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建武
摘要:目的 對比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小針刀與牽引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小針刀組和牽引組,各43例;兩組患者均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小針刀組采取小針刀治療,牽引組采取牽引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JOA評分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改善情況。結果 治療后,小針刀治JOA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牽引組治療后,經(jīng)T檢驗,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小針刀治VAS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牽引組治療后,經(jīng)T檢驗,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小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優(yōu)于牽引治療,通過小針刀結合牽引治療,可協(xié)同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效果,改善預后。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小針刀;牽引
腰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間盤退行性病灶在外力作用下,髓核組織在纖維環(huán)破損處突脫出,導致相鄰脊神經(jīng)根受到擠壓或壓迫刺激,引起一系列癥狀[1]。局部疼痛、活動受限作為腰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癥狀,降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呈病情呈漸進性發(fā)展,預后逐漸惡化。在臨床上,牽引治療作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保守治療方法之一,對于緩解癥狀,改善預后具有一定作用,但療效的影響因素較大,重復性較差。近年來,小針刀治療逐漸應用于腰間盤突出癥,可進一步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效果。對此,本研究旨在對比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小針刀與牽引治療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治療的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進行分組;小針刀組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范圍35.9~68.5歲、平均年齡(55.2±4.0)歲;病程范圍0.58~10.2年、平均病程(1.76±0.52)年;根據(jù)影像學表現(xiàn),突出型腰間盤突出27例、膨出型腰間盤突出16例;牽引組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范圍34.7~67.6歲,平均年齡(55.4±3.8)歲;病程范圍0.47~11.3年,平均病程(1.45±0.47)年;根據(jù)影像學表現(xiàn),突出型腰間盤突出26例、膨出型腰間盤突出1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符合對照試驗原則,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小針刀組采取小針刀治療,患者取俯臥體位后,在腹部下墊高枕,在腰椎間盤突出的棘間、椎間關節(jié)囊、橫突間肌以及椎間孔處作為小針刀進針點,使用小針刀于進針點快速刺入,達到棘突間韌帶、關節(jié)囊、橫突或椎間孔處后,行小針刀松解治療,切線與身體縱軸平行,縱從剝離、橫行疏通后針下有松動感出刀;牽引組采取牽引治療,患者取平臥體位,使用牽引帶固定骨盆與胸部,根據(jù)患者的年齡、性別、生理形態(tài)結構及體質(zhì)強弱,適當調(diào)節(jié)牽引強度及牽引時間;牽引治療時間為15~25 min,牽引治療1次/d,30次為一療程。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JOA評分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改善情況;JOA評分指標包括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VAS評分范圍0~10分,無痛或輕微疼痛為0~3分;疼痛且影響睡眠,但可忍受為4~6分;劇烈疼痛為7~10分[2]。
1.4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以P<0.05說明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JOA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JO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小針刀治JOA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牽引組治療后,經(jīng)t檢驗,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小針刀治VAS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牽引組治療后,經(jīng)t檢驗,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在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發(fā)展與髓核突出對周圍神經(jīng)引起的壓迫刺激密切相關;伴隨著不同程度的椎間隙變窄,降低椎體間的穩(wěn)定性。通過牽引治療,固定骨盆與胸部,有利于增大椎間隙,使后縱韌帶緊張,減小椎間盤及椎間小關節(jié)的負荷,對于解除負荷,緩解疼痛具有重要作用[3]。此外,牽引治療過程中,可減輕椎間盤外壓力,使突出的髓核還納,可進一步減輕髓核突出所引起的癥狀。一些研究認為,牽引治療作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輔助性治療手段,因為牽引治療效果的重復性不高,影響因素較多,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性。近年來,小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得到廣泛認可,通過小針刀松解棘間韌帶、橫突間韌帶,可減小腰椎間盤外壓力,促進突出的腰椎間盤還納。馬紅煒[4]等研究認為,小針刀治療可直接松解粘連組織,對于緩解神經(jīng)根牽拉和壓迫引起的癥狀具有重要作用。中醫(y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與氣滯血瘀密切相關,而小針刀治療可理氣活血,疏通經(jīng)絡,達到活血化瘀、通經(jīng)止痛的效果。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指出,小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機理,與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抑制炎癥反應和促進水腫吸收等密切相關;此外,小針刀治療促進5-羫色胺和乙酰膽堿等的釋放,加強鎮(zhèn)痛效果[5]。由本研究表1、表2可知,治療后,小針刀組患者的JOA評分、VAS評分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提示小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優(yōu)于牽引治療,通過小針刀結合牽引治療,可協(xié)同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效果,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青祖宏,劉明,高巍,等.非手術脊柱減壓與普通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對比[J].北京醫(yī)學,2014,36(2):148-150.
[2]張玉梅,陳南萍.小針刀、銀質(zhì)針、整脊復位聯(lián)合治療頑固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34):111-114.
[3]何星.小針刀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8):27-28.
[4]馬紅煒,李曉林,李文銀等.綜合三步法治療巨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4(1):25-29.
[5]涂智勇.腰椎間盤突出癥采用小針刀聯(lián)合推拿治療的臨床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5,14(4):531-532.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