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角媛梅,劉志林,劉 歆,閆曉景,張貴玲
(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昆明 650500)
2013年6月22日,哈尼梯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以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貫穿其中為景觀格局特色,其中,水是維系景觀穩(wěn)定的關鍵[1]。為了解決哈尼梯田灌溉需要的大量水源,保障成千上萬畝梯田,不論面積大小、位置高低、豐欠水年都能充分利用水資源,以避免村寨之間、村民之間因水發(fā)生糾紛,實現(xiàn)公開、公平分配用水量,哈尼人發(fā)明了一套嚴密有效的“木刻分水”制度[2]。正是這一合理的灌溉水源管理制度,才能保障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的持續(xù)存在,是遺產價值的關鍵內涵之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關注哈尼梯田水資源利用方面的研究。史軍超指出梯田是哈尼梯田景觀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其中水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3]。角媛梅等從景觀生態(tài)學視角研究了哈尼梯田的土著生態(tài)知識及梯田景觀要素智慧的管理[4]。陸玉麒簡單地描述了哀牢山區(qū)哈尼族利用地理環(huán)境開創(chuàng)梯田水利工程[5]。王龍等歸納了哈尼梯田水文化及其保護與開發(fā)措施,并指出利用渠系科學合理的灌區(qū)規(guī)劃與管理是哈尼梯田水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6,7]。韓英等對哈尼梯田的森林、梯田等景觀要素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需水量進行初步分析[8]。鄧麗麗等對梯田水系溝渠系統(tǒng)的存續(xù)機制作了闡述[9]。Adachi Shimpie分析了梯田的排灌水過程中的分水木刻制度,敘述了水資源管理情況和相關技術[10]。盧鵬對哈尼梯田水資源管理中的分水木刻體系的運行原理和維護機制作了簡單的論述[11]。劉勇簡單地從分水木刻的制作、運行和維護機制分析,得出分水木刻制度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明渠流量計的活化石,它的嚴謹性、全面性、合理性對今天我們制定計量管理制度依然有較高借鑒價值[12]??傮w上看,前述研究對哈尼梯田水資源利用和管理未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尤其對傳統(tǒng)分水木刻體系只是在面上進行了定性描述,但未從定量角度對分水木刻管理體系的合理性進行深入分析,也缺乏具體案例的深入調查和討論。同時,由于現(xiàn)代水資源主要是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引入,傳統(tǒng)的分水木刻管理體系正面臨急劇消失的威脅,多數地方的分水木刻系統(tǒng)已經呈現(xiàn)完全消失或局部消失的狀況,僅有少數地方還有較好的保存。因此,選取目前保存良好的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遺產核心區(qū)內的一碗水村委會的埡口(也稱丫口)大溝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查和訪談等對其分水木刻管理體系進行了初步的定量分析,進而保護和傳承哈尼梯田傳統(tǒng)灌溉體系,這對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觀遺產保護以及其他山地農業(yè)區(qū)水資源管理利用有重要參考價值。
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攀枝花鄉(xiāng)一碗水村委會的分水木刻體系為研究對象,是因為該村委會是哈尼梯田文化景觀遺產核心區(qū)的老虎嘴片區(qū)中傳統(tǒng)分水木刻體系保留最完整的村委會。一碗水屬于山區(qū),位于紅河州元陽縣南部,藤條江以北的攀枝花鄉(xiāng),地處該鄉(xiāng)東北邊,東南與黃茅嶺隔江相望,西鄰保山寨村委會,北鄰新街鎮(zhèn)。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8 km,到鄉(xiāng)道路為土路,交通不便,距縣62 km。一碗水村委會轄一碗水、巖倮普、埡口、姆基寨和泡竹寨等5個村民小組?,F(xiàn)有農戶434戶,有鄉(xiāng)村人口2 314人,其中農業(yè)人口2 314人,國土面積14.06 km2,海拔1 640.00 m,年平均氣溫17 ℃,年降水量1 650.00 mm,轄區(qū)內主要適合種植水稻、玉米、黃豆、花生等農作物。
該村委會范圍內有多條水溝,其中埡口大溝是整個村委會范圍內水量最多、渠身最長、灌溉梯田范圍最廣的一條,且它流經遺產申報核心五村寨之一的埡口村,是遺產要素“水系”的重要組成之一。該條溝渠的溝長只能是埡口村人,且溝渠從埡口村的村子腳穿過,因此當地人把這條溝命名為埡口大溝(見圖1)。
圖1 埡口大溝及其分水木刻的空間分布Fig.1 The Yakou ditch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water-allocating woods on it
采用半結構訪談法獲得梯田灌溉水的來源及主要管理方式。訪談對象包括一碗水村委會梯田相關管理人員、村領導、水溝溝長、村民,外村的個別哈尼族人等,具體訪談內容為了解埡口大溝的開挖歷史、灌溉梯田范圍、各分水口所灌溉的梯田范圍、溝渠的權屬、灌溉水源的管理方法等相關知識。同時,實地調查梯田分布特征、灌溉水源的源頭、各分水口的空間分布及各分水木的長度、流速等相關要素的測定。此外,還利用遙感影像圖對分水木的位置、灌溉范圍等進行繪制,利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軟件進行空間分析,并制作分水木的空間分布圖。
一碗水村委會的梯田水源由北部東觀音山(當地人叫五指山)上的森林流出的地表徑流匯集進入河谷稱為埡口河,是李仙江支流-戈它河的上游。為了將水源從埡口河里引入梯田,當地開挖了埡口大溝。埡口河源頭區(qū)海拔約2 200 m,埡口大溝在埡口河的取水點海拔為1 410 m(水溝位置見圖1),其以等高線引水,到埡口村(山脊線)處順勢而下,灌溉山脊兩測的梯田。埡口大溝所灌溉的梯田分屬八個村寨,分別是一碗水村委會所轄的一碗水、巖倮普、埡口、姆基寨、泡竹寨和硐浦等六個村寨及蘆子山(只有一戶)、普朵(只有一戶)。根據實地訪談,埡口大溝和周圍梯田的具體開挖過程如下:“在村領導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帶領下尋找水源,找到幾處小溪后匯集到一起開始挖溝。每挖幾米,放一個簸箕在上面讓其用水沖走。如果水能順利沖走簸箕說明溝的長度、寬度已經足夠,引出來的水足夠了,繼續(xù)往前挖。如果不能被沖走,說明還得繼續(xù)挖深、挖寬。每引出一段水,有空地就開始挖梯田耕種?!?/p>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需要開墾的梯田越來越多,人們不斷把溝往地勢較低處挖。溝渠不斷加長,溝里的枯枝落葉、泥沙等雜物逐漸增加,這與梯田對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相沖突,于是人們選舉出一位人員專門管理溝渠叫溝長。溝長對水資源的分配管理體現(xiàn)在對溝渠的管理和維護,其職責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是巡察和維修水溝,保證溝水暢通。溝長需要經常檢查溝渠,疏通堵塞溝渠的雜物,或者修補一些已壞的溝埂。如果他一個人無法修補時,通知村里的人一起修補,以保證溝渠常年有豐沛的水;第二是管理維護分水木,嚴查挪動、破壞分水木行為;第三是監(jiān)制生產分水木,確保計量準確;第四是調節(jié)用水糾紛。每年的缺水季節(jié)村民有時會發(fā)生糾紛,這時需要溝長出面解決;第五是祭祀水溝,因為水溝有“溝神”。因此,溝長在日常管理溝渠時,公平公正地分配梯田用水,在管理維護過程中也充分體現(xiàn)溝長的威望。如埡口大溝溝長在認真行使其職責后,會得到村民的尊重,同時也會得到較高的溝渠管理糧(簡稱溝糧)(見表1),因此許多人爭當溝長。
但溝長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因此,溝長的推選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并經過選舉程序產生(見圖2)。首先,候選人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一是埡口村的人,第二是屬蛇或屬龍的人。每一屆溝長的選舉,先是自薦經村民同意,嘗試當一周溝長看是否合適。去趕溝即去水源處引水并查看溝渠是否正常引水的第一天,把一根棍子插入溝里,在水位處系上紅絲帶作標記,過三天后去觀察,如果水位下降一半以下,說明此人不適合當溝長。反之,則適合。如果適合的人當溝長,一周去趕一次溝,常年有豐沛的水。如果不適合的人當,每三天去趕一次,溝里的水也還是不多,這時應該主動讓賢。如若執(zhí)意當下去,不超過三年會受到懲罰。如:溝長自己生病或出意外,家屬有人生病或發(fā)生意外等。因此,當地人說溝長必須是和“溝神”合得來的人當。此外,村民很注重保護溝里、溝邊上的生物,這些都是“溝神”的東西,如果輕易動用,怕惹怒受到懲罰。
圖2 溝長選舉流程Fig.2 The election process of Ditch leader
分水木刻體系是哈尼人傳統(tǒng)的梯田灌溉水源空間分配模式。這一體系主要由溝渠、分水木即一根木頭按梯田用水的多少刻出幾個不同尺寸的槽(見圖3)和流淌在溝渠內的水流組成,其中溝渠就像大小不一的血管,分水木好比神經中樞,精確地分配與管理萬畝梯田的用水量,而那滋潤莊家、養(yǎng)育梯田的水流好比流動中的血液。作為神經中樞的分水木及其配套設施在整個系統(tǒng)中起著調節(jié)水流流量、流速和流向的重要作用。其中分水木本身是一塊刻有不同深度和寬度的木頭,其刻度根據灌溉面積、梯田需水量或梯田生產量等的不同而深淺寬窄不一來分配水量。為保證分水木的制作質量,維護使用、安裝、更新分水木的嚴肅性,哈尼人規(guī)定:只能使用耐腐蝕、耐浸泡、耐磨損木材制作分水木,同時必須在溝長的監(jiān)督下,由村里最好的木匠師完成,其他人員不得擅自生產制造;新安裝或更換分水木時也必須在溝長監(jiān)督下完成[9]。溝渠從水源處順著地勢而下,哈尼人在有梯田出現(xiàn)的地方就開始設置分水木,并沿著主干溝渠在地勢較為平緩的地方設置更多的分水木。溝渠如同一條河流,而分水木則使這條“河流”分出許多條支流。
圖3 分水木刻結構示意圖(單位:cm)Fig.3 The water-allocating woods structure diagram
在實地調查中,為了調查方便與統(tǒng)計,從溝渠下游往上依次調查,因而第1個分水木在最下游,第16個分水木最接近水源處。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埡口大溝上一共有16根分水木(如圖4所示:橢圓代表分水木,方框代表分水口,箭頭代表水流方向)且16根分水木之間形成包含關系。其中分水口最多的4號分水木分成4個分水口,12號、13號和14號等3根分水木都分成3個分水口,其余12根均分為2個分水口,說明4號、12號、13號和14號分水木的分水調節(jié)作用強且其灌溉的梯田面積也比較大;16根分水木中,只有8號分水木分出的兩個水口下游還有下一級分水木,即在支渠上還有分水木,這就是分出5號、6號和7號等3根分水木與1號、2號、3號和4號等4根分水木,其余13根均分布在主渠上,可見8號分水木的分流作用最為明顯。
圖4 埡口大溝分水木刻的空間關系示意圖Fig.4 The spacial diagram of water-allocating woods on Yakou ditch
由圖5可見,埡口大溝灌溉的梯田分布在溝渠兩邊,沿著溝渠,有梯田就有分水木刻分布,分水木刻分配水源作用明顯,體現(xiàn)了分水木在整個灌溉系統(tǒng)中起“神經中樞”的作用。另外,以埡口村為界,分水木在埡口大溝上的空間分布表現(xiàn)為上段數量較下段少,且上段各分水木之間的溝渠長度比較接近而下段則非常不均勻;比較突出的是,下段的5號、6號、7號和8號分水木在空間上最近,尤其7號和8號分水木,其實際水平距離和垂直高差均約1 m,在影像圖(見圖1)上幾乎重疊,此處地勢較陡,水分流作用強。10號和11號之間的距離也非常近,說明下段地形比較復雜。
圖5 埡口大溝灌溉系統(tǒng)示意圖Fig.5 The irrigation system of Yakou ditch diagram
實地調查中,用鋼卷尺測得各分水木的總長度、分水口的水深,用流速儀測定流速,并根據水深、流速來求得各分水木的水流量,具體見表1。
表1 埡口大溝分水木的長度、分流量和溝糧的數量Tab.1 The length, allocating water flow and water rice ofwater-allocating woods of Yakou ditch
注:溝糧:一斗谷子相當于7.5~10 kg的稻谷。
由表1可見,長度最長的分水木為13號,而第1號分水木最短為86 cm,這16根分水木的平均值為141 cm,接近于位于中間的第8號分水木的長度。從第1號至第16號分水木隨著水量的增大逐漸增長,但由于受地形、分水口數量和灌溉梯田分布集中度的影響,分水木的長度有所不同。第10號和11號分水木只有兩個分水口且灌溉梯田較集中,因而這兩個的長度偏短。第4號、12號、13號和14號分水木的分水口數量較多,地形較平坦且灌溉梯田比較分散,其總長度較長。第12號至16號這5根分水木分布在沿等高線的溝渠段(見圖5)其總長度都在200 cm左右,其水流量都在200 cm3/s以上,此處水量較大,分流較強。
分水木流速最大為61.65 cm/s,最小為8.33 cm/s,平均為39.44 cm/s。1~8號分水木分兩條支渠(見圖4)第一個支渠即1~4號流速依次遞增,5~7號也同樣如此,但其流速都在44 cm/s以下。8號至16號分水木流速基本都在45cm/s以上。但由于分水木長度和坡度的不同,第13號分水木流速只有36.67 cm/s,而第15號分水木流速為61.65 cm/s,說明同樣的地形條件下,長度越長,流速越??;而同一長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大。
第1號分水木的水流量最小為12.50 cm3/s,平均流量為168.75 cm3/s,和位于中間的9號分水木的流量比較接近。16根分水木的水流量從下往上依次遞增,8號分水木的兩條支渠中第一條支渠即1~4號分水木水流量遞增,5號分水木所處位置地形陡峭,流速波動有點大。第8號分水木水流量突然變大已達206.50 cm3/s,是因為此處地勢很陡且水流是1~7號分水木水的總和。第8號分水木起分渠作用,因此在收取5~7號和1~4號分水木的溝糧時直接在8-1分水口和8-2分水口收取,除第4個分水木比較特殊,有4個分水口且灌溉面積大,因而單獨收取。在表1中7號、9號和11號分水木水流量較小,這與分水木總長度和地形有關。這3根分水木總長度都在110 cm以上,在只有2個分水口的分水木中屬于比較長的分水木,且地形比較平緩,因而流速小,水深低,水流量低,在水流量逐漸遞增的趨勢中稍有下降。此外,由表1可見,與水流量密切相關的水深平均為3.75 cm,與第9號分水木的水深非常接近。
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埡口大溝所灌溉梯田分布在海拔約1 000和1 400 m之間,且種植水稻品種幾乎都為雜交水稻,其產量估計值約6 525~8 040 kg/hm2[13]。溝長每年可獲得的管理費是177斗(約1 327.5~1 770 kg)剛剛收割的稻谷,相當于在當地種植約0.27 hm2梯田的收成。但溝長只負責埡口大溝主渠的管理,由分水口分出來的小水溝則由其灌溉的梯田田主負責。如果在灌溉用水田主間產生矛盾,則由村內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溝長一起處理。如果在分水過程中經常有糾紛,有可能制作一個小型的分水木再進行分配,但這個分水木需要田主們自己管理。由此可見,埡口大溝的溝長工作相對輕松而收益較高是一個不錯的管理崗位,因此每屆選舉競爭很激烈。
綜上所述,哈尼梯田灌溉水源的分水木刻管理體系具有以下特征;①研究區(qū)梯田由人工開挖的埡口大溝灌溉,溝渠水源于海拔較高的林區(qū)泉水和地表徑流匯集(即埡口河),整條水溝灌溉的梯田分屬一碗水、巖倮普、埡口、姆基寨、泡竹寨、洞浦、六子山和普朵等8個村寨;②埡口大溝由經過村民按一定程序推選出來的溝長負責日常管理,保證其常年有水。其職責包含有巡查、維修、分水和調節(jié)用水糾紛等,同時溝長也有相應的權利:在村寨里地位較高,此外,每年水稻收割時也能獲得一定數量的溝糧作為勞動酬勞;③溝渠沿等高線引水至山脊線,沿山脊線順勢而下,灌溉兩側的梯田。埡口大溝的分水木刻體系一共包括16根分水木,其中只有1根分水木為4個分水口,有3根為3個分水口,其余12根均為2個分水口。分水木的分布與地形、地勢有關。在沿等高線段的溝渠(溝渠上段),分水木分布較均勻,而地形較復雜的地段,分水木比較密集且分布不均勻;④分水木的總長度和地形、分水口數量和灌溉梯田分布集中度有關,而流速與分水木長度、地形有關。一般情況下水量大則其長度較長,但同等水量下,分水口數量多、灌溉梯田分布廣且地勢平坦地段分水木長度較長,但流速反而減慢,而水流量與流速、水深和地形有關。⑤埡口大溝分水木的平均長度、平均水深和平均水流量分別接近于位于中間段的8號和9號分水木。⑥每年埡口大溝的溝長可獲得管理收入約1 326~1 770 kg剛剛收割的稻谷。溝渠管理費與每個分水木水量大小和灌溉梯田面積多少有關。分水木的水量越大,灌溉梯田面積越多,管理費越高。但部分地區(qū)有“自灌梯田”[14]而不遵循這個規(guī)律。總之,從推選溝長必須為屬龍或屬蛇且能與“溝神”溝通等條件可看出哈尼人崇拜自然,尊敬自然。而溝渠、分水木的分布以及分水木的長度、分水口的數量、流速都與地形、地勢有關且相互間關系密切,這是哈尼人山地農耕經驗的積累,是一種地方性知識[16],也是人類知識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分水木刻系統(tǒng)解釋宇宙與自然,表達地方歷史與社會,蘊涵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以埡口大溝為例研究紅河哈尼梯田灌溉水源的管理體系,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和其他相似梯田作對比研究。首先,西雙版納傣族傳統(tǒng)灌溉有由“根多”和“楠木多”組成的分水器[16]與哈尼梯田分水木刻的異同點應做對比研究。其次,其他南方梯田如廣西龍勝梯田和湖南紫鵲界梯田的灌溉體系進行對比分析。最后,與國外的山地梯田如同是世界遺產的菲律賓科迪拉梯田灌溉對比研究。同時,分水木刻這一水利技術的研究可以借鑒和參考其他水利工程。例如: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都江堰農業(yè)灌溉水利的保護和發(fā)展。在與省內外、國內外的梯田灌溉水源和水利技術對比研究中取其精華,為今后哈尼梯田灌溉系統(tǒng)修繕改造提供理論參考,也為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觀遺產保護提供參考。
□
[1] 角媛梅.哈尼梯田自然與文化景觀生態(tài)研究[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9:16-59.
[2] 劉 勇.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計——云南紅河哈尼族木刻分水計量制度的研究[J].紅河探索,2012,(4):47-49.
[3] 史軍超.文明的圣數——哈尼梯田[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40-55.
[4] Jiao Y, Li X, Liang L, et al. Indigenous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China's Hani terraces[J]. Ecological Research, 2012,27:247-263.
[5] 陸玉麒.云南哀牢山的梯田景觀[J].熱帶地理,1994,14(2):180-185.
[6] 王 龍,王 琳,楊保華,等.哈尼梯田水文化及其保護初步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7,(8):42-44.
[7] 王 龍,王 琳,李 靖.元陽哈尼梯田保護與開發(fā)模式初探[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8,(4):46-47.
[8] 韓 英,饒碧玉,周彩霞.元陽哈尼梯田灌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需水量初步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8,(2):31-33,36.
[9] 鄧麗麗,張 瑾,馮鐵宏.哈尼梯田的持續(xù)機制與協(xié)調管理.[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2):75-81.
[10] Adachi SHIMPEI.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of terraced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ailao mountains,Yunnan,China[J].Asian and African Area Studies,2007,6(2):173-196.
[11] 盧 鵬.木刻分水—充滿民間智慧的和諧機制[J].中國民族,2009,(3):47-48.
[12] 劉 勇.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計——云南紅河哈尼族木刻分水計量制度的研究[J].中國計量,2012,(S1):149-150.
[13] 安達真平.哀牢山梯田的灌溉多樣性及開田過程.楊偉兵主編.明清以來云貴高原的環(huán)境與社會[C]∥.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1-16.
[14] 王大瓊,角媛梅,何禮平,等.基于河渠連接度的哈尼梯田景觀水源穩(wěn)定性評價[J].生態(tài)學雜志,2014,33(10):2 865-2 872.
[15] 李奇玉.地方性知識視角下的哈尼族梯田灌溉系統(tǒng)[C]∥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2008:240-245.
[16] 秦 瑩,李伯川.西雙版納傣族傳統(tǒng)灌溉制度的現(xiàn)代變遷[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