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會
淺絳彩瓷畫,產生于清代同治、光緒時期,主要由安徽籍書畫家參與,運用中國傳統(tǒng)書畫中設色淡雅、格調高妙的淺絳畫技法在瓷器上進行創(chuàng)作,集詩、書、畫、印、瓷等為一體的景德鎮(zhèn)新的瓷器繪畫藝術形式,是文人畫與景德鎮(zhèn)瓷藝的完美結合。
題材與器形
淺絳彩瓷畫的創(chuàng)作內容多為山水、花鳥、人物、清供等文人畫的傳統(tǒng)題材,同時多配以書法和印章,詩、書、畫、印與瓷器造型相得益彰,散發(fā)著清新淡雅的文人情懷。
淺絳彩瓷器創(chuàng)作因其最早的作者群多為文人,故早期產品多以文房類瓷器和陳設類瓷器為主,如筆筒、筆洗、瓷板、尊瓶等。隨著市場的需求,一些紅店作坊也開始繪制燒造日用瓷,如帽筒、碗盤、溫鍋、盆罐等等。淺絳彩瓷器類型日益豐富,并不斷世俗化。
材料與工序
淺絳彩瓷畫畫底黑彩以珠明料與燕黑料配制而成,以追求傳統(tǒng)文人水墨畫所用松煙墨的效果,設色彩料也以淡雅的赭石、翠、藍為主,總體給人的感覺是頗具文人畫清淺淡雅之情趣,因稱淺絳彩瓷畫。
淺絳彩瓷畫制作工序包括:畫底,在白胎瓷器釉上以墨彩皴點勾勒出人物和山水的線條輪廓;設色,待墨本油性干透,再在主體畫面上淺設以淡赭、淡藍、翠等色料,人物、鳥獸、花朵等畫面偶有用粉彩玻璃白填色;書款,以黑彩題寫款識,多是摘錄古人與時人名句,少量自撰詩句,早期偶見以朱紅色料書寫款識的;印章,以紅彩描畫出印章以點綴和完善畫面,也有以印章蘸紅彩鈐印的;燒制,最后入窯以低溫燒制完成。淺絳彩瓷畫的燒造與傳統(tǒng)粉彩瓷器接近,屬低溫燒制,燒成溫度750℃左右。
花鳥類瓷畫中也有以惲壽平沒骨畫法,即先以色料畫出物象,再以墨彩勾筋的。
淵源與流傳
淺絳彩瓷畫,創(chuàng)立于清代晚期的同治、光緒年間,由安徽籍書畫家參與景德鎮(zhèn)瓷器繪畫而逐漸發(fā)展成熟,其中以皖人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為代表,后流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等地。從目前已見最早的程門創(chuàng)作于同治四年的淺絳彩瓷作品算起,淺絳彩瓷畫已走過了150年歲月。書畫家們憑借自身深厚的書畫功力,結合景德鎮(zhèn)瓷器燒造的產業(yè)優(yōu)勢,創(chuàng)立了瓷繪史上獨領風騷的淺絳彩瓷畫藝術。同時他們的創(chuàng)作影響和帶動了更多畫師參與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瓷器繪畫,將淺絳彩瓷畫推到了歷史高峰。
隨著淺絳彩瓷器的風靡一時,景德鎮(zhèn)眾多紅店作坊也開始燒造大量粗質的淺絳彩瓷器以牟利。這雖然大大提高了淺絳彩瓷的產量,但也導致了淺絳彩作品整體藝術水準較早期日趨下降。至民國時期,隨著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審美旨趣的變化,以及景德鎮(zhèn)瓷器產業(yè)的革新,淺絳彩瓷畫逐漸為后來的新粉彩瓷畫所承襲和包容。直至建國以后,景德鎮(zhèn)瓷畫的代表人物仍然多為皖籍瓷畫家,他們的瓷畫也一直保留了淺絳彩瓷畫的人文傳統(tǒng),但僅停留在一個較小的作者群范圍之內,變成了小眾藝術,也因此淺絳彩瓷畫之名久而未彰。
早期代表人物
程門與同為皖籍畫家的金品卿、王少維創(chuàng)立了淺絳彩瓷畫,并傳藝于其子程言、程盈和弟子程煥文、程衡、汪友棠、汪藩等人;汪友棠傳汪曉棠,汪藩傳侄子汪大滄;汪曉棠傳王大凡;王大凡傳侄子王錫良。
已知最早的皖籍瓷畫創(chuàng)作畫家為程門,字雪笠,安徽歙縣人。鄧之誠所著《骨董瑣記》中稱道其瓷繪“極勾勒渲染之妙,得者珍之”。程門等安徽書畫家與景德鎮(zhèn)本地瓷界人士交流合作,將傳統(tǒng)文人書畫與景德鎮(zhèn)瓷畫相結合,從而創(chuàng)立了淺絳彩瓷畫藝術。大批安徽畫家在程門之后來到景德鎮(zhèn)開始從事淺絳彩瓷畫創(chuàng)作,包括程門的兩個兒子程言和程盈。這股清新的瓷畫風格逐漸從御窯廠傳承流布到眾多的瓷器作坊,一時風靡景德鎮(zhèn)。
蚌埠傳承人
目前,安徽省蚌埠市古陶瓷研究會致力于研究、傳承淺絳彩瓷畫。蚌埠淺絳彩瓷畫,延續(xù)了徽派文人畫瓷的傳統(tǒng)而又區(qū)別于景德鎮(zhèn)當代瓷畫,其代表書畫家有楊士林及其弟子季永等。2014年3月,蚌埠市人民政府公布淺絳彩瓷畫為蚌埠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4年10月,蚌埠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命名著名書畫家季永為蚌埠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淺絳彩瓷畫的代表性傳承人。
楊士林,著名書畫家、蚌埠市古陶瓷研究會會長、蚌埠書畫院原院長,自20世紀80年代便先后數十次至景德鎮(zhèn)收集研究古代淺絳彩瓷作品,并拜訪王錫良先生,考察、學習淺絳彩瓷畫。后其弟子季永等人在蚌埠建立了當代安徽淺絳彩瓷畫創(chuàng)作基地,進行淺絳彩瓷的繪畫和燒制研究。
季永,1974年2月生于蚌埠,現任蚌埠市美術館副館長,國家二級美術師,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全省權威展覽并獲獎。
1995年起師從著名書畫家楊士林研習傳統(tǒng)文化和書畫藝術。2014年3月,他研究傳承的淺絳彩瓷畫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蚌埠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4年10月,季永先生被蚌埠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命名為蚌埠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淺絳彩瓷畫的代表性傳承人。
目前,蚌埠建立了當代安徽淺絳彩瓷畫創(chuàng)作基地,從事淺絳彩繪畫和淺絳彩瓷燒制研究工作,使傳統(tǒng)淺絳彩瓷畫還復舊觀,并逐步形成了當代淺絳彩瓷畫的藝術風格。
現實窘境
淺絳彩瓷畫是安徽傳統(tǒng)書畫藝術在瓷器上的體現,或因此地緣文化差異的因素,它在景德鎮(zhèn)陶瓷發(fā)展史上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宣傳。目前,景德鎮(zhèn)瓷畫代表人物王錫良等雖均為安徽籍畫家,并深受安徽文化的滋養(yǎng)、懷有濃濃的故土情結,但終因客居瓷都不能充分傳承徽文化的特質,這對于安徽文化在新時期的傳承、發(fā)展和宣傳工作,都是極大的憾事。
而目前蚌埠的淺絳彩瓷畫尚處于民間收藏、傳承、創(chuàng)作階段,雖已初步得到了全國淺絳彩瓷畫收藏研究領域的關注和認可,但無論是書畫家隊伍、瓷畫技術、創(chuàng)作場地、市場推廣等方面都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局限傳承發(fā)展的窘境。
前景美好
目前,在蚌埠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關心指導下,蚌埠書畫家和收藏家多年來積極致力于淺絳彩瓷畫的收藏、研究、創(chuàng)作活動,如傳承人季永及劉暢、王軍等蚌埠書畫家,在多次赴景德鎮(zhèn)向王錫良等老一輩瓷畫家請教學習的同時,也創(chuàng)建了蚌埠淺絳彩瓷畫創(chuàng)作基地,并引領著多位蚌埠書畫家共同進行淺絳彩瓷畫創(chuàng)作研究工作,還在蚌埠二中開設了淺絳彩課程,為我們展現了蚌埠淺絳彩瓷畫藝術事業(yè)傳承發(fā)展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