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侯外廬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的中國思想史研究

2017-03-28 11:34白光霽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社會史思想史馬克思主義

白光霽

(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陜西渭南 714099)

■歷史民族研究

試論侯外廬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的中國思想史研究

白光霽

(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陜西渭南 714099)

侯外廬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之上,緊扣時代脈搏,繼承中國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中西文化進行深入比較,探討其異同。他冷靜地鉆研、不懈地思索,遵循嚴格的研究規(guī)范,提出了許多深刻的問題,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創(chuàng)立了一個史學學派,成為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典范。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國思想史;侯外廬

思想史研究有寬廣的視野,它綜合了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社會思想,縱論經濟與社會、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的諸多方面,內容錯綜復雜。它試圖解釋人類思想形成和變化的所以然,不是思想史料的剪輯或某種簡易的還原,而是具有思想性的歷史與具有歷史性的思想的交流互動,并要求在這種互動中不斷深化,由此描繪出人類思想意識起伏跌宕的壯美畫卷。侯外廬先生(1903-1987年),山西平遙人,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史學家、中國思想史家。他的中國思想史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重視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強調社會史與思想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一、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研究遵循的科學規(guī)范

侯外廬的中國思想史研究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對先秦社會與思想的探索為開端,其研究思路受到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深刻影響,力求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解釋中國的社會史與思想史,他回憶說:“早在一九三二年,我在北平任教時,讀到郭沫若的著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十分欽佩他為中國史學做了劃時代的貢獻。同時,我由于手頭正在進行的《資本論》翻譯,聯(lián)系到中國古史,產生了一種愿望。想要研究和解釋中國歷史各經濟發(fā)展階段與政治思想、學術思想的關系……一九三五年夏天,斷絕了與外界的往來……翻譯的同時,投入了更多的力量,致力于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解釋中國的社會史與思想史”[1]66-67。在這段時期,侯外廬對《資本論》的翻譯與對中國古史的研究是齊頭并進的,二者相互啟發(fā),拓展和加深了其學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他做了大量讀書筆記,創(chuàng)作了一批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分析中國歷史與現(xiàn)實的作品,如:《中國古代社會與老子》、《經濟思想史》、《社會史導論》等。從寫作第一篇史學論文《中國古代社會與老子》開始,侯外廬對自己的研究思路就有相當?shù)淖杂X,他評價這篇文章時說道:“我的這第一本史學著作的格局和研究方法,雖無甚明確的意識,卻相當?shù)湫偷乇憩F(xiàn)了我早年的追求,即要在史學領域中挑起一副由社會史和思想史各占一頭的擔子,為此,我的確跋涉奔走了半個多世紀”[1]264-265。

在其后的學術研究中,侯外廬不斷探索和完善社會史與思想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1942年年底,侯外廬完成了《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的撰著,從源頭開始研討中國思想史,他說:“這部書,只是中國思想史的先秦部分,即奴隸社會部分,距離走完思想史的全程,路途還遠。但是從三十年代初講授中國思想史的古代編大綱到形成《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是我撰著生活一個新階段的重要的開端。因為這是完成《中國思想通史》的第一步,而這第一步是走完全程的發(fā)軔”[1]265。

1947年,侯外廬將他1940年至1945年間所寫的關于中國古代社會史的論文結集為《中國古代社會史》出版(1954年出版時改名為《中國古代社會史論》),這部書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古代史料結合在一起,分析中國古代社會的起源和發(fā)展,是當時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中國問題最有代表性的理論著作之一。侯外廬在思想史與社會史著作中所說的“古代”一詞是有明確涵義的:“‘古代’這一名詞,從歷史科學的嚴格意義講來,僅指特定的階段,即文明確立和國家成立以后的奴隸制社會,不是指常識上一般所說的古時的意思”[2]3。侯外廬的中國古史研究就是對這一時段的系統(tǒng)探索,他經過研究斷定:“中國奴隸社會開始于殷末周初,經過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之際終結”[3]4。以這種社會史認識為根據(jù),他將中國古代思想劃分為三個階段,“由殷、周之際古代思想的起源,經過西周‘學在官府’之學,以至東遷前后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第一階段;由東遷以后的思想以至搢紳先生的儒學,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第二階段;由孔、墨顯學對儒學的批判,經過百家爭鳴之學,以至周、秦之際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第三階段”[2]18-19。

《中國古代社會史》與《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為姊妹作,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研究思路:即社會史與思想史相互一貫、互為補充,在整體上遵守科學的方法和理論說明,以此為基點,探討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只有這樣,才能為建立科學的中國歷史學做出貢獻。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侯外廬已經自覺地從社會史與思想史相結合的角度開始對中國歷史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探索。他之所以把研究的起點放在中國古代,是因為:“就整個社會史而言,我認為漢以后至近代的社會頗易辨析,不少學者間已有定論,而難度最大的是古代至秦漢的社會史”[1]248。他力圖把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關于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對中國古史的考證和解釋統(tǒng)一起來,深入探尋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特點,以此為切入點探研中國思想史。侯外廬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始終遵循嚴格的科學規(guī)范,早在寫作《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的時候,他就明確指出,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首先應該對相關文獻進行嚴格的考辨;其次應該實事求是地究明古人用語的實在所指,而最根本的則在于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對歷史做出科學的解釋和論斷。在《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序言中,他提出了以科學態(tài)度在學術史研究工作中探尋真理必須遵循的一系列規(guī)范,并將其歸納為五點:“一、社會歷史階段的演進,與思想史階段的演進,存在著什么關系。二、思想史、哲學史出現(xiàn)的范疇、概念,同它所代表的具體思想,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有怎樣的先后不同。范疇,往往掩蓋著思想實質,如何分清主觀思想與客觀范疇之間的區(qū)別。三、人類思想的發(fā)展與某一時代個別思想學說的形成,其間有什么關系。四、學派之間的相互批判與吸收,如何分析究明其條理。五、世界觀與方法論相關聯(lián),但是有時也會出現(xiàn)矛盾,如何明確其間的主導與從屬的關系”[1]267。這也成為后來《中國思想通史》各卷共同遵循的科學規(guī)范。雖然侯外廬在這里沒有明確界定“科學”一詞的意義,但我們可以從他刻苦研習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主張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探討問題的學術研究特點推知,這里的“科學”一詞是從德語意義上來說的,“在歐洲大陸的語言里,Wissenschaft(德文)、science(法文)、scienza(意大利文)ciencia(西班牙文)、glayk(俄文)都是指對任何一種知識領域(包括人文學科在內)的一種為學者群所接受的調研方法在指導著的有系統(tǒng)的研究路數(shù)”[4]20。這也就是說,“科學”是一種努力,它經由一定的方法將紛然雜陳的材料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在邏輯上前后融貫的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單獨的經驗必須與理論構造相應才能得到恰當?shù)慕忉?。侯外廬所說的“科學”是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Geschichtswissenschaft),亦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研究和解釋中國的歷史現(xiàn)象,具體而言就是:“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它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和方法,說明歷史上不同社會經濟形態(tài)發(fā)生、發(fā)展和衰落的過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以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辯證關系”[5]8-9。侯外廬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自覺運用上述基本原則和方法對中國古代社會和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證,由此形成具有相當深度和廣度的理論框架,從理論的高度豐富了人們對歷史的理解,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這種對中國歷史進行解釋的認知模式吸引了一批擁護者,并逐漸形成一個社會史與思想史研究的共同體(《中國思想通史》各卷的編撰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集體研究的特點)。由經典著作反映出來的科學成就把一批堅定的擁護者吸引過來,同時這種成就又足以毫無限制地為一批重新組合起來的科學工作者留下各種有待解決的問題。具有這兩個特征就可以稱之為范式(Paradigm)[6]9。從這種意義來看,侯外廬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研究中國思想史的范式,它包含一種世界觀和信念,激發(fā)人們對中國歷史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提出和解決一系列問題,為中國思想史確定了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希望的研究方向。

二、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從整體上來看,近代以來,中國史學發(fā)生了三次跨越,即從救亡圖強的史學思潮到進化論影響下的新史學再到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的史學[7] 311-318。1924年李大釗《史學要論》出版,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開辟了道路。李大釗把歷史理論視為歷史科學的基本立足點,他說:“今日的歷史學,即是歷史科學,亦可稱為歷史理論。史學的主要目的,本在專取歷史的事實而整理之,記述之;嗣又更進一步,而為一般關于史的事實之理論的研究,于已有的記述歷史以外,建立歷史的一般理論。嚴正一點說,就是建立歷史科學”[8]14。這就是說,單純地對史料的整理和確認不是歷史學,歷史學還需更進一步對史料進行系統(tǒng)的解釋,發(fā)現(xiàn)和總結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因此,歷史學不僅僅只有探幽訪古的價值,它是反思性的,而且其中貫穿著具有人文價值的理想和精神。侯外廬早年與李大釗認識,并在其影響下走上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他對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基本看法與李大釗是一脈相承的。在思想史研究中,侯外廬認為,要對歷史有深刻的理解,就必須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理論和方法,他評價三十年代的社會史論戰(zhàn)時說道:“缺乏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修養(yǎng)而高談線裝書里的社會性質,是跳不出梁啟超、胡適‘整理國故’的圈套的。而要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就應當先把外文基礎打好,從經典著作的原著中掌握觀察問題的理論和方法”[1]225。侯外廬的研究思路非常明顯,那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探索社會史和思想史,“把思想家及其思想放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進行分析研究,把思想家及其思想看成生根于社會土壤之中的有血有肉的東西,人是社會的人,思想是社會的思想,而不做孤立的抽象的考察”[1]327。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此做進一步的認識:

第一,侯外廬始終認為歷史學是一門科學,而科學研究“對思想史的要求則在乎對于前人的思想學說,區(qū)別精華與糟粕,按其實際作出歷史的評價。研究歷史,貴在能解決疑難,抉露本質,這不同于攝影師的照像術,攝影惟肖是求,研究歷史則要求透過現(xiàn)象,找尋本質,淘汰雜偽,探得驪珠,使歷史真相呈露出來,使歷史規(guī)律性躍然在眼。這與調和汗漫的研究態(tài)度相反,既不能依違于彼此之間,亦不能局促于一曲之內”[1]292。中國思想史是嚴肅的科學研究,是對中華民族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進行理性的總結,它要求研究者有寬廣的視野和充足的理論儲備,從這個角度來說,思想史具有跨學科的性質。因為思想史綜合了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社會思想,縱論經濟與社會、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的諸多方面,內容錯綜復雜。它試圖解釋人類思想形成和變化的所以然,取向又極為深刻。它不是思想史料的剪輯或某種簡易的還原,而是具有思想性的歷史與具有歷史性的思想的交流互動,并要求在這種互動中不斷深化,由此描繪出人類思想意識起伏跌宕的壯美畫卷。深刻的思想史研究必須廣收博采,吸收眾家之長,加以理論的提升,形成理性的認識。20世紀以來,哲學、邏輯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發(fā)達,為人們進一步探索人類思想觀念的世界提供了門徑。思想史的深入發(fā)展需要將這些學科進行有效的整合,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思想史上的難題,有所創(chuàng)新,真正做到不依違于彼此之間,亦不局促于一曲之內。

第二,侯外廬在中國思想史研究的過程中,以分析歷史上出現(xiàn)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和生產方式為核心,這就必須承認經濟發(fā)展對思想有最終的支配力量,同時又看到思想觀念的相對獨立性和繼承性,“經濟發(fā)展雖然對思想史的各個領域起著最終的支配作用,但是,由于思想意識的生產又屬于社會分工的特殊部門,因而思想本身有其相對的獨立性”[5]12。由于看到了經濟和思想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侯外廬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中提出了“橫通”與“縱通”,橫向擴展為探討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揭示思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縱向擴展為探討新舊歷史時期社會的變革,揭示社會變化的規(guī)律與思想觀念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縱橫交織,形成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歷史認識網(wǎng)絡,在這種基礎上才能對歷史上出現(xiàn)的思想觀念進行恰當?shù)脑u價。

侯外廬這一研究思路的直接來源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這就是說,我們大家首先是把重點放在從基本經濟事實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觀念以及以這些觀念為中介的行動,而且必須這樣做”[9]726。在中國,首先明確地闡述這一觀點的是李大釗,他說:“他(馬克思)認橫著去看人類,便是社會;縱著去看人類,便是歷史。歷史就是社會的變動。以經濟為中心縱著考察社會變革的,為歷史學;對于歷史學,橫著考察社會的,推馬克思的意思,那便是經濟學,同時亦是社會學……歷史既是整個的人類生活,既是整個的社會的變革;那么凡是社會生活所表現(xiàn)的各體相,均為歷史的內容所涵括。因為文化是一個整個的,不容片片段段的割裂。文化生活的各體態(tài),各方面,都有相互結附的關系;不得一部分一部分的割裂著看,亦不得以一部分的生活為歷史的全體”[8]5-6。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我們提供了對人類生活進行全面考察的理論支持,這成為侯外廬社會史與思想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的依據(jù)。李大釗從理論上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侯外廬則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將其付諸實踐,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它們主要是:按照中國社會史的發(fā)展階段,論述各社會階段的思想發(fā)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理論武器,分析中國的古代社會;用馬克思主義關于“土地私有權的缺乏”“可以作為了解‘全東方’世界的關鍵”這一理論武器,分析中國自秦漢以來社會經濟基礎;區(qū)別地主階級的不同階層;發(fā)掘一些不被一般思想史、哲學史著作所論述的思想家,開拓中國思想史的研究領域;強調以法典作為論證歷史分期的標志,等等。這些艱苦的學術研究工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經的階段。正如恩格斯所說:“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例上發(fā)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多年冷靜鉆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里只說空話是無濟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9]32。

第三,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中,侯外廬運用中西文化比較的方法提出并解釋問題,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探尋中國歷史的特點,以及思想觀念中蘊含著的思維方式。對中國古代社會及其思想進行深入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是郭沫若于1930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和作于1935年的《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他的研究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出發(fā),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和批判中國古代的社會機構和意識形態(tài)。侯外廬的中國思想史研究深受王國維、郭沫若的影響,但他著重從研究社會的一般構成即社會經濟形態(tài)出發(fā),探索中國古代社會和思想的特點,對社會與思想的關系進行了具體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研究,提出了很多新問題,走出了獨具特色的學術研究之路。在進入中國思想史研究領域之初,侯外廬就注意到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具體路徑問題,認為:中國古代社會(即奴隸制社會)走的是“亞細亞的古代”的改良路徑,和“古典的古代”的革命路徑是同一個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兩種不同路徑。亞細亞生產方式表現(xiàn)為,在從氏族社會走向文明社會的過程中保留了舊有氏族組織的殘余,氏族血緣對生產關系、政權組織和社會意識發(fā)生著嚴重的影響,由此造成中國古代社會及其思想觀念的一系列基本特點。侯外廬對中國古代社會和思想的研究正是循著氏族貴族統(tǒng)治的形成、發(fā)展和衰落這一線索進行的。

這一重要問題就是從中西比較的角度提出的。在《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以及后來的《中國思想通史》中,中西比較的方法和思路都貫穿始終。而進行比較的根本目的則在于從更深更廣的層次上發(fā)掘中國思想史的特點,“所謂‘民族化’,就是要把中國豐富的歷史資料,和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做統(tǒng)一的研究,從中總結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歷史特點。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研究中華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金鑰匙,應該拿它去打開古老中國的歷史寶庫”[5]18。此處所說的“民族化”也就是中國文化的內在特點,它只有在中西文化比較的框架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討論。這不是說只要開列一份中西文化異同的清單就可以了,而是說要通過有效的比較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以便追蹤思想觀念的來龍去脈。中西文化的比較是一種開放性的研究視野,它不簡單評判某種文化的是非對錯,而是通過比較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深刻問題,引導人們對自身所處的文化傳統(tǒng)進行批判性反思。

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重視發(fā)掘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強調將事件放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內加以考察,質而言之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此原理指導之下的中西文化比較需要對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進行深入的體系性的觀察,只有如此才能在不同文化傳統(tǒng)之間進行對話,并取得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其實,從整體上看,中國第一代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都從不同的角度和切入點進行著中西文化的比較,也只有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他們的學術活動與歷史傳統(tǒng)和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復雜關系。正如劉大年所說:“他們講的是中國歷史,他們所要處理的是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要全面了解最早一代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我以為最好跨進到中西文化及其關系的層面上來給予評價”[10]26。深入探索這個問題對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三、結語

侯外廬從其學術生涯的開端就明確地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研究中國思想史,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探索中國思想史的典型范式。概括而言,侯外廬認為歷史學是一門科學,中國思想史研究是對中華民族的精神遺產進行總結,是一種具有綜合性、整體性的研究,它要求研究者具有跨學科的眼光和開放的胸襟。而所謂對歷史綜合的整體的研究是以歷史上出現(xiàn)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和生產方式為核心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立足點。同時,侯外廬對中國思想史的研究自始至終都運用中西文化比較的方法提出和解釋問題,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探尋思想觀念中蘊含著的思維方式,揭示中國歷史的特點。所有這些使侯外廬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方向,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既有開放性又有民族性。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學術成果,如:《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封建社會史論》、《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史》、《中國思想通史》、《宋明理學史》等著作都有著鮮明的特色,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

[1] 侯外廬.韌的追求[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

[2]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 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 伊格爾斯.20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后現(xiàn)代的挑戰(zhàn)[M].何兆武,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5]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史研究室.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 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 瞿林東.20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分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8] 李守常.史學要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史研究室,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紀念侯外廬文集[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學術編輯 黃彥震]

[責任編輯 熊 偉]

On the Features of Hou Wailu's Research on Chinese Ideological History

BAIGuang-ji

(SchoolofHumanities,WeinanNormalUniversity,Weinan714009,China)

Hou Wailu’s research on Chinese ideological history is based on the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it combines the fine virt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d approaches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eeply and profoundly. Through constant thinking and rigorous study,Hou Wailu proposes lots of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 and starts a new school of the study on history,and becomes an example for researches on Chinese ideological history.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Chinese ideological history;Hou Wailu

2016-06-15;

2016-11-06

白光霽,女,陜西西安人,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思想文化史。

K092

A

2095-770X(2017)03-0056-05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3.013

猜你喜歡
社會史思想史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展現(xiàn)社會史研究的視角與方法——評《宋代社會史論集》
為什么弱者難以接近正義——一個思想史的考察
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中共黨史研究的再思考
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研究內容及關涉問題
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之我見
費孝通學術思想史識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