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校園欺凌惡性事件頻發(fā),引發(fā)了社會廣泛關注。為此,教育部專門發(fā)布相關指導文件,各級各類學校也大力改進學校治理,全力防范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但是,校園欺凌現(xiàn)象并不是簡單的學校治理或者學校德育不力的原因,還可能有著教育法律理念方面的原因。
校園欺凌事件,本身只是學校德育問題中的冰山一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施暴者,不可能一下子就從一個正常的學生突然轉(zhuǎn)變成暴力行為的實施者。青少年犯罪預控的相關研究表明:校園欺凌的施暴者大都是從不良行為逐漸發(fā)展到嚴重不良行為,最后才發(fā)展為大肆實施校園欺凌行為的。
我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不得開除。同時還規(guī)定: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我國刑事責任年齡為14歲,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除非實施嚴重刑事犯罪,否則不能開除,而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幾乎都沒有達到14歲。也即,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教育實質(zhì)上并不具備開除學生的權力。同時,雖然《義務教育法》明確賦予了學校對學生的批評教育權,但批評教育本身并不等于實質(zhì)意義上的懲戒權。實際上,基于當前中小學巨大的學生安全壓力,教師也因擔心學生離校出走等原因,很少采取批評教育。另外,在我國其他重要的教育法律中,如《教育法》《教師法》等都沒有對教師授予懲戒權的明確規(guī)定,以致于我國法律界部分學者認為中國教師懲戒權并無直接法律根據(jù)。
教育法律的本意是保護未成年學生的受教育權和人身權利,但最終導致的結果卻是:第一,教師不具備對學生的實質(zhì)懲戒權,最多也只能是無關痛癢的批評教育;第二,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幾乎不會因為自己的不良行為付出實質(zhì)性代價;第三,被欺凌學生很難受到實質(zhì)性保護,并在相當程度上,構成了對被欺凌學生的雙重傷害。具體來看,相關教育法律理念的問題主要在于:
其一,教育法律忽視了教師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需要具有適度的教育強制權。教育法律視教師為強者,注意削弱教師的懲戒權,目的是保護學生不受教師傷害,但是,學校作為教育場所,教師本身要維護校園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如果學校和教師不具備必要的強制權,既很難制止和懲戒施暴者,也很難保護被欺凌者。事實上,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的教育權力相對疲軟,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連自己都保護不了。
其二,教育法律保護了校園欺凌中的施暴者,而對受害者造成了雙重傷害。當前校園欺凌事件的處理中,法律界總是習慣于保護施暴者的受教育權,認為施暴者在學校教育面前是弱者。事實上,在青少年群體中,這些校園欺凌中的施暴者是強者,而被欺凌者才是弱者。教育法律一方面保護施暴者,學校不得開除;另一方面,施暴者極少被轉(zhuǎn)班或轉(zhuǎn)學,所以受害者在學習和生活中必須與施暴者相處,只能選擇與施暴者和解。
其三,教育法律沒能意識到學校規(guī)范的重要性。雖然部分學生違法,但校園卻成為法外之地,學校處理校園欺凌事件并沒有實質(zhì)性權力,一般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時,在我國現(xiàn)行的治安管理慣例中,校園欺凌事件即使報案,也大多會交由學校自行處理。這也導致了相當比例的校園欺凌受害者選擇沉默,因為報告了也沒用。如果按照美國的法律,我國相當多的校園欺凌的施暴者都會被送進監(jiān)獄。但在我國當前的法律體系中,嚴重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施暴者,很大一部分并沒能受到應有的懲罰,受害者也沒有得到有力的保護。
其四,教育法律實際上構成了對施暴者的縱容性傷害。青少年在犯錯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必要的外在規(guī)范和強制制止,就會導致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形成青少年不良行為的獎勵性強化。如果校園欺凌事件不能得到有效處理,施暴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懲罰,只受到學校不痛不癢的說服教育,那么實際上是在變相縱容或鼓勵施暴者進一步實施校園暴力,升級校園暴力侵害程度,以致于最終淪為違法犯罪分子,危害社會和他人。
為了保障校園安全,進一步提升學校立德樹人的質(zhì)量,在未來的教育法律基本理念層面,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改進:
首先,保護未成年人中的弱者應當成為教育法理的必要構成和基本常識。未成年人的法定犯罪年齡應當降低,當前我國社會中屢屢發(fā)生14歲以下未成年人的嚴重惡性犯罪事件,對社會負面影響極大,但我國刑事責任年齡是14歲,所以這些嚴重犯罪分子實際上并沒有承擔刑事責任。針對當前的學生發(fā)育情況,未成年人法定刑事責任年齡應適當降低。
其次,必須賦予學校教育建構安全校園的基本權力,這是教育法理的必要構成部分。施暴者必須付出代價,青少年不良行為的獎勵性強化必須扭轉(zhuǎn)為懲罰性強化。朋輩影響對青少年成長非常重要,如果校園欺凌的施暴者不需要付出代價,必然出現(xiàn)更多的效仿者。很多國家都明確規(guī)定對于校園欺凌施暴者,可以視具體情況對其實施停課、調(diào)換班級、命令轉(zhuǎn)校等措施,還可以采取責令退學的處罰措施。我國也可以探索對德育后進生實施一些強制性措施。
最后,教育法律要尊重中國傳統(tǒng)德育中防微杜漸的智慧,賦予學校必要的懲戒權力,防范和矯正德育問題學生。校園欺凌施暴者的行為大多都是長期積累演進的結果。所以學校德育需要防微杜漸,注意轉(zhuǎn)化和矯正德育問題學生,通過合法手段,改進其道德認識和基本品質(zhì)。在這一過程中,教育法律必須明確學校的必要懲戒權力和過度體罰的界限。如果僅停留于禁止教師體罰和變相體罰,教師既不具有必要的教育強制權力,同時也很難實現(xiàn)防微杜漸的德育理念?;A教育有其公共性的基本性質(zhì),必須注意保護基礎教育本身的道德性,重點保護未成年人中的弱勢群體,矯正未成年人的反社會行為傾向,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冉亞輝,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系主任】
責任編輯︱趙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