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基廣
童真安在?
與朋友聊天,因為自身職業(yè)的原因,話題自然而然地就聚焦到了兒童教育上面。朋友講了一個故事:讀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有一天在上學路上,冷不丁地指著一排銀杏樹問:“爸爸,銀杏樹上會不會掉銀子呀?”朋友哈哈大笑,暗暗驚嘆于女兒的想象力。
最近,他與女兒一起在小區(qū)散步,風把小區(qū)花園里的兩棵柳樹吹折了,他不禁感嘆:“太可惜了!兩個活生生的生命就這樣失去了?!蹦闹畠赫f:“凡是弱小的生命總是短暫的?!边@句話讓他又驚訝又心酸:女兒過早的成熟思維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聽完朋友的故事,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如果觀察一下我們身邊的小朋友,或許你也會發(fā)現(xiàn),不知從何時起,童真與他們漸行漸遠?!靶〈笕恕痹絹碓蕉啵瑑和瘧械奶煺鏍€漫越來越少。他們有時像成人一樣有板有眼,說一些討大人們喜歡的漂亮話。
成年之后的我們,總是不經(jīng)意間就會回望自己的童年。夢幻般的童年時期,是人一生中最無邪、最快樂、最斑斕的幸福時光。童年的美好正在于此。如今,是什么讓孩子們陷入世俗的泥淖?是我們的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是日益發(fā)達的網(wǎng)絡信息渠道使然,還是孩子自然生長的結果?
我無從考證,只能無語,并悲哀著。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盡可能地保衛(wèi)童年、保衛(wèi)童真、保衛(wèi)童話,讓孩子們的童年能夠純凈一點,讓孩子們的童真保留得持久一點,讓孩子們走向成熟的腳步再慢一點。讓孩子們在本應快樂無邪的時期,不受干擾地快樂成長。
作為教育者,我始終認為,我們應該保護好孩子們好玩、好動、好學、好奇、好問的天性,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自然、更質樸、更本真;讓家更像家,學校更像學校,兒童更像兒童。
自我的高興
兒子念高三時,有一次數(shù)學考了80分,在班上排20名,他很是高興。但在別的同學看來,似乎有點傻乎乎的。因為班上不少同學考了100多分。那么多人分數(shù)比你高,你高興個啥呢?
原來,兒子高三時才轉到省城一所名校的實驗班。以往,每次考試,兒子的成績在班上都是倒數(shù)幾名,他一度十分懊惱。這次進步很大,居然“躍居”到了第20名,相比而言,確實是好了很多,他的高興也是自然的。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哪怕只是一點小進步,背后可能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就有可能帶來莫大的喜悅。作為家長,對孩子的進步要有恰當?shù)钠诖?,要持續(xù)不斷地積極地鼓勵孩子,并在適當?shù)臅r候加以表揚,這樣孩子才會擁有一個健康樂觀的心態(tài)。
兒子的這種高興,被我稱為“自我的高興”。這種自我的高興,理應得到真誠的呵護和理解。
不久前,在幼兒園看到這樣一幕:幼兒園舉辦了一場孩子間的拍皮球比賽,有個小朋友得了第二名,卻受到媽媽的責備:“你看你笨死了,再多拍幾下不就是第一名了嗎?”原來,媽媽聽說冠軍只是比自己的孩子僅僅多拍了兩下。在家長這種求全責備的苛責之下,這個孩子的信心和快樂就輕易地給破壞掉了。
我們身邊這樣的現(xiàn)象很多。大家都在追求最好,相互攀比,盲目拼爭,少了一份從容和淡定,也少了一份由衷的高興和快樂。
教育如同攀巖和登山,如果所有人眼中都只盯著第一個到達塔尖的人,以為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勝者,那么,一路上的風景、收獲和汗水,就這樣被我們給忽視了。懷著強烈目的的教育,只會讓孩子失去自我判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朋友的孩子在美國念大學,我問她,在美國讀書快不快樂,美國的學校能不能給她快樂,她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快不快樂,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別人能給的,也不是學校能給的?!笨磥?,美國的教育在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自我能力方面可能比我們做得好一些。
在我看來,自我的高興,并不是不求上進,不是不努力,而是按照自然的方式上進,按照客觀的規(guī)律生長。如同一棵樹、一棵草,按自己的方式去享受生命的成長和拔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