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鵬
(山西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山西太原 030002)
山西皂莢造林技術
許鵬
(山西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山西太原 030002)
皂莢是一個多用途生態(tài)經(jīng)濟型鄉(xiāng)土樹種,廣泛用于營建景觀林、農(nóng)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經(jīng)濟林、工業(yè)原料林等。提出了山西皂莢發(fā)展區(qū)域規(guī)劃和重點布局,并介紹了皂莢栽培技術。
山西;皂莢;造林
皂莢又名皂莢樹、皂角等,豆科落葉喬木或小喬木,為一古老的多用途生態(tài)經(jīng)濟型鄉(xiāng)土樹種,廣泛用于營建城鄉(xiāng)景觀林、農(nóng)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經(jīng)濟林、工業(yè)原料林等。現(xiàn)將山西省皂莢發(fā)展區(qū)域規(guī)劃和重點布局以及栽培技術介紹如下,供各地參考。
山西以太行山中南部、太岳山、中條山和呂梁山南部為發(fā)展區(qū)域,涉及運城、臨汾、長治、晉城、太原、陽泉、晉中、忻州9個市及這一區(qū)域內(nèi)的省直國有林區(qū),重點布局在陽泉市(平定、盂縣、郊區(qū))、晉中市(靈石、左權、昔陽、和順、榆社)、長治市(黎城、潞城、平順、壺關、長子、屯留、襄垣)、晉城市(陵川、澤州、陽城)、臨汾市(襄汾、鄉(xiāng)寧、堯都、霍州、洪洞、安澤、古縣、浮山、翼城)和運城市(鹽湖、絳縣、新絳、芮城、平陸、稷山、萬榮、垣曲)的35個縣(市、區(qū))以及太行山、太岳山、中條山、呂梁山等國有林區(qū)。
皂莢為深根性樹種,在山西平原丘陵地區(qū),太行山、太岳山、中條山和呂梁山南部石灰?guī)r地區(qū)都有野生分布。垂直分布多在海拔1 200m以下。皂莢適應性強,抗旱節(jié)水,病蟲害少,喜土層肥沃深厚的地方,在年降水量300mm左右,年積溫2 400℃以上的石質(zhì)山地也能正常生長結實,輕鹽堿地上也能長成大樹。壽命可達千年。皂莢在自然界有很強的抗旱、抗寒、耐鹽堿及抗污染能力,野皂莢水保功能低于黃貝草、百草,但是高于毛黃櫨、山合歡、荊條和酸棗。
3.1 皂莢人工造林
3.1.1 立地要求
適宜山西省中南部廣大地區(qū)以及北部部分小氣候區(qū)域,海拔一般在1 200m以下,坡度為25°以下的黃土丘陵、土石山區(qū)陽坡、半陽坡都可以造林。皂莢對土壤要求不嚴,只要排水良好即可,喜生于土層肥沃深厚的地方,石灰質(zhì)、輕鹽堿、砂土地上也能生長。
3.1.2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株行距2.0m×3.0m,每公頃1 650株。
栽培園密度:株行距2.0m×3.0m或3.0m×4.0m,每公頃825株~1650株。
3.1.3 整地
3.1.3.1 整地方式
平地、丘陵或山坡梯田可采取穴狀整地,一般荒山造林采用魚鱗坑整地。栽培園可采取沿等高線進行帶狀整地(水平階或水平溝、反坡梯田)等多種整地方法。
3.1.3.2 整地規(guī)格
帶狀整地的帶距3.0m~4.0m,帶寬60cm~80cm,帶間應保留自然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穴狀整地規(guī)格一般以50cm×50cm×40cm,或60cm×60cm×50cm居多;魚鱗坑整地規(guī)格控制在80cm×60cm×40cm,可以根據(jù)立地條件以及現(xiàn)有植被而定。
3.1.4 整地時間
造林前一季或早春,工期較緊時也可以隨整地隨栽。半干旱地區(qū)造林整地,應在雨前或雨季進行。
3.2 苗木選擇
3.2.1良種選擇
盡量選擇本地的優(yōu)良品種或經(jīng)過相關部門審定的優(yōu)良無性系。
3.2.2 苗木選擇與處理
苗木要進行分級。Ⅰ、Ⅱ級苗木出圃造林,規(guī)格必須達到根系較完整、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不失水;容器苗造林,必須拆除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
3.3 栽植
3.3.1 栽植方法
造林前,用生根粉處理根系;造林后,澆透定根水,上覆蓋松土,再用鍋底形地膜覆蓋。在干旱地區(qū)、沙質(zhì)土壤上造林,可適當深栽。
3.3.2 栽植時間
宜在晚秋至土壤封凍前,或土壤解凍后至早春萌芽前進行。容器苗木可以不受季節(jié)限制,適時栽植。
3.3 撫育管理措施
3.3.1 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連續(xù)進行3年~5年,每年1次~3次。
3.3.2 施肥
秋季皂莢刺、果成熟以后施基肥,以廄肥、腐熟人糞尿等有機肥為主,并摻入部分氮肥、磷肥。
追肥以產(chǎn)皂莢刺、皂莢果為目的的林分,為了保證產(chǎn)量要進行合理追肥,一年兩次,第一次在花期,第二次在幼果期。以施有機肥為主,可兼施氮、磷、鉀復合肥。年施肥量折合復合肥每株0.25kg~0.50kg。造林后當年不施肥,2.0a~3.0a以后,離幼樹30cm處溝施。3.0a以后,沿幼樹樹冠投影線溝施。
3.3 野生皂莢嫁接改造
3.3.1 嫁接密度
嫁接密度:株距3.0m×行距4.0m,或株距4.0m×行距5.0m,每公頃495株或825株。
3.3.2 嫁接改造地面處理
采用穴狀辦法處理為宜,穴的大小為2.0m2,穴中留2株為3.0a~5.0a生野生皂莢幼株,其余全部清除。嫁接穴在改造地要均勻分布。
3.3.3 嫁接時間
宜在每年4月上中旬,即早春樹木萌芽前進行。
3.3.4 嫁接方法
劈接和插皮接。
3.3.4.1 劈接
(1)削接穗:將采來的接穗去掉稍頭和基部葉芽不飽滿的部分,截成5.0cm~6.0cm長,有2.0個~3.0個飽滿芽,然后在接穗下芽3.0cm左右的兩側(cè)削成一個正楔形的斜面,以削面長2.0cm×3.0cm。接穗削好后,立即用濕布包裹,防止水分蒸發(fā)。
(2)劈砧木:在離地面5.0cm~10cm處剪斷砧木,砧木斷面要削平滑。劈口應選擇在斷面2/3處,垂直向下切深約2.0cm~3.0cm。
(3)用劈接刀撬開切口,插入接穗,使接穗和砧木形成層對準,用專用塑料帶從上往下將接口綁緊。3.3.4.2插皮接
(1)砧木處理:在離地面5.0cm~10cm處剪斷,斷面平滑以利于愈合。
(2)削穗取芽:將接穗枝條削一個長3.0cm~5.0cm的長削面,再在對面削一個小削面形成楔形。接穗留2個~4個芽,頂芽留在大削面對面。接穗削片厚度一般在0.3cm~0.4cm之間。
(3)裝芽:在削平的砧木切口選一光滑處劃一條縱切口(比接穗稍短),深達木質(zhì)部,然后插入接穗。
(4)捆綁保濕:用塑料薄膜捆綁即可。要求將切口和皮縫都要包嚴實,接穗及砧木用塑料袋套住,以減少水分蒸發(fā),注意捆綁時不要碰傷接穗。
3.3.5 接后管理
3.3.5.1 控水、除萌、解綁
嫁接后15d內(nèi)要經(jīng)常檢查接頭是否積水,若出現(xiàn)積水應及時放水。嫁接成活后應及時抹除萌蘗,防止養(yǎng)分消耗,利于嫁接部位愈合。當年需除萌5次~7次,待芽長到10cm時松動塑料條。
3.3.5.2 割灌、整坑、除草
嫁接成活后,及時割除影響嫁接幼樹生長的灌木和雜草,雨季進行整坑,用土把嫁接部位埋住,促使嫁接部位以后很快生根,以免形成上粗下細現(xiàn)象,影響嫁接后植株正常生長。
3.3.5.3 水肥管理
有條件的地方,一年可以施兩次肥,第一次在4月上中旬,第二次在6月上中旬。肥料以有機肥為主,也可以兼施氮、磷、鉀復合肥。
S725.7
C
1005-4707(2017)01-022-02
10.3969/j.issn.1005-4707.2017.02.010
許鵬(1961-),男,1992年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畢業(yè),現(xiàn)任山西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工程師。
2017-01-20;
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