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一定要講究“中西醫(yī)”治療
中西醫(yī)結合是指將傳統(tǒng)的中醫(yī)中藥知識和方法與西醫(yī)西藥知識和方法結合起來,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基礎上,闡明機理進而獲得新的醫(yī)學認識的一種途徑。大量事實證明,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某些疾病有明顯的療效。同樣,根據(jù)鹽堿地“發(fā)病的原因”,用“中西醫(yī)”結合方式“治療”,取長補短,效果更佳。
鹽堿地中土壤里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nóng)組織不完全統(tǒng)計,全世界鹽堿地的面積為9.5438億公頃,其中我國為9913萬公頃,約合14.7億畝。我國堿土和堿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與土壤中碳酸鹽的累計有關,因而堿化度普遍較高,嚴重的鹽堿土壤地區(qū)植物幾乎不能生存。各種鹽堿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和人為條件下形成的。影響鹽堿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氣候條件。
在我國東北、西北、華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降水量小,蒸發(fā)量大,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容易在土壤表層積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鹽隨水滲到下層或流走,這就是脫鹽季節(jié);春季地表水分蒸發(fā)強烈,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毛細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層,這是主要的返鹽季節(jié)。東北、華北、半干旱地區(qū)的鹽堿土有明顯的脫鹽、返鹽季節(jié),而西北地區(qū),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鹽分的季節(jié)性變化不明顯。
(2) 地理條件。
地形部位高低對鹽堿土的形成影響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運動,也就與鹽分的移動和積聚有密切關系。從大地形看,水溶性鹽隨水從高處向低處移動,在低洼地帶積聚。鹽堿土主要分布在內(nèi)陸盆地、山間洼地和平坦排水不暢的平原區(qū),如松遼平原。從小地形(局部范圍內(nèi))看,土壤積鹽情況與大地形正相反,鹽分往往積聚在局部的小凸處。
(3) 土壤質地和地下水。
質地粗細可影響土壤毛細管水運動的速度與高度。一般來說,壤質土毛細管水上升速度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積鹽均慢些。地下水影響土壤鹽堿的關鍵問題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礦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容易積鹽。
(4) 河流和海水的影響。
河流及渠道兩旁的土地,因河水側滲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積鹽。沿海地區(qū)因海水浸漬,可形成濱海鹽堿土。
(5) 耕作管理的不當。
因長期過量施用化肥,有些地方澆水時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區(qū)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積鹽,使原來的好地變成了鹽堿地,這個過程叫次生鹽漬化。
西醫(yī)治療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根據(jù)鹽堿土形成的原因,一般改良分為物理改良、化學改良和淋洗等措施。
(1) 物理改良。
主要通過客土、平整土地、地表覆蓋等方法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滲透性、減少蒸發(fā),使水分均勻下滲,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狀鹽漬化。
(2) 化學改良。
施加石膏、磷石膏、氯化鈣、硫酸鈣、過磷酸鈣等化學物質,降低土壤pH值、鹽分和堿分,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質;采用緩控釋抗鹽堿土壤調(diào)理劑、緩控釋抗鹽堿種子處理劑、緩控釋抗鹽堿專用肥料等對鹽堿地進行綜合改良。
(3) 洗鹽。
洗鹽就是依據(jù)“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基本原理,利用淡水淋洗的措施,把水灌到鹽堿地里,使土壤鹽分溶解,通過下滲把表土層中的可溶性鹽堿排到深層土中或淋洗出去,側滲入排水溝加以排除。
中醫(yī)治療是找到本源,對癥下藥。鹽堿土是鹽土和堿土的總稱。鹽土主要指含氯化物或硫酸鹽較高的鹽漬化土壤,土壤呈堿性,但pH值不一定很高。堿土是指含碳酸鹽或重磷酸鹽的土壤,pH值較高,土壤呈堿性。鹽堿土的有機質含量少,土壤肥力低,理化性狀差,對作物有害的陰、陽離子多,作物不易促苗。為此,根據(jù)“發(fā)病”原因,采取必要的改良措施。
(1) 施用中性和酸性肥料。
鹽堿地施用化肥時要避免施用堿性肥料,如氨水、碳酸氫銨、石灰氮、鈣鎂磷肥等,而應以中性和酸性肥料為好。中性肥料對堿性土壤不會造成進一步傷害;酸性或微酸性肥料可以中和堿性土壤,適合在鹽堿地上施用而改良鹽堿地。
(2) 合理施用高效化肥。
控制低濃度化肥的使用,以施高效復合肥為主。高濃度復合肥無效成分少,殘留少,但施用量每次不能過多,避免加重土壤的次生鹽漬化。施過化肥后應結合灌水,降低土壤溶液中的鹽濃度。
(3) 增施有機肥。
有機肥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chǎn)生大量有機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堿性,降低土壤pH,另一方面可加速養(yǎng)分分解,促進緩效養(yǎng)分轉化,提高磷的有效性。因此,增施有機肥料是改良鹽堿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4) 深耕深翻,適時耙地。
鹽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況為地表層多,下層少,經(jīng)過耕翻,可把表層土壤中鹽分翻扣到耕層下邊,把下層含鹽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翻耕能疏松耕作層,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弱土壤水分蒸發(fā),有效地控制土壤返鹽。適時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斷土壤毛細管水向地表輸送鹽分,防止返鹽。
(5) 生物改良。
通過引種、篩選和種植植物(如沙棗、白柳、胡楊等)來改善土壤物理、化學性質和土壤小氣候,培肥土壤,從而達到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fā)和抑制土壤返鹽目的。有些改良植物具有較大的生物量和良好的耐鹽性能(甜菜、大麥、谷類等),地上部分收獲可移走大量鹽分。
西醫(yī)治標,中醫(yī)治本。中西醫(yī)結合,標本兼治。鹽堿地“西醫(yī)”治法不是投資過大,就是治標不治本;結合“中醫(yī)”治法投資小、見效快。腐植酸可成為“中西醫(yī)”防治的結合點。
(1) 施用腐植酸土壤改良劑。
眾所周知,腐植酸是土壤本源性物質,能提高土壤的緩沖能力,并可和碳酸鹽作用形成腐植酸鹽,降低土壤堿性。腐植酸還能刺激作物生長,增強抗鹽能力。此外,腐植酸可以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從而使土壤孔隙度增加,透水性增強,有利于鹽分淋洗,抑制返鹽。
(2) 增施腐植酸有機肥。
前文已述,改良鹽堿地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在鹽堿地上施用有機肥料。腐植酸本身不僅是土壤家族的核心成員,更是所有有機質來源中最安全、最潔凈的物質。因此,腐植酸有機肥當仁不讓成為鹽堿地改良優(yōu)選。
(3) 增施腐植酸復混肥。
合理施用化肥是指高效利用化肥,杜絕過量和浪費。腐植酸與化肥結合用于鹽堿地,不但能改善土壤結構,還給土壤增加氮磷鉀,改善土壤養(yǎng)料狀況,促進作物生長,提高作物的耐鹽力,同時增加作物產(chǎn)量。
綜上所述,自然條件不可抗拒,但人為因素可以避免。目前,農(nóng)業(yè)耕地因鹽漬化引起的減產(chǎn)、棄耕地近5億畝,每年還在遞增。改良利用這些鹽堿地資源,腐植酸應當發(fā)揮國家主力軍和先鋒隊的作用,通過“以有補無、以無補有”的“中西醫(yī)”結合方式為我國糧食安全、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自覺擔當、持續(xù)發(fā)力。
(中腐協(xié)秘書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