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綻放的底層詩歌寫作 詩意的底層民眾生活
——我讀余秀華詩歌
李艷
農(nóng)民詩人余秀華創(chuàng)作了屬于底層農(nóng)民的詩歌。她對底層生活進行審美化的思考,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恰當?shù)厥褂靡庀螅瑒?chuàng)作了很多體現(xiàn)底層農(nóng)民生活詩情畫意的詩歌。
余秀華;底層詩歌;日常生活;詩意
余秀華,女,農(nóng)民、詩人。余秀華初中起嘗試詩歌創(chuàng)作,1995年高二輟學后結(jié)婚生子,此后守著小賣部開始正式寫詩。2005年,她的詩歌開始見諸報刊。2015年初,她因一組刊發(fā)于《詩刊》的詩爆紅網(wǎng)絡。她的詩能夠爆紅網(wǎng)絡,絕不是因為她是所謂的腦癱詩人和農(nóng)民詩人,而是她用詩歌表達了底層農(nóng)民的心聲,綻放了底層民眾生活的詩意。
底層民眾包括進城務工者、城市下崗者、城市低收入者、農(nóng)村留守者、農(nóng)村弱勢者等。他們一般文化水平較低,收入僅能維持生存、保持溫飽,往往缺乏表達自己的能力。從底層創(chuàng)作成果看,包括知識分子的代言,也包括底層民眾的自我表述。底層民眾所創(chuàng)造的文學作品更關注民生、介入文學和生活的狀況。余秀華作為底層民眾的一類當屬農(nóng)村典型的弱勢群體。雖然是農(nóng)民身份,但是她具有自我表達和創(chuàng)作能力。她的詩歌顯然與知識分子的詩歌不同。知識分子的詩歌或者關注底層平民的疾苦,含有對底層勞苦大眾的同情與悲憫,如林曉波《機關小人物》、田禾的《土碗》《牛皮鼓》等;或者描寫底層環(huán)境的清新,歌頌底層民眾的勤勞、善良,如臧克家的《老馬》、艾青的《手推車》、楊邪的《悼詩——獻給名叫潔白的姐姐》等。而對于尚未走出農(nóng)村的農(nóng)民詩人余秀華而言,詩歌的詩意要純樸得多,洋溢的是底層民眾生活的詩意和美好,不帶有惹人同情和憐憫的痕跡,也不完全體現(xiàn)底層人們的辛苦和善良。她作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代表底層農(nóng)民發(fā)出了心聲。從某種意義上說,她通過創(chuàng)作推翻了底層弱勢群體不能自我表述的悖謬和被知識分子代言的“農(nóng)村想象”“城市想象”。她的詩歌有倔強、超然、純凈與向往等不同的美,是原生態(tài)的底層民眾生活狀態(tài)的詩意綻放。她的詩歌正像她的人那樣,散發(fā)著人與生活的和諧與泥土的芬芳,是對個體生存體驗的直覺化的、審美化的欣賞與贊美。誠如她所說,“即使我被這個社會污染的沒有一處干凈的地方,而回到詩歌,我又干凈起來。詩歌一直在清潔我,悲憫我?!痹姼栌谠娙硕裕袷乔趧诘奶焓?,一直救贖詩人,引領詩人漫步于純凈美麗的“桃園”,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作出高于生活的作品。
以余秀華為代表的底層弱勢群體開啟了底層民眾“我手寫我口”的先河,突破了其不能自我表達,只能被言說的瓶頸。她憑借女性細膩的情感,通過對日常生活進行哲理性思考,以提煉底層生活的意境來表達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創(chuàng)作出既有社會價值又有審美價值的詩歌。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的車水馬龍中,讀她的詩,使我們的靈魂也得到了片刻的安寧,而安寧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1.巧妙運用修辭手法,對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進行哲理性思考,盡顯底層女性生活的詩意。余秀華的女性詩歌題材往往取材于農(nóng)村日常工作和生活,表達客觀、冷靜,體現(xiàn)了新世紀農(nóng)村女性執(zhí)著、堅強的生命力。她的詩經(jīng)常有一個沉思的背景,詩意的由頭,然后繼續(xù)生發(fā)下去,體現(xiàn)出令人回味的生活哲理。如《我們相距500里》:“黑夜先兩秒進入我的村莊/風進入的還要早一些。/一棵樹縮起身子/更早一些——這些是可以原諒的,因為/你的白天長一些/比你白天更長的,是我的夜/不可原諒的是酒在你嘴里我卻醉了/醉了的我比清醒的時候/更懂得忍住哭泣?!痹娙艘浴皹洹毕笳髋耍擅畹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出女性獨處于客觀世界內(nèi)心的孤獨寂寥?!皩τ谘冶3种鴳T有的警惕/但是我有雪一樣的盲目,雪一樣的孤獨和虛無/我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呵,被自己深愛/被自己出賣/被自己釘在十字架,被自己取下來/其實,雪下不下來都阻擋不了我的白/我白不白都掩飾不了一生的荒唐?!痹娙送ㄟ^純白的雪花落入大地融入冰河的消逝過程,表現(xiàn)出雪花的盲目與虛無,映射出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堅守自我與背叛自我的無奈與荒唐。這里詩人突破了狹小的女性生活情感世界,以女性視角將女性的情感體悟含蓄、凝練、形象地表達出來,很有震撼力。又如《風吹草低,吹不低草的荒》:“坐了很久,兩塊云還沒有合攏/天空空出的傷口/從來沒有長出新鮮的肉/五月的草,綠出自己的命,一半在根里,一半在草尖/風太小,恨倒不下去,愛立不起來/一顆草有怎樣的綠,就有怎樣的荒,雨淋不進去/風吹不出來/一直到最后/兩朵云也沒有合攏/她站起來身體里全是骨頭斷裂的脆響/蝴蝶斷下的一只翅膀,從草葉上下滑?!边@里詩人將生命之痛融于自然景物當中,通過兩片“云”間的“傷口”長不出新鮮的“肉”和“草”、命一半在“根里”一半在“草尖”隱喻了愛恨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如生命絕跡的“蝴蝶”“翅膀”終要滑向草根,落入土里。這里,詩人表達悲傷的情感時,那種客觀、冷靜的敘述讓人有撕裂般的疼痛,而這也正是生命之痛。
詩歌最感人的姿態(tài)就是追問人生的本真狀態(tài),只有這樣的詩歌才會散發(fā)出熠熠光輝。在這些詩歌中,詩人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進行哲理性、抽象化的思考,巧妙運用比喻、擬人、象征等修辭手法,開拓了女性詩歌新的向隅,盡顯底層農(nóng)民生活的詩意。余秀華這樣的詩歌還有很多,像《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月光落在左手上》等。
2.關注底層生活環(huán)境,對日常生活進行審美化思考,呈現(xiàn)底層民眾生活的詩意。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卑l(fā)現(xiàn)美,需要我們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事物。余秀華是一位先天性腦癱的殘疾人,生活在沒有丈夫關愛的家庭環(huán)境中。她的詩歌之所以沒有淪為淺白呼叫、自怨自艾的精神垃圾,關鍵在于她站在另一個“我”的視角,審視生活的喜、怒、哀、樂,通過個性化的審美,以詩性化的語言表達生活的體驗,綻放平凡生活中的詩意。誠如詩人自己所說:“這肯定是經(jīng)過了生活的打磨,我這個性格嘛,總是要打磨,才能出一點好東西,不打磨是出不來的?!彼詫徝赖难酃怅P注日常生活,以細膩的情感書寫,讓現(xiàn)實生活與自己的精神境界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點亮了自己,也點燃了同樣深處底層的弱勢民眾的靈魂,讓精神貧乏的受眾產(chǎn)生共鳴。在《我愛你》中,詩人寫道:“巴巴地活著,每天打水,煮飯,按時吃藥/陽光好的時候就把自己放進去,像一塊陳皮/茶葉輪換著喝:菊花,茉莉,玫瑰,檸檬/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帶/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內(nèi)心的雪?!痹娙瞬]有直接表達情感,而是以“我”的視角,審視生活環(huán)境,提煉出一個病人日常生活的瑣碎經(jīng)歷,然后在陽光好的時候,“我”又像快樂享受陽光的“陳皮”,無比慵懶,有歲月靜好的意思?!熬栈?、茉莉玫瑰、檸檬”等意象也伴隨著“我”的情緒漫步在春天的路上,讓我按住了內(nèi)心的“雪”。細細品讀,連陽光這種上天賜給我們每個人的自然現(xiàn)象,詩人都是帶著感恩之心、知足之心來看待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平常的事物自然會帶給我們一份快樂。這樣提煉與加工出來的語言,展現(xiàn)出了底層生活中含蓄凝重的藝術美感。平常詞語的巧妙搭配及對詩歌結(jié)構的注重,使她的詩歌克服了直白敘述。比如:“這人間情事,恍惚如突然飛過的麻雀/而光陰皎潔/我不適宜肝腸寸斷/如果給你寄一本書/我會給你一本關于植物關于莊稼的/告訴你稻子和稗子的區(qū)別/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春天?!痹诖钆浞矫?,詩人通過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生命經(jīng)歷,隱喻了一個殘疾人寂寥的生活,含蓄地道出了內(nèi)心的情緒。這樣虛實相間的通感性的搭配,為讀者帶來了起伏不定的閱讀美感享受,包含著審美同情與期待,卻沒有絲豪憐憫。余秀華生活在社會底層,對鄉(xiāng)村生活有種親切感和親近感,鄉(xiāng)野生活在她筆下充滿了幾分哲理。如《打谷場的麥子》《南風》,其文學表達不是對底層的想象,而是濃縮了無數(shù)的生活體驗后進行的形而上的詩意想象,提煉了底層生活的詩意。也許是上帝為余秀華開了一扇天窗,讓她能夠洞察凡俗瑣事,展現(xiàn)詩意。
3.恰當使用意象,表達底層民眾對社會、人生的關注,體現(xiàn)生活的詩意。意象是詩歌的要素,是詩人的內(nèi)在情思與生活外在物象的統(tǒng)一,是詩人通過各種修辭手法將意與象融合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既清晰、生動形象、具體又朦朧、幽深含蓄、抽象的意象。詩人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往往通過各種修辭手法,將意與象融合,托物以載情,傳達詩歌情感,提高審美藝術效果。駱小所在《略論使用修辭格時的情感活動》中說:“修辭格是情感沖動而產(chǎn)生的變形的語言藝術?!痹凇缎鄢蟮馈分?,余秀華借助“月亮”“輕風”這樣的古典意象,含蓄地道出了漫長歷史歲月中雄楚大道的文化內(nèi)涵和距離現(xiàn)在的遙遠,又話鋒一轉(zhuǎn),陡然轉(zhuǎn)到當下的“偶爾一節(jié)鋼管砸下來/這些美妙的事情事宜秘密進行/上新聞就是小家子氣”,詩人以“鋼管”這一意象,傳達了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這些美妙的事情適宜秘密進行”表達出詩人這一個生命主體對社會的關注。“我喜歡夜色里的雄楚大道/它適合我這樣不按交通規(guī)則走路的人/適合分不清鬼影和人影的人/在這泥濘不堪的路上撿起一輪完整的月色/欣喜若狂”,一個不按交通規(guī)則走路的人,分不清“鬼影”和“人影”,然而“月色”,讓我體悟到歷史的延續(xù),于是我“欣喜若狂”。是啊,今月也曾照古人。這樣荒誕又平常的意象摻雜在一起,開始時傳達出了一種沉寂的氣息,而“月色”意象的使用,又使詩情突然轉(zhuǎn)換,傳達出了知足、快樂的詩意。這些意象的使用綻放了詩歌飽滿的情緒,克服了底層詩歌語言過于平實的平面化和單一化的弊端?!按謮训匿摴芎蛠y飛的塵埃都對應了/生命的荒謬”,這里“塵?!彪S風而起,讓人慌亂和迷離,而人又何嘗不是塵埃呢?生命也如同砸向車子的“鋼管”、亂闖亂跳的“塵埃”一樣,是“荒謬”的,對應了前幾句中的“人影”和“鬼影”意象,共同隱喻了人生的荒謬,是一種“對應”。這些意象的使用雖然簡單平常,或者略顯粗糙,但卻使詩歌的意境變得深邃大氣,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人生、社會的關注,傳達出崇高的藝術境界。這類的詩歌還有《如何讓你愛我》《藍色的牽?;ā?。
通過余秀華的幾首詩歌,我們不難體會到底層民眾日常生活的詩意化和詩意生活的美好與溫馨。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通過對生活進行哲理化的思考,以獨特的審美眼光及對意象的巧妙運用,詩意化地綻放了那份平凡生活的平靜與祥和。任何一首好詩都是既體現(xiàn)了詩人個體的生命痕跡,同時又參透著社會與人生的。這樣的詩歌具有流傳的價值。她的詩歌追求的是自身生活的感悟,是生活賦予她也賦予了蕓蕓眾生的生命經(jīng)驗。余秀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永恒的詩意,在詩歌作品中體現(xiàn)詩歌的在場和主體的在場,體現(xiàn)了底層民眾生活的主體性。余秀華詩歌所體現(xiàn)的美好和詩意既是余秀華本人的,也是農(nóng)村弱勢者、走出農(nóng)村的知識分子和進城務工者的,是對農(nóng)村懷有眷戀的一切群體的。余秀華擁有著一顆不想墮落的寶貴的靈魂,以追求精神維度為基礎,追求著生活的美好。
責任編輯:郭一鶴
I22
A
1671-6531(2017)01-0020-03
李艷/長春教育學院講師(吉林長春1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