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初詩人高珩屢仕屢歸心態(tài)探析

2017-04-03 03:09

馬 瑜 理

(山東大學 文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0)

清初詩人高珩屢仕屢歸心態(tài)探析

馬 瑜 理

(山東大學 文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0)

清初山東詩人高珩,才大如海,詩筆超拔,氣靜情疏。經(jīng)歷了明清易代,高珩心態(tài)十分獨特。入清后,出仕新朝,但屢仕屢歸,進退從容;無心為官,不問遷除,以廟堂為林壑;耽禪樂道,賦性簡遠,不屑馳逐名場。高珩不得已而出仕、身不由己的心態(tài),在由明入清的士人中具有一定普遍意義。

高珩;文人心態(tài);明清易代;出仕新朝

高珩(1612—1697),字蔥佩,別字念東,晚號“紫霞道人”,山東淄川人。明崇禎十六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后,官至刑部左侍郎。著有《救荒略》《仕鑒》《勸孝匯編》《室欲編》《畏天等歌》《存心二十三則》《勸善等說》《迂儒話》《戒殺廣義》《放生匯編》《醒夢戲曲》《四勉堂說略》《棲云閣集》十六卷。盧見曾在《國朝山左詩鈔》序中把高珩與王士禛、宋琬、田雯、王士祿、趙執(zhí)信等人相提并論[1]2。很多研究者已注意到入清后高珩為官屢仕屢歸的特點,但均未深入探析高珩心態(tài)。本文從時代背景、家族傳統(tǒng)、思想性格三方面,分析高珩心態(tài)形成之原因。

一、明亡后,身遭流離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揮師北上,崇禎皇帝縊死煤山,明王朝隨之覆滅。三月廿四日,李自成大順政權授高珩縣令一職,遣兵押送。五月初五日,高珩與同邑李呈祥訪濟寧楊士聰,談及出城事。因王鰲永寓楊士聰東鄰,同過相商。王鰲永認為“今日之事,何所逃于天地之間”[2]39,不愿出逃,一意從虜,意欲與清廷合作。高珩遂與李呈祥先楊士聰而出。待到高珩與李呈祥出城數(shù)里,便“為零虜所劫,剪其發(fā),奪其資囊。二人因留滯通灣,甚困”[2]40。與王鰲永不同,高珩并不愿與清廷合作,直到七月,高珩才輾轉(zhuǎn)歸里。

經(jīng)歷“甲申之變”,高珩的詩文頻繁出現(xiàn)“劫灰”與“興亡”等詞?!敖倩摇保局附倩鸬挠嗷?,典出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jīng)上·竺法蘭》:“昔漢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問東方朔,朔云:‘不知,可問西域胡人?!蠓ㄌm既至,眾人追以問之,蘭云:‘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盵3]3后世以“劫灰”比喻經(jīng)歷劫難后的遺跡和荒涼景象。從佛經(jīng)角度講,天地的形成到毀滅謂一劫,天地毀滅時有大火燃燒謂之劫火,劫火之灰,即劫灰。對于高珩來說,明清易代,便是一劫火,世事經(jīng)歷巨變之遺存便是劫灰。高珩《新泰道中》有“滄溟莫惜東流水,唯有昆明劫灰存”[4]113?!毒破鳌分小耙辫T精镠為鑿落,劫灰未燼留人間”[4]28。以及《莫論》中的“乾坤多故甚,只有劫殘灰”[4]119?!顿浹唷罚骸盀跻虏还芘d亡事,只向朱門宛轉(zhuǎn)飛?!盵4]65《贈驛樹》:“只緣閱盡興亡事,贏得心空似老僧?!盵4]58明亡后,高珩的心態(tài)與明遺民在悼亡故國、感慨興亡上并無二致。

高珩作《后長恨歌》,寫弘光小朝廷滅亡后,南明妃嬪被清兵掠奪一事,揭露弘光小朝廷臣相誤國的事實。其中有“當時阮馬氣熏天,得意金吾亦盛年”“天子無愁將相驕,只言千載常爾爾”“重興詔獄殺清流,甲起晉陽朱桁愁”“建業(yè)荒亡怨狡童,丘墟亦復坐諸公”“自古奢淫是死媒,累臣懷璧誰容汝”[4]29等句。當時阮大鋮、馬士英之流氣焰囂張,橫行于朝。統(tǒng)治者朱由崧昏庸無能,沉溺聲色,奸佞之臣“小人得志,借朋黨以肆毒,合閹豎以固宏,假盜賊以張威”[5]1。弘光小朝廷腐敗昏聵,殘害東林黨、復社諸君子,終于導致“又見降幡出石頭”的結(jié)局。

高珩過濟南大明湖,賦詩《明湖行》:“濟南自昔稱名勝,投鞭一度風流凈。秋娘老去秦娘衰,十里平湖空似鏡。文鴛盡日立茨菰,不見歌船到里湖。乃知佳麗關時運,弱翠飛瓊今日無”[4]27。高珩同邑王培荀評詩中“投鞭一度風流凈”,蓋濟南前為大兵所破,諸臣殉節(jié),城中一片荒涼[6]199。高珩的《明湖行》乃以詩當史之作矣,此中沉重的家國之痛和蒼涼的身世之感可窺見一斑。

高珩的座師與年友相繼殉國。高珩與嘉定黃淳耀同出于會稽周鳳翔門下。周鳳翔在崇禎帝駕崩后二日殉國;黃淳耀在清兵破嘉定后,殉節(jié)于城西僧舍。高珩心中自然有愧對前朝之感。后來,高珩過吳門訪黃淳耀之墓時,感慨道:“予最不肖,濫竽其中?!盵7]218其心中難言之隱,可以想見矣。

二、入清后,屢仕屢歸

入清后,高珩共出仕七次,告歸七次。順治二年,授內(nèi)翰林秘書院檢討。順治三年,與孫廷銓一同赴京任職,旋以請告歸里。順治四年十二月,淄川亂定后,入京仍補舊職;順治十一年,任吏部左侍郎;九月,請假歸省。順治十三年五月,還京,補舊職;降補太常寺少卿。順治十五年,升宗人府府丞,請告歸里。家居六年后,于康熙三年,旋奉部檄還朝候補宗人府丞??滴跷迥辏a原任宗人府府丞??滴跗吣辏蠲栏嫔褶r(nóng)、虞帝二陵,歲暮又再次歸里。康熙九年,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滴跏?,升刑部右侍郎,轉(zhuǎn)刑部左侍郎??滴跏荒?,以葬親請假歸里,復以病請,不作出山之想??滴跏四晔?,魏象樞薦清節(jié)者八人,高珩居首,詔起復任刑部右侍郎,以“年近古稀,心血告枯”疏辭,不允??滴跏拍辏岳喜∑蚝」?,帝允之。

高珩告歸的類型有以下幾種:告假歸里;典試返鄉(xiāng);省親歸里;便道歸里;葬親請假;以病請歸。其中,順治三年,告假歸里,家居一年;順治十一年,省親歸里近兩年;順治十五年請告歸里,居家六年;康熙十一年,葬親歸里,七年;后終致仕??梢?,高珩歸里次數(shù)頻繁,居家時間長久。

高珩能夠?qū)掖胃鏆w,又能再次出仕,一方面與清初為籠絡漢族士人,鞏固政權有關,“令在京內(nèi)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員,具以原官同滿官一體辦案”[8]卷五。順治十年,順治帝曾欽遣高珩諭祭明末殉難諸臣十六人,并各予謚。另一方面與高珩本身“清廉素著、博雅多才”有關,清帝深欣賞之?!敖裆?,聞其才名,召詢國家大計,先生娓娓對,推獎人才甚悉”[9]295。但其屢次告假,清帝亦有不滿,因此順治十三年,高珩連接降級。

高珩屢仕屢歸式的做官方式,實屬“仕不可為隱無所”的無奈之舉。在政局動亂、郡邑憂危、隱無定所的情況下,百般無奈之下才選擇避世京城,高眠金門,這是情有可原、無可厚非。

高珩在《和同年孫介黃仕不可為行》中道出自己不得已出仕隱情。

仕不可為隱無所,郡邑憂危輦下苦。高飛莫道是冥鴻,彌天何處逃網(wǎng)罟。漁舟往歲送君行,今日我來君笑迎。問我長林之樂何所至,又向金門來避世。我亦大笑復握手,君勿多言飲我酒。蔭葉誰防螂在旁,登丘且任柳生肘。片帆大海共沉淪,漂泊風中豈我身。昨歲垂亡竟不果,偶得生全復自可。荊棘茫茫閉目行,閑即高眠起復坐。有何不足乃顰眉,逝水流光到眼非。會稽王郎才邁俗,我宗子靜清如玉。昨聞子靜憫兇王,郎死不意驊騮遽。止此又見蹀躞驄馬來,黃金突兀高如臺。扁鵲束手空注目,雙鬟婀娜何為哉。我輩所得無乃多,暇日相尋且放歌。身健囊空何足愁,與君屈指計交游[4]14。

高珩感受到眼前處境“荊棘茫?!?,不想出仕又歸隱無所,家鄉(xiāng)郡邑處處都是彌天大網(wǎng)。逃也無處可逃,暫居京城為官避難?!捌达L中豈我身”道出了文人出仕新朝、身不由己的普通心態(tài)。

順治二年,高珩送好友趙進美北上,作《送韞退北上》五首。其三曰:“時變?nèi)缙遄涌v橫,登朝何計問澄清。艱危節(jié)鉞恩仇易,門戶封章同異明。不妨深心規(guī)社稷,豈因低首羨公卿。欲全吾道良非細,初入蛾眉太艷生?!盵4]97時局瞬息萬變,做官為的是安定。明清易代,恩仇交替,入朝不為羨封侯,只為深心規(guī)社稷,輔佐君主。高珩入朝為官以社稷為重,關心黎民百姓,并不為重新封侯。高珩代表了明清易代肩負儒家使命、又無奈出仕文人的心態(tài)。

三、地方云擾,不獲里居

清軍入關后,山東各地農(nóng)民起義接連不斷。政局動蕩,戰(zhàn)亂不止,“前日之舞扇歌裙,化為青磷白骨,銅山金埒,散如云煙矣”[6]187。

順治四年,謝遷以淄川人丁可澤為內(nèi)應,攻破淄川城,建立國號,置官屬,以石城堅固,據(jù)之以抵御官兵。謝遷入城當夜,高珩縋城而出,“手指皆穿,身入官軍營中,贊畫破賊方略。”在城外的兵營里與王樛為清兵攻城出謀。后清軍圍城,謝遷等人據(jù)城堅守。至七月初十日,清兵由地道置火藥轟城墻。“少間,人馬聲嘈嘈,賊大潰,多更衣潛匿家人求幸免。良逆莫辨,或聲言且大掠”[7]342。“復城后,其賴府君調(diào)護得安全者甚眾”[10]卷下。高珩深夜冒險縋城而出,保護了淄川城眾多居民。

這次事變中,高珩從兄高璥殉難。高璥,字戒之,“年未三十,謝寇陷城,竟遭兵燹而歿”[11]卷五。遇難者還有高珩從妹。高珩從妹適淄川張?zhí)┤馂槠?,謝遷入城后,張?zhí)┤鹩龊?,其妻譚氏、其媳高氏自縊而亡。高珩在《丁亥淄邑三烈行》中頌揚其從妹烈行,詩曰:

收馬急,收兵急,猰貐夜半縋城入。姑烈死,婦烈死,一門冰雪寒青史。妖雞甲夜咿唔鳴,海潮漰湃賊登城。吁嗟乎,伏虎不刺卒吞噬,長衢白骨何縱橫。鸞訛蕙燹明珠碎,烈火精镠色無改。笑呼白刃氣橫秋,紉結(jié)無為夫子羞。沉沉深碧千尋冷,漢水巴陵此義并。凜冽應齊玉檻香,嬋娟猶掛銀瓶影。斷腸鵜鴂葬秾華,風雨夜深聞鬼車。一瞑千秋天雨泣,驚呼投刃賊咨嗟。是姑是婦婦有母,噫嘻三烈同不朽[4]33。

“三烈”指高珩從妹與其姑、其母。詩中描述了順治四年賊陷淄川城的慘狀,猰貐,神話中一種吃人的怪獸。鸞訛,即鸞吪,指鸞鳥死亡,典出湯顯祖《四靈山賦》中“瞰丹穴之鄰比,稱鸞訛而鳳靡”之句。高珩在詩中把賊寇比作猰貐,把三烈比作鸞鳥與明珠,可見其心中憤慨。

由此可知,高珩此次出仕原因是由于地方云擾,不獲里居。為了家族命運和淄川民眾安危,高珩與清廷合作的行為又具有必然性。

高珩家族,自曾祖父高汝登即有敦仁好施之風氣。高汝登事親以孝聞,贍宗族親黨,惟恐不及,積德累仁,鄉(xiāng)里為其所立祠堂碑。高珩其父高所蘊,生而孝友,仁讓溫恭,以畏天為心,以濟人為事。“人有貸必應,率多不償,聽之而已”[10]卷上。高氏家風對高珩的濡染,使其時刻謹記“儒者之道在乎仁義”。明清易代后,士大夫們不愿放棄儒家的使命,“其于鼎革后繼續(xù)關心民生利病,以興利除弊為己任,是順理成章的事”[12]179。關心民瘼要付出行動,一旦要干涉地方事務時,不可回避地與當權者交涉,即選擇出仕。

高珩的選擇與清初政局動蕩、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的時代背景不無關系。高珩在《畢少保公〈石隱園藏稿〉又序》中,對同邑前賢畢自嚴濟蒼生為已任的做法極為推崇:“夫度世誠未易論,亦并未知濟世之功勝榮世之文,倍蓰無算故耳。士大夫既立身廊廟矣,茍無濟世之功,即翔步三臺,或非君子之所樂道也?!盵7]187從中窺見,高珩的濟世之志與其出仕選擇有一定聯(lián)系。

四、無心為官,蕭然世外

早在明末奸佞當?shù)?、政治腐敗之時,高珩便無仕宦之意。即使上公車,也是勉為其行。這種心態(tài)在高珩為馮溥、孫廷銓、趙進美所作《三君子序》中有所流露:

迨己卯而三人乃茅茹數(shù)升,予復肩隨介黃(孫廷銓)計偕來京師,徒步相尋,笑語酒肆中。介黃意甚銳,以必捷南宮為期。予與孔博(馮溥)了無仕宦意,且笑謂時事如此,何用大冠為。吾輩勉上公車,意在遨游,一睹宮闕止耳[7]266。

明崇禎十二年,高珩隨孫廷銓來京師,孫廷銓期待此次進京必捷南宮,而高珩與馮溥則了無仕宦之意。高珩勉上公車的目的,竟在遨游京師,一睹宮闕。這種自適其適的心態(tài),意味著高珩在仕途中并不能平步青云。對比孫廷銓崇禎年間必捷南宮之決心,與入清后官拜大學士,亦可知高珩無心為官之本意。如若高珩像其好友孫挺銓、馮溥那樣,施展其才,官拜大學士或指日可待;惜其志不在廟堂,而在林壑。

入清后,高珩家族的成員多有隱居不仕者。高琭,字介如,別字逸叟,又字石君,號振東。順治甲午舉于鄉(xiāng),康熙丁未中進士,棄舉業(yè)不仕。高瑾,字公瑜,性狷介,不嗜仕進,“心安恬退,蕭疏淡遠,值身物外,匿影于窯頭村中,茅屋數(shù)椽,聊蔽風雨……布衣疏食、氣韻閑曠,真有道之士也”[11]卷六。從兄弟高臥云林的隱逸生活吸引著高珩,淡泊名利的態(tài)度亦影響著高珩的仕宦心態(tài)。

即便出仕,高珩并不求升遷仕進。順治六年,任國子監(jiān)祭酒。時祭酒春秋兩祀,經(jīng)費不足,有人祀滿一丁便求遷去,高珩任滿了二年多仍不求升調(diào)?!昂槲南骞挟爺z祭太學,戲謂公曰:‘先生可謂五丁開山矣?!Υ鹪唬骸畏亮×住!盵10]卷下可見高珩心態(tài)之平和,胸懷之坦蕩,并不以升遷為做官目的。

在京師為官期間,絕少交游,獨與金沙蔣超虎臣稱莫逆交。蔣超,字虎臣,官翰林修撰;幼耽禪寂,不茹葷酒;性好山水,遍游名山,不避蛇虎;晚以病請告,入峨眉山。此人性情與行為,對高珩有一定影響。此外,高珩又與好友孫廷銓、趙進美等人游韋公寺、崇教寺、東壇、先農(nóng)壇、后湖、城南池亭等地,聯(lián)吟酬酢。可知,高珩實則游離于宦隱之間。順治四年,高珩與趙進美次韻賦詩,有《除夕次韞退早朝韻》:

天涯蓬跡愛鳩居,長日支扉罷掃除。歲晏風煙牽夢亂,夜晴星漢到檐虛。論交地密常耽酒,學道心收欲棄書。明日東風高臥穩(wěn),南枝應笑宦情疏[4]95。

宦游天涯,身居陋室,飲酒自娛,耽禪學道,即是做官常態(tài)。高珩明確表示宦情薄而鄉(xiāng)思多,欲高臥云林,隱居不仕。

兄長、好友相繼罷官、逃禪、流放,對高珩亦有影響。順治三年,高珩之兄高瑋,授河間府推官,因河間失守,受牽連罷官。從此便侘傺拂郁。順治九年,好友唐夢賚以上疏言張煊事,忤順治意,罷歸。順治十年,李呈祥上疏請部院衙門裁去滿官專用漢臣,忤帝意,遂被流放盛京。順治十三年,閏五月,高珩降二級調(diào)用,“以議處蒼梧道萬化循情庇護也”[8]卷一百一。據(jù)高珩之子高之馬奚《司寇公行實記略》記載:“以衙門舊例,有情理不甚允協(xié)處,府君另為一議。奏上,不當世祖皇帝圣意,遂左遷,補太常寺少卿?!盵10]卷下同年十二月,高珩因上疏不合順治帝意,被降為太常寺少卿。

目睹宦海沉浮,高珩愈加向往歸隱。高珩在《自適二首》中曰:“閱盡升沉好息機,勞勞終歲欲何歸。救時姚相身無具,巧臣任安意久非?;榧抟褜W道誤,溪山復與賞心違。累生塵垢何由洗,豈獨殘年未拂衣?!盵4]89“拂衣”一句,已明確指向抽簪解官。高珩認為官場并無逍遙可言,只有遠離宦海、歸隱田園才能蕭然自得。高珩晚年回憶五十年中宦海生涯,功名官職都如嚼蠟?!巴砟旯γ缃老?,少年科第如登仙”可知,高珩晚年已厭倦官場,與“山中煟芋”的簡樸生活相比,“十年宰相亦堪憐”。

雖然高珩認為自己素無濟世之才,實際上,高珩不僅有為官之才,亦有為官之德。典試江南時,得士一百四十人,所取皆名士。祭告神農(nóng)、虞帝二陵期間,革除供帳舊例;立禁楚地溺女之俗,又倡立放生池。湖南民瘼,又請建常平倉,多見施行。歸京路遇淮安時,歲大饑,捐私錢糴米數(shù)百石,賑之??芍哏耠m蕭然世外,但關心民瘼,嘗論國計民生之策。其在為順天張能鱗的《救荒書》作序時,指出學者應著利世之書:

學者治書,英雄創(chuàng)業(yè),其道略同。夫經(jīng)營四海屬意關中者,漢皇獨有卓識矣。操觚之士,何獨不然,故著述不在多端,顧利世何如耳。利世之著述,二種而止耳。其一為明道之書,天經(jīng)地義,子孝臣忠,所以立人極也。其一為濟世之書,含哺康食,亨屯出蹇,所以延人命也。而二者又各有緩急,不可為典要焉[7]169。

高珩認為學者之著書與英雄之創(chuàng)業(yè),其利世之道略同。利世之書有明道與濟世二種,前者可“立人極”,后者可“延人命”。因此,利世之道并不局限于仕途功名之路,退官守拙仍可憂民濟世。

五、耽禪樂道,棲心山水

高珩屢仕屢歸的做官方式以及無心做官但求明哲保身的心態(tài),受佛道思想影響。高珩思想雜糅儒、佛、道三家,使其能夠始終保持超然物外、閑適自得之心。

高珩家族歷來有淡泊名利、旁通佛道之傳統(tǒng),其家風深刻影響高珩的為官態(tài)度和人生心態(tài)。高珩祖父高舉,官至大理寺丞;乞休還鄉(xiāng)后,門無雜賓,覽玩墳籍,蕭然獨處。其父高所蘊,湛于經(jīng)術,旁通二氏;曾棄家習靜于淄城百里外之磨莊,日與方外之士參叩二氏;累月始一歸,歸不數(shù)日輒返矣。其兄高瑋,罷官后,回歸田園,寄興山水,每日以詩酒自娛。“擊碎唾壺以寄坎廩牢騷之致焉”[10]卷下。從弟高琭,成進士時,毅然拋棄功名,赴嶗山學道,居住在上清宮,“終日餌芝術,侶猿狖,渴飲澗之水”[11]卷六??芍?,高珩耽禪樂道受其家族影響之深。

高珩自幼便能探究佛經(jīng)主旨,“從先祠中得釋典殘板,即反復究繹,得其大旨”[9]295。弱冠時,有感于袁了凡先生立命之說,在《四勉堂說略》中,高珩認為后代即要遵儒家克己復禮之仁義,又要學道家清醒寡欲之養(yǎng)生,也要學佛教積善改過之自省。儒釋道皆不可偏廢。歸田后,高珩撰俚曲《醒夢戲曲》一卷,其中《滿江紅》曲云:

且漫夸身強運又強,穩(wěn)倚著官旺還財旺。打墻板上下翻,無舵船東西撞。呀,才桃李三月香,又芙蓉九月霜。莾后浪,催前浪,陡朝陽,換夕陽,興亡劉與項。巡環(huán)帳下場,土饅頭,宴北邙[13]卷一。

又如《折桂令》曲云:

賺煞人,兩字無常,閃電飛騰,幻夢荒唐。說甚富矣陶朱,美哉鄭旦,貴也侯王。槿花榮幾朝開放,柳花飄何處家鄉(xiāng)。漏盡燈荒,鑼散俳場。這傀儡緊著提提,那筵席早已光光[13]卷一。

高珩認為一切名利、福壽、智勇、裊娜、少俊皆是虛妄的。這種心態(tài)對高珩屢仕屢歸的做官方式不無影響。罷官后,高珩唯觀梵夾、金剛凈名數(shù)卷。又“時行吟于野,或跨驢入市,舍者不避席,煬者不避灶”[10]卷下,悠然自適,如海鷗之忘機。

康熙十二年,高珩與張篤慶、蒲松齡等人登泰山,訪普照寺祖珍禪師元玉。高珩與元玉往來甚密,元玉有《未夏白岳山中和念東高少宰韻》,詩中有“盡日茅庵幽興滿,紅塵能禁野人何。”“匡廬蓮社擬重結(jié),陶令猶貪杯酒何。”[14]421之句,似有招高珩歸隱之意。

康熙十六年至十七年,高珩嘗與唐夢賚南游吳越,所游多佛寺道觀,所交往的亦多禪師道人。過金陵遇卞居士;至武林游紫霞觀;登瑞石山凈慈寺拜佛;出錢塘門游昭慶寺;過報恩寺,晤云居禪師;往云棲拜蓮池大師;登京口金,與鐵舟禪師茶話。高珩之閣名“棲云”,蓋宗法武林蓮池大師寓意“云棲”也。此外,高珩與明僧道開亦有唱酬,有詩《對盆水憶道開泉上坐》懷道開。上所述及,皆可作為高珩耽心禪道之例證。

康熙十九年,高珩以老乞休,王士禛作《再送念東先生》八首為其送別。其七曰:“木魚粥鼓云門寺,曾訪禪棲款竹扉。今日宰官何所似,朝衣新?lián)Q七條衣?!盵15]270詩中高珩的官服已然換成僧衣,入仕新朝后的高珩,一直在官與隱之間轉(zhuǎn)換角色,直到康熙十九年,高珩的官宦生活徹底結(jié)束。

高珩在詩歌中表達了向往自然之情,如《老樹行贈艾學士長人》中:“仆本疏慵陳外人,生平所好山與水。朅去瘦馬走京華,魯國男子疲欲死。但見長林駐馬蹄,清涼不減山水喜?!盵4]15高珩一生以真為本,本性愛山水,不愿為功名利祿所縛。家居時,嘗于孝婦河與般水匯合處,輕波素艇,載酒其間,自以為濠濮之趣不減江湖,如莊子之逍遙?!懊匡L日晴和,自跨一驢出,遇嘉石濃蔭,既系驢而臥,見者不知其為貴人也”[16]1631。

高珩天性純粹,為仙為佛,無所不可。與明遺民以佛門為逃藪的行為所不同的是:高珩學佛,并非為了逃禪,而是為了打破“利名圈繢”。正如王士禛所言,高珩“齊物似莊生,平等似調(diào)御,三樂似榮啟期(榮啟期),坐人春風中似程明道(程顥),樂道人善似邵康節(jié)(邵雍),耽禪悅似晁文元(晁迥)、蘇文忠(蘇軾)”[10]卷下。

高珩一生通籍五十余年,恬退里居者達半,其不樂仕進竟至此。高珩身居廟堂時,而志存丘壑;出仕入仕,皆能自適其適。高珩又旁通二氏,棲心山水,不屑馳逐名場。這種無奈出仕的隱情以及身不由己的心態(tài)從其《棲云閣詩》中可窺見一斑,在由明入清的士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

[1]盧見曾.國朝山左詩鈔[M]∥山東文獻集成:第1輯第41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2]楊士聰.甲申核真略[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3]釋慧皎.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2.

[4]高珩.棲云閣詩[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5]溫睿臨.南疆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59.

[6]王培荀.鄉(xiāng)園憶舊錄[M].濟南:齊魯書社,1993.

[7]高珩.棲云閣文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8]清世祖實錄[M]∥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

[9]唐夢賚.志壑堂文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高之騱.高氏家模匯編[M]. 清康熙五十年家本.

[11]張鳴鐸.淄川縣志[M].清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12]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作為一種現(xiàn)象的遺民[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3]高珩.醒夢戲曲[M].清初刻本(清釋濟顛批校并跋).

[14]釋元玉.石堂全集[M]∥禪門逸書:續(xù)編第九冊.臺灣臺北:漢聲出版社,1987.

[15]王士禛.帶經(jīng)堂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3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6]錢仲聯(lián).清詩紀事:順治朝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2017-04-23

馬瑜理,女,安徽濉溪人,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B842

A

1672-0040(2017)05-0034-05

(責任編輯魯守博)

绥中县| 会宁县| 岳池县| 沾益县| 保康县| 泰州市| 贡嘎县| 南康市| 玉溪市| 界首市| 江安县| 卓尼县| 乐东| 泗阳县| 义乌市| 卢氏县| 铁岭县| 廊坊市| 兴和县| 张家口市| 龙江县| 石景山区| 桃园市| 习水县| 临澧县| 兰考县| 永春县| 博野县| 织金县| 宁晋县| 桃源县| 阿克陶县| 信丰县| 沐川县| 伽师县| 奈曼旗| 抚松县| 民县| 驻马店市| 景洪市|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