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頊
(湖南城市學院 人文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紅色文學對艱苦奮斗精神的感人書寫
劉中頊
(湖南城市學院 人文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紅色文學對我國人民在20世紀50-6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時代精神進行了生動的歷史書寫。紅色文學以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細節(jié),描繪出了那個時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藝術畫卷。這正是紅色文學又一不朽的重要價值。
紅色文學;艱苦奮斗精神;感人書寫
當代紅色文學強大的思想魅力之一,是這些作品中凸顯的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偉大精神。艱苦奮斗、勤儉持家、勤儉辦事素來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tǒng)和精神,也是中國人民在社會生活的前現(xiàn)代時期建國、持家、辦事一直奉行的原則。這是對歷史傳統(tǒng)的充分繼承,也是面對現(xiàn)實的必然選擇。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正是依靠這種傳統(tǒng)和精神,通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改變了我國自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落后面貌,書寫出了中國人民改天換地的嶄新篇章。紅色文學以生動的藝術筆觸,真實客觀地描繪了建國以來黨領導中國人民發(fā)揚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精神,一點一滴地積累財富,改變國家和民族經濟命運的歷史。那個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那個時代所遺留下來的種種寶貴傳統(tǒng)和精神,現(xiàn)在和將來都仍然是我們黨和人民的珍貴財富。紅色文學中塑造的那些可歌可泣的動人形象,他們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精神,至今依然使我們由衷地感動。
新中國的建立,雖然開創(chuàng)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嶄新道路,但建國初期的經濟形勢卻是十分嚴峻的。中國的鄉(xiāng)村和城市都缺少糧食,到處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人民。農民翻身雖然分得了一些地主的浮財,那也只能勉強解決他們一些暫時的困難。不少農民連開展農業(yè)生產的基本條件都不具備。中國大地剛剛結束的長期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使當時中國社會中生產、生活的一切資料,包括牲畜,幾乎都到了枯竭的地步。一個本來就貧窮落后的農業(yè)國,再經過兵連禍接的全國范圍的長期戰(zhàn)爭,城鄉(xiāng)經濟的普遍衰敗,社會生產力的嚴重倒退,全社會的普遍貧困是難以想象的。中國社會的百孔千瘡,中國經濟的崩潰垮塌,中國建設的百廢待興,就是解放之初中國的艱難時世。
怎樣才能使新中國立穩(wěn)腳跟,怎樣才能使剛剛站起來的中國人民,不因經濟困局重新倒下,怎樣才能使新生的人民政權迅速穩(wěn)定,并得以鞏固,怎樣才能迎接國際敵對勢力迫在眼前的嚴峻挑釁,這一切都是對剛剛取得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能力的一場全新而又巨大的考驗。
1949年3月5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袊母锩莻ゴ蟮?,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xiàn)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若奮斗的作風。”[1]周恩來總理也說:“要使艱苦樸素成為我們的美德。”[2]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建國伊始就十分清醒地認識到,全黨必須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窮則思變、急起直追的雄心,下定決心通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努力奮斗,盡量在較短的時期內,改變國家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當時中國人民的生存狀況迫切需要這樣的改變,新中國政權的穩(wěn)固迫切需要這樣的改變,新中國面臨的國家安全的嚴重威脅,也迫切需要這樣的改變。要實現(xiàn)這樣的改變,就只有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最大限度地加快國家財富的積累,實現(xiàn)社會主義建設的高速度,為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打下必須的經濟基礎。這正是黨帶領中國人民要走的一條徹底改變國家、民族和人民命運的嶄新道路。這條道路就是窮則思變、艱苦奮斗的社會主義建國之路。紅色文學中對這一段艱苦的歲月,對這段創(chuàng)社會主義大業(yè)的光輝歷史有著十分生動感人的藝術書寫。
中國歷來是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國,新中國建立初期人民的生存要靠農業(yè)保證,國家建設資金的積累,主要靠農業(yè)提供。當時首先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人民吃飯的問題。及至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毛澤東同志在《黨內通信》中還強調指出:“須知我國是一個有六億五千萬人口的大國,吃飯是第一件大事?!盵3]怎樣解決這件大事呢?只有靠增產糧食。但在當時農業(yè)生產既無現(xiàn)代機械,又無科技含量的背景下,增產糧食的唯一辦法,就只有讓全國農民都投入到糧食生產中去“大辦農業(yè),大辦糧食”。然而20世紀50年代之初的中國農民,卻是既缺畜力,又無齊全的簡單農具,許多人連開展農業(yè)生產的基本條件都沒有,不僅當時中國南、北的農村耕作中存在大量人拉犁的艱苦情狀,國家組織的生產建設兵團最初的農業(yè)生產中更多這樣的情形。缺少畜力和簡單生產工具的中國農村和農民,走農業(yè)集體化的道路,在當時既是必然的、也是無奈的歷史選擇。這些在柳青的《創(chuàng)業(yè)史》、周立波的《山鄉(xiāng)巨變》、浩然的《艷陽天》等作品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在《創(chuàng)業(yè)史》中,共產黨員梁生寶組織的互助組,主要成員就是任老四、任歡喜、馮有萬、高增福、王栓栓、白占魁等缺少生產資金、生產工具和畜力的農民?!渡洁l(xiāng)巨變》中劉雨生互助組的成員,同樣是一些家境貧寒、缺這少那的農民。他們如果不加入互助組,不依靠集體力量,是絕不可能開展農業(yè)生產的;甚至他們的家庭也無法生活下去。
周立波的《桐花沒有開》中寫青年農民盛福元從縣里學習回來后,主持互助組的泡種育秧工作。午飯時刻盡管肚子空空,但他知道家里已經揭不開鍋了。他只好餓著肚子做了一天工。晚上回到家里,福元妻端上飯來,福元才知道是財糧委員和信用社會計給他們送來了救濟食。盛福元深受感動,生產的勁頭更大了。盡管小說主要是表現(xiàn)打破陳規(guī),科學育秧實現(xiàn)增產的主題。但小說中客觀地反映出了當時農村糧食的緊缺,農民生存的艱難。這種缺糧的描寫,在反映 20世紀50-60年代農村生活的紅色文學中并不少見。如周立波的長篇小說《山鄉(xiāng)巨變》中劉雨生也有干一天活卻吃不上飯的描寫。周立波的短篇小說《張潤生夫婦》、柳青的《創(chuàng)業(yè)史》、浩然的《艷陽天》等作品中糧食的緊缺都有較多的描寫。當時國家糧食的困難、農民生存的艱難可見一斑。
紅色文學中,盡管突出反映的是糧食問題,其實那個時代人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每個方面都是很貧困的。如《創(chuàng)業(yè)史》中高增福、任老四的住房都是茅草棚子,御寒的棉衣都是爛得棉花露在外面的“開花棉襖”,衣上也沒有了扣子,腰里只得用草繩將破棉衣捆住。人們出行都基本上是步行?,F(xiàn)代化因素的一切都距離人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不僅鄉(xiāng)村是這樣,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高。反映20世紀60年代前期生活的話劇《千萬不要忘記》中丁少真添置一件毛線衣,還同父親丁海寬互相推讓。姚玉娟的二姐夫永斌作為工程師出國考察,才穿了一身政府專做給出國人員穿的毛料西服,當時外面還罩了一件光鮮氣派的毛料風衣。但是,出國人員回國后,衣服必須交還給有關部門。永斌回國后來丁少純所在的工廠聯(lián)系工作。姚母見女婿那身氣派的穿戴沒了蹤影,穿的只是普通工人的服裝,就疑心永斌是不是犯了什么錯誤,工程師的職稱被撤掉了。由此可見,20世紀60年代年代前期國家在生活物資方面還是那樣盡可能地節(jié)儉,更不要說20世紀50年代前、中期了。
正是當時的嚴峻現(xiàn)實,使黨感到既要解決人民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更要解決人民生產中的嚴重困難。不僅要解決他們目前的困難,更要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生產、生活中的問題。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的落后,中國小農經濟的靠天吃飯,差不多完全沒有應付自然災害的能力。如果不從改變國家工、農業(yè)生產的基本條件出發(fā),不為國家的工、農業(yè)生產建立好穩(wěn)固的發(fā)展基礎,光顧當時眼前的生活改善,最終也不可能使人民生活得到根本的、可持續(xù)的改善?!镀G陽天》中,一場大雨,一場冰雹,就把東山塢和其他鄉(xiāng)村一個眼看就要到手的豐收年成變成了大災荒。人們剩下的活命之路,又要和舊社會一樣出外逃荒了。在這樣的緊要關頭,黨和政府調撥來了救濟糧款,同時組織干群抗災自救。他們排澇水、種秋菜、打柴、燒窯、種秋麥,終于度過了難關,顯示出了組織起來戰(zhàn)勝災荒的力量?!秳?chuàng)業(yè)史》的作者柳青說,《創(chuàng)業(yè)史》這部小說要向讀者回答的是:中國農村為什么會發(fā)生社會主義革命和這次革命是怎樣進行的?;卮鹨ㄟ^一個村莊的各階級人物在合作化運動中的行動、思想和心理變化過程表現(xiàn)出來。如果當時不走社會主義農業(yè)合作化的道路,不用集體的力量來戰(zhàn)勝強大的自然災害,那些沒有生產條件的農民就不可能順利地開展農業(yè)生產,國家的農業(yè)生產也不可能得到較快地恢復和發(fā)展。
艱苦的生活現(xiàn)實,使黨和人民只能以窮則思變,以艱苦奮斗的不息努力去改變現(xiàn)實。這一鮮明的主題,同樣在我國紅色工業(yè)題材小說中反映出來,如《第二個春天》《創(chuàng)業(yè)》《總工程師和他的女兒》《鐵水奔流》《百煉成鋼》《乘風破浪》等,都對這一主題有著充分感人的藝術書寫。正是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憑著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建立起了新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必須的基礎,為 20世紀 90年代以后中國經濟的加速發(fā)展積聚了巨大的能量。1989年鄧小平在會見烏干達共和國總統(tǒng)穆塞韋尼時說:“提倡艱苦奮斗,這是中國從幾十年的建設中得出的經驗?!盵4]
在貧窮而艱苦的現(xiàn)實與生存環(huán)境中,一切物資和資金都顯得十分珍貴,也必然產生勤儉持家、勤儉辦事的普遍社會心理和原則。這種心理和原則在經濟長期落后、人口眾多的農業(yè)大中國,是有悠久歷史的。自古以來中國人談勤儉節(jié)約的格言警句特別多。春秋時代的管仲說:“節(jié)飲食,撙衣服,則財用足?!盵5]戰(zhàn)國時代的荀況說:“務本節(jié)用財無極?!盵6]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說:“金玉非寶,節(jié)儉是寶”,[7]清代朱伯廬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盵7]中國共產黨的幾代領袖,從毛澤東到習近平都是十分強調勤儉節(jié)約的,他們關于勤儉節(jié)約的論述也很多。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勤儉辦社》一文的按語中說:“中國是一個大國,但是現(xiàn)在還很窮,要使中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時間。幾十年以后也需要執(zhí)行勤儉的原則,但是特別要提倡勤儉,特別要注意節(jié)約的,是在目前這幾十年內,是在目前這幾個五年計劃的時期內?!盵8]“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繼續(xù)強調:“要切實改進工作作風,牢固樹立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盵9]
紅色文學中對于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有著非常突出的反映。1960年金波、劉兆江創(chuàng)作了一首流傳極廣的歌曲《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歌詞是:“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不管是一寸鋼哎嗨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我們要勤動手哎嗨勤動腦,多發(fā)明多創(chuàng)造,增產節(jié)約做得好。咱們奮發(fā)圖強爭上游,幸福大廈雙手來創(chuàng)造!”柳青的《創(chuàng)業(yè)史》中,梁生寶買稻種的情節(jié)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為了解決互助組農民吃飯的問題,實行稻麥兩熟來實現(xiàn)增產,親自上郭縣去買“百日黃”稻種。農民把他們口袋里的每一分錢都掏了出來。梁生寶更是傾其所有。在車站上他沒有去吃飯,吃他媽給他做的饃。在那樣寒冷的天氣里,為了吃下已經變得堅硬的冷饃,梁生寶咬牙挑了一張再帶下去就可能碎掉的五分票,買了一碗熱面湯,就著面湯把冷饃咽了下去。盡管有人在一邊譏笑他那樣吝嗇手中的錢,譏笑他用布和紙一層層包裹著那些七拼八湊收集攏來的零錢的帶錢方式,他都毫不介意。他心中想的就是要盡量節(jié)省每一分錢,盡可能多帶一分錢的稻種回下堡村。在車站他想的是下堡村的農民們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來用的珍惜之情,想到的是許多農民想買百日黃稻種,卻連一分錢也拿不出來的窘境。梁生寶就寧愿在寒風冷雨的天氣里,就著小街的房檐下站上一晚,也不進哪怕只花兩毛錢就可以住上一晚的最便宜的旅社。他要用這節(jié)省下來的兩毛錢為農民多買一點稻種。他買好稻種一下火車,遇到了郭世富的三弟郭世華趕的膠輪大車。梁生寶把稻種放到膠輪大車上托運,郭世華卻不許梁生寶坐車,如果要坐車除了稻種運費,還得另外再出乘車費。梁生寶已經沒錢坐車,他也舍不得今后再補交乘車費,他跟在馬車后面奔跑著追趕,就這樣一直跑回了下堡村。這種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感動??!
周立波的《山那面人家》中寫了一對農村青年男女的結婚典禮。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間是1957年。作品一是寫出了當時的男女青年破舊立新的時代新風尚;另一方面也充分地反映了勤儉節(jié)約的辦事精神。婚禮中鄉(xiāng)長、社長都來參加了農民鄒麥秋和卜翠蓮的這場婚禮。社長來參加婚禮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因為鄒麥秋是農業(yè)社的保管員——他的得力助手,應當來道賀;二是來幫幫忙;還有一個不便說明的原因是他支給了鄒麥秋五塊錢來辦這場婚禮,社長事先就提醒過鄒麥秋,“叫他們連茶飯,帶紅紙、紅燭,帶一切花銷,就用這一些,免得變成超支戶”。社長也是來“監(jiān)督他們的開銷的”。盡管那時的物價便宜,但區(qū)區(qū)五元錢,也只是當時一般普通干部一個月工資的幾分之一而已。辦一場婚禮勤儉到如此地步,現(xiàn)在的青年無論如何都是不能想象的。我們從鄒麥秋和卜翠蓮新房里的陳設中可以看到一切家具和床上用品,基本都是家中原有的舊物。作品中寫道:“我們過細端詳房間……床是舊床,帳子也不新;一個繡花的紅緞子帳蔭子也半新不舊。全部鋪蓋,只有兩只枕頭是新的。窗前一張舊的紅漆書桌,擺了一對插蠟燭的錫燭臺,還有面長方小鏡子。此外是貼了紅紙剪的‘’字的瓷壺和瓷碗。”這場婚禮是如此的簡樸而熱鬧,喜慶的氣氛主要是由一些紅色物品和鄉(xiāng)鄰們的歡聲笑語形成的。和平年代中的人們,男婚女嫁怎么樣也是一件終身大事,但在那個艱苦奮斗的時代,青年們在黨的教育下,誰都不去從物資上要求婚嫁禮儀的排場和闊氣,他們以節(jié)約為尚,勤儉為榮。作品中的描寫沒有半點夸張,都是當時真實歷史的寫照,今天七十五歲以上的老同志對這種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場景,應當還有著深刻的記憶。這種崇尚勤儉節(jié)約的辦事原則和精神,在當時中國城鄉(xiāng)的社會生活中是蔚然成風的。
勤儉節(jié)約與反對鋪張浪費是緊密聯(lián)系的,是辦事原則方針的一體兩面。毛澤東同志早在新中國建立之前,就多次強調要珍惜人力物力,反對鋪張浪費。1934年在中央蘇區(qū)他就指出:“應該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員明白,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盵10]1945年他又在《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中指出:“任何地方必須十分愛惜人力物力,決不可只顧一時,濫用浪費?!盵11]紅色文學中突出地表現(xiàn)了反對鋪張浪費,十分珍惜勞動成果的這種時代精神。
紅色文學中述說了許多這樣的動人故事,如雷鋒的故事,老孟泰的故事,《創(chuàng)業(yè)》中周挺杉收集點滴柴油的故事,還有20世紀70年代湖南花鼓戲中《送貨路上》的故事。這些故事中都鮮明地突出了反對浪費,珍惜勞動成果,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思想。
雷鋒高小畢業(yè)后,鄉(xiāng)政府推薦他到望城縣委當了通訊員。有一次,他跟縣委書記一起去開會,在途中,雷鋒看見路上有顆螺絲釘,他一腳把螺絲釘踢到路邊就往前走了??h委書記卻把這顆螺絲釘撿起來,裝進了衣袋。雷鋒當時心里還覺得奇怪:縣委書記撿這個螺絲釘做什么?過了幾天,雷鋒要到一個工廠去送信,縣委書記掏出螺絲釘交他帶到工廠去,說:“小雷,咱們國家底子薄,要搞建設,就得艱苦奮斗,一顆螺絲釘,別看東西小,缺了它也不行。滴水積成河,粒米堆成籮呀!”雷鋒瞪大眼睛望著縣委書記。于是這顆小小的螺絲釘,在雷鋒心中留下了十分難忘的記憶。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雷鋒漸漸養(yǎng)成了不浪費一切有用的東西的習慣,只要能用就盡量利用它們。正因為這樣,才有了雷鋒后來腳上穿著補了又補的襪子,一瓶汽水也舍不得喝,而憑著每月幾塊錢的津貼,卻節(jié)省出兩百多塊錢支援受災的人民公社的感人事跡。
于敏寫的《老孟泰的故事》中,更加生動典型地表現(xiàn)了老孟泰修舊利廢,不浪費一切有用的東西的精神。老孟泰是鞍山鋼鐵廠一位工人。翻身解放的國家主人公感,使他無比自豪和熱愛新中國。面對新中國一窮二白的艱難現(xiàn)實,老孟泰深感自己作為國家主人,建設祖國,迅速恢復鋼鐵工業(yè)生產責任的重大。他當時擔任鞍鋼煉鐵廠配管組組長,修理高爐所需要的各種配件、材料都要由配管組來負責供給。但是這些配件和材料在當時卻有錢也極難購買到,何況還沒錢。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孟泰決心自力更生,修舊利廢來解決高爐修復中的“無米之炊”。老孟泰為了尋找高爐修理的零配件,沒日沒夜地把日偽時期遺留下來的幾個廢鐵堆,一堆一堆逐個翻遍了。他從這些廢鐵堆中找到了各種可用和修理可用的管件4 000多件,并用玻璃粉除垢,然后修復成能用的管件,建成了當時著名的“孟泰倉庫”。老孟泰這種不浪費任何可用之材,修舊利廢,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受到了鞍山市委和鞍山鋼鐵公司的高度重視,并以他為榜樣,發(fā)起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獻器材運動。在修復煉鐵廠的2號高爐中,所用的管件大部分取之“孟泰倉庫”。1949年6月27日,修復后的2號高爐生產出了第一爐鐵水。老孟泰的功績也受到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肯定,他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全國著名的勞動模范,成為了20世紀50-60年代譽滿全國的鋼鐵戰(zhàn)線的英雄。
紅色電影《創(chuàng)業(yè)》中有一個珍惜物力的感人細節(jié)。周挺杉井隊的一個女工在手弄臟后,用一個小糖瓷缸里的柴油沖了一下手。這剛好被周挺杉看到了。他急忙跑過去制止,并且用抹布把灑落在井臺上的柴油蘸起來,再擰到糖瓷缸里。原來這些柴油都是周挺杉把灑落在機器上的每滴油,將用過的油桶中殘留的每滴油,一點一滴地收集起來的。經過這樣長年累月地收集,到 20世紀 60年代初外國不按合同供給中國柴油的極其困難的時候,他已經收集到了一噸多柴油。在“無名地”鉆探的關鍵時刻,這些柴油派上了大用途。
1970年代的湖南花鼓戲《送貨路上》寫的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已經有了一些好轉的時代的故事。農民何大媽在豐收之后,為了準備替兒子何冬生辦喜事,置辦結婚用品。何大媽在去供銷社的路上先后遇到了送貨員小蘭和還沒過門,也從未謀面的媳婦方秀春。何大媽當時已經從小蘭手里買了一些用品。這些結婚用品現(xiàn)在來看當然是太少太少,微不足道的;但當時的人們卻還認為有點多。所以方秀春想讓大媽退掉一些貨,把節(jié)省下來的錢存入信用社支援國家建設。為了做通何大媽的思想工作,方秀春先以黨提出的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來教育何大媽:“黨報提倡新風尚,革命傳統(tǒng)要發(fā)揚,艱苦奮斗是本色,喜事新辦莫鋪張?!比缓笥诌M一步來了個“三勸大媽”。劇中的唱詞這樣寫道:“一勸大媽你莫講闊氣,擺酒請客是舊風習。旱年豐收不容易,勞動果實要珍惜呀,要珍惜……”當何大媽思想有了些轉變,但還有點怕失面子時,方秀春又鼓勵她:“錯誤議論要反對,理直氣壯破舊習,……破舊立新要當個老積極”,最后做通了何大媽的思想工作。盡管這個戲也受到了當時政治中“左”的因素的影響,稍有點過;但是反對鋪張浪費,提倡勤儉節(jié)約,支援國家建設的思想主題卻是具有正能量的、積極的。
對比當今的男女婚嫁,最少也得花費十幾萬、幾十萬元,而且這是最普通的。更不要說一些富豪之家的婚事常常耗資數(shù)百萬,甚至上千萬元之巨。有不少貧寒之家為辦一樁婚事,耗盡家中兩代、甚至三代人的積蓄。還有一些家庭只能舉債辦婚事,結婚以后青年男女及其家長的壓力重重。這兩種世風的對比,反差確實是有天淵之別的。而另一方面,不少人都抱怨現(xiàn)在社會上的禮帖太多,疲于應付。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對國家公職人員家庭婚、喪大事操辦的“限宴令”的嚴格實行,對于這種社會不良世風的矯正,既是有力的,也是非常及時的。這種矯正,對于防止利用公款、公車消費,抑制權力腐敗,純美社會風俗,都是非常必要而且成效顯著的,贏得了人民的真心擁護。清代人魏源說過:“儉,美德也;禁奢崇儉,美政也?!盵12]這種措施正是古人理想中的美政之舉。
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法寶。盡管我國的總面積和總資源稱得上地大物博,但由于我國的人口眾多,因此人均資源的占有量是很少的國家之一。我的土地資源為世界人均第67位,礦產資源為世界人均第80位,森林資源為世界人均資源的八分之一,淡水資源為世界人均第88位。這些重要的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都是十分少的。這正如溫家寶說的那樣,中國任何一件小事乘以十三億都是大事,任何一個大數(shù)除以十三億都是小數(shù)。我國不僅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很少,而且其中還有不少資源是較長時期內都不可再生的,這對于我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嚴重的不利因素。這就要求我們?yōu)樽訉O后代著想,必須高度重視資源節(jié)約,必須長期堅持勤儉建國,反對浪費的原則方針。我們應當時刻牢記毛澤東說的: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人們對于貪污、腐敗是犯罪的認識是清楚的;但是對于浪費也是犯罪的認識卻并不深刻。我們認為浪費既是對國家和人民現(xiàn)在的犯罪,更是對未來子孫后代的犯罪。勤儉節(jié)約,反對浪費,對于我們這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很少的大國永遠必要,永不過時。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大”之后,同樣諄諄告誠全黨和全國人民: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yè),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大力宣傳節(jié)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梢娢覀凕h的幾代領袖人物對于勤儉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辦事原則一直是十分強調,始終堅持的。黨領導人民以這種精神譜寫出了祖國建設的光榮歷史,也定將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續(xù)寫出更加輝煌的未來!
[1]毛澤東.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M]// 毛澤東選集: 第 4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1438-1439.
[2]周恩來. 周恩來選集: 下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427.
[3]毛澤東. 黨內通信[M]// 毛澤東著作選讀: 下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811.
[4]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 第 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290.
[5]管子啟示錄[M]. 墨櫻, 譯注. 北京: 京華出版社, 2009: 94.
[6]張覺. 荀子校注[M]. 長沙: 岳麓書社, 2006: 330.
[7]沈明華. 分類經典名人名言[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76.
[8]毛澤東. 勤儉辦社·按語[M]//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上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16.
[9]習近平.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10]毛澤東. 我們的經濟政策[M]// 毛澤東選集: 第 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34.
[11]毛澤東. 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M]// 毛澤東選集: 第 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019.
[12]魏源. 魏源集: 上冊[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6: 73.
Inspiring Writing of Red Literature to Hard Work and Struggle
LIU Zhongxu
(College of Humanities,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The Red Literature writings decribed the Chinese people’s time-spirit of the hard –working and practice economy and anti-squander money in their socislist construction in the time of 1950’ and 1960’ of the 20thcentury. The Red Literature portrayed those heronic actions and their deeds and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hey built their socialist onstruction for their own country. That is of an immort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red literature; spirit of hard-stuggle; movable wrinting
I 206.7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7.04.006
2096-059X(2017)04–0038–06
2017-05-22
劉中頊(1954-),男,湖南益陽人,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責任編校:彭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