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燕麗
摘 要:根據小學數(shù)學500多個概念存在的五種不同類型的關系,總結出了從概念的“引入—建立—鞏固—應用”一整套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具有提供豐富實例,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強調關鍵屬性,重視實踐應用,突出信息反饋五個特色。本文選出了與之匹配的五條教學策略,此策略旨在引入階段要結合實際,借助充分的感性材料,在鞏固階段要重視變式、對比訓練,在應用階段要與生活接軌,在概念形成后,要及時納入知識系統(tǒng)中使其融會貫通。
關鍵詞:模式;特點;策略;生活化
一、問題的提出
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它是在對事物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區(qū)分事物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把本質屬性提取出來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每個概念都有自己的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范圍。
小學數(shù)學中,有關概念共有500多個,主要有數(shù)的概念、數(shù)的關系方面的概念、幾何形體的概念、量與計量單位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統(tǒng)計方面的概念等九大類。它們的存在方式有五種類型:從屬、同一、交叉、對立、矛盾。這些概念都來源于生活,都是現(xiàn)實世界中某一空間形式或數(shù)量關系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反之,這些概念又指導著人們的實踐生活。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積累少,感性知識貧乏,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概念教育模式單一,面對高度抽象、概括、理性的數(shù)學概念,學生主要靠的是有意識地記憶,致使學生只會背概念,而不會運用所學概念去靈活解釋生活中的數(shù)學現(xiàn)象、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
加強對數(shù)學概念教學生活化的探討,使學用銜接、學以致用,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概念教學生活化的一般模式
概念的學習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獲得:概念形成與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是從大量具體例子中抽象出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的過程,通常采用“直觀→概括→具體化”的教學過程。概念同化是指利用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來理解新的概念的過程,一般采用“舊知→同化→具體化”的教學過程。兩種學習途徑,最后都要落實到“具體化”上。所謂具體化,即把有實踐得來的概念再拿到實踐中去檢驗應用的過程。概念的具體化主要表現(xiàn)在:能否判斷某一具體事物是否屬于某一概念;能否舉出屬于某一概念的具體事物;能否舉出不屬于同一概念的具體事物等。如學習了長(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后,可這樣練習:操場四周圍上欄桿是求面積嗎?黑板的面積是指哪部分?給獎狀做鏡框,所需木條與玻璃是同一回事嗎?可見,這里的具體化,很大程度上是生活化。嘗試把兩種途徑有機地結合起來,經過四年的教學實踐,初步形成了概念教學生活化的一般模式(如表1)。
這個概念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提供豐富實例——在概念教學中,離不開大量的反映概念本質特征的實例,教師的責任就在于選出最有助于學生形成概念的良好的實例,這個實例就必須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實際或原有知識。
·創(chuàng)設適當情景——注重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與新概念有關的有意義的生活情景,使學生能更好地再現(xiàn)與需要學習的概念有關的已有知識,為概念的形成、建立、應用創(chuàng)設有效平臺。
·強調關鍵屬性——概念教學的關鍵是要學生理清所學概念的關鍵屬性。這個模式強調要求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操作、討論、質疑、交流等課堂教學基本形式,學會舍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概念的關鍵屬性,理解和掌握所學概念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重視實踐應用——應用是理解概念的最好方法。重視選擇充分體現(xiàn)概念特性與多樣性的正例和學生易混淆的反例,進行變式訓練和對比訓練,讓學生不斷地判斷、辯論、概括,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注重開放性訓練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訓練。
·突出信息反饋——教學心理學證明:學習必須獲得信息的反饋,沒有反饋的學習收效甚微,甚至無效。在概念學習過程中,教師更要把握機會,及時肯定他們的猜測、操作、歸納等活動是否正確,不斷修正完善。
三、概念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1. 導入概念要新、奇、快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要想上好概念課,要想使學生對枯燥的概念感興趣,導入必須新、奇、快。新:是指提供的學習材料要新穎,富有吸引力和挑戰(zhàn)性。奇:是指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快:是指導入要簡潔明了,不要創(chuàng)設一種古怪復雜的“迷魂陣”,繞了半天還云里霧里。如:學習《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筆者手拿三個蘋果和一把水果刀進教室,笑著問學生:今天老師來上課,你感到與往常有什么不同?學生說:老師拿來了蘋果和水果刀。接著筆者拿出一只蘋果,問:可用數(shù)字幾表示?再拿出一個呢?再添一個呢?如果老師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這半個蘋果用數(shù)字幾表示呢?如果老師隨便切一片,這一片能用■表示嗎?學生原有的認知沖突與新現(xiàn)象產生了沖突,而且隨著教學進度的推進,剛建立的認知結構與新現(xiàn)象又產生了沖突,思維的大門被一扇一扇開啟了。又如:學習“圓的認識”,筆者上課第一句話就是:偉大的數(shù)學家、美學家畢達哥拉斯說,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圖形是——圓,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圓。
2. 建立概念要加強變式訓練
所謂變式,就是提供給學生的各種感性材料不斷變換其表現(xiàn)形式,使非本質屬性時有時無,而本質屬性始終保持不變。如:角的認識,展示的角要有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角的邊要有長有短的,讓學生清楚地看出每個角的特征。如應用題題目的數(shù)量關系不變,取材變來變去,敘述方式換來換去都一樣,不要被“換湯不換藥”的把戲所迷惑。
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后,先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的特征,再讓學生辯一辯為什么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理由,在闡述的過程中,學生越辯越清,不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從而更好、更深刻地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們的異同。當學到平行四邊形的時候,同樣可以這樣提問——為什么說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3. 鞏固概念要重視比較訓練
烏申斯基指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一個數(shù)學概念一旦建立后,要重視對比訓練,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最好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例去分析錯誤原因,嘗試進行矯正。從正反兩方面、橫縱兩側面進行訓練,讓學生真正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及時反饋,及時點評。
如“時間、時刻”“質數(shù)、質因數(shù)、因數(shù)、互質數(shù)”“增加、增加到、增加了”等。如果說變式是從材料方面促進理解的話,那么比較則是從方法方面促進理解。如為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可以設計如下練習:(1)有5個□,○的個數(shù)是□的7倍,○有多少個?(2)有16個□,□的個數(shù)是○的2倍,○有多少個?(3)有56個□,8個○,□的個數(shù)是○的多少倍?
4. 應用概念要突出與生活接軌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發(fā)展,能力的核心是思維,思維的基礎是實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感到知識是一種使人變得畫龍點睛高起來的力量,這是興趣的重要來源?!笔前。瑢W習了一個新概念,學生正興奮不已,躍躍欲試,為什么不放手讓學生在實踐中露一手呢?如學了計量單位后回家去看一看、比一比,哪些東西標有kg、g、l、ml等;學了幾何方面的概念后,動手去量一量、做一做;學了百分數(shù)后去試著解釋電視新聞中播出的“今年第一季度工農業(yè)總產值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8個百分點”是什么意思,幫媽媽算算利息、本息、保險費等。只有這樣,學生所學的概念才具有活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5. 新概念形成后,要及時把它納入知識系統(tǒng)中,以利于溝通相關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
如:學了乘法分配律后,就要與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進行比較,搞清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學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后,就要與商不變的性質、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相溝通,使知識橫成塊,縱成線。
數(shù)學概念多而且抽象,有的概念與概念之間極易混淆,如何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提供給學生豐富、典型、具有研究價值的生活實例,還需要進行仔細深入的研究探討。只要心中裝著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能讓枯燥的概念教學生動具體化、形象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