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瑋
摘 要:目前我國大部分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水質污染,然而常規(guī)處理除對濁度有較好的去除外,對其他水質指標的去除率都較低。在這種情況下,活性炭可作為飲用水處理的有效手段,愈發(fā)受到重視。文章概述了活性炭的基本性質、制備、改性及在飲用水處理中的應用,并對其今后的發(fā)展方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活性炭;飲用水處理;應用
近年來,有機物污染的加重以及飲用水污染突發(fā)事件的增加,時刻提醒著人們關注飲用水的水質安全問題。研究表明[1-4],常規(guī)水處理工藝對TOC的去除率不到30%,氨氮的去除率依原水水質而定,大多在25%以下,而且面對一些突發(fā)性的水源水質污染,常規(guī)處理工藝很難應對,如兩蟲、藻類、內分泌干擾物等。這就要求我們尋求新的技術來完善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處理工藝?;钚蕴磕軌蛴行У厝コ廴疚锛跋靖碑a(chǎn)物的前體物,提高和保障飲用水質,是至今飲用水深度處理中最為有效的方法[5]。
1 活性炭基本性質
活性炭屬于固體炭質的一種,其顏色呈黑色,結構多微孔(直徑多為1×10-10~1×10-9μm)。大量的微孔致使活性炭的比表面積高達1000m2/g,遠遠高于其它固體材料,這一特質使活性炭具有強大的吸附能力?;钚蕴康奈礁鶕?jù)吸附力的不同分為物理吸附、化學吸附、離子吸附,而活性炭對有機物的去除以物理吸附為主,范德華力在物理吸附中起決定性作用[6]。
因制作活性炭的原料不同,所以活性炭具有不同的結構和化學性質,應用也各不相同。比如,由木材制作的活性炭為粉末狀,孔隙結構較大,能夠吸附分子量較大的物質;由椰殼制作的活性炭為不定型顆粒狀,大孔少,多用于吸附分子量較小的物質[7]。
2 活性炭制備
活性炭的制備工藝十分成熟,為了獲得優(yōu)質的活性炭,一般采用以下制備方法[8]:(1)原料預處理,包括脫灰和預氧化。脫灰可以通過去除原料中的Ca、Mg等雜質來提高活性炭性能,但費用較高。預氧化不僅能夠使活化溫度降低,活化時間縮短,還能夠使原料的表面活性增加,使活化作用更為深入。(2)使用催化活化劑。這一工藝可以大大提高反應速率,使孔徑分布集中。(3)使用模板。這一工藝可通過改變模板從而控制活性炭的孔隙分布,但制備工藝復雜,成本高。(4)物理與化學聯(lián)用,可提高活性炭的比表面積,得到超級活性炭。
3 活性炭的改性
隨著活性炭在水處理中的應用越來越多,普通活性炭[9]由于本身的缺陷如孔徑分布寬、比表面小、吸附選擇性差已遠遠不能達到市場的需求,活性炭的改性應運而生?;钚蕴康母男约磳钚蕴康慕Y構與性質進行改性。常用的改性方法有酸改性、堿改性、負載改性、微生物改性、等離子體改性等[10]。
程瓊[11]研究表明,以氨水作為改性劑,當其濃度的15%時,對玉米秸稈活性炭的改性作用最大,吸附量達到最佳,為77.5mg/g,增加了36.25mg/g;以碳酸鈉為改性劑,其濃度為1.5mol/L時,效果最佳,吸附量為68.75mg/g。
呂游[12]等研究表明,用0.05mol/L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溶液對煤基活性炭進行改性處理,當固液比為1:10,接觸時間為40min時,改性效果最好,對模擬含銅離子廢水的去除率高達90.8%,提高了29.9%。
4 活性炭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活性炭的使用源于20世紀20年代,原捷克斯洛伐克首次在飲用水處理中使用;60年代初,歐美地區(qū)開始廣泛使用于飲用水和工業(yè)廢水處理。近年來,我國已對活性炭的應用逐漸重視。
4.1 活性炭吸附能力的影響因素
影響活性炭吸附的主要因素有:活性炭的粒徑和比表面積、活性炭表面的化學官能團、溶液的pH值、水中吸附質的溶解度、濃度及其極性、分子量[13]、接觸時間等。辛曉東[14]等研究表明,活性炭的吸附能力與其粒徑大小呈反比,與比表面積呈正比,粒徑較小的煤質炭其對臭味的去除要優(yōu)于粒徑較大的椰殼炭。肖琦[15]等研究表明,活性炭對疏水性有機物的去除要優(yōu)于親水性有機物,相對分子量相同的有機物,親水性越強,活性炭吸附性能越差;活性炭主要去除分子量在500~3000的這部分有機物。
4.2 活性炭炭種對水質處理的影響
活性炭種類不同其孔隙直徑大小、孔隙分布情況也就不同,這就決定了其吸附能力的不同。研究表明[16],活性炭炭種的選擇,最主要考慮的是其吸附性能,活性炭的中孔越發(fā)達,其對有機物的吸附能力及速度就越高。炭種的選擇必須要做活性炭吸附效果,及活性炭結構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反應活性炭的實際吸附效果。
4.3 活性炭投加位置對水質處理的影響
4.3.1 在沉淀前
在混凝沉淀工藝前投加活性炭,可以提高出水水質,應對水源的突發(fā)性污染,如藻類、臭味、藻毒素等。凌文翠[17]等研究表明,投加20mg/L PAC后,對低濃度的樂果(241μg/L)的去除率在70%左右,對中低濃度的敵敵畏(3.0~9.3μg/L)的去除率在90%以上。
4.3.2 在沉淀后
在混凝沉淀工藝后投加活性炭,可以有效地去除有機物。研究顯示[18],在石英砂濾料上增加一層活性炭濾料會提高濾后出水水質,炭砂濾池對TOC、UV254的去除率比單層石英砂濾池高出24.84%與12.5%。
臭氧與活性炭聯(lián)用(O3-BAC)技術由于臭氧的氧化特性及活性炭表面微生物對有機物的去除,可以使其自身進行再生,保持活性炭的吸附性能[19],已經(jīng)在我國的一些經(jīng)濟發(fā)達城市的水廠得到廣泛應用。陳麗珠[20]等對南方某一運行了6年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進行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活性炭的碘值與亞甲藍值遠遠低于國家標準值,O3-BAC工藝依然對有機物有較好的去除率,其對CODMn、TOC、UV254、三氯甲烷和三氯乙醛的去除率分別為43.2%、24.0%、58.8%、54.5%、70.7%。
4.3.3 在超濾膜前
目前,活性炭與超濾膜聯(lián)用(PAC/UF)被廣泛應用于中小水廠。PAC/UF工藝不僅可以提高對有機物的去除和透水通量,還能夠防止膜污染[21]。Takizawa S等人[22]的研究表明,在超濾工藝前投加50mg/L的PAC,對色度和腐殖酸的去除率分別增加了為36%和49%、97%;當PAC的投加量小于20mg/L時,對膜通量的影響可以不計。
4.4 活性炭在水處理應用遇到的問題
活性炭使用成本較高,再生困難,并且對水廠的自動化程度要求較高,導致活性炭很難大規(guī)模推廣。
5 結束語
面對嚴重的水資源問題以及人們對高品質飲用水水質的追求,對飲用水深度處理技術的完善與改進顯得尤為重要?;钚蕴考夹g是一項國內外應用比較成熟的深度處理技術。雖然活性炭有效提高了對有機物的去除,但是其制備工藝相對復雜、使用成本相對較高,難以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所以,活性炭未來的研究方向應從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簡化操作等多方面綜合考慮,使其成為飲用水水質安全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占生,劉文君.微污染水源飲用水處理[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59-60.
[2]徐鴻凱,高煒,高乃云,等.淺議某自來水廠的黃浦江原水和出廠水質之十年變遷[J].城鎮(zhèn)供水,2011(01):45-49.
[3]陳德業(yè),陳藝韻,陸少鳴.常規(guī)處理工藝生物強化處理西江原水[J].水處理技術,2011,37(03):129-131.
[4]賴日明,黃劍明,葉挺進,等.飲用水處理技術現(xiàn)狀及研究進展[J].給水排水,2012,38(S1):213-218.
[5]徐麗軍.活性炭對水中有機物去除的研究進展[J].廣州化工,2015,43(4):42-44.
[6]沈淵偉,陸善終.活性炭在水處理中的應用[J].工業(yè)水處理,2007,27(4):13-16.
[7]Perrich Jerry R.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M].Boca Raton, Florida:CRC Press Inc,1981.
[8]孫康,蔣劍春.國內外活性炭的研究進展及發(fā)展趨勢[J].林產(chǎn)化學與工業(yè),2009,29(6):98-103.
[9]梁霞,王學江.活性炭改性方法及其在水處理中的應用[J].水處理技術,2011,37(8):1-6.
[10]楊四娥,林建清.活性炭的改性技術及其應用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2(9):2712-2715.
[11]程瓊.玉米秸稈活性炭的改性及處理對苯二酚廢水的研究[D].中北大學,2016.
[12]呂游,劉樹根,謝容生,等.煤基活性炭的改性及其對含銅廢水的吸附性能[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6,10(1):157-162.
[13]郭瑞霞,李寶華.活性炭在水處理應用中的研究進展[J].炭素技術,2006,25(1):20-24.
[14]辛曉東,王明泉,孫韶華,等.不同種類活性炭對水中典型藻致嗅味物質的吸附能力研究[J].城鎮(zhèn)供水,2014(06):65-69.
[15]肖琦,查巧珍,陸頌文,等.基于太湖水源的水質深度處理工藝選擇及效果評估[J].中國衛(wèi)生工程學,2015,14(04):303-307.
[16]張長明.活性炭在飲用水深度處理中的應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1.
[17]凌文翠,張濤,強志民,等.飲用水源中有機磷農(nóng)藥的應急預處理技術研究[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1,5(12):2641-2646.
[18]丁衛(wèi),盛德洋,梁曦,等.強化常規(guī)工藝對三鹵甲烷前體物的去除效果研究[J].供水技術,2014,8(06):22-24.
[19]嚴軍,杜旭.水處理技術在微污染方面的研究[J].資源節(jié)約與保護,2014(7):146,155.
[20]陳麗珠,巢猛,劉清華,等.臭氧-生物活性炭控制有機物和消毒副產(chǎn)物研究[J].給水排水,2015,41(11):37-40.
[21]徐燕.直接飲用水系統(tǒng)中超濾技術及組合處理工藝[J].科技資訊,2015,15:80.
[22]Yu M, Takizawa S, et al. Evaluation of PAC behavior and fouling formation in an integrated PAC-UF membrance for surface water treatment[J].Desalination,2006,192(1-3):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