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入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心所在。但當前我國構建法治政府面臨著法治觀念缺乏、民眾民主意識淡薄和參與政府管理能力比較薄弱等諸多困境。因此,探討我國建設法治政府面臨的困境及路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法治政府;困境;路徑
一、法治政府的含義及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
1.法治及法治政府的含義
法治是“依法治國”的簡稱,一種主張依據法律治理國家的政治思想法治,是和人治相對的治理國家的兩種不同的主張和方法?!胺ㄖ巍弊钤缫娪谖鞣絿?,“法治”作為一種治理思想可以說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亞里士多德,他最早對法治下了一個經典的定義:法治應包含兩種意義,一是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二是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雖然這一法律觀點還不具有完全意義上的現(xiàn)代法律觀念,但是卻開啟了西方法治思想之先河,后經過啟蒙思想家等人對法治觀點的不斷發(fā)展完善,直至今日幾百年的演進歷程,可以說西方國家法治建設愈加的臻于成熟。
中國最早提出“法治主義”的是梁啟超,他開啟了中國法治理論的源頭。“法治之論,謂人主無論智愚賢不肖,皆不可不行動于法之范圍之內。此至精之論也?!碑敶螌W界一般認為,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則運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權力來源、政府的運行和政府的行為都受到法律的規(guī)范和制約?;诜ㄖ胃拍钪蠘嫿ǖ恼?,即法治政府,應該符合這樣的理念,法治政府建設的關鍵在于將政府的所有行為置于法律的規(guī)范之下并有效控制;不僅要為政府行使職權提供法律依據,而且通過法律、決定和決議等規(guī)范政府的日常工作特別是決策執(zhí)行工作,控制政府在工作中發(fā)生的每一行為。所謂法治政府,就是有限的有效的責任政府,首先要牢固樹立法律權威,其次要給人民以說話的權利,最后權力有限,權力受到制約。
2.構建法治政府的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當前法治政府建設的重點與要求。
第一,樹立法律權威。法律權威是實施法治的基本要素,也是構建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法律權威是法律的內在強制力和外在說服力同時能夠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從,它與法律的強制性不同。法律權威是真正樹立在人民內心當中的信仰與力量;第二,真正讓人民參與政府管理。法治政府與人治政府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在法治框架之內給予每個公民自由發(fā)言的權利。構建法治政府也應該給予每個人說話的權利,真正讓人民參與到政府管理當中來,即政府管理主體要多元化;第三,權力受到有效監(jiān)督和制約。從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來說,權力制約監(jiān)督的類型可以分為三種,公民的制約監(jiān)督、社會組織的制約監(jiān)督和國家機關相互之間的制約監(jiān)督。只有政府權力受到有效監(jiān)督,才能使權力運行于陽光之下,進一步推進法治政府的構建。
二、當前我國構建法治政府面臨的困境
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貫徹中共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趨勢,促進民主政治發(fā)展,保障社會和諧的新要求,同時也是改善黨的領導方式和提升黨的執(zhí)政能力的新要求。但法治政府建設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這也構成了我國當前構建法治政府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
1.崇尚人治,法治觀念缺乏
兩千年來,中國崇尚的儒家道德,推崇“性善論”。中國自古以來就不重視通過人以外的某些事物去對國家進行治理,他們認為“萬圣之人”可以治理好國家,兩千年的封建專制主義社會,人治現(xiàn)象非常嚴重,法律形同虛設。新中國成立以后,法治主義不甚健全,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過熱崇拜精神領袖的領導力量,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法治被踐踏的支離破碎。這種崇尚人治,缺乏法治觀念的現(xiàn)象在中國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并且給目前中國法治政府建設形成和推進了一道無形的“阻礙繩”。
2.民主意識淡薄,參與政府管理能力較弱
民主就是要給每個公民說話的權利。中國要構建法治政府,必須實現(xiàn)國家治理主體多元化,而人民參與政府管理是構建法治政府任務的重心所在,中國接受高等教育學生尚且如此,普通民眾更是對于民主和政治關心甚少,本身所接受教育難以適應目前中國構建法治政府提出的管理主體多元化的要求。尤其是在西部邊遠地區(qū),在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情況下,民眾難于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政治體制建設上來。
3.政府體制存在漏洞,權力監(jiān)督不到位
從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來說,權力制約監(jiān)督的類型可以分為三種,公民的制約監(jiān)督、社會組織的制約監(jiān)督和政府機關相互之間的制約監(jiān)督。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用人民的權利去監(jiān)督政府,監(jiān)督政府權力的運用,合乎必然。然而,目前存在的現(xiàn)象是我國公民監(jiān)督意識不夠,一些公民持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對待政府的不當政策執(zhí)行,另一些公民為短期利益助長歪風邪氣之風;社會組織也因為沒有強大的權力后盾,往往易于妥協(xié);政府機關相互之間的監(jiān)督,在我國下級政府對上級的監(jiān)督體制形同虛設,監(jiān)督主體和被監(jiān)督對象之間存在利益關系,使監(jiān)督寸步難行。
三、構建法治政府的優(yōu)選路徑
建設法治政府必須從建立健全法律體系,普及法制教育,樹立法律權威,提高公眾的公民意識與政治參與能力,政府權力下放,完善權力監(jiān)督制約機制等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法律體系,普及法制教育,樹立法律法律權威
中國目前正處于由法制向法治轉變的過程中,法治政府建設重在落實。當下要把法律變成有豐富內容的實在的法治,即重在“全面落實”這些法律法規(guī),使政府官員從內心深處真正將法律當作政府治理和社會管理的規(guī)范,將法律視為最高信仰。,法治政府建設的首要責任要從政府本身出發(fā)。依法治國的要求就是國家必須是法治國家,社會必須是法治社會,政府必須是法治政府。政府能不能自覺地依法行政、嚴格依法辦事,直接關系到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效果,直接影響著法律的權威。法治政府建設要求政府必須理清政府的職責。建設法治政府需要政府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學法、懂法并嚴格依法辦事;政府應加大對公務員的法治教育和培訓的力度,大力提高公務員的法律思維能力,提高公務員守法依法執(zhí)法的意識和能力;同時要建立責任事故追究制度。只有從內心深處敬仰法律,而不是僅僅出于畏懼法律的強制力帶來的后果去遵守法律,才是一個真正成功的法治國家。
2.提高公眾的公民意識與政治參與能力刻不容緩
進一步深化加強法治政府的建設,公眾責無旁貸。公民意識主要包括主人翁意識、平等意識、法律至上、權利本位意識等。但現(xiàn)實不容樂觀,據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研究中心的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武漢等19個城市政府與市民關系調查研究表明:“市民缺乏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提到:公民包括一些領導干部的憲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建設法治政府的唯一路徑就是積極推動政府權力來源、行使和監(jiān)督的法治化,全面推進依法規(guī)范政府行為。這就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和互動。公眾公民意識的提升以及政治參與能力的發(fā)展,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質,增強法制觀念,真正擔當權力來源的主體責任;另一方面可提升監(jiān)督問責能力,倒逼政府依法行政,從而為法治政府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在以后的政府執(zhí)行職能過程中,要有意識的讓公眾、社會團體等管理主體參與到政府管理過程中來,真正實現(xiàn)權力主體多元化。只有各方面管理主體都能夠切實參與到社會管理當中來,才可以監(jiān)督政府行政,規(guī)范公民行為,實現(xiàn)政治參與法制化。
3.完善權力監(jiān)督機制
在我國,從每一方面的監(jiān)督上來講,可以說都存在某些體制漏洞,有待進一步完善。從世界范圍來看,只有中國這樣一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真正在倡導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是我們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心所在,我們要進一步對公民進行民主法治教育,使公民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當家做主地位,倡導公民可以通過人大間接或者直接罷免政府不作為人員;國家要進一步給予社會組織,如新聞媒體、報刊等組織發(fā)展空間,鼓勵其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自己的功能和有效總用,敢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而不僅僅是政府的“御用文人”;我國政府機關相互之間的監(jiān)督形成了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監(jiān)督體系,但是監(jiān)督形式缺乏有力的具體制度支撐,我們要通過進一步制度改革:首先要使監(jiān)督機制從自上而下監(jiān)督轉變?yōu)樽陨隙?、自下而上、平行監(jiān)督結合,實現(xiàn)權力監(jiān)督全方位的制約機制;其次,監(jiān)督主體要實現(xiàn)權力相對獨立化,行政監(jiān)督不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執(zhí)行行政的監(jiān)督機構往往與監(jiān)督對象存在密切的利益關系,甚至是監(jiān)督對象的下級部門,使得行政監(jiān)督有名無實;最后是監(jiān)督的具體制度要進一步完善。
四、結語
從總體上來看,中國法治建設起步較晚,但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以及國民政治訴求的進一步提高,對構建法治政府的要求刻不容緩。而在目前中國大環(huán)境之下,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構建法治政府存在種種困難,但是只要認清現(xiàn)狀,直視困難,相信在黨中央帶領下,我們法制建設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盧正濤.從法律的依據到法律的規(guī)范:法治政府建設之關鍵[J].行政與法,2009(11).
[3]蕭公權.說民主[J].觀察,1946(7).
[4]張星久.從人的觀念看中西政治法律傳統(tǒng)的差異[J].法商研究,1999(1).
[5]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
作者簡介:劉芹(1991—),女,漢族,籍貫:山東德州,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