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關于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幾個爭議問題之我見

2017-03-21 15:19:43楊德廣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17年3期
關鍵詞:改革與發(fā)展高等教育

[摘 要] 本文闡述了我國高等教育在五個方面所進行的體制改革,論述了大學既是事業(yè)單位又具有產業(yè)性,所以應積極發(fā)展高等教育產業(yè)和市場,同時也剖析了高校合并的時代背景及其所產生的積極作用;針對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高?!皵U招風”屢屢遭受的批評,文章指出要予以理性地看待,并分析了高校擴招的必然性以及高校更名、升格的必要性。

[關鍵詞] 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爭議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3-0004-06

筆者曾在網絡里多次看到被轉發(fā)的著名學者鄭永年先生的文章——《中國教育改革的三大敗筆》,可以說,諸如此類的否定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成果的文章還真不少。有人甚至說,6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從來就沒有按照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科學規(guī)劃、協(xié)調發(fā)展。教育在前30年強調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后20年則要為拉動社會內需、經濟增長服務,所以就“一直受到折騰”。我作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高等教育研究者,面對以上這些言論,不得不說幾句。我是新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改革的目睹者、見證者,更是改革開放以后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參與者,實踐者。先后在5所高校工作過,在教育行政部門工作過,也在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過。以下就結合自己的體驗以及目睹到的現實,對有關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幾個爭議問題發(fā)表一些看法。一 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成功嗎鄭永年先生的文章開篇就說道:“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已經有20多年了,人們不難發(fā)現,中國和先進國家的教育科研差異并沒有縮小。可以說,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并不成功。”[1]我認為,此結論未免有些武斷了。凡是在中國高校工作過的,或認真到高校做過調查研究的,就會發(fā)現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體制其實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2]一是從單一的、國有化的辦學體制向一主多元的辦學體制轉變。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在所有制上逐步實行公有制,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在內的各類學校全部都變?yōu)楣兄茖W校,全部由國家包下來,高校也相應成了包辦型、供給型的事業(yè)單位。這種國有化的辦學體制,使所有經費全部都由國家負擔,導致“窮國辦大教育”。改革開放以后,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在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下,我國高等教育體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就發(fā)生了變化,如民辦高校開始興起,民間資本進入高等教育領域,于是就逐步形成了“一主多元”的辦學體制。這種辦學體制的好處是:有利于拓寬教育投資渠道,有利于擴大高等教育規(guī)模,有利于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有利于引入競爭機制。如截止到2013年,我國民辦高校有718所(含獨立學院292所),在校生557.52萬人,分別占全國普通高??倲档?9.5%,占在校生總數的22.5%??梢赃@樣說,民辦高校對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二是從條塊分割的領導體制向中央和地方兩級領導體制轉變。計劃經濟是條塊分割的經濟,中央各業(yè)務部門都辦大學,培養(yǎng)本部門所需要的專門人才,這就是所謂的“部門辦學”的體制。這種辦學體制一直延續(xù)到上世紀九十年代。1993年,全國普通高校有1065所,在校生253萬人,其中,中央業(yè)務部門的直屬高校325所,占31%,在校生85.3萬人,占34%。[3]高?!皸l塊分割”的領導體制,是適應于當時計劃經濟體制的,但弊端是導致大學變成部門所有,自成體系,自我封閉,低水平辦學,規(guī)模小,效益差。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打破了條塊分割的經濟體制,高等學校條塊分割的狀況也隨之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如國家把大部分部(委)屬大學歸屬于教育部主管或地方政府主管。這樣就改變了高校歸部門所有的體制,便于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資源的統(tǒng)籌安排,大大提高了辦學效益。三是從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向依法自主管理轉變。在計劃經濟下,我國自上而下實行高度集中統(tǒng)一管理。高校也是如此,都隸屬行政部門領導之下,上級對下級“統(tǒng)、包、管”,下級對上級“等、靠、要”。政府成為“全能”政府,集“舉辦者、管理者、辦學者”于一身,學校卻沒有辦學自主權。這種管理體制的弊端是:政府權力過大,行政化傾向明顯,削弱了高校主動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積極性,這樣就不利于高校辦出特色,發(fā)揮優(yōu)勢,也不利于高校之間的競爭。1993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指出,為了與我國經濟、科技、政治體制改革相適應,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模式是:“逐步建立政府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體制”。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則明確提出了高等學校具有七個方面的辦學自主權。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政府管理職能不斷收縮,改變了“統(tǒng)、包、管”狀況,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高校依法自主辦學的權力更大了,增強了辦學活力,調動了教學、科研、為社會服務的積極性。四是從單一的投資體制向多渠道集資轉變。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統(tǒng)收統(tǒng)支”的財政體制。高等學校辦學經費根據高校的隸屬關系,分別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各自分擔,大學生不僅免繳學費,而且普遍享受人民助學金即“免費加人民助學金”,①當時這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體現。在我國經濟并不發(fā)達、財政經費拮據的情況下,對大、中、小、幼全部包下來的做法明顯有悖于我國國情,“窮國辦大教育”,導致教育發(fā)展緩慢。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社會蓬勃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對教育和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卻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如此這樣,政府就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實行全包政策,也不可能對高等教育實行全包政策。當時,經濟學中的人力資本理論、公共產品理論和成本分擔理論的引入,人們認識到高等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是準公共產品,按照“誰受益,誰投資”的市場規(guī)則,受教育者應承擔一部分教育成本。1989年,全國部分高校開始收取學費。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建立“國家財政撥款為主,社會多渠道籌資的教育籌資體制”,“收取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投資新體制,改變了單一的國家投資體制,增加了高等教育辦學經費,緩解了國家教育經費短缺的困難,擴大了辦學規(guī)模,改善了辦學條件。五是從后勤行政化體制向后勤社會化體制轉變。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學是一個封閉的獨立體系,一切依賴于政府供給,與社會各方面聯(lián)系很少。在政府統(tǒng)包統(tǒng)配下,大學成了個小社會,從托兒所、幼兒園到商、醫(yī)院,從食堂、浴室到住房、修建,應有盡有。教育部設有總務司,大學則有總務處,是學校“吃喝拉雜睡”的總管處,師生員工的生活服務全部歸入“總務”范疇??倓仗幫耆扇⌒姓墓芾砟J?,職工屬學校編制,拿學校工資,按教職工作息時間上下班。學校黨政領導要花很大精力討論研究總務工作。1998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高等學校后勤服務工作的改革,對于保證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極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實行社會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為適應高等教育規(guī)模擴大需要,要“加大學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剝離學校后勤系統(tǒng),推動后勤工作社會化,鼓勵社會力量為學校提供后勤服務,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睘榱送苿尤珖咝:笄谏鐣母锕ぷ?,從1999年到2002年,國務院連續(xù)4年每年召開一次全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工作會議,取得了顯著成效。高校在探索后勤改革方面采取了多種模式,如并入方式、托管方式、聯(lián)辦方式、引進方式、校內獨立式等。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實踐,有力地支撐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4]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從1998年的643萬在校生,增長到2007年2720萬在校生,之所以得以順利運行,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改革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以上五個方面的體制改革,是中國高等教育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后的重大變革,有效地帶動了高等教育的大發(fā)展,增強了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求,而并非有學者所言的“中國教育體制改革并不成功”,[1]也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中國高等教育在亂折騰”。二 大學成為賺錢的機器了嗎鄭永年先生在文章中說,“在中國,大學則是名副其實的產業(yè),是一部賺錢的機器”、“大學的校長門想要提升自己,就把眼光落在‘錢上”。[5]我認為鄭先生不太了解中國大學的現狀,更不了解大學校長們的艱辛。大學校長們要大力發(fā)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要走產業(yè)化的道路,是中國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新中國建立初期,高校規(guī)模很小,僅205所,在校生11.7萬人,毛入學為0.26%,直到1977年,我國高校也只有404所,在校生62.5萬,毛入學率不到1%。導致這一狀況的根本原因:一是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不重視發(fā)展教育;二是大學全部由國家包下來,經濟上支持力度很小。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也同時落后于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這種狀況嚴重地不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拖了經濟發(fā)展的后腿。如當時全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到達35%左右,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已達到60-80%以上。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經濟發(fā)展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是粗放型經濟,科學技術的貢獻率僅占20-30%,而發(fā)達國家的科學技術在經濟發(fā)展中的貢獻率則在70%-80%以上。在我國,制造業(yè)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4.38%,是日本的4.07%,是德國的5.56%。如果按創(chuàng)造同樣的GDP所耗能源比較,日本為1,德國為1.5,美國為2.67,我國則高達11.5。[6]科技落后、人才奇缺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落后。2000年,我國就業(yè)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為5%,而加拿大為50%,日本為47%,韓國為40%,美國為39%。我國高級技工在技術工人中僅占3.5%,而發(fā)達國家占35%。我國研究生教育也很落后,2007年研究生數為120萬人,占在校大專生的6%,而美國占12.7%,英國占21.8%,法國占18.8%。我國每千人口中研究生數為0.9人,而美國為3.38人,英國為8.42人,韓國為5.18人。[7]因此,要改變我國目前科技落后、人才奇缺的現狀,必須大力發(fā)展高等教育。那么,如何發(fā)展呢?國家增加投入是必須的,但不可能承擔如此龐大的高等教育支出,還必須通過發(fā)展教育產業(yè)、教育市場來吸納社會資金和民間資金。發(fā)展高等教育,也是大學校長不可推卸的責任。大學校長們要辦好大學,為國家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就必須發(fā)展大學產業(yè),適度收取學費。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辦大學就需要大筆錢的。大學收取學費在絕大多數國家早就實行了,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才實行,如果仍然按計劃經濟下上大學全免費,大學不可能加快發(fā)展步伐。大學校長按國家要求,適當向學生收費是合理合法的,收費標準也是結合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民眾承受能力,經各地人大審議,且經財政局、物價局核實批準的。據我所知,中國高校的收費標準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以上海公辦高校為例,一般專業(yè)學生每年學費五千元,藝術類等專業(yè)每年一萬元左右。實際上國家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的成本每年三萬元左右,因此學生的學費僅占培養(yǎng)費的一小部分,根本不存在“賺錢”的問題。在培養(yǎng)費總量中,國家投入大概占二分之一。有些重點大學,由于辦學成本更高,學??偨涃M支出中,國家投入僅占30-40%,加上學費收入也只占總支出的50-60%左右,大學校長必須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增加學校收入,以維持學校正常運行,這就涉及到有學者所批評的辦大學產業(yè)問題。大學是事業(yè)單位還是產業(yè)單位?大學可不可以發(fā)展教育產業(yè)或教育市場?這既是理論問題,又是現實問題。在計劃經濟時代下,把大學劃入事業(yè)單位,完全由國家投資,由政府包下來。由于大學是事業(yè)單位,成為政府的下屬部門,導致政校不分、以政代校。改革開放以后,這種由國家包下來的辦學模式已被市場經濟模式打破。高校蘊藏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通過產業(yè)化運作,可以合理重新配置,擴大學校規(guī)模,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隨著條塊分割的領導體制的變化、行業(yè)辦學的收縮,政府僅投入一部分教育事業(yè)費,大學成為非全額撥款的事業(yè)單位,1/3乃至1/2的辦學經費缺口都要由學校自行解決。因此,就需要發(fā)揮高校產業(yè)性的特點,通過發(fā)展教育產業(yè)來彌補教育經費的不足。剛開始,有些人反對提大學的產業(yè)性,只承認大學的事業(yè)性,并以大學的公益性否定大學的產業(yè)性。然而在高等教育發(fā)展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大學既具有事業(yè)性,又具有產業(yè)性。大學的產業(yè)性是客觀存在的,發(fā)達國家的大學把發(fā)展教育產業(yè)和教育市場作為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途徑,作為教育經費來源的重要途徑。許多國家不僅在國內發(fā)展大學的教育產業(yè)、教育市場,而且拓展到國外,如招收留學生、輸出科學技術和高科技人才,建立勞務市場、人才市場、教育消費市場等。據統(tǒng)計,美國每年教育產業(yè)總產值高達2000億美元,居美國所有產業(yè)的第四位,還同時提供了200萬人的勞動就業(yè)機會。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國教育產業(yè)、教育市場也在蓬勃發(fā)展,也給所在國家?guī)砹司薮蟮呢斣春筒旁?。可以這樣說,西方現代大學通過產業(yè)化改革,逐步形成完善的自主經營機制,如美國“硅谷”的成功就是明證。我國大學的產業(yè)性主要體現為三方面:其一,大學是生產知識的產業(yè);其二,大學是生產人力資本的產業(yè);其三,大學有知識市場、科技市場、信息市場和人才市場。30年來的實踐證明,把高等學校由單一事業(yè)性轉變?yōu)槭聵I(yè)性和產業(yè)性雙重屬性,推動了大學主動面向社會、努力為社會服務的積極性,拓展了教育產業(yè)和教育市場,有力地提高了大學的社會聲譽和經濟效益。發(fā)展教育產業(yè),開拓教育市場,同時也增加了學校的收入,從而有效彌補了辦學經費不足、改善了辦學條件、改善了教職工的待遇。在這一過程中,大學校長和教師們并沒有從中謀取私利,并沒有成為“暴發(fā)戶”。公辦大學校長的年薪一般沒有超過20萬,大學教師一般沒有超過15萬。實際上,我國高校教師和管理層的工資收入與其他一些企事業(yè)單位相比是比較低的,我國絕大多數的大學校長和教授是把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而沒有把“眼光落在錢上”,沒有把“錢”當成中國教育改革的萬能良藥。可能有個別的學校、個別的人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但不能以偏概全、一葉障目。三 如何理性地看待“高校合并之風”關于我國高校合并問題,評論性文章不斷,批評之聲也是不絕于耳,還有不少文章對我國建國以來高校的三次“合并”進行剖析,褒貶不一。我認為應該理性地、客觀地看待高校的三次“合并問題”。實際上,三次有關高校的結構性調整,盡管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但成績還是主要的,是適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的。笫一次大“合并”是新中國建立初期,即我國高校當時進行的一次較大動作的結構性調整。1952年5月,教育部頒發(fā)了《全國高等院系調整計劃(草案)》,1953年基本上完成。此次調整有四方面成果:一是私立大學改為公辦大學,適應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需要;二是形成三種體制的高校:中央直屬高校、國家行政部委所屬高校和地方行政(部門)所屬高校三大塊。各類高校分工明確,適應了計劃經濟和工業(yè)化建設的需要;三是專業(yè)結構調整,為了學習蘇聯(lián)培養(yǎng)專業(yè)性人才,把綜合性大學中的工、農、醫(yī)、師范、財、法等學科分離出來,建立起獨立的工科、醫(yī)藥、師范、財經、政法等專業(yè)學院。專業(yè)設置大多數以行業(yè)為目標,按產品為內容,針對性很強,學生上崗后管用,培養(yǎng)了大批各行各業(yè)急需的專業(yè)性人才;四是高校規(guī)模有所擴大。1950年初全國高校205所生均數僅700人,1953年調整后為181所,校生均數1172人。此次調整的重點是突出高校專業(yè)化的發(fā)展。1952年全國高校專業(yè)僅215個,由于不斷地專業(yè)化,1980年發(fā)展到1039個。[8]這次專業(yè)結構的調整,是為了適應國家工業(yè)化發(fā)展的需要,對滿足經濟發(fā)展中專門人才培養(yǎng)起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嚴重問題,一是削弱了綜合性大學的實力;二是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崗位外的適應能力不強。第二次大“合并”發(fā)生是上世八十年代,是為了適應當時世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上世紀70年代初,全世界在校學生總數為4.5億人,其中大學生占5.4%,中國在校生2-3億,其中大學生僅271萬人(1984年9月),僅占1.2%。[9]從1980年以來,我國注重并著手進行了高等教育結構的改革和調整,加強了??平逃?,本、??普猩壤?978年的1:0.37發(fā)展到1986年的1:0.83,1979年到1988年,??祁愋偷膶W校由190所增加為473所,在校生由22.3萬人增加到73.1萬人,分別增長3.15倍和2.2倍。研究生、本科生、??粕谛I谋壤?949年的0.7:100:24改善為1988年的9:100:55。[10]這次“合并”調整了專業(yè)結構,社會急需的短線專業(yè)發(fā)展較快,財經類專業(yè)在校生占全國大學生數之比從1978年的2.12%發(fā)展到1986年的9.01%,政法類學生也有很大發(fā)展。[11]另外,增加了工科,減少了理科,發(fā)展了應用文科。第三次大“合并”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即鄭先生文章中所提及的“假大空的并校之風”,持這種評判態(tài)度的人還有不少。我認為這次合并的主流是好的,是有成效的。這次“合并”主要是管理體制的調整,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當時的情況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高校形成了“國有化的辦學體制、條塊分割的領導體制、高校集權的管理體制、單一的投資體制”,已經不適應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不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發(fā)展的需要,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復合型人才、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多種多樣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1998年國務院機構調整,大幅度撤銷、合并主管行業(yè)部委,成為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的契機。為改變部門辦學和管理體制,國家制定了“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針。到本世紀初,有397所高等學校合并為267所,中央業(yè)務部門直接管理的367所(這72所是由125所普通高等學校、12所成人高校、4所中專和9個科研單位合并組建而成的)。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涉及900多所高校。[12]通過這次體制改革和調整,改變了部門所有制的管理體制,擴大了學校辦學自主權,并組建了一批綜合性大學和多科性大學,有利于高校資源優(yōu)化配置,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有利于新學科的發(fā)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這次調整的成績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規(guī)模擴大了。1990年我國高校在校生規(guī)模1920人,2000年達到1萬多人,在校大學生數從1998年的643萬人(毛入學率6.8%),發(fā)展到2002年的1512萬人(毛入學率15%);二是有利于形成合理的高教布局,改變條塊分割、分散辦學、重復辦學的現象;三是多學科、綜合性大學增加了,改變了以單科性過多的高校結構,有利于挖掘學校潛力;有助于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大學,“有望填補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的空缺”。[13]當然這調整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地區(qū)和高校對調整合并準備不足,在師資、設備、投入等方面跟不上,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有些高校合并沒有經過充分論證,“航母式”的超巨型大學過多;過多地追求高、大、全,忽視了保留一些特色學校,為部門服務的行業(yè)性大學;高等學校發(fā)展過快,招生數量猛增,一批不合格的、不愿上大學的學生進入高校,管理跟不上去,導致有些學校學風下降,文憑貶值。由此可見,中國高校的第三次結構調整,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實施的重要改革,雖然有不少問題和不足,但這都是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深化改革來加以解決。但有學者認為九十年代的并校之風是強行制造出來的,據我所知,當時浙江大學四所高校合并成新的浙江大學,起源于老浙江大學的一批離退休教授聯(lián)名寫信給教育部,強烈要求恢復老浙大原有的綜合性特點。有人武斷地認為,“高校合并,本質上是一種不改革體制、不改善教學條件下,靠擴大規(guī)模的方式辦“一流教育”,是盲目求大,沒有達到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互補的預期?!笔聦嵅⒎侨绱?。下面,我就以當時親身經歷的上海大學等四所高校的合并來說明這一問題。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的上海工業(yè)大學和上??萍即髮W都打算申報為“211工程”大學,但擔心各自的條件都不夠,于是在市教衛(wèi)辦和高教局的推動下,建議將兩校合并才有希望申報“211”。但是合并后叫什么名字呢?錢偉長校長希望叫上海大學,于是又決定把原上海大學也并進去,再加上上??萍紝?茖W校,四校合并為新的上海大學。四校合并后,其優(yōu)勢立顯,如發(fā)揮了學科綜合優(yōu)勢,造血功能增強,學??蒲兴酱蠓岣叩鹊取?傊?994年上海工大等四校合并為上海大學是必要的、成功的。當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多校區(qū)辦學對管理工作帶來困難、辦學成本提高等。四 如何理性看待我國高校的擴招鄭先生在文中批評了“毫無理性的大學升級”,“高等專科學校不見了,專門性的學院不見了,代之的到處林立的大學”。[14]類似這種批評高校擴招、升級的文章還有很多。我曾看到一篇“歷數中國高等教育所受到的折騰”的文章,其中就講到1999年開始的高等學校擴大招生所導致的三大遺癥:一是高校擴招引發(fā)債務風險,公辦高校貸款規(guī)模高達2000億元-2500億元;二是教育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下降;三是無數貧困家庭的無力承擔巨額的學費;四是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漸突出。此外,還有人撰文批評高校擴招是經濟主義的產物,是教育產業(yè)化的產物。那么,如何看待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紀初的中國高等教育大發(fā)展即1999年至2006年的大擴招呢?1998年,我國高校在校學生僅為642.99萬人,毛入學率為6.8%,招生數為108.4萬人。經過8年擴招,2006年在校生達到23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22%,招生數為546萬人,平均年招生增長率為16.1%。[15]我國高等教育的擴招是在什么社會背景下產生的?應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不能脫離當時的經濟社會現狀,更不能憑主觀想象,不顧事實地認為“90年代末的高校擴招是當時教育產業(yè)化思潮的產物,具有很強的經濟主義屬性”。[16]我國高校擴招的動因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基于改變當時高等教育落后狀況的驅動。從新中國建立以后,即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間,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緩慢。1978年,在校生僅132萬人,毛入學率為1.56%,1998年的毛入學率僅增長到6.8%,而同期國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35%左右,[17]不僅落后于發(fā)達國家(美國、日本、加拿大均在80%),還落后于發(fā)展中國家。鄧小平同志審時度勢,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提出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教育事業(yè)要有個大的發(fā)展、大的提高”,“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18]1988年9月他又提出:“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19]二是基于我國經濟大發(fā)展的驅動。1992年以后,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的鼓舞下,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迫切需要發(fā)展高等教育,培養(yǎng)大批人才,以滿足各行各業(yè)的需求。一個經濟大國、經濟強國,必須有強大的高等教育作為智力支持,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歷史就是有力的證明。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國家實力,才能建設一流的國家。我國要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必須辦好大學,培養(yǎng)大批人才。從1995年以后,江蘇、浙江、山東、上海等地因經濟發(fā)展快,迫切需要人才,所在地高校于是紛紛擴招,以滿足當地對大學畢業(yè)生的需求,隨后才推動中央下決心,從1999年開始全國性擴招。當然在擴招中存在過快、過量的問題,以及質量的問題,但主流是好的、積極的;三是基于人民群眾迫切期望發(fā)展高等教育的驅動。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大多數家長都希望把子女送到大學讀書,而原有的大學規(guī)模、招生人數已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群眾強烈上大學的愿望。正是在以上幾個因素的共同驅動下,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大幅度擴大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重大決策。8年內,高校招生數增長了4倍多(如表1所示),從而實現了中國高等教育跨越式的發(fā)展,也使我國高等教育從此邁入大眾化發(fā)展階段。8年內,普通高校在校生數從341萬發(fā)展到1739萬,增長358%,2008年已發(fā)展到2021萬人(總規(guī)模為2907萬人)。這為國家輸送五、六百萬畢業(yè)生,改變了過去人才奇缺、供不應求的狀況,社會各行各業(yè)也比較容易挑選到所需人才。近年來,大批高校畢業(yè)生到中、西部地區(qū),到廣大農村去,對促進全國各地區(qū)域性協(xié)調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在8年的擴招期間,許多地區(qū)、部門及高校為高等教育投入巨資,興建了一個個現代化大學園區(qū)、大學城,大大加快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為高等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有人認為,我國高教擴招,導致“高等學校出現了龐大的貧困生階層,造成教育質量滑坡,大學生就業(yè)難等突出問題”。[20]關于“出現了龐大的貧困生階層”問題,可能是指有些民辦高校收費高了,貧困生增加了。但應該看到,高校規(guī)模擴大了,包括公辦高校的規(guī)模也擴大了,滿足了更多學生上大學的需求,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也有了上大學的機會,這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體現,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結果。表面上看,擴招后貧困生多了,實際上是貧困生上大學的人多了,這是好事,并非壞事。高校出現貧困生階層,總比把貧困生關在高校大門之外要好。更何況我國“對每一位貧困生都確保他們不因貧困而輟學”,從政府到各高校的這一莊嚴承諾是實實在在的。就所任職的上海一民辦高校而言,6年來沒有一位家境貧困的學生不能入學,政府和學校都給予關心和照顧。關于“教育質量”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永恒的話題,這是發(fā)展中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抓發(fā)展、搞改革不斷加以解決,事實上許多地區(qū)和高校已就此取得了明顯成效。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高中畢業(yè)生變成了大學畢業(yè)生,從整體而言,質量肯定是提高了,倘若不擴招而把幾百萬中學生關在大學校門之外,質量更不高;至于“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也要具體分析。從表面上看,由于高校擴招,近年來每年有600多萬大學畢業(yè)生,的確對就業(yè)市場壓力很大,但要深入考慮的話,600多萬人是客觀存在于社會之中的,如果大學不擴招,可能每年只有300萬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壓力肯定要小一點。但另外300萬高中畢業(yè)生也有一個就業(yè)問題,也會給社會就業(yè)市場帶來壓力。讓他們上大學,使他們在知識、能力、整體素質等方面有所發(fā)展、有所提高,比高中畢業(yè)生找工作會更容易一些,而且不少人具有了創(chuàng)業(yè)能力。不少文章還提到高校擴招“導致了包括公辦大學大規(guī)模舉債、大建大學城”等,是“敗家子”。我認為許多高校,包括公辦和民辦高校為了多招一些學生、多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在擴招過程中挖掘潛力、節(jié)省開支,甚至犧牲教職工(包括校領導)的福利待遇來發(fā)展高等教育事業(yè),這種精神是十分崇高的,其中不少高校在政府嚴重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從銀行貸款,少則二、三億,多則七、八億,用于征地、建設校舍,改善辦學條件,加快了高校發(fā)展速度,每年節(jié)衣縮食地從學費中抽出一部分資金用于付息。學校領導及教職工為了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很大貢獻和犧牲,他們應該得到頌揚和鼓勵,不應該受到無端指責和批評。高校擴招,以及新建大學城、大學園區(qū)都是利在千秋、功德無量的偉業(yè)?!霸黾右凰鶎W校就是減少一個監(jiān)獄”。他們是在為國家、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不是為個人謀取私利。有些人只盯住高校舉債兩千多億元,卻沒有看到擴招后高校增值一萬多億元。只批評“大規(guī)模舉債”而不看效益和增值,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公正的。地方政府雖然資金不足,但從政策上支持高校貸款辦學,是明智之舉。據悉,近年來廣東、江蘇和上海等地政府正在幫助高校歸還貸款,體現了負責任政府的自覺。由此可見,我們應充分肯定高校擴招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不要只看到不足的一面,更不能一葉障目,全盤否定。高校擴招不僅加快了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而且“為我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大國奠定了堅實基礎”。[21]伴隨上世紀九十年代高校的擴招和合并,高校更名風盛行,引起了社會的熱議和爭論,一些批評的言詞甚為激烈。還有人認為,我國大學頻頻更名,是“新瓶裝舊酒”。我認為應該客觀、理性地看待高校更名問題。高校擴招后,規(guī)模擴大了,改變了原有的管理體制和單科性特點,原來的校名已經名不符實。還有不少高校是幾所高校合并在一起的,必須改一個新名。于是先后就有六、七百所高校更名。我認為這樣做是必要的,而不是如同有些文章所批評的“高校改名是為了獲取經費和美化形象,讓大學精神變得更加膚淺、浮躁和急功近利”。我們應該看到,我國許多高校的校名是當時計劃經濟時代下的產物、部門所有制的產物。如以“煤炭”、“石油”、“鐵道”等行業(yè)命名的高校,以“印刷”、“化學”、“紡織”等專業(yè)命名的高校,已不再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若干所高校合并前的校名、擴招前的校名已經不能體現新合并后大學的特點,改名是與時俱進,而不應抱殘守缺、墨守成規(guī)。再一個,我國高校改名、升格,不是隨意的,而是有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標準,經教育部專家組考察、審核、無記名投票通過的。尤其是對??粕究?、學院升大學這種更名,都有嚴格的界線。事實上,我國現有??茖W校1300多所,并非全部變成本科。許多學校在改名、升格過程中,激發(fā)了極大的熱情和積極性。它們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有力地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質量的提高,也促進了教育的投入。另外,改名也是符合我國當前行政化管理體制的國情,有利于高校與社會的聯(lián)系,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社會地位。如何看待三十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正?,F象,對不同的觀點可以深入探討。但應該多做一些調查研究,應從當時中國經濟社會的狀況、改革發(fā)展的狀況,應從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后帶來的變化、產生的積極效果,全面的、客觀的分析,用事實說話。切忌情緒化、簡單化、片面性,要看到主流,而不要把支流當主流。我認為三十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從總體上看是成功的,成績是巨大的。數量上有了大發(fā)展,體制上有了大突破,擴大了高校辦學自主權,社會適應性增強了,取得了教學、科研、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大面積豐收,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注釋①參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調整全國高等學校及中等學校學生人民助學金的通知》(1952年)。②該表根據中國歷年有關教育統(tǒng)計公報數據整理而成。參考文獻[1][5][14]鄭永年.中國教育改革的三大敗筆[EB/OL]. http://pit.ifeng.com/a/20160626/49243679_0.shtml,2016 -06-26.[2]楊德廣.3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十大關系[J].重慶高教 研究,2015(5).[3]紀寶成.世紀之交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歷史 回顧[J].中國高教研究,2013(8).[4]別敦榮,楊德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30年[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45.[6]楊德廣.教育新視野新理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179.[7]胡瑞文.從核心指標看教育現代化[N].中國教育報, 2009-01-17(1).[8][9][10][11][12]盧兆彤.建國后兩次高校合并的比較研究 [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2).[13][15]眭依凡.關于高校合并的理性思考[J].求是雜志, 2000(4).[16][20]楊德廣.現代教育理念專論[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4:238,240.[17]楊東平.關于高等教育的“中國模式”[J].江蘇高教, 2011(1).[18][19]賀國慶.德國和美國大學發(fā)達史[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8:80.[21]紀寶成.讓民眾享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機會[N].中國 教育報,2008-12-10.(本文轉載自《教育發(fā)展研究》2016年Z1期)

猜你喜歡
改革與發(fā)展高等教育
技術創(chuàng)新在國有企業(yè)改革與發(fā)展中的重要性
中國經貿(2016年22期)2017-01-16 18:24:46
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改革與發(fā)展的思考
試論高等學校辦學模式的改革與發(fā)展
考試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1:56:03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淺析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22:25
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推動研究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51:57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的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4:33:08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43:27
晋城| 昭觉县| 西宁市| 西乌| 色达县| 南京市| 汉阴县| 辽源市| 千阳县| 大英县| 赤峰市| 兴化市| 黔江区| 龙海市| 获嘉县| 万盛区| 永胜县| 泾川县| 铜川市| 富源县| 宁远县| 肇州县| 磐石市| 搜索| 于田县| 宾阳县| 长海县| 遵义县| 平阳县| 黎平县| 科技| 池州市| 贵阳市| 通榆县| 汶川县| 英超| 余干县| 灵宝市| 合肥市| 延吉市| 扎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