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昆 生 官 軍 劉 鳳 雪
(重慶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 重慶 401331)
“王與馬共天下”與東晉政治
趙 昆 生 官 軍 劉 鳳 雪
(重慶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 重慶 401331)
“王與馬共天下”是魏晉時期出現(xiàn)的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一種特別形態(tài)。蜀漢時,劉備、劉禪與諸葛亮密切合作,使得蜀漢政權頑強地生存在魏、吳兩個大國之間。西晉滅亡以后,北方門閥世族與南方門閥世族聯(lián)合起來,在建康建立起“共天下”的東晉王朝?!肮蔡煜隆奔仁腔实叟c權臣共處的權力分配方式,也是東晉君權的實際運行過程,其支撐著東晉政權延續(xù)了百年。
東晉統(tǒng)治;“王與馬”;共天下;權力運行
自秦建立中國首個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來,歷朝在沿襲其基本框架同時,因時、因人不停地或大刀闊斧,或和風細雨地增刪修改,創(chuàng)造出自認為最合適其時統(tǒng)治的政治形式。如:漢武帝時期的中朝制、光武帝時期的“雖設三公,事歸臺閣”[1]卷49《仲長統(tǒng)傳》等。東晉建立時,以“王與馬共天下”的權力設定作為東晉統(tǒng)治的實際運行方式?;实叟c權臣“共天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有效地解決了西晉末年因戰(zhàn)亂動蕩而引起的大量北方門閥世族南遷以后與南方世族一起共享國家重建和社會整合大權的問題。君臣“共天下”的權力構成,支撐著東晉政權延續(xù)百余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東晉這種“共天下”的政治形態(tài)以及運行過程。
一
西周及以后“裂土分封”式的國君與諸侯王“共天下”的統(tǒng)治形式與東晉截然不同。[2]秦統(tǒng)一后,地方實行郡縣制,郡守縣令由皇帝任免,地方政權直屬于中央政府。統(tǒng)一的中央君權制實行寶塔式的權力等級制,皇帝位于權力寶塔的頂尖,“朕即國家”、“朕即天下”,百官大臣被視為家天下統(tǒng)治中的侍者和工具?!熬谐妓?,臣不敢不死”決定了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tǒng)治政治中君權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特征。為了維護家天下統(tǒng)治中皇帝的絕對權威,君主決不允許其他勢力以任何方式分享君權、分割君權。即使是幼帝或者弱帝時期,君權也保持著不可分享的姿態(tài)。“共天下”時期,皇帝與大臣共掌君權,界線分明,君位固定在皇帝及其法定繼承人手中,而權臣卻根據(jù)才能、威望和品質(zhì)不斷變換,各司其職,盡可能地不超越權力約定的邊界,“天下”——統(tǒng)治政權就在這樣的規(guī)矩下相安無事。這種有悖于君主獨裁的政權形態(tài)構成了中國古代封建君主專制主義家天下統(tǒng)治中的一個階段性權力運行方式。
君主與權臣“共天下”是特殊時期的特別產(chǎn)物。魏晉時期,戰(zhàn)亂不斷,國家政權更換頻繁,內(nèi)憂外患,嚴重威脅著統(tǒng)治政權的安危。這一狀況迫使統(tǒng)治集團內(nèi)各階級暫時放下敵對行為,聯(lián)合起來,為一個共同的生死存亡問題,形成暫時的統(tǒng)一聯(lián)盟,一齊度過家破國危的艱苦歲月。因此,這個時期國家政權內(nèi)的各個階層、各個派別所代表的強勢力量能夠最大程度地達成妥協(xié),容忍和接受對方,各司其職,一致對外。劉備死后的蜀漢政權正趕上這樣的一個時機。蜀漢章武三年,先主劉備去世,臨終前對其子說:“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盵3]卷32《先主傳》劉備明知蜀漢新建,子息似乎不堪大任,江山社稷是自己與諸葛亮為首的大臣歷經(jīng)千辛才打下的,希望繼承人也同自己一樣,與諸葛亮等相安無事,共擔治國理政大業(yè)。“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驚世駭俗,成為歷代君主托孤之絕唱。劉備與諸葛亮密切配合,完成了建立蜀漢統(tǒng)治的豐功大業(yè),形成了“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政治聯(lián)盟和建國方式,臨終之際又設計出后繼者與諸葛亮共治天下的愿景。[3]卷35《諸葛亮傳》年僅17歲的劉禪即位,是為劉后主,其明白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更清楚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危機重重,百廢待舉,故清醒地將自己和諸葛亮的關系定位為“政由葛氏,祭由寡人”[3]卷33《后主傳》。古代社會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4]卷13《成公下》。掌握祭祀大權,也就意味著自己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一國之主;而具體的軍國事務則交由諸葛亮全權處理。蜀漢政權的統(tǒng)治格局最終表現(xiàn)為“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3]卷35《諸葛亮傳》。諸葛亮與劉后主共同完成對蜀漢政治的控制,諸葛亮常年帶兵在外,七擒七縱孟獲,六出祁山,執(zhí)掌著蜀漢軍政大權。劉后主坐鎮(zhèn)成都,按照諸葛亮的意見,發(fā)布詔令。君臣相安,使得蜀政權在三國鼎立時期能夠頑強地生存于魏吳兩大強國的夾擊之中。
“王與馬共天下”不僅是東晉政權建立過程中政治勢力的構成形式,也是未來東晉統(tǒng)治權力運行和角力的表現(xiàn)狀態(tài)?!皶x國既建,以導為丞相軍諮祭酒……俄拜右將軍、揚州刺史、監(jiān)江南諸軍事,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領中書監(jiān)、錄尚出事、假節(jié),刺史如故。”[5]卷65《王導傳》王導執(zhí)掌著東晉軍政機要大權,積極地“匡主寧邦”,“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結援吳人,請婚陸太尉”[6]《方正》,通過聯(lián)姻等多種方式,將南北門閥世族緊密地結合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構成東晉政權堅定的統(tǒng)治依靠。族兄王敦“以元帥進鎮(zhèn)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始自選置,兼統(tǒng)州郡焉”[5]卷98《王敦傳》。王夫之評價道:“荊、湘、江、廣據(jù)江東之上流,地富兵強,東晉之立國倚此也?!盵7]卷14《晉武帝》王氏兄弟控制著直接影響建康生死存亡的戰(zhàn)略要地和朝廷權力中樞,作為東晉政權的實際操作者左右著東晉統(tǒng)治的具體走向。以致于“顧司空未知名,詣王丞相。丞相小極,對之疲睡。顧思所以叩會之,因謂同坐曰:‘昔每聞元公(顧榮)道公協(xié)贊中宗,保全江表,體小不安,令人喘息?!┫嘁蛴X”。[6]《言語》王導不知不覺地在接待吳姓世族過程中累得睡著了,足見晉初政務繁忙和南北世族頻繁活動、磨合。
王導有豐富的治國理政經(jīng)驗和才能。“時荊揚晏安,戶口殷實,導為政務在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jié)……于是尤見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傾心,號為仲父。帝常從容謂導曰:卿,吾之蕭何也?!碑斦喾€(wěn)定之時,王導開始著手重建君臣倫理秩序,通過教化的方式,讓人們接受晉元帝,認同東晉統(tǒng)治?!坝跁r軍旅不息,學校未修?!蓖鯇蠒郏骸帮L化之本在于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睂W校是系統(tǒng)教化預備官員最佳場合?!皳癯拥懿⒂趯W,選明博修禮之士而為之師”,“庠序設,五教明,德禮洽通……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讓君主專制社會中的政治倫理、社會倫理及家庭倫理秩序根植與人們的心中。“時中心草創(chuàng),未置史官,導始啟立,于是典籍頗具?!?/p>
由此,元帝決定軍國大事時,王導的意見尤為重要,史載,元帝“訪可以鎮(zhèn)撫河南者,導舉太子左衛(wèi)率舉薦”。羊鑒不才,兵敗抵罪。王導問責,稱:“臣委重任,總錄機衡,使三軍挫衄,臣之責也。乞自貶黜?!痹鄄煌?,王導用人不當是朝廷的責任,而非個人的過錯。為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的向心力增加,王導也煞費苦心?!白詽h魏已來,賜謚多由封爵,雖位通德重,先無爵者,例不加謚。導乃上疏,稱:‘武官有爵必謚,卿校常伯無爵不謚,甚失制度之本意也’。從之。自后公卿無爵位而謚,導所議也?!盵5]卷65《王導傳》這些舉措強化了南北門閥世族參政的積極性和對司馬氏政權的積極認同。
王導是司馬氏政權的捍衛(wèi)者,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突出貢獻就是始終站在司馬氏的君主立場上,幫助東晉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王導歷相四君,國事如其家事,而深沉靜定,規(guī)恢遠大。”[7]卷13《成帝》東晉建立之初,“是時(司馬)睿大將軍王敦宗族擅勢,權重于睿,迭為上下,了無君臣之分”。[8]卷96《司馬睿傳》“王敦之反也,劉隗勸帝悉誅王氏……帝以導忠節(jié)有素,特還朝服,召見之……詔曰:‘導以大義滅親,可以吾為安東時節(jié)假之’……敦憚帝賢明,欲更議所立,導固爭乃止……導猶執(zhí)正議,孰無以能奪?!盵5]卷65《王導傳》由于王導的阻止,軍事勢力遠遠超過司馬睿的北來門閥世族代表人物王敦只得放棄自己稱帝南方的盤算。
“及明帝即位,導受遺詔輔政”。王敦欲趁新帝繼位之時起兵,明帝“伐敦,假導節(jié),都督諸軍,領揚州刺史”,平定了王敦叛亂。一直到王敦死,王導始終站在晉帝的立場上阻止王敦的僭越行為。明帝死后,“(王)導復與庾亮等同受遺照,共輔幼主,是為成帝”。王導與其他大臣一齊平定了蘇峻叛亂。“及賊平,宗廟宮室并為灰燼,溫嶠議遷都豫章,三吳之豪請都會稽,二論紛紜,未有所適。”南北門閥世族圍繞遷都問題爭執(zhí)不休,統(tǒng)治集團面臨著內(nèi)部分裂。王導出來堅決反對遷都,稱:“古之帝王不必以豐儉遷都……且北寇游魂,伺我之隙,一旦示弱,竄于蠻越,求之望實,懼非良計。”從東晉存在的外部險惡環(huán)境分析遷都的危險性,同時又提出治國安邦的良策:“今特宜鎮(zhèn)之以靜,群情自安?!盵5]卷65《王導傳》東晉建立過程中,王敦“與從弟同心翼戴,帝亦推心托之,敦總征討,導專機政,群從子弟布列顯要,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9]卷91《晉紀13》。機要中樞大權掌握在王導手中,歷經(jīng)四朝君主更替,又恰逢南北對峙,攻防戰(zhàn)事頻繁,國內(nèi)強勢力量風起云涌,稍有疏忽,定有國破家亡之事發(fā)生。王導力挽狂瀾,摸索并確定了東晉治國安邦的基本思想:鎮(zhèn)之以靜[10]。其后繼者無一不是延續(xù)著“鎮(zhèn)之以靜”的治國要略與君主 “共天下”。當西晉末大將劉琨的使者溫嶠來到江東時,“江東營建始爾,綱紀未舉。溫新至,深有諸慮。既詣王丞相(導)……敘情既畢……歡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復何憂!”[6]《言語》注引《語林》稱,溫嶠與王導談話后說:“既見管仲,天下事無復憂?!蓖鯇У慕▏铰浴?zhí)政理念、輔佐君主的方式在東晉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得到實踐,并贏得戰(zhàn)亂中的北方門閥世族的認可和贊揚。
二
晉成帝咸康五年(339),王導病故,護軍將軍何充任錄尚書事,改丞相為司徒,不再設置丞相一職?!巴跖c馬”中的“王”的勢力也隨之退出,另一個權臣接踵而止。成帝“依中興故事,朔望聽政于東堂”,大有勵精圖治、勤政能政之志,試圖強化君主權力。咸康七年(341),“實編戶,王公已下皆正土斷白籍”[5]卷7《成帝紀》,增加賦稅收入。然咸康八年(342)成帝突然病逝,年僅22歲。其弟康即位,二年亦病死,其年僅二歲的兒子穆帝即位。穆帝只活了十九歲。繼位的哀帝也只活了二十五歲。這也就決定了東晉統(tǒng)治政治從建立到延續(xù)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不能出現(xiàn)如同晉武帝司馬炎那樣雄才大略的統(tǒng)治者,歷代君主只能將東晉初年所呈現(xiàn)出的“共天下”政治形態(tài)延續(xù)下去。
王導死后,朝中仍需一位出身顯赫、德高望重的大臣與君主“共天下”,何充以錄尚書事一職主持朝政。何充是曹魏光祿大夫何禎的曾孫,其母是王導妻子的姐姐,其妻是晉明帝穆皇后的妹妹,枝連皇親和重臣。其從小與王導關系密切,常聽王導的教誨,并得到提攜。很早就入仕,做過朝官和郡守,“在郡甚有德政”。王導年老時向成帝推薦何充,“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必能總錄朝端,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內(nèi)侍,則外譽唯緝,社稷無虞矣”。[5]以上皆卷47《何充傳》何充在逆臣與朝廷的對抗過程中堅定地站在朝廷一方?!吨信d書》記載:“王敦以震主之威,收羅賢雋,辟充為主簿。充知敦有異志,逡巡疏外。及敦稱(王)含有惠政,一坐畏敦,擊節(jié)而已,充獨抗之。其時,眾人為之失色。由是忤敦,出為東海王文學?!盵6]《方正》所以,何充繼王導之后,“與中書監(jiān)庾冰參錄尚書事。不久,又遷尚書令,加左將軍”。“庾冰兄弟以舅氏輔王室,權侔人主……建元初,(充)出為驃騎將軍、都督徐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假節(jié),領徐州刺史,鎮(zhèn)京口,以避諸庾。”何充歷經(jīng)成帝,康帝和穆帝三朝,當庚氏兄弟操握朝綱時,何充巧妙地擁兵駐扎在長江險要之地,鉗制住庾氏兄弟權力膨脹。庾冰、庾翼兄弟死后,何充“專輔幼主……充居宰相,雖無澄正改革之能,而強力有器局,臨朝正色,以社稷為己任”。[5]以上皆卷77《何充傳》何充與王導一樣,堅定地站在保護東晉王朝存在的立場上,在維護司馬氏皇權穩(wěn)定的過程中,使自己及自己家族的權益最大化。
何充死后,征西大將軍桓溫官加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君事、錄尚書事、假黃鉞?;笢爻D暾鞣ピ谕猓娛聦嵙γ驮?,也致使他僭越之心日增。廢海西公立簡文帝。不到二年,簡文帝病逝,“遺詔以桓溫輔政,依諸葛亮、王導故事”[5]卷9《簡文帝紀》。當簡文帝“遺詔家國事一稟之于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時,桓溫非常失望,因為簡文帝遺詔界定繼承者與桓溫的關系是沿襲諸葛亮、王導以來與君主“共天下”的關系?;笢亍俺跬單呐R終禪位于己,不爾便為周公居攝。事既不副所望,故甚憤怨”[5]卷98《桓溫傳》。簡文帝末年,謝安擔任侍中,又遷吏部尚書、中護軍,漸入晉權力中樞?!昂單募埠V,(桓)溫上疏薦(謝)安宜受顧命?!?桓溫征伐在外,謝安既是近臣,又是重臣。簡文帝雖立遺詔,讓桓溫依諸葛亮和王導故事與新君“共天下”,但桓溫早有僭越之心。此時,謝安與王氏勢力的代表人物王坦之就是桓溫改朝換代的重大對手。簡文帝剛死,桓溫率兵入朝,“大陳兵衛(wèi),將移晉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謝安“從容就席,坐定”。 桓溫不敢加害。時“孝武帝富于春秋,政不自己,溫威振內(nèi)外……安與坦之盡忠匡翼,終能輯穆”[5]卷79《謝安傳》, 桓溫至死不敢謀逆。
桓溫死后,“及中書令王坦之初為徐州刺史,詔(謝)安總關中書事。安義存輔導……時強敵寇境,邊書續(xù)至,梁、益不守,樊鄧陷沒,安每鎮(zhèn)以和靖,御以長算”。謝安將王導“鎮(zhèn)之以靜”的安邦治國指導思想發(fā)展為“鎮(zhèn)以和靖”,基本特征仍然是將相和,并與皇帝“共天下”。謝安“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綱,威懷外著,人皆比之王導,謂文雅過之”。此時的孝武帝“始親萬機”,而謝安擔任中書監(jiān)、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負責朝中軍政日常事務謀略和處理。為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和靖”,謝安“奏興滅繼絕,求晉初佐命功臣后而封之”,極大地增強了大敵當前下的晉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向心力。當前秦苻堅率領所稱百萬大兵壓境時,“京師震恐”,謝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應機征討,所在克捷”,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zhàn)的勝利。在整個戰(zhàn)爭過程中,謝安運籌帷幄,調(diào)兵遣將,孝武帝完全放手任其所為,體現(xiàn)了這個時期“共天下”的權力運行方式和“共天下”這種權力職責構成方式對國存民安的重大意義。《晉書·謝安列傳》對謝安評價道:“其有兼將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苻堅百萬之眾已瞰吳江,桓溫九五之心將移晉鼎,衣冠易慮,遠邇崩心。從容而杜奸謀,宴衎而清群寇?!盵5]卷79《謝安傳》東晉自王導以后,又出現(xiàn)了一個興盛的小高潮。
三
皇帝與權臣“共天下”,而不是“分天下”,其既不是裂土分封,皇帝將天下劃分為若干諸侯國,任諸侯獨治之,又不是假君權于大臣,禮樂征伐自大臣出,置皇帝于傀儡的位置。而是皇帝的權威與大臣的勢力相互依存,職分明確,各司其職。雙方的權力分割恰如其分地限制在晉朝統(tǒng)治框架之內(nèi)。權臣不重復歷朝權力膨脹必然僭越改朝換代的陳規(guī),皇帝也不再排斥、打擊權臣,頻繁地更換輔佐者。西晉天亡之際,司馬睿以“王與馬共天下”的權力架構完成了東晉政權的建立和統(tǒng)治中心的南移。在保障和支撐君主專制主義集權制的鞏固和持續(xù)過程中,“王與馬共天下”并沒有作為東晉初的權宜之計而逐漸失去魅力,其作為東晉中央集權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得以強化和保存到晉末。
這種“共天下”的政治勢力分布與權力運行方式之所以能在東晉一朝出現(xiàn),其原因是復雜的,其中表現(xiàn)在:其一,東晉初年開始,藩王式微。西晉初年分封的二十七個諸侯以及后代,在“八王之亂”以后,政治、軍事實力消亡殆盡?,樼鹜跛抉R??吹健巴跏叶喙省保坝猛鯇в?,始鎮(zhèn)建鄴”,“每恭儉退讓,以免于禍”。[5]卷6《元帝紀》以司馬睿所擁有的軍事等實力看,形同北方門閥世族中的一支,沒有藩國封地。元帝司馬睿有四子,除繼承皇位的簡文帝外,其余三子或早亡,或者無所事事。簡文帝生三子,除孝武帝以外,司馬道子權傾一時。但時值孝武帝重用謝安相輔佐,司馬道子“專權,而奸諂頗相扇構”,謝安“上疏求自北征,乃進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并、寧、益、雍、梁十五州軍事”。[5]卷79《謝安傳》擁兵自重,駐扎軍事要地,使藩王不敢妄動。司馬道子封為瑯琊王,謝安死后,領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假節(jié)、都督中外諸軍事,權傾一時。本來可以有所作為,輔佐孝武帝大振朝綱,強化君主集權,可是,“于時孝武帝不親萬機,但與道子酣歌為務……并竊弄其權……郡守長吏,多為道子所樹立”。司馬道子于時“勢傾天下”,司馬道子并沒有抓住謝安死后門閥世族勢力暫時削弱的機會,迅速擴大皇族勢力,強化君權,而是縱情享樂,“為長夜之宴,蓬首昏目,政事多闕”。[5]卷64《簡文三子傳》加之皇族成員人少而無能,西晉時的“由藩王爭權,自相誅滅,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5]卷62《祖逖傳》的亂局沒有在東晉重演。其二,東晉建立于南北軍事對峙時期。北方五胡十六國稍有喘息之機,都不放過對東晉政權的侵擾,最著名的南北沖突就是前秦苻堅發(fā)動的旨在吞滅東晉的淝水之戰(zhàn)。這迫使東晉政權必須常年保持戰(zhàn)爭準備狀態(tài),王敦、桓溫等權臣又親率大兵駐防在邊關要塞之地,多少緩解一些權臣爭奪中樞的壓力和內(nèi)部斗爭的機會。與此同時,大量的北方人南來,他們大都像祖逖那樣,“及京師大亂,逖率親黨數(shù)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車馬載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藥物衣食與眾共之,又多權略,是以少長咸宗之,推逖為行主?!盵5]卷62《祖逖傳》這樣一大批北方豪族避難江南,“賓客義徒皆暴桀勇士”,“時揚土大饑,此輩多為盜竊,攻剽富室”,成為東晉初年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之一。這些北方流民的首領往往與祖逖一樣,“以社稷傾覆,常懷振復之志”。晉元帝“乃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招募”。 祖逖沒有辦法,只得“將本流徏部曲百余家渡江”。這些將領作戰(zhàn)驍勇,治軍有方,“躬自儉約,勸督農(nóng)桑,克己務施,不畜資產(chǎn),子弟耕耘……百姓感悅”,“由是黃河以南盡為晉土”。[5]卷62《祖逖傳》不僅威震敵國,警告北方政權不敢對東晉輕易妄動,也警示朝中權臣不要有叛逆僭越的心計。祖逖之后,還有桓溫等北伐,一方面表現(xiàn)了朝中門閥世族的軍事勢力強大而雄厚,勢可敵國,皇帝不可能剝削和削弱;另一方面,百舸爭流,互為對手,誰也不能消滅對方,因而正好相互牽制,共同維護東晉王朝的存在?!巴醵鼐脩涯鎭y,畏逖不敢發(fā)?!盵5]卷62《祖逖傳》防范北方政權的侵擾和南來的北方門閥世族中強兵悍將的普遍存在,使得東晉初建時形成的皇帝與權臣“共天下”的統(tǒng)治方式得以延續(xù)著。
同時,晉帝也以“共天下”的政治承諾與權力分配換取權臣對其支持。祖逖死后,王敦“至是始得肆意焉”[5]卷62《祖逖傳》?!凹人赜兄孛至⒋蠊τ诮?,專任閫外,手控強兵……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元帝末年,王敦叛亂,元帝親率大軍伐敦,不久,元帝病死,后繼者明帝“乃手詔征之”[5]卷98《王敦傳》,繼續(xù)伐敦,東晉內(nèi)部迅速出現(xiàn)兩大軍事陣營抗衡。加司徒王導大都督、假節(jié),領揚州刺史,以溫嶠為中壘將軍,以及豫州刺史祖約等掌握東晉君權和地方要職的僑姓、吳姓門閥世族的頭面人物站在晉帝一邊,“帝躬率大軍”與王敦決戰(zhàn),“王敦憤惋而死”。王敦是東晉建立的奠基人之一,是“王與馬”中的“王”的一部分,在“共天下”的過程中,一方面軍事大權在握,獨占軍事要塞之地,阻擋北方勢力南侵,“立大功于江左”,逐漸一方獨大,助長了“問鼎之心”膨脹。另一方面,祖逖這樣的北方驍將在世時,元帝忽略了驍將眾多其實是政治生態(tài)平衡的最佳方式之一,沒有多扶持一些祖逖似的驍將,一旦祖逖死去,王敦獨大,僭越之心轉(zhuǎn)變?yōu)橹\逆行動。王敦死后,明帝大赦,“惟敦黨不原。于是分遣諸將追其黨與,悉平之”。[5]卷6《明帝紀》與此同時,開始重新布局權力平衡點?,樼鹜跏先匀淮髾嘣谖?,桓氏、庾化、謝安、祖氏等門閥大族的軍政大權都得到提升,在朝內(nèi)外既獨當一面,又相互制衡,使“共天下”的權勢更加眾多而有利制約。
東晉一朝,南方門閥世族勢力雄厚,不時地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對北方門閥世族頭面人物的過分要求,堅決予以拒絕。史載:“蘇峻東征沈充,請吏部郎陸邁與俱。將至吳,密敕左右,令人閶門放火以示威。陸知其意,謂峻曰:‘吳治未久,必將有亂,若為亂階,請以我家始?!熘?。”[6]《規(guī)箴》陸邁和沈充都是南方門閥世族,凡有損他們利益的決定,他們毫不猶豫地表示反對?!巴跖c馬共天下”也是東晉政權建立之初與南方門閥世族達成的政治協(xié)定,如果北方門閥世族公然撕毀“共天下”的政治協(xié)定,南方門閥世族必然有所表示。所以,“共天下”也作為王導倡導的“鎮(zhèn)之以靜,群情自安”的統(tǒng)治指導思想之一貫穿東晉一朝。簡文帝時,“以虛白之姿,在屯如之會,政由桓氏,祭則寡人”的理念在位,二年后死去,即位的孝武帝沿著簡文帝的統(tǒng)治路線,“名賢間出,舊德斯在,謝安可以鎮(zhèn)雅俗,(王)彪之足以正紀綱,桓沖之夙夜王家,謝玄之善新軍事”。[5]卷9《孝武帝紀》這些或者先后,或者同時在孝武帝時期入主中樞的門閥世族代表人物都能很好地遵守君臣之間的權力界限規(guī)定,在“共天下”的框架下,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才智水平,留下自己在“共天下”時期內(nèi)的光輝業(yè)績。
孝武帝在位三十三年,繼位者晉安帝“不惠,自少及長,口不能言,雖寒暑之變,無以辯也。凡所動止,皆非己業(yè)”[5]卷10《安帝紀》。北府兵將劉裕在鎮(zhèn)壓孫思、盧循起義過程中逐漸掌握東晉政權,君主操控皇位、大臣相互牽制“共天下”的權力分布和平衡局面被徹底打破,改朝換代最終發(fā)生了。
[1]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 [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 [晉]杜預.春秋左傳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5] [唐]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6]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 [北齊]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0]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劉力]
“The Common Domination by Wang and Ma” and the Politics of Dong Jin Dynasty
Zhao Kunsheng Guan Jun Liu Fengxue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ety,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China)
“The Common Domination by Wang and Ma”is a special form of monarchy centralized system emerged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During Shu period, Liu Bei, Liu Shan and Zhu Geliang make a small Kingdom of Shuhan tenaciously stand between the Kingdom of the Wei and Wu by close cooperation. After the demise of the Xi Jin Dynasty, northern and southern powerful family clans unite to establish the Dong Jin Dynasty emerged by the form of “the Common Domination”. “The Common Domination” is both the way of power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powerful minister, and the actual operation process of Monarchial power during the Dong Jin Dynasty, supporting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Dong Jin regime.
rule of the Dong Jin Dynasty;“Wang and Ma”;the common domination; power operation
2016-06-10
趙昆生(1957-),男,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官 軍(1987-),男,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 劉鳳雪(1991-),女,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
IK235
A
1673—0429(2017)01—0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