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方
從傳統(tǒng)的報紙,到現(xiàn)在多種多樣的電子信息媒介傳播方式,新聞事業(yè)達到了一個大爆炸的時代。如今我們只需要點開一個網(wǎng)站鏈接,就可以馬上知道從國內到國外紛繁多樣的新聞事件。新聞事件的傳播受經濟、政治、文化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很容易使得其在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倫理失范等等現(xiàn)象,最終將會對整個社會的風氣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帶來負面影響。對新聞事件中的倫理與法規(guī)問題進行探討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未來加強我國新聞倫理學科理論等建設將會帶來深遠影響。
新聞,即是對客觀事實進行報道和傳播的過程。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包括了消息、通訊、特寫等等常用的文本形式,狹義的新聞指的是對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1]。雖然新聞的基本特征包括了客觀性、時效性和有價值性,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很多新聞大都是報道者對客觀事件進行主觀反映之后形成的信息。
“倫理”一詞,原本指的是在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等多種關系和行為的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2]。新聞倫理,最早于美國為人們所提出和接受,之后慢慢地在全世界各地所傳播開來。它指的是對新聞事業(yè)整體、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和新聞報道活動中的價值選擇、道德表現(xiàn)以及履行的相應職責的倫理規(guī)范的綜合。我國對新聞倫理學的定義為,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新聞倫理學。在新聞倫理學中,新聞媒體以及相關工作者在具體工作中會逐漸形成一系列關于是非、善惡判斷的行為準則,且對于同一個國家的新聞媒體以及相關工作者來說都是一視同仁的。新聞倫理講究真實、人道、客觀、適度等原則,這是確保新聞報道倫理不失范的基本法則。
1.公信力缺失
社會經濟的快速和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攀升,時刻考驗著新聞媒體在報道中的公信力[3]。新聞事件在報道中缺乏公信力的常見表現(xiàn)有:①為博眼球,新聞本身不實,國內每年爆出的虛假新聞常常令人最后難以置信,究其原因,與市場經濟的強大競爭力離不開關系,容易使得媒體們絞盡腦汁制造有吸引力的新聞事件。比如早些年的“紙餡包子”新聞,講述了如何通過將紙箱浸泡后加入肉餡制成包子這一過程,最一開始只是讓少數(shù)地區(qū)的市民們對包子的食用安全存在恐慌心理,最后更是為海外的媒體所報道和評論。類似此種捏造不實的新聞,往往最后會給社會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還比如2013年的“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新聞,其抓住的就是當時社會比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從而使得其順利成為當時微博訪問量第一的事件。而事實卻是老大媽確實是為老外撞倒的,真相被一名男子用手機錄了下來。老大媽雖然最后被還回了清白,但不得不說該新聞一經傳播后對其生活和名譽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②有償新聞,即通過金錢或者其他事物作為中介來買賣新聞的一種現(xiàn)象[4]。有償新聞事件,在整個新聞倫理缺失中占據(jù)了非常大的比重,常見的有收取費用用作封口費、出售刊播版面以及轉讓報號等等現(xiàn)象。拿前些年山西霍寶煤礦發(fā)生的礦難事故來說,事實是有一名工人在礦難中死亡,但是礦方卻沒有向有關部門上報,而是給了多家媒體封口費,導致消息被封鎖了幾天。雖然最終真相被曝光了,但是給整個新聞行業(yè)的公信力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2.低俗化
新聞低俗化,即通過報道一些內容低俗的事件來達到刺激群眾反應的過程。19世紀末美國著名的報業(yè)大亨威廉?赫斯特與約瑟夫?普利策展開的市場競爭就展現(xiàn)了一段低俗化的新聞故事,大量的被夸大不實的黃色新聞在當時令人們觸目驚心,成為企業(yè)家們賺取盈利的低俗手段。雖然我國在這一方面已經展開了一系列的規(guī)范措施,但是還是難免會有一些報刊將明星緋聞或者個人隱私進行曝光來吸引眼球的,更有甚者部分色情網(wǎng)站大肆地渲染色情暴力,使新聞缺少了該有的嚴肅性[5]。
3.缺乏人文關懷
新聞媒體在對一件事情進行報道時,稍有不注意就會造成缺乏人文關懷,即對人性的不夠尊重。比如對個人隱私的宣揚,比較常見的是媒體對許多明星人物家庭住址、財產狀況甚至是私人信件等等的曝光,這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法律權利。比較轟動一時的事件就是當年戴安娜為擺脫其與男友被跟蹤最終發(fā)生車禍至死這一事件。
對一件新聞事件在報道上缺乏該有的倫理,不僅會對媒體工作者的權威帶來挑戰(zhàn),更加會對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困擾。究其原因,新聞事件中倫理和法規(guī)的缺失一方面與消極的社會倫理環(huán)境有關,常常使得新聞媒體工作者時刻處于被道德考驗之中;另一方面又與少數(shù)新聞工作者自身職業(yè)道德素質低下脫不開關系,在工作中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該有的人文關懷。此外,新聞事件中倫理和法規(guī)的缺失還與新聞媒體道德法制意識沒有得到相應程度的重視有很大的關系。但不論怎樣,未來我們都應當要為著一個充滿公正、人文關懷的新聞環(huán)境而不懈努力。
首先,政府發(fā)揮自身監(jiān)督指導的作用,在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之下,為人們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誠信體系,促使新聞以及相關行業(yè)人士能夠在一個陽光、公正的環(huán)境下工作;其次,媒體自身要努力爭做示范者,在發(fā)展中不斷提高自我監(jiān)督意識,將自身的公信力提高起來,扎扎實實的將自身影響力建立起來,從而影響更多同仁們。
新聞工作者道德法律意識的匱乏,是工作中不能很好的貫徹新聞倫理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增強新聞工作者的道德法律意識,政府相關部門要督促新聞工作者定期參加道德法律知識的學習與考核,新聞工作者自身在工作之余也應當不斷在學習中提升道德的修養(yǎng)和自律精神。
完善新聞法律法規(guī)制度,可以積極地推進新聞法律的頒布,使新聞工作者能夠有法可依,以防止新聞工作發(fā)生道德失衡現(xiàn)象,也可以通過建立適當?shù)募顧C制,在合理的獎懲制度下,對符合規(guī)范的楷模進行嘉獎,對不符合規(guī)范的單位進行處罰,以此激勵更多新聞工作者以身作則。
綜上所述,本文以一系列中外新聞事件展開了對新聞事件倫理和法規(guī)缺失現(xiàn)象的論述,并總結出了其發(fā)生的原因,最后還對應的給出了幾點關于如何積極應對新聞倫理和法規(guī)缺失的對策,希望能幫助到更多讀者朋友們。
[1]宋鵬.結合中外新聞事件談新聞倫理與法規(guī)[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03.
[2]王玲玲.從建構主義視角看新聞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的案例教學[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5,09.
[3]陳力丹,陳輝.2016年中國的新聞學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7,01.
[4]甘紹平.道德沖突與倫理應用哲學研究[J].2012(06).
[5]展江,彭桂兵.媒體道德與倫理案例教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