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芳
顧名思義,情智語文事實上就是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利用作品中的真情實感與智慧打動學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簡而言之,情智語文的核心就是情感與智慧。智慧則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另一個教學層面,啟發(fā)學生智慧主要是指幫助學生充分掌握語言文學知識,并在語文教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啟迪學生語文解題智慧。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積極采取情智語文教學模式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幫助學生有效提高語文答題技巧。在本文中,筆者通過敘述不同方面的情智語文教學策略來突顯這種教學方法的具體價值,以期為后續(xù)的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提供相關參考。
一、豐富教學課堂
在具體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既要激發(fā)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興趣與注意力,又要時刻把握上課節(jié)奏,從而有效地將學生帶入整體課程學習流程中。在這一教學要求下,教師可以適當采取情智教學模式,以便于準確把握學生心理,將學生帶入到教學內(nèi)容中。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散步》這篇表達深厚母子之情的文章時,教師的課程導入就可以采用情境設置這一形式,豐富學生的學習課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生活聯(lián)想,提問學生日常生活中自己與母親之間的互動,當一家人在一起時候的生活細節(jié)等,當學生在感同身受的情況下教師再繼續(xù)展開文章故事內(nèi)容的講解,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自然而然地融入文本,真實地體會到文章語言文字中所表達的濃濃依戀與感恩。
在文章結尾處“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綜合全文賞析這樣結尾的好處,同時,鼓勵學生針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班級討論,從而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感受交流,在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同時,幫助學生在討論學習中加深對于生活中真善美的理解。
二、內(nèi)化學生情感素養(yǎng)
初中階段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與語段大多是精選的典范之作,作品中無一不包含著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真情實感,所以,教師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以教材為重,幫助學生將教材語篇文段中作者的表達形式與觀點內(nèi)容等達到基本掌握。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語言文字的美妙之處也正是在于利用渲染、傳遞、抒情等多種方式表達,盡管是平靜的水面下也總是涌動著暗流,只有深入地投身于文章的理解中,學生才能夠真正發(fā)現(xiàn)文章表面文字以下所暗藏的激蕩力量。所以,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文段內(nèi)容時,應善于內(nèi)化學生情感素養(yǎng),從而引發(fā)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對文中作者4次流淚的片段進行仔細研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樸素自然的語言中的父子深情。同時,教師還可以抓住文章中的細節(jié)描寫,如“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等,鼓勵學生通過這些細節(jié)想想作者父親的形象、父親對于兒子的牽掛與深情。當講解結束以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這篇文章的朗讀音頻,指導學生注意作者敘述中沒有直接描寫的心理活動,加深對于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啟迪學生智慧情懷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進行課文賞析,更應該幫助學生在賞析他人文章的同時學習語言文字的表達技巧,在進行語文答題時能夠獨立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準確把握文章主旨等。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記敘文六要素時就可以先通過文章賞析的方法使得學生能夠在體會語篇情感時,準確把握住文章的表達方式與文章書寫脈絡。而在語文試題中,遇到記敘文寫作或者是修辭、描寫手法賞析時能夠真正地將自身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題目解答與作文書寫中。
又比如在詞語、詩句的賞析中,教師也可以側重于采用情智語文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詩句中所表達的真實情感,在“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詩句中,作者要將自身對于友人的一片真情寄與明月,希望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帶著作者的思念,陪伴友人同到那偏遠之地,以此聊慰孤寂。此時,教師則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嘗試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身臨其境地去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如此一來,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真正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答題寫作中,更是豐富了學生自身的人文智慧情懷。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師在為學生進行語言文學常識的教學時,應注重幫助學生體會文章語篇中作者所蘊含的真情實感,通過情感熏陶學生的心靈,并且通過智慧擴展學生認知,從而使學生在語文閱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表達魅力,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語言修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云亭中學(21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