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先秦出土文獻助動詞研究綜述

2017-03-29 20:37:16萬佳俊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秦簡殷墟助動詞

萬佳俊

(東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先秦出土文獻助動詞研究綜述

萬佳俊

(東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助動詞是漢語中的一個特殊詞類,在傳世文獻和現(xiàn)代漢語中均已得到深入研究。但學者對出土文獻中的助動詞一直未進行系統(tǒng)研究,對殷墟甲骨文中是否已經(jīng)存在助動詞有爭議;現(xiàn)證實西周金文時期確已存在助動詞,但學界對助動詞的具體認定和數(shù)目存在爭議;戰(zhàn)國時期出土文獻助動詞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楚簡帛方面;此外,部分學者對先秦時期文獻中的某個專門助動詞進行了歷時研究。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學者對秦簡助動詞的專門研究較少,而此類研究對梳理助動詞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進行與傳世文獻的對比等方面有重大意義。

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戰(zhàn)國時期;助動詞

助動詞一直以來就是漢語中一個備受爭議的詞類,許多學者對不同時期的助動詞進行了整理和研究。上古和中古漢語助動詞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傳世文獻,出土文獻的逐漸現(xiàn)世拓展了助動詞研究的新領域。本文主要總結(jié)學界對殷商至先秦時期出土文獻中助動詞的研究成果,試圖在此基礎上尋找助動詞研究新方向。

馬建忠在《馬氏文通》中提出“助動字”,最早對助動詞這一詞類進行了界定[1]。章士釗先生在《中等國文典》中把“字”換成了“詞”,第一次明確使用“助動詞”這個名稱[2]。而最早對“助動詞”這一詞類的概念作系統(tǒng)闡釋的是陳望道的《文學書官話》,他在該著中稱其為“幫助言”[3]。后來,“助動詞”衍生出多種其他名稱,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能愿動詞”,最早見于《暫擬漢語語法教學系統(tǒng)》;其他還有:陳承澤《國文法草創(chuàng)》中的“限制副字”[4]、高名凱在《漢語語法論》提出的“能詞”[5]、周法高在《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篇》中提出的“助謂詞”[6]、陳望道在《文法簡論》中使用的“衡詞”[7]、日本漢學家太田辰夫在《漢語史通考》中使用的“補動詞”[8]等。

在助動詞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名稱是“助動詞”和“能愿動詞”,其他名稱幾乎已經(jīng)被淘汰?!爸鷦釉~”是從語法角度來命名的,而“能愿動詞”是從語義角度來命名的。助動詞除了包括“可能”“意愿”的含義,還有其他含義,比如“應當”。使用“能愿動詞”這一名稱不能概括全部含義,因而本文采用“助動詞”這一名稱。

我們按照殷墟甲骨文時期、西周金文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及整個先秦時期進行分類,逐一介紹出土文獻助動詞研究已經(jīng)取得的成果。

一、甲骨文時期助動詞研究成果

對于殷墟甲骨文時期是否已出現(xiàn)助動詞,學者們持有不同觀點。認為殷墟甲骨文時期還未出現(xiàn)助動詞的學者有劉翔、楊逢彬等。劉翔在《商周古文字讀本》中認為,“甲骨文中無助動詞?!鷦釉~產(chǎn)生似乎為進入西周以后的事。”[9]楊逢彬在《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中曾言:“在殷墟甲骨刻辭中,我們尚未發(fā)現(xiàn)能愿動詞。”[10]

然而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在殷墟甲骨文時期已經(jīng)存在助動詞,并且舉出了有力的例證。張玉金認為殷墟甲骨文時期只有“克”一個助動詞[11],即甲骨文中過去釋為“骨”的那個字。裘錫圭先生在《說“□凡有疾”》中對此亦有提及,他贊同徐富貴的觀點,認為“肩”字古訓為“克”,即“肩同有疾”,意為能分擔王疾,因為古人認為尊貴者的禍咎能移給臣下。這里的“克”在語義上強調(diào)“能夠”,表示可能,是證明殷墟甲骨文中助動詞已存在的證據(jù)[12]。

陳年福在《甲骨文動詞詞匯研究》中認為甲骨文已出現(xiàn)了“異”“克”“可”三個助動詞[13]273。

對于“異”,裘錫圭先生在《卜辭“異”字和詩書里的“式”》中討論過,可知“異”在當時已具有助動詞用法[14];但陳年福認為“克”“可”詞例較少,尚須其他材料論證[13]。

郭鳳花在《甲骨文謂賓動詞研究》中認為甲骨文中有“克(可能)”“可(可以)”和“異”三個助動詞,其中“異”存爭議。這種說法與陳年福言論較為相似,皆認為甲骨文中有“異”“克”和“可”三個助動詞,但兩者存在爭議處和確定處正好相反[15]。

武振玉在《兩周金文助動詞釋論》中述及殷墟甲骨文時期的助動詞時,認為“克”為助動詞,但“可”有待商榷[16]。

黃天樹在《殷墟甲骨文助動詞補說》中首先將甲骨文助動詞分為三類:第一類,為表示可能的“克”“肩”“可”;第二類,為表示應該的“宜”;第三類,為表示意愿的“若”。他第一次將表示應該的“宜”和表示意愿的“若”看作助動詞,即第一次在殷墟甲骨文中添加了應該類和意愿類助動詞,所舉的例證較有說服力。黃天樹還認為,“肩”是甲骨文時期專有的助動詞,到西周時期消失;與先秦其他時期相比,殷墟甲骨文時期的助動詞數(shù)量較少[17]。

陳年福認為,殷墟甲骨文“克”“可”作為助動詞的詞例較少,難以確定它們的助動詞地位[13],但黃天樹[17]和郭鳳花[15]恰好舉出多個例證對此證明。結(jié)合三人觀點,可以確定“克”在殷墟甲骨文中可用作助動詞。

對于“可”,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詁林》[18]、方述鑫的《甲骨金文字典》[19]、陳年福的《甲骨文動詞詞匯研究》[13]160中均認為可以表示“可以”的含義,但未說明詞性,所舉多是“可”單獨作謂語的例子。唯陳年福舉有“□可用于宗父甲,王守佑”一例。從其斷句看,似可視為助動詞。然而莊惠茹在《兩周金文助動詞詞組研究》中認為類似用法僅此一例,難以斷言其是助動詞[20]。

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確定殷商甲骨文已經(jīng)存在助動詞,有“克”“異”“可”“肩”“若”“宜”六個。

二、西周時期助動詞研究成果

管燮初的《西周金文語法研究》是全面研究金文語法的第一部專著,認為助動詞有表示意志的含義,有動詞作用,但不單獨作謂語,只用作連動式謂語修飾非中心成分。據(jù)其總結(jié),西周時期的助動詞有“能”“可”“克”“義”“龕”五個[21]。

莊茹惠在《兩周金文助動詞詞組研究》中認為,兩周金文中出現(xiàn)的助動詞分為三類:可能類、意愿類和應該類??赡茴愔鷦釉~有“可”“克”“能”“今”“龕(戡)”;意愿類助動詞有“敢”“欲”;應該類助動詞有“義(宜)”“尚(當)”。一共九個助動詞[20]。

張玉金在《西周漢語語法研究》中提出,助動詞是用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前面表示可能性、必要性和意愿性的詞,有“能”“敢”“克”“可”“義”“龕(戡)”“肯”七個[22]。

武振玉在《兩周金文助動詞釋論》中認為,兩周金文中確定存在助動詞,但數(shù)量和出現(xiàn)頻率不同,分為三類。能可類有“克”“能”“龕(堪)”“可”“敢”;事理類有“義(宜)”;意志類有“敢”。與傳世文獻相比,有同有異,可為傳世文獻的研究提供參考[23]。

黃天樹在《殷墟甲骨文助動詞補說》中比較了殷商甲骨文時期到西周金文時期助動詞的變化,總結(jié)了以下三點:第一,助動詞是發(fā)展變化的,殷商甲骨文曾有的助動詞如“肩”等,到西周金文時期消失了;反之,甲骨文沒有的助動詞,如“能”“龕(堪)”“(膺)”“尚(當)”“義(宜)”“谷、俗(欲)”和“敢”,在西周時期金文中產(chǎn)生。第二,在時代越早的文字體系里,助動詞的數(shù)量較少。第三,殷墟甲骨文時期的助動詞可以省去動詞單獨使用,而在西周金文時期中不可,說明殷墟甲骨文時期中的助動詞還處于萌芽階段[17]。

寇占民在《西周金文動詞研究》中認為西周金文有十個助動詞,第一類表可的有“可”“能”“龕(堪)”和“克”;第二類表應當?shù)挠小傲x(宜)”“(應)”和“尚(當)”;第三類表意愿的有“敢”“俗(欲)”和“谷(欲)”??苷济褡駨闹斓挛醯挠^點,把助動詞與后面的動詞看作動賓關系[24]。

1981年,管燮初研究西周時期助動詞時,沒有把“義(宜)”算作助動詞。他的觀點是:借用“宜”來表示“義”的應當較少,出土文獻只見一例,傳世文獻中也少之又少,因為“宜”在先秦時期處于發(fā)展初期,直到兩漢時期才開始大范圍應用[21]。2008年,黃天樹新添加“(膺)”“谷、俗(欲)”作為助動詞,并同意莊惠茹的意見,將“尚(當)”劃為助動詞,后來“(膺)”作為助動詞的觀點也為寇占民所贊同[17]。

對于助動詞“龕”,管燮初[21]、莊惠茹[20]和張玉金[22]認為和“戡”通假,武振玉[16]、黃天樹[17]和寇占民[24]認為和“堪”通假。史墻盤中使用“龕”字,《尚書·周書》中出現(xiàn)的“戡”字表達的均是“堪”的含義。

通過整理西周時期助動詞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認為西周時期有“能”“可”“義”“今”“龕(堪)”“戡(堪)”“敢”、“谷(欲)”“俗(欲)”“義(宜)”“尚(當)”和“(膺)”12個助動詞。

三、戰(zhàn)國時期助動詞研究成果

雍苑苡在《楚簡帛助動詞研究》中研究了楚簡中的助動詞系統(tǒng),認為楚簡中有“可”“可以”“能”“克”“得”“可得”“足”“足以”“敢”“欲”“肯”“愿”“當”“宜”和“用”15個助動詞,625個用例。該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切入,微觀上以意義為基礎,從可能、意愿、應當三個角度對楚簡帛中的助動詞進行分類;宏觀上以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理論為基礎。這是首次對出土文獻助動詞作專門研究的論文,對研究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助動詞的對比語法有重要意義[25]。

有關秦簡助動詞,還沒有學者作過系統(tǒng)整理。但某些著作中有所涉及,如魏德勝在《〈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法研究》中將“助動詞+動詞”結(jié)構視為偏正結(jié)構,從詞類范圍的角度將“助動詞”劃分到修飾詞一類,認為在其中起修飾中心語的作用,并將“可”“當”“得”和“敢”視為助動詞[26]。吉仕梅將“可”“可以”“敢”和“得”視為助動詞[27]。論文方面,有王锳的《云夢秦墓竹簡所見某些語法現(xiàn)象》,其中提到助動詞“當”和“得”[28]。

四、先秦助動詞歷時研究成果

馬慧在《先秦時代“得”的語法化》中,從語義和句法兩個角度分析了“得”是如何從及物動詞“獲得、得到”的含義轉(zhuǎn)化為助動詞“能夠”的含義的,這是“得”字發(fā)展史上的第一次重要演變。她分析得出了兩個原因:一是從“行域”到“知域”的隱喻作用;二是由“得”在句法結(jié)構中的位置類推,“得”在其中的句法位置與“主語+助動詞+謂詞”結(jié)構中“助動詞”的句法位置重合[29]。

李明在《漢語助動詞的歷時演變研究》中研究了歷史階段的助動詞系統(tǒng),其中殷墟甲骨文時期和西周金文時期所選的研究對象是出土文獻材料,所以本文只參考這兩個時期的研究內(nèi)容。李明認為在殷墟甲骨文刻辭中,能基本確定的助動詞是“克”和“肩”,表達客觀條件下的可能性;在西周金文時期,新出現(xiàn)了“能”“可”“宜”三個助動詞,但是使用例子較少;在殷墟甲骨文及西周金文時期中,助動詞系統(tǒng)還很不完善,情態(tài)意義主要是由語氣副詞承擔[30]。

在助動詞的劃分上,李明同意胡裕樹、范曉在《動詞研究》中把助動詞分為表能力、意愿與表示必要、可能、許可兩類的觀點,認為這兩類詞與句中其他成分有不同的聯(lián)系,起著不同的作用。這兩類意義詞所屬的詞類也不同,胡裕樹、范曉把前者劃出助動詞,歸入動詞;而把后者看作助動詞[31]。把助動詞分為四類:認識類、道義類、條件類、估價類。認識類表示說話者對事件或狀態(tài)真實性的推測;道義類表示說話者認為施事者可以、應當或需要實施某種行為;條件類與上面兩類存在交叉,但可以獨立出來;估價類助動詞表示對人或者事物價值的估計。

以上是對先秦時期出土文獻中助動詞研究的總結(jié),可以看出許多學者在此領域已經(jīng)取得豐碩成果,這為今后對此領域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在出土文獻助動詞的研究上,殷墟甲骨文時期、西周金文時期已經(jīng)取得了許多成果,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研究成果較少,主要以雍苑苡的《楚簡帛助動詞研究》為代表[25]。由此可以看出,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土文獻助動詞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空間。

如果再進行先秦時期出土文獻助動詞的研究,我們可以選定研究秦簡中的助動詞。原因如下:首先,秦國文字是上承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下至漢魏隸書、楷書的重要文字環(huán)節(jié),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是重要的過渡文字,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其次,有大量的秦簡資料,如睡虎地秦簡、龍崗秦簡、周家臺秦簡、放馬灘秦簡、里耶秦簡、獄麓秦簡等。通過此類研究,我們可以系統(tǒng)地分析秦簡中助動詞的特點,比較秦、楚簡和同時期傳世文獻中助動詞用法的差異,進行秦簡和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中助動詞的歷時比較研究,以達到全面認識先秦時期出土文獻中助動詞的目的,對助動詞在整個先秦時期的發(fā)展歷程作全面分析總結(jié),從源頭上探討助動詞。

[1]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83-189.

[2]章士釗.中等國文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5:56.

[3]陳望道.文學書官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5:176.

[4]陳承澤.國文法草創(chuàng)[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2:223.

[5]高名凱.漢語語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234.

[6]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216.

[7]陳望道.文法簡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1.

[8]太田辰夫.漢語史通考[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74.

[9]劉翔,陳抗,陳初生,等.商周古文字讀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273.

[10]楊逢彬.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3:77.

[11]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1.

[12]裘錫圭.說“□凡有疾”[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1):6-12

[13]陳年福.甲骨文動詞詞匯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1.

[14]裘錫圭.卜辭“異”字和詩書里的“式”[J].中國語言學報,1983(1):212-229.

[15]郭鳳花.甲骨文謂賓動詞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3.

[16]武振玉.兩周金文助動詞釋論[J].殷都學刊,2008(4):114-117

[17]黃天樹.殷墟甲骨文助動詞補說[J].古漢語研究,2008(4):36-40.

[18]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2632.

[19]方述鑫.甲骨金文字典[M].成都:巴蜀書社,1993:353.

[20]莊茹惠.兩周金文助動詞詞組研究[D].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03.

[21]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82.

[22]張玉金.西周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33.

[23]武振玉.兩周金文助動詞釋論[J].殷都學刊,2008(4):114-117

[24]寇占民.西周金文動詞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25]雍苑苡.楚簡帛助動詞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26]魏德勝.《睡虎地秦墓竹簡》詞匯研究[M].南京:華夏出版社,2003:247.

[27]吉仕梅.秦漢簡帛語言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4:179.

[28]王锳.云夢秦墓竹簡所見某些語法現(xiàn)象[J].語言研究,1982(1).

[29]馬慧.兩周金文助動詞釋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5).

[30]李明.漢語助動詞的歷時演變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97.

[31]胡裕樹,范曉.動詞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256-259.

2016-12-10

萬佳俊(1993- ),女,碩士研究生,從事漢語言文字學研究。

H131

A

2095-7602(2017)05-0087-04

猜你喜歡
秦簡殷墟助動詞
從推量助動詞看日語表達的曖昧性
助動詞的用法
殷墟隨葬樂器補議
音樂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3:44
遙望殷墟——音樂考古與商代史
音樂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3:42
云夢睡虎地秦簡,讓秦史“活”起來
金橋(2018年4期)2018-09-26 02:25:12
維吾爾語助動詞及其用法
北方文學(2018年2期)2018-01-27 13:46:55
語法學堂 助動詞怎么"助"?
殷墟
秦簡“識劫 案”發(fā)微
古代文明(2015年1期)2015-06-25 07:39:13
送你一片風景
民間文學(2015年3期)2015-05-13 12:03:17
察隅县| 哈尔滨市| 湟中县| 濮阳县| 鱼台县| 潮安县| 麻城市| 洪洞县| 红河县| 烟台市| 井陉县| 射洪县| 枝江市| 贵南县| 汝城县| 阿拉善盟| 罗田县| 名山县| 平塘县| 伊宁县| 商都县| 漠河县| 泸定县| 安多县| 石渠县| 平罗县| 罗甸县| 老河口市| 泸溪县| 柘荣县| 循化| 平罗县| 两当县| 南投市| 建宁县| 兴义市| 祁连县| 明水县| 资源县| 华阴市| 灵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