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瑾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78~80頁。
【教學過程】
談話:通過復習,我們已經(jīng)對“數(shù)的運算”有了更系統(tǒng)、全面的認識,今天我們繼續(xù)復習其中一部分較有難度的內(nèi)容。
揭示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總復習。
1.“自主整理”中回顧。
操作要求:
(1)小組合作,合理分工,每人選擇1~2個策略進行回顧與整理,填寫在表格中。(小組內(nèi)盡可能保證系統(tǒng)和全面)
(2)組內(nèi)交流,說一說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是什么?整理的是哪個策略?怎么整理的?
學生嘗試自主整理,小組活動,教師了解具體完成情況。
【設計意圖:“教”在學生“學”的起點上,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在六年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的解決實際問題,且經(jīng)歷了所有策略的研究過程,那么就應該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把握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放手讓學生自主回顧和嘗試梳理。】
2.“序列交流”中整理。
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整理成果。
(1)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2)解決問題的策略。
【設計意圖:葉瀾教授說過:“課堂上,教師要封住自己的嘴,讓自己少說一點,留出時空給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表現(xiàn)自己的愿望,讓學生走到臺前,教師適時“隱身”,在關鍵處點撥,使教學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層層遞進。】
談話:看來我們課前都做了很多的工作,小組配合的也很好,可是,我們真正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會不會用呢?
1.經(jīng)歷過程。
出示練習與實踐第3題:
操作要求:獨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做法。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了解學生完成情況。
交流匯報:
(1)方法:14×12+14×18或 14×(12+18)
18×20+16×20或 20×(16+18)
說說你列式的理由,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2)過程:可以從條件想起:從表格中知道可以根據(jù)“行數(shù)×每行人數(shù)”求出每個年級各多少人,再看問題求的是什么,列式計算。
也可以從問題想起:看問題求的是什么,再根據(jù)問題尋找合適的條件,比如求一、二年級的人數(shù),根據(jù)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列式計算即可。
完善思維:我們首先要理解這張表格的意思,然后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分析出解決這個實際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找到解題的思路,最后再列式解答即可。
2.策略選擇。
問題引領:你能根據(jù)不同的問題合理選擇策略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嗎?
操作要求:四人小組討論,下列各題在解決過程中需要應用什么策略?將題號填寫在下面的策略方框中。
各小組呈現(xiàn)討論結果,學生比較:哪些題選擇了相同的策略?哪些題選擇的策略不同?選擇的理由是什么?
層次一:各個策略方塊里選擇的題號有哪些?說一說為什么這幾題都可以選擇同一個策略。
層次二:交流同一習題選擇不同方塊的情況。
交流重點:你選的是什么策略?為什么選擇它呢?為什么有的題目“畫圖”里有,“轉化”里也有?
在交流后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策略之間是可以相互溝通的,既可以選擇這種策略,也可以選擇另外一種策略,甚至可以一題使用多個策略,其目的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題意,分析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使解決問題更加的簡便。
3.策略運用。
操作要求:各小組每人選做2題,盡可能展現(xiàn)過程,讓大家一眼看出你選擇的策略。
學生嘗試完成,教師搜集資源,了解完成情況。
展示學生的作業(yè),其余學生評價,說說應用了哪些策略。
完善思維:畫圖、列表與從條件想、從問題想一樣,側重于對題意的理解,起輔助作用;列舉、轉化、假設側重于對問題的解決。
【設計意圖:在系統(tǒng)的整理和回顧之后,改變教材習題的呈現(xiàn)方式,讓學生經(jīng)歷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經(jīng)歷選擇策略和運用策略的過程,進一步深化對解決問題的策略的認知,形成策略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p>
1.學了今天這節(jié)課,你對解決實際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有了怎樣的新收獲?
2.對于課前整理的心得,現(xiàn)在有沒有不一樣的體會?還有哪些困惑?
【設計意圖:弗賴登塔爾說過:“只要孩子沒有對他的活動進行過反思,他就達不到高一層次?!币虼?,在經(jīng)歷了整個學習過程之后讓孩子及時反思,把思維引向深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