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光
【摘 要】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鑒于此,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就應著眼于學生學習的發(fā)展性、學習方式的探究性、學習主體的互動性、學習材料的儲備性及學習過程的反思性。只有如此,才能構建起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105-02
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也是人文學科,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主體的實際活動,指導學生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钡钱斘覀冏哌M現(xiàn)實的語文課堂,仍發(fā)現(xiàn)學生還在回答著自己不愿回答的問題,做著自己不愿做的習題。這些問題、練習內容忽視了學生的自我需要,脫離了他們內心真實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極具人文價值,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語文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教育必須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兒童純美的心靈在尚未遭到破壞前的卓越表現(xiàn),應該是一切教育和教學的出發(fā)點?!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闭Z文教學實質是對人的培養(yǎng)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鮮明個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去構建新型的課堂,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真正邁向一個嶄新的境界!
一、關注學生學習的發(fā)展。
呵護學生創(chuàng)新的靈性是喚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起點,也是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可是實際的教學中,有許多扼殺學生創(chuàng)新靈性,破壞“寶貴財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師問學生,冰融化了變成什么?有的學生說變成水,有的學生說變成小河,有的學生回答變成春天。結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揚,說成春天的被老師斥為“胡說八道”。這個教師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靈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擊一番,其結果,或許這個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詩人。可與其相反的,一位老師在上完《兩只鳥蛋》之后,看到學生仍興致勃勃,便利用幾分鐘讓大家說說心里想說的話。一位學生要求上臺背誦白居易的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這位教師抓住契機,引導學生進行一番熱烈的對話。大家從“不能打枝頭鳥”到鳥媽媽怎樣照顧小鳥,又說到“我們的好媽媽”。這時,一個學生突然說:“我們的媽媽就像鳥媽媽一樣好,因為我們都是鳥蛋?!碑斃蠋熢儐枴盀槭裁础睍r,他一本正經(jīng)地說:“因為我們現(xiàn)在還小,比較容易被壞人帶走,如果被壞人帶走了,媽媽也會像鳥媽媽一樣著急的?!蔽也唤麨檫@位教師關注學生、尊重期待,善于呵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靈性的言行而喝彩。
二、關注學習方式的探究。
我們知道,學貴有思,思貴有疑。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學自己想的,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擊學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師都應該想辦法為其提供機會,那么學生的終身受用的知識就會自然而然地構建起來了。小學階段,向學生提供了許多現(xiàn)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素材,以“問題——探究——新問題——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開。這一過程不僅能使學生學習了知識,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許多生活必備的經(jīng)驗。
三、關注學習主體的互動。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時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師生之間提問、回答頻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間的討論,但結果是“問之不切,則其所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其所取之不同。”這種形式上的交流與主動學習并不能保證所有學生知識的建構。事實上,學習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師生、生生之間互動的基礎之上的。實現(xiàn)有效的互動與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密切相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創(chuàng)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與討論性練習,才能夠實現(xiàn)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其次,交流應是雙向的,教師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學生經(jīng)過思考或小組討論,在回答問題后,教師應給以有效的反饋,而不是簡單地判斷學生回答問題的對與錯,或簡單地予以更正。教師的介入行為應是:如果學生回答正確、完整,則一定要給予明確、積極的評價。如果學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錯誤,則要引導其找錯并加以改正,或指導學生弄清回答的根據(jù)和理由,通過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學生補充他人的回答。教師這一介入行為,有助于發(fā)展學生評價、判斷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們主動獲取知識。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交流,還應關注學生個體積極主動的求知、充分的言語實踐活動,這樣“互動”才能落實。要把握這一特點,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
四、關注學習過程的反思。
在活動中出現(xiàn)的挫折和失敗新課改倡導“要讓學生經(jīng)歷學習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中去體驗、感悟學習的樂趣”。要使這一理念落實到位,教師應寬容對待學生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出現(xiàn)的挫折和失敗,注意發(fā)現(xiàn)和肯定學生在已經(jīng)失敗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體現(xiàn)的創(chuàng)造熱情和進取精神。一位教師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發(fā)生了這樣一件“怪”事:他指名學生逐段朗讀課文,學生個個讀得正確流利,有滋有味,無不令聽課教師佩服。當讀完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時,學生中仍有一個女生的手高高地舉著,教師便問:“你有什么問題嗎?”“老師,我還想讀第三自然段?!闭媸且徽Z驚四座!那位教師顯然也沒料到會這樣,不由得臉紅了。但他很快就鎮(zhèn)定下來了,微笑著說:“你想讀,那就讀吧!”那學生可能真沒料到老師能在這種場合滿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和緊張,連嗓音也變了,結結巴巴地讀完了這一自然段。原以為這位教師就這樣草草收場,繼續(xù)走自己的“路”了??伤]有請那女生坐下,仍面帶笑容地說:“這位女同學可真了不起,敢于在這么多同學和老師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為緊張,讀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這段話讀好的,你愿意再來讀一遍嗎?”“愿意!”……“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獲得積極的體驗?!奔偃暨@位教師面對這位女生高舉的雙手視而不見或對該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顧走自己的“路”,那學生的學還會積極主動,興味盎然嗎?為了實現(xiàn)“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新評價制度的特色又從何體現(xiàn)?
教師寬容對待學生的挫折和失敗,使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是課改評價制度得以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課程旨在構建一個開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體系。小學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視學生的發(fā)展為課程發(fā)展的前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學科素養(yǎng)必須成為課堂教學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