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天進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收入的課文都是意蘊深遠、文質兼美的作品,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恰當地進行解讀后才能掌握其中的價值取向及思想內容。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高效應用文本解讀教學法,是教師急需思考的問題,文中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文本解讀教學方法運用的具體手段與方法,以饗讀者。
一、從題目入手解讀文本內涵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題目猶如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靈魂,很多課文的題目通常都已經暗示或告訴了讀者其主要思想是什么。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果我們能以題目為切入點來解讀文本的話,就可快速掌握文本基本內容,并為精準掌握課文內涵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有不少初中語文教師習慣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以文章題目為切入點,來初步感知文章內容,或掌握文章的大概思路。
比如,學習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7年級上冊《往事依依》一課時,教師就可將分析題目作為文本解讀的切入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確保學生基本掌握課文梗概的基礎上,提醒學生關注課文題目,并有效啟發(fā)學生:本課題目與往事有關,也就是以前發(fā)生的事,那么,寫的是誰經歷的往事?學生會回答:是作者對自己學生生涯中幾件印象深刻事情的回憶。教師繼續(xù)問,“依依”的意思是什么?課文哪些詞句能體現出“往事依依”?在師生的問答式互動中,學生可慢慢體會到題目的意思是“往事在作者心中搖曳,難以忘懷”。課文開頭緊緊圍繞“依依”開篇,中間緊扣“依依”敘事,結尾又回歸“依依”點題,表明作者在回憶少年往事的過程中,心中始終有一股熱流在涌動。從課文題目入手解讀文本內涵,可以讓我們對作者少年時代在文化熏陶中成長的歷程有深刻的了解。
從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初中語文文本解讀教學中,從文章題目入手,可為教學中精準分析全文內容與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礎,可使得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從而在作者富含哲理、飽含深情的敘述中,真切感知課文字里行間蘊含的熱烈感情與高尚思想,與作者產生思想與情感上的共鳴,進而產生向作者學習與靠攏的愿望,最終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與品德意識。
二、從關鍵詞處解讀文本內容
在初中語文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深度把握文章內容,就需要精準捕捉到文本中意蘊豐富、高度概括的詞語,這類關鍵詞語可幫助我們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課文的內容。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具有挖掘關鍵詞語的能力,然后借助對這些詞語的精心解讀,引導學生精準把握課文的核心內容。比如,在學習蘇教版初中語文8年級下冊《陋室銘》一課時,教師就可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德馨”,然后有效引導學生仔細分析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出了“德馨”。接著,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從陋室周圍的幽靜環(huán)境、主人的朋友們不俗、陋室不受名利場困擾、名人雖生活在陋室但不是真正簡陋等內容,在解讀以上內容之后,學生就可較為容易地感知到,正是由于“惟吾德馨”才使得“陋室”不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了解課文作者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的生活情趣與高尚節(jié)操。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某種意義上來講,課文關鍵詞就是文本的“論點”,整個文章都在圍繞這一個或者幾個詞語展開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核心詞語的內容,才能切實掌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及思想情感,才能使得學生更加深刻而精準地把握課文內容,從而大大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三、從關鍵句段出解讀文本思想
課文關鍵句段都具有思想豐富、概括性強等特點,和整個課文之間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占據著畫龍點睛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捕捉這些關鍵句段,恰當引導學生思考,可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比如,在學習蘇教版初中語文8年級上冊《最后一課》時,教師就可抓住課文主人公韓麥爾先生的話“亡了國當了亡國奴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像拿到了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然后引導學生分析這句話的意義與蘊含的情感,探究當時環(huán)境下韓麥爾先生的心理活動及處境,使得學生能深刻感知韓麥爾先生深深的愛國之情,體會到韓麥爾先生急切渴望大家重視“最后一節(jié)法語課”的意愿,最終產生濃厚的敬佩之情。
從上文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初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善于抓住課文的關鍵句段,可幫助學生減少學習負擔、優(yōu)化學習效率,還可深刻體會作者蘊含在作品中的思想與情感,提高學生捕捉文本重點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
總而言之,文本解讀作為一種高效的閱讀教學方法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可顯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及鑒賞能力,有利于教學質量的優(yōu)化。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探索文本解讀教學法的應用技巧,并積極將其應用到自己的課堂上,大幅度優(yōu)化初中語文教學效率,推動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永安實驗學校(2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