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生昌+周俊英
庾信,字子山,南北朝最具代表性的詩人。庾信早慧,聰敏絕倫,早年長于宮體賦,詩風(fēng)麗逸,與徐陵詩風(fēng)相近,被世人稱為“徐庾體”。但后來庾信因故留居江北,故國淪喪和人世變遷,使他的文風(fēng)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這一時期,他的代表作主要為《哀江南賦》,此賦主要抒發(fā)黍離之悲和鄉(xiāng)關(guān)之思,文情并茂,華實相扶,道盡身仕敵國之怨憤。杜甫道:“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绷旨傇凇洞河X齋論文》中評論道:“子山《哀江南賦》,則不名為賦,當(dāng)視之為亡國大夫之血淚?!北疚膶⒑唵斡懻撘幌隆栋Ы腺x》的思想意蘊。
梁乘圣三年,庾信受命出使西魏。不久西魏南討,梁元帝蕭繹被殺,庾信無奈羈留長安,違心地受封為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及陳立,屢請放還,但魏閔帝因賞識庾信才華,惜而不遷。庾信雖受倚重,身居要職,但還是常常懷念故國和家鄉(xiāng),最后客死異地,埋骨他鄉(xiāng)?!栋Ы腺x》便是作于羈留西魏之時,其中故國淪喪之悲和思鄉(xiāng)之切,充溢于字里行間。
黍離之悲,首先就是對梁亡的哀嘆與緬懷。在序中,庾信寫道:“大盜移國,金陵瓦解。”在他看來,不管是反復(fù)之侯景,還是滅梁而厚待自己的西魏,都是毀滅故國的罪魁。在北國聽到故國淪喪之后,庾信感嘆:“山岳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愴傷心者矣!”在《小園賦》中他寫道:“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盜潛移,長離永滅。摧直轡于三危,碎平途于九折?!?/p>
庾信清醒地認識到,侯景的降而復(fù)叛動搖了故國的根本,士族門閥的迂誕浮華、醉生夢死,在殘酷的殺戮面前頓時化為鏡花水月;而西魏助蕭繹平叛后順勢滅梁,更給庾信帶來永生難平的憤懣與悔恨。當(dāng)被羈留敵國以至故國淪亡,他沒有為節(jié)義而死,反而仕宦魏周,雖然心系故園,但卻身仕敵國,這種身份和思想上的矛盾才是對庾信心理的最大煎熬。黍離之悲,對于庾信來說,更多的是通過對自己屈節(jié)行為的自我鞭撻來獲得精神上的救贖。
庾信在賦中記述自己的家世:“家有直道,人多全節(jié)。訓(xùn)子見于純深,事君彰于義烈。”先人能恪守節(jié)義,自己卻仕宦敵國,庾信在節(jié)義上的虧欠,他以對先人和古今英雄的歌頌來彌補,而這種歌頌實際上就是毫無保留的自我批判。也正因如此,《哀江南賦》中的黍離之悲,有著更攝人心魄的悲劇感染力,庾信以最殘酷的自我批判來尋回作為貳臣的卑微的自尊。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fēng)蕭瑟。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中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釣臺移柳,非玉網(wǎng)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庾信先被羈留不返,后故國淪喪,終日感慨自己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卻無法如毛遂一般盟定合縱,只能悲歌學(xué)楚囚。在序中,庾信道出自己這種撕心裂肺的痛苦:“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敝挥凶鳛楫?dāng)事人的庾信自己,才能感受到這種黍離之悲與鄉(xiāng)關(guān)之思的殘酷與痛苦。
庾信的黍離之悲和鄉(xiāng)關(guān)之思,還表現(xiàn)在他對蕭梁由盛轉(zhuǎn)衰以至覆亡的思考上。社會的急劇動蕩讓庾信看到了家國淪喪的全過程,也找到了梁王朝覆滅的根源。后半生凄涼孤苦,屈辱流離,使他加深了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抒寫時代的苦難與辛酸,向歷史、向社會宣布他對五十年興亡變遷的評判。在賦中,他將矛頭指向了蕭梁君民的樂而忘憂,以及導(dǎo)致梁朝由盛轉(zhuǎn)衰的侯景之亂和滅亡梁朝的西魏。
蕭梁王朝君民的靡弱風(fēng)氣,貪圖享樂,不知危難將至,最終導(dǎo)致了對侯景之亂的毫無防備。庾信在賦中描寫梁朝的升平生活:
于是朝野歡娛,池臺鐘鼓。里為冠蓋,門成鄒魯。連茂苑于海陵,跨橫塘于江浦。東門則鞭石成橋,南極則鑄銅為柱。橘則園植萬株,竹則家封千戶。西贐浮玉,南琛沒羽。吳歈越吟,荊艷楚舞。草木之遇陽春,魚龍之逢風(fēng)雨。五十年中,江表無事。班超為定遠之侯,王歙為和親之使。馬武無預(yù)于甲兵,馮唐不論于將帥。豈知山岳闇然,江湖潛沸,漁陽有閭左戍卒,離石有將兵都尉。
天子方刪詩書,定禮樂;設(shè)重云之講,開士林之學(xué);談劫燼之灰飛,辨常星之夜落。地平魚齒,城危獸角;臥刁斗于滎陽,絆龍媒于平樂。宰衡以干戈為兒戲,縉紳以清談為廟。
這種歌舞升平的景象營造了一種并不存在的太平,但時人卻并不自知。羈留西魏的庾信卻在痛哭的反思中明白,正是梁國上層的醉生夢死,和普通人的只務(wù)清談,使梁亡成為必然。庾信與兩百年前的劉琨在這一點上極其相似,都是在遠離故國后,方對舊日浮華產(chǎn)生清醒的反思。但劉琨的幸運在于,他與極其悲壯的后半生,使其從反思與悔恨中解脫。而庾信,對于故國淪喪,生靈涂炭,只能獨自感嘆,無可奈何,雖然自己看到了蕭梁淪喪的內(nèi)部原因,但又于事無補,反而被迫身仕敵國,這種對寄情至深卻只能坐視其消亡的無奈和痛苦,是《哀江南賦》中黍離之悲和鄉(xiāng)關(guān)之思的重要內(nèi)容。
庾信之不幸在于仕宦敵國卻始終不忘故國和家園,這種矛盾使其后半生始終處于無法解脫的痛苦之中;而庾信之幸在于他能用自己的文學(xué)才華,以極大的勇氣將自己充滿矛盾和痛苦的內(nèi)心世界描繪出來,使后人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苦衷。讀《哀江南賦》,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亡國大夫的血淚,更是一個在道德夾縫中痛苦堅守的不幸者。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