的自然環(huán)境,使古蜀人得以從漁獵生活向農耕生活過渡,逐步發(fā)展。崇寧縣建立于唐朝儀鳳二年(公元677年),不過,初期建時縣名并不是“崇寧”而是“唐昌”,取大唐昌盛之意?!对涂たh志》說:“(唐昌)本郫、導江、九隴三縣地。儀鳳二年(公元677年)于此分置唐昌縣?!薄短藉居钣洝芬舱f:“唐儀鳳二年,割導江、九隴,于益州郫地置唐昌縣,屬益州。垂拱二年,屬彭州?!碧瞥掏觊g(公元860—873年),唐昌縣城有了集鎮(zhèn)的雛形,生產(chǎn)發(fā)展,出現(xiàn)了繁榮景象。

唐代的唐昌縣確實可以證明“大唐昌盛”。在范文瀾、蔡美彪等著十卷本的大型史書《中國通史》的第三卷的《唐朝經(jīng)濟(下)》中就有對唐昌“草市”[8]的描述。所謂“草市”,即是在州縣城以外的水陸交通要道,或關津驛站所在之地形成的集市,主要是方便民間對所產(chǎn)、所需物品的交易。因“草”字有粗野樸陋之義,猶如“草民”的自稱一般,這種民間的集市被稱為“草市”。交易的商品主要是水產(chǎn)品、鹽、酒以及日用百貨等生活必需品。

草市在東晉就有,當時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六朝時開始設立“草市尉”對草市進行管理。唐朝中期以后,農村商業(yè)發(fā)展,草市更盛。到唐末五代,戰(zhàn)亂頻繁,江淮富戶和城市居民,到草市建草屋居住避難的不少,使有些草市更漸繁盛,有的竟發(fā)展成為新興城鎮(zhèn)。

唐昌的“草市”,當時就有“商旅輦貨至者數(shù)萬”[9]的記載,可知其時唐昌是相當繁盛的。因為成都平原物產(chǎn)豐富,所以“草市”的風俗延續(xù)至今,即俗稱的“趕場”。

此后,唐昌縣幾經(jīng)更名和并置,至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依徽宗新建年號更名為崇寧縣?!俺鐚帯笔撬位兆谮w佶的第二個年號,取繼承宋神宗熙寧之意。將繁榮的“唐昌”改為宋徽宗心目中的尊貴的“崇寧”,足證該縣當時的社會影響。

崇寧縣的存在與繁榮一直延續(xù)到1958年。當新建的成灌公路從崇寧南部7公里處的安德穿過時,就注定了崇寧的衰落,往日喧囂的繁華沉寂了。昔日商賈云集,富甲一方的崇寧撤縣建鎮(zhèn),縣城改為唐昌鎮(zhèn),所轄地區(qū)域分別劃歸郫縣、彭縣、灌縣?!俺鐚帯睗u漸隱沒在歷史的深處。

雖然崇寧縣沒有了,但是,“崇寧”不會被遺忘;因為自古以來,這里就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歷史文化遺跡眾多?!俺鐚帯睔v史的厚重體現(xiàn)在它建縣的悠久和濃郁的人文氣息。兩千年前,漢代隱士、著名哲學家嚴君平讀書著述于此。橫山的嚴君平墓迄今尚存。小南街有君平的賣卜巷。一千年前,宋代高僧圓悟克勤出生于此。他將禪宗演繹為文字禪,對日本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重要的影響,迄今日本的二十四派禪系有二十派屬于圓悟禪系。所以,日本學者把唐昌和西安一并作為唐朝文化的遺存來研究。

一百多年前,在戊戌變法的潮流中,崇寧舉人吳琳在京參加公車上書,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光緒年間崇寧人朱二九領導農民起義,動搖了清朝統(tǒng)治者在川西地區(qū)的統(tǒng)治。辛亥革命、保路運動時期,同盟會、哥老會等組織的重要人物常聚會于此。以同盟會川西區(qū)領導人楊靖中、劉永杰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結束君主專制、創(chuàng)建民主共和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926年,共產(chǎn)黨人曠繼勛進駐崇寧縣,崇寧時被人呼為“小瑞金”。崇寧縣地下黨蓬勃發(fā)展,革命浪潮迅速掀起。1949年的五九起義,1950年的二五平叛,在建立鞏固新生政權中,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和其他同志一道浴血奮戰(zhàn),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在唐昌鎮(zhèn)崇寧公園內湖畔橋頭,現(xiàn)在仍然矗立著“崇寧縣抗日勝利紀念碑”,它是1946年2月,崇寧縣人民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中浴血犧牲的崇寧籍將士們所修。

四、古新繁

“溫郫崇新灌”的“新”不是指歷史上非?;钴S的新都縣、現(xiàn)在的成都市新都區(qū),而是屬于新都區(qū)管轄的新繁鎮(zhèn)。在歷史上,原新繁縣也和新都縣一樣,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說,新繁縣的歷史或許更久遠。

新繁縣,古名“繁”。秦滅蜀后,置蜀郡于成都。有人認為,《漢書·地理志》記述秦置蜀郡,將“繁”列為蜀郡所轄15個縣的第三,排列在首成都,次郫縣之后,[10]說明秦代“繁”已成為一縣?!杜f唐書·地理志》則說繁縣是“漢繁縣,屬蜀郡”[11]。應該說《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是正確的,繁縣實為漢代所置。《漢書·地理志》并沒有說秦置蜀郡,是唐代顏師古注《漢書》才說“蜀郡”乃“秦置”。顏師古說“蜀郡”乃“秦置”僅指蜀郡,并不包在蜀郡后面所列出的15個縣。所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正確地說“繁縣,漢置”。[12]

最初的繁縣,縣治在今彭州市蒙陽地區(qū)?!度A陽國志》記載:“繁縣,郡北九十里,有泉水,稻田。”[13]從地形上看,蒙陽一帶自然形成一條長達十多里的黃土高地,至今還高出平原一二米。這與當時岷江尚未治理,平原大部分地區(qū)未能陸處,蜀人必須擇高而居的生活情況相適應。蒙陽地區(qū)因處于岷江沖積平原的臺地邊沿,素有常年蓄水的泉水自流灌溉稻田,沿蒙陽地區(qū)的河渠,民間稱為“泉水河”。自流灌溉稻田保證了農業(yè)的豐收。

三國蜀漢時的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和十七年(公元254年),后主劉禪令姜維領兵北征,將來降的隴西涼州胡人及河間、河關、臨三縣民眾遷居繁縣屯墾,然后分批將原繁縣群眾遷至今清白江南岸地區(qū)的繁縣境內聚居,用以拱衛(wèi)京城成都,始將聚居地稱為“新繁”,但仍屬繁縣管轄。到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才正式撤銷繁縣,改名新繁縣。在此后一千多年的歷史時期,新繁縣的建置雖然也曾有過變動,但總的說來變動不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分四川為東、南、西、北四個行政公署,新繁縣隸屬川西行署溫江專員公署。1953年四個行署合并為四川省,新繁縣仍隸屬溫江專員公署。1959年初,因裁并機構,新繁縣曾一度與彭縣合署辦公,同年5月又由彭縣遷回新繁。1960年2月,新都縣并入新繁縣。1962年10月,恢復新都縣。

二千多年來,新繁縣經(jīng)歷了“得名”“建縣”“遷徙”“合并”諸過程,新繁和彭州、溫江、新都等地多有交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分合合,直到1965年7月,撤銷新繁縣,并入新都縣,原新繁縣城繁江鎮(zhèn)也改名為今日的新繁鎮(zhèn)。

新繁,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文化積淀,今天它的大街小巷綠蔭如蓋,清幽宜人,始終保留著幾分古樸之風。它雖然有一個“繁”字,卻更像一位看盡世事虛榮,拋卻繁浮勢利,心懷寧靜,走入歷史重重帷幕中的隱者。

五、水灌縣

“溫郫崇新灌”的“灌”即指灌縣,它因水而興,因水得名。它就是現(xiàn)在的都江堰市,是1988年改稱今名。

灌縣在新石器時代是古老蜀族活動地區(qū),與古蜀國的建立和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公元前約2500—前2300年,古蜀先民開始在芒城一帶活動。其于秦惠文王滅蜀后歸蜀郡,政區(qū)設置始于秦,稱湔氐道。漢朝,湔氐道升為縣;蜀漢時改稱湔縣,不久改為都安縣。此后,這里先后使用過汶山、晏官、齊基、清城、盤龍、導江、青城等名稱作為縣名。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于汶山縣舊址設鎮(zhèn)靜軍;前蜀武成元年(公元908年)改鎮(zhèn)靜軍為灌州(因境內有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命名);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灌州為灌縣。1988年5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灌縣改為都江堰市。

在過去的古文獻中,都江堰在歷史上至少有以下10種名稱:離、離堆,始見于司馬遷《史記·河渠書》;湔堰,始見于《華陽國志·蜀志》;金堤,始見于左思《蜀都賦》,《水經(jīng)·江水注》說都江堰“又謂之金堤”;北江塴,見2006年都江堰河床出土《建安四年北江塴碑》;湔堋,始見于《水經(jīng)·江水注》;都安堰、都安大堰,見于《水經(jīng)·江水注》及任豫《益州記》;楗尾堰,始見于唐《元和郡縣志》;侍郎堰,始見于《新唐書·地理志》;都江堰,首見于《宋史·宗室(趙)不列傳》;鄉(xiāng)安堰,見于清雍正《四川通志》巻十三上《水利》。也就是說,作為“都江堰”這個名稱,是在宋代以后才有的。

而之所以有“天府之國”“溫郫崇新灌”“金溫江,銀郫縣”這類詞匯,是因為有都江堰這個世界奇跡的存在。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初創(chuàng)于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后由秦國的蜀郡守李冰建于公元前256年;即便從李冰算起,距今已有2300年的歷史。

國外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如古羅馬的人工渠以及古巴比倫王國的納爾-漢謨拉比渠等,它們有的早已荒廢,只剩下遺址供人研究;有的功能衰退,徒有虛名,但都江堰卻至今還在發(fā)揮巨大的綜合效益。

都江堰含渠首工程和灌區(qū)兩大部分。都江堰能經(jīng)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渠首位置選址科學,工程與地形條件配合巧妙,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相互制約,相輔相成,具有布局合理,科學系統(tǒng)的完整性。渠首工程選在成都平原頂端,海拔726米,為全灌區(qū)制高點。它接納了岷江上游豐富而穩(wěn)定的水資源。渠首工程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口、飛沙堰泄洪道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組成。它是一個分流引水,溢洪排沙相結合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工程。

都江堰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它充分利用當?shù)匚鞅备?、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jù)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fā)揮。

《華陽國志》對都江堰的巨大功能所發(fā)揮的巨大效益評價很正確:“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14]

2001年,聯(lián)合國正式將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目錄。它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從表面看,都江堰樞紐在景觀方面并沒有多少獨特。如果沒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這些頗為壯觀的景觀,僅就都江堰樞紐工程本身而言,是略顯簡陋的。因為兩千多年間都江堰的修建和維修,靠的就是這樣幾種材料:竹籠,榪槎,卵石……并沒有鋼筋水泥混凝土,甚至連大塊的條石都少見,從現(xiàn)代視角看,可謂是“土得掉渣”。

竹籠:自秦以降,都江堰就一直以竹籠盛裝卵石結合木樁構筑。元朝時吉當普首次引入鐵石結構,此后對都江堰主體結構的爭論在明清兩代一直不休,都江堰整修也一直在竹籠、鐵石兩者間反覆。直到近代,水泥、混凝土技術的引入才徹底平息了雙方的爭論。

榪槎:用桿件扎制成支架,內壓重物的河工構件,又稱閉水三腳、木馬,在四川地區(qū)使用較多,明嘉靖時(16世紀前半期)已見于文字記載。單架榪槎是由三根長約6~7m的木樁綁扎而成的三角支架。在施工處若干架榪槎相連,每個榪槎架上置大卵石籠作為壓重,迎水面釘長木條,前鋪竹席,形成渾然一體彼此相聯(lián)的擋水平面;然后在擋水面自下而上層層拋入摻有卵石的粘土,成為一道不透水的截流堰。榪槎可用作水工建筑物的施工圍堰,臨時調節(jié)水量的攔河堰等;此外,還可用于搶險堵口和護岸工程。榪槎的優(yōu)點是易拆易建,木樁可重復使用,是一種造價低廉的臨時性工程結構。

這種就地取材,農閑歲修的方式,雖然土里土氣,很平常,卻與四川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和田園生活非常契合,而且被實踐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它創(chuàng)造的竟然是世界奇跡!

小河流水,莊稼誘人的“溫郫崇新灌”,積淀著厚重的成都平原的歷史文化;然而,在城鎮(zhèn)化的今天,它們似乎已經(jīng)是昨天的歷史了。作為“天府之國”的核心區(qū)域,在曾經(jīng)的輝煌基礎上,正在創(chuàng)造著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強大與繁榮。

注釋:

[1][5][13][14]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三《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頁,118頁,157頁,133頁。

[2]蔣成、李明斌、黃偉:《四川省溫江縣魚鳧村遺址調查與試掘》,《文物》1998年第12期。

[3]《辭源》,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848頁。

[4][12]《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重印版,第859頁,第1287頁。

[6]《魯迅全集·集外集拾遺補編·<絳洞花主>小引》,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7](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83年版。

[8]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第三編《隋唐五代時期》第一章第五節(jié)《唐朝經(jīng)濟(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16頁。

[9](唐)陳溪:《彭州新置唐昌縣建德草市歇馬亭鎮(zhèn)并天王院等記》,《全唐文》卷八百四,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749頁。

[10]參見(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上》,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281頁。

[11](后晉)劉昫:《舊唐書》卷四十一《地理四》,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142頁。

作者:成都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經(jīng)濟區(qū)空氣污染擴散氣象條件變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經(jīng)濟區(qū)植被凈初級生產(chǎn)力時空格局變化及其影響因子
古蜀先民以何為食以何為居
成都平原農耕文化檔案擷珍
簡述新石器時代成都平原早期城址的城墻
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都平原地區(qū)大氣污染壓力評估
成都平原辣椒產(chǎn)業(yè)分析與發(fā)展對策思考
2017 年成都平原經(jīng)濟區(qū)將積極創(chuàng)建國家軍民融合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
成都平原濕地動態(tài)監(jiān)測與分析
成都平原兩熟區(qū)水氮管理模式與磷鉀肥配施對雜交稻岡優(yōu)725產(chǎn)量及品質的影響
延津县| 贵德县| 武汉市| 思茅市| 通山县| 铅山县| 隆尧县| 德阳市| 大连市| 光山县| 新绛县| 修文县| 汶上县| 仪陇县| 朝阳县| 惠州市| 安岳县| 永平县| 凉城县| 军事| 通渭县| 永靖县| 炉霍县| 阳谷县| 南昌市| 西乌珠穆沁旗| 舞钢市| 永吉县| 山阳县| 黄冈市| 潼南县| 买车| 德安县| 屏东县| 秭归县| 遂溪县| 盖州市| 荣成市| 获嘉县| 平原县|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