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人這一輩子,就是學習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漫長過程。有的人活了一輩子,仍然沒能學會善待這個世界,善待自己;而有的人醍醐大開,在某一個人生節(jié)點幸運地尋找到了一處可以讓自己的靈魂詩意棲居的地方。
無論他們是什么皮膚,持何種信仰,這些人都是生活的智者。
前些天看了英國《每日郵報》的一則報道,英國教師協(xié)會公布了一份協(xié)會內部對16萬老師的調查結果,有三分之二的老師處理過學生拳打腳踢他人的事件,四分之一的老師處理過學生用刀割或用刀刺傷他人的事件。一位接受調查的老師說,一個只有6歲的孩子,竟然持刀闖入老師辦公室,用刀劃破電腦,還想攻擊老師,結果老師不得不報警。
一個孩子,是怎么走上與這個世界、與身邊人“針鋒相對”的道路的?他們?yōu)槭裁匆惺苓@些不該承受的東西?一個生活在憤懣中,仇視這個社會的孩子,往往要比那些善良的人更加痛苦,然后他們又會把自己的痛苦轉嫁給社會,導致社會的病態(tài)。
很多人會把原因歸結到教育,是教育出了問題。我想教育是難辭其咎的,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教育很大程度上已經演變?yōu)椤胺謹怠?,幾乎所有針對孩子的富有意義的活動,最終都會演變成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競爭。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游戲中扮演了失敗者的角色,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因為分數遭受父母的責備,這種陰影將伴隨他一生。
我與一位從事20多年教育工作、在重點中學任教的老師談教育,他坦言,那些成績差、經常受他批評但品行不錯的孩子,他們在社會中反而能成就一番事業(yè)。于是,我問他,那教育的目的是不是能夠自己養(yǎng)活自己,能夠獨立生活,只要不危害社會,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就行了?
他沒法回答。
但我還是相信,教育是從善待這個世界、善待自己開始的。
這些年來,許多人倡議開設國學,讓孩子回歸到孔孟之道,但這種聲音總是作為一種民間觀點出現,難登大雅之堂。許多教育家認為,重提孔孟,那是歷史倒退,即使要學,也要與時俱進。而我非常迷惑的是,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仁者無敵”還需要與時俱進嗎?這種飽含著普度蒼生,具有普世價值的理念,歷經幾千年而不衰,它還需要改造嗎?
孔老夫子講“三人行,必有吾師”,有位網友解讀得非常好:三人中一人是善人,一人是惡人,還有一人是自己。善人是我的老師,他的好處、善行,我要學習;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他的這些惡行,讓我常常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而現在我們崇尚的教育,更多的是競爭性教育,是為打敗別人、出人頭地而生。也許我們也講仁者愛人,但又怕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太過善良,軟弱無能。在這樣尷尬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更多的是一種參與社會就業(yè)崗位博弈的個體,他們雖然具有超強的應試能力、應聘能力以及工作能力,但他們缺少愛別人的能力,也無法承擔起良知、良心的拷問。一旦出現變故,就會走入極端,這樣的孩子怎么可能善待別人,善待自己呢?
有位作家給大學生講課,一位大學生站起來質問:“你所說的這些文學能幫助我找到好工作嗎?能讓我買得起房子嗎?”
作家沉默良久,說:“文學不能給你這些東西,但是,它可以給你的心靈一個春天。譬如當你看到湖面上有一群鳥飛過的時候,我們能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大聲說:‘這里全都是鳥;當我們去戈壁旅游,看到漫漫沙漠時,心中默念讀過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抱怨:‘哎呀,媽呀!全是沙子,快回去吧!”
教育,就是學會善待這個世界,學會提高個人的修為,增強我們對于生命的感受力。善待自己,讓自己即便生活在困苦之中,也能營造詩意的居所,心里總有一個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