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湯婧
摘 要:世人皆有生死,生死問題自始至終都是人們樂于探究的話題,也是文學家和哲學家一項不可回避的重大內(nèi)容。在莊子的思想中,生死觀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關鍵詞:莊子;生死觀;善夭善老;善生善死
作者簡介:湯婧(1993-),女,漢族,江西贛州人,海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5-0-01
一、莊子思想中體現(xiàn)的生死觀
莊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與道家先驅(qū)老子一脈相承卻超越了其的思想與觀點而為后人所敬仰。在《莊子·內(nèi)篇》這七篇文章中,莊子以他豁達的胸襟與超然物外的為人處世之態(tài)度,體現(xiàn)了一種“善夭善老,善生善死”的生死觀。
1、莊周夢蝶——死生乃“物化”
在《莊子·內(nèi)篇》中的《齊物論》的結(jié)尾處,莊子講述了一個流傳后世的美麗的故事: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此之謂物化?!盵1]
莊子以夢的形式向人們闡釋了人的生死猶如人與外物的轉(zhuǎn)化,應不足以為懼,后世之人同樣多用“莊周夢蝶”來形容人生之變幻無常。莊子將人的生死看成是一次人與其他不同的形態(tài)之間的轉(zhuǎn)化,這也是莊子思想中天與人不相勝,天與人為一體的重要體現(xiàn)。寓言的最后“此之謂物化”,所謂“物化”,在莊子看來,就是人死后的形體化成外界的物質(zhì)而已。他認為,死生有命,死生乃天道的體現(xiàn),人不可忤逆、背離天道,否則將受其害。死生完全是一種相對的幻滅現(xiàn)象,只不過是你從自然中來,而后又回到了自然中去了而已,死亡不過是“翛然而來,翛然而往而已矣”。所以,我們要以坦然的心態(tài)積極地去迎接死亡,笑對死亡。
2、臨尸而歌——善夭善老,善生善死
相傳莊子的妻子死之后,莊子不僅沒有像別人死了親人一樣悲傷痛哭,而是面色平靜地坐著鼓盆而歌唱。周圍的人們紛紛表示不理解,為何妻子死了的他不但不感到悲痛,反而高興地唱起歌來。莊子向他們解釋道:“察其而來無生……變而有氣……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盵2]人本是沒有形體的,是大道產(chǎn)生了氣,氣息轉(zhuǎn)化為人的形體,人有了形體之后才有了生命。莊子所說的“道”,其實就是萬物的自然規(guī)律,人不過是萬物中的一個渺小的部分,死后只是回歸自然,死生的變遷不過是如春夏秋冬般四時的變化而已,自然的變化是無可逃避無法違抗的,應該順從依隨自然。
與此相似的還有在《大宗師》里記載的“臨尸而歌”的故事。子桑戶死后,他的兩個好友孟子反和琴子張一個編挽曲,一個在彈琴,對著他的尸體高聲歌唱。與此同時,以善于守喪而聞名魯國的孟孫才在他母親去世時“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边@些異于常人的行為代表了莊子自身看待生死的觀點。莊子強調(diào)“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奔热凰郎侨藗儫o法改變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呢?莊子認為,人們雖然不能改變自己的生與死,但是也不一定代表著我們面對生死時只能消極接受,人們應該善夭善老,善生善死,把生死都看作是上天的恩賜,看作是人世間快樂的事情。
莊子生活在烽煙四起的亂世,卻能將死生問題看得如此透徹,非集智慧之大成者所不能及。莊子以他樂于生死的豁然態(tài)度影響了后世無數(shù)的文人學者。
二、莊子的生死觀對后世的意義
1、對古代仁人志士有巨大的激勵作用
在動蕩不安的古代社會,莊子看到了人作為萬物之中的一部分的渺小,他豁然的生死觀無疑給了后人深刻的啟發(fā),同時也是文人圣賢為國捐軀奉獻的一股強大的動力。從南宋愛國英雄文天祥在面對生死時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里所表現(xiàn)的那種勇往無前的無畏精神,到近代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中對生死一笑而置之的豁達心境,都是莊子的生死哲學的另一種繼承、發(fā)展與超越。無數(shù)的文人圣賢在國家危難之際視死亡如一種精神的歸宿,毫不畏懼,坦然受之,這些不能不說是受到了莊子生死觀的感悟和啟發(fā)。
2、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支清醒劑
莊子的生死觀所體現(xiàn)的博大的智慧,不僅在古代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當今社會亦有著它存在的巨大的合理性。
在煩躁不安的現(xiàn)代社會,莊子以“真人”的“不知惡生,不知惡死”來告誡我們不要貪戀生命,不要輕視生命的價值,在世之時珍惜時光并有自己的偉大的追求,而面對死亡也應像對待生存時淡然,名利乃不可強求之物,過度地追逐名利將損害自我的身心,也不利于精神的保養(yǎng)和心性的修養(yǎng)。也許我們難以達到“真人”所擁有的境界,但是其中所體現(xiàn)的對待生死的坦然心態(tài)將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學習與領悟。
注釋:
[1]張辛. 莊子選譯[M].銀川:陽光出版社,2015. 第23頁.
[2]張辛. 莊子選譯[M].銀川:陽光出版社,2015. 第1頁.
參考文獻:
[1]張辛. 莊子選譯[M].銀川:陽光出版社,2015.
[2]陳鼓應. 莊子淺說[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
[3]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第三版. 北京:中華書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