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談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對法語閱讀的重要性

2017-04-05 21:59:17劉吉平
法語學習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紀德左拉伏爾泰

劉吉平

淺談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對法語閱讀的重要性

劉吉平

閱讀的理想狀態(tài)莫過于讀者能與作者做到心息相通。然而,在實際閱讀中,文字猶如迷宮,常常使讀者轉(zhuǎn)向、迷失。這說明僅僅掌握語言知識還不足以讀通文字,歷史文化知識在閱讀中其實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充足的歷史文化知識可以極大地提高閱讀效率。本文試圖通過作者在閱讀中遇到的實例,說明歷史文化知識在法語閱讀中的重要性。

閱讀;歷史文化背景知識;法語

閱讀是提高法語修養(yǎng)的必由之路。法語閱讀首先要打通詞匯和語法關(guān),沒有語言基礎知識,通過閱讀獲取語言信息就無從談起。但是,語法和詞匯的掌握并不意味著高效能的閱讀效果,理想的閱讀效果不僅在于明了語言的字面意思,而且要更進一步,對文字背后的意涵心領(lǐng)神會,做到與作者的共振。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的欠缺常常會給讀者造成許多障礙,有時甚至會帶來理解上的嚴重偏差。筆者將結(jié)合具體事例,說明歷史文化知識在閱讀中的重要性。

一、 左拉無法逾越的阿爾卑斯山

十九世紀末發(fā)生的德雷福斯事件(l’Affaire Dreyfus)造成了整個法國社會的對立和割裂。圍繞德雷福斯的定罪,整個法國社會就國家尊嚴與人類正義展開了一場持久論戰(zhàn)。知識分子也分為兩派,唇槍舌劍,互不相讓?!蹲罄?Zola)一書中提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反德雷福斯派的意見領(lǐng)袖、著名作家巴雷斯(Maurice Barrès)和德雷福斯的重要捍衛(wèi)者左拉(Emile Zola)相遇,前者對后者說:“Il y a les Alpes entre vous et moi.”(Bernard,1988 :126)這句話的直譯是“您和我之間隔著阿爾卑斯山脈”*文中引文的漢語翻譯均為作者試譯。,表明巴雷斯與左拉相去甚遠的意見立場。

但是,巴雷斯的話潛藏著更加隱秘的內(nèi)容。如果我們對左拉的身世有進一步的了解,就能得知,左拉的父親弗朗索瓦·左拉(Fran?ois Zola)是從意大利僑居到法國的第一代移民,而意大利與法國恰恰就位于阿爾卑斯山脈的南北側(cè),法語有時也用outre-alpin喻指意大利人。巴雷斯的言外之意是指左拉是移民的后代,是一個外來者,在以“民族主義”著稱的巴雷斯眼里,左拉顯然沒有對法國社會事務指手畫腳的“種族”合法性。盡管巴雷斯用“您”稱呼左拉,但是其排猶立場與排外傾向在寥寥數(shù)詞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普通讀者很難捕捉到巴雷斯真正的言說目的。

二、莫里亞克的“那個人”

1933年12月16日,法國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亞克(Fran?ois Mauriac)在當選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fran?aise)院士的致辭中講道:

“Tant d’illustres suffrages réunis sur mon nom, ne peuvent qu’adoucir ma tristesse de ne pas trouver, aujourd’hui, pour me sourire,l’arrivée,celuiqui, en quelques sortes, m’avait béni au départ.”(Mauriac,1970:229)

(今天,起初護佑過我的那個人,無法在我進入法蘭西學院時笑迎我,如此多尊貴的選票投給我,某種意義上,卻只能緩解我由此而來的憂傷。)

莫里亞克在如此莊重的場合,用一嘆三詠的行文節(jié)奏,通過眾院士烘托曾經(jīng)在其文學生涯起始階段“佑護”過他的“那個人”。此人便是上文中提到的巴雷斯。讀者要讀懂這段文字,需要了解20世紀法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1907年,22歲的莫里亞克離開故土——位于波爾多附近的馬拉加莊園,負笈北上,來到巴黎。兩年后,莫里亞克發(fā)表了第一部詩作《合十的雙手》,收獲了意想不到的關(guān)注,因為世紀之交的法國精神導師巴雷斯偶然讀到莫里亞克的文字,發(fā)現(xiàn)了他的詩情,決心把他從寂寂無名中提攜起來,于是提筆給莫里亞克寫信道:“先生,您是我欣賞的大詩人,是一位真實、適度、溫情而深刻的詩人,您沒有為了讓我們懷念童年而裝腔賦辭,我要將我讀后的感想告知大眾。兩周以來,您珍貴的小詩集我讀了又讀,所以沒有及時給您致謝,我們又多了一位詩人,我感到至深的幸福?!?Lacouture, 1980:115)1910年3月,巴雷斯在《巴黎回聲報》上專門為莫里亞克的詩集寫了評論文章,莫里亞克從此進入了主流文學的視野,開啟了他的文字人生。因為這段佳話在法國知識分子中幾乎無人不知,所以莫里亞克把巴雷斯稱為“那個人”。同為法蘭西學院院士的巴雷斯于1923年辭世,十年后,當莫里亞克登堂入室進入法蘭西學院時,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巴雷斯卻早已不在人世,所以莫里亞克難掩憂傷,這樣動情地懷念他的恩人。

三、 “根”——巴雷斯和紀德的分水嶺

紀德在《批評散文集》(Essaiscritiques)中寫到:“NéParis, d’un père uzétien et d’une mère normande, où voulez-vous, Monsieur Barrès, que jem’enracine? J’ai donc pris le parti de voyager.”(Gide, 1999 : 4)

(父親來自于贊斯,母親來自諾曼底,我卻出生在巴黎,巴雷斯先生,您讓我何處扎根?我選擇了游歷。)

法國著名史學家米歇爾·維諾克(Michel Winock)的《知識分子的世紀》(LeSiècledesintellectuels)講述的是知識分子如何締造20世紀的法國歷史,該書把20世紀的法國分為三大時段,分別命名為巴雷斯年代、紀德年代和薩特年代,足可見這三位知識分子在二十世紀法國歷史中的顯赫地位。上面的引文提到巴雷斯和紀德關(guān)于“根”的討論,把法國二十世紀的兩個迥異的時代氣質(zhì)接續(xù)在了一起。

巴雷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民族主義”著稱,主張在法國傳統(tǒng)精神中汲取力量,重振普法戰(zhàn)爭后法國頹靡的國民士氣,為重塑法蘭西民族氣質(zhì)提供選擇。對故土的回歸便成了他在文學層面師法傳統(tǒng)的具體表現(xiàn)。莫里亞克曾言:“顯而易見,洛林占據(jù)著巴雷斯,他無法逃離(……)。從深層意義上講,巴雷斯只刻畫過兩類人:洛林的扎根者與去根者(‘Barrès n’a peint profondément que des déracinés ou des enracinés lorrains’)?!?Mauriac,1970:190)

紀德的這段引文在映射巴雷斯1897年出版的小說《背井離鄉(xiāng)的人》(LesDéracinés)。該小說是巴雷斯“民族毅力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寫七位洛林省青年追隨他們的哲學老師,離開故土,前往巴黎,追求個人發(fā)展。他們離開家鄉(xiāng),結(jié)局都令人失望,甚至有人流落街頭,淪為殺人犯,被送上斷頭臺。巴雷斯認為,這些青年應該回歸故里,在鄉(xiāng)土中落地生根,萃取傳統(tǒng)的價值力量,進而成長壯大。

“真誠”(sincérité)是紀德尊奉的人生準則和價值標簽,他認為自己時常處在十字路口,需要做出理念、價值甚至倫理層面的抉擇。他文中提到,父親來自法國南部加爾省的小鎮(zhèn)于贊斯,母親來自北部的諾曼底。事實上,地域背后潛藏著新教家庭給他帶來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求新精神。紀德平生極端警惕精神上的固化僵死,在文學姿態(tài)、政治立場和道德倫理層面上,他是一個隨時向前一刻的自己告別的人,一個永遠——至少作家自己這樣標榜——走在“成為”之路上的人。紀德一生深深地浸潤在人道氣息中,崇尚特立獨行,拒絕定于一宗,喜歡異域的考驗。在紀德的視野中,異域不僅指空間上的新地標,更指精神層面的新場域。他認為應當“以(身體與心智)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來衡量人的價值”(Gide, 1999 : 7)。這為上文中提到的“游歷”做出了精準的注解。

實質(zhì)上,對“歸根”與“離根”的分歧就是對既有思想狀態(tài)固守和突破的分歧。后來的歷史證明,紀德對前輩巴雷斯“您讓我何處扎根”的質(zhì)問,成為了兩個不同時代,兩種不同氣質(zhì)的交匯與碰撞,某種意義上也成了20世紀法國兩代思想旗手之間代際過渡的先聲。

四、 紀德評判羅曼·羅蘭

紀德在其《訪蘇歸來·補正》(Retouchesmon《Retourdel’U.R.S.S. 》)開篇中寫道:“Je crois que l’auteur deAu-dessusdelamêléejugerait sévèrement Rolland vieilli.”(我想,《超越甚囂塵上》的作者會嚴厲地評判昏邁的羅蘭)(Gide, 2001 : 815)。《訪蘇歸來》出版后,紀德受到法國親蘇的左派和羅曼·羅蘭的詰難。針對1936年前后的蘇聯(lián)現(xiàn)狀,兩位法國文豪展開了激烈的筆戰(zhàn)。羅蘭在法共《人道報》上刊文,指責紀德在《訪蘇歸來》中“抹黑”了他心目中的蘇聯(lián);而紀德仿效盧梭晚年的自傳文字《盧梭的自省》(RousseaujugedeJeanJaques)*盡管我們今天把盧梭的名字寫作Jean-Jacques Rousseau, 但是七星文庫版本的《盧梭全集》第一卷中,該作品的題目沿襲了十八世紀的拼寫習慣,把他名中的Jacques寫作Jaques, 故文中采用了該版本的寫法,即Rousseau juge de Jean Jaques。,在《訪蘇歸來·補正》中將老年羅蘭和中年羅蘭切割開來,互相對比。一戰(zhàn)前夕,羅曼·羅蘭在《日內(nèi)瓦日報》上發(fā)表多篇文章反對戰(zhàn)爭和人類的自相殘殺,后來集結(jié)成冊,以《超越甚囂塵上》為書名出版發(fā)行。這些反戰(zhàn)檄文被視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勇氣與良知的體現(xiàn),為羅蘭博得了廣泛的景仰。時過境遷,面對羅蘭針對《訪蘇歸來》的指責,紀德認為步入老年的羅蘭對蘇聯(lián)當時的現(xiàn)實情況閉目塞聽,阻止他公布訪蘇見聞,損壞了當年的令名,有晚節(jié)不保之嫌。短短一行字,把紀德心中淤積的不平與對羅蘭的失望透徹地表達出來。如果不了解歷史背景,讀者不會讀懂紀德所言何事,更無法恰如其分地感知到紀德寥寥數(shù)言的表達力度。

五、 伏爾泰的人生走向與介詞de

“Monsieur de Voltaire, comment vous appelez-vous ?”(Orieux,1966 :200)這句話淺顯易懂,卻徹底改變了伏爾泰的人生流向。大革命前,大部分法國貴族姓氏前都用“de”標明封地,不起眼的介詞背后隱匿著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以及附著在其上的種種傲慢與偏見。二十四歲之前,后世熟知的啟蒙巨人伏爾泰并不叫Voltaire,其時,他的名字是“Fran?ois-Marie Arouet”。為了更好地接近貴族階層,1718年,伏爾泰在發(fā)表《俄狄浦斯王》時第一次使用了Voltaire這個名字,并在姓氏前加上介詞“de”掩飾出身。貴族德·羅昂(de Rohan)刻意問詢伏爾泰姓甚名誰,意在提醒他低賤的出身,每個音節(jié)中都滲透著傲慢和挑釁。伏爾泰聽懂了他的弦外之音,不假思索地回敬道:“Mon nom, je le commence ; vous, vous finissez le vtre !”(Jean Orieux,1966 :200)挑釁在先的貴族無法忍受伏爾泰的辛辣反擊,兩天后帶著家丁打手,將伏爾泰從蘇利公館誘騙出來,亂棒痛打了一通。伏爾泰受盡侮辱而申訴無門,第二次被投進了巴士底獄。兩周后獲釋,被迫流亡,開啟了對其思想形成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英國之行。歸根結(jié)底,伏爾泰與羅昂的爭論是圍繞介詞“de”所承載的社會等級觀念展開的。

六、 “園地”內(nèi)外

如果說介詞“de”曾以特殊的方式改變過伏爾泰的人生流向,那么法語詞匯“jardin”卻被這位啟蒙大家賦予了全新的內(nèi)涵,承載著別樣的意蘊。

在小說《天真漢》第三十章中,伏爾泰借天真漢之口說道:“Il faut cultiver notre jardin.”(Voltaire, 2004 :154)《大羅貝爾詞典》中對把這句話解釋為“人不應當在冥思上耗費時間,而應該行動起來,投入自己的工作”(Rey, 2009 : 447 )。久而久之,從這句典故中引申出來的“jardin”往往用來指某個人安心立命的身心所系,即他內(nèi)在的精神天地。

在《羅曼·羅蘭自述》(RomainRollandparlui-même)一書中,作者引用過羅蘭晚年的一段文字。當時正值二戰(zhàn),羅蘭身處潰敗中的法國,面對紛亂的外部世界,不無痛苦地寫道:“Le cur en paix au milieu de la guerre, et l’esprit assuré, dans ces tremblements de terre. Je reviens, comme Candide,monjardin. Monjardin, sans frontière.” (Barrère,1966 : 172)(身處戰(zhàn)爭而內(nèi)心平靜,精神在地震中安寧,像天真漢一樣,我要重返我的園地。我的園地,沒有國界。)垂暮之年的思想斗士從紛亂的世事中脫身,側(cè)身進入了他的“園地”,而此時的“園地”,毫無疑問是指羅蘭遼闊恢弘的思想乾坤。

莫里亞克在《內(nèi)心回憶錄》(Mémoiresintérieurs)中歷數(shù)對自己精神塑造起過重要作用的作家,在談到《大個子莫爾》(LeGrandMeaulnes)的作者阿蘭-富尼埃(Alain-Fournier)的章節(jié)中,他寫道:“La maison et le parc enchanté du grand Meaulnes auront été mon milieu natal et je ne m’en suis jamais écarté, je serai passé d’unjardinun autrejardintout au long de ma vie.” (Mauriac, 2001 : 423)(曾經(jīng)令大個子莫爾心醉的公園與屋舍便是我日后從小的成長環(huán)境,盡管一生中從一片園地輾轉(zhuǎn)到另一片園地,但是我從未遠離它們。)最牽動莫里亞克內(nèi)心的,是他至死不渝的故土,而這故土,與阿蘭-富尼埃筆下的外省景致驚人地相似。莫里亞克的《內(nèi)心回憶錄》集中談論作者一生的閱讀體驗,引文中提到的“園地”便是哺育過他內(nèi)心的眾多作家的精神世界,“屋舍”與“公園”則暗指阿蘭-富尼埃為他提供的滋養(yǎng)。

“jardin”的這種意涵被后世的法國文人反復使用,法蘭西學院第二位女院士、法國著名古希臘文化專家雅克琳娜·德·羅米伊(Jacqueline de Romilly)在九十四歲時出版過一本法語詞匯研究的專輯,命名為《詞語園地》(Danslejardindesmots),很明顯,書名中選用“jardin”,是作者在與兩百多年前的院士前輩伏爾泰遙相呼應。

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文字往往只是大樹的枝干,它們深深地植根于其賴以生存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中,其背后勾連的大量隱蔽信息常常是作者真正的言說目的。閱讀旨在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它需要我們進入文字承載的文化系統(tǒng)。在法語學習過程中,充分重視歷史文化知識的學習,有助于讀者突破文字的字面意思,真正進入法語承載的意涵世界。深入法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持之以恒地日積月累,我們方能構(gòu)筑自己的法語“園地”。

Barrère J-B.RomainRollandparlui-même. Paris : Editions du Seuil, 1966.

Barrès M.RomansetVoyages. Paris : Editions Robert Laffont, 1994.

Bernard M.Zola. Paris : Editions du Seuil, 1988.

Gide A.Souveniretvoyage. Bibliothèque de la Pléiade. Paris : Gallimard, 2001.

Gide A.Essaiscritiques. Bibliothèque de la Pléiade. Paris : Gallimard,1999.

Lacouture J.Fran?oisMauriac,I,lesondeurd’abmes, 1885—1933. Paris : Editions du Seuil, 1980.

Mauriac F.LesChefs-d’uvredeFran?oisMauriac, Tome VIII, Tome IX, Paris, Editions Grasset, 1970.

Orieux J.Voltaire. Paris : Flammarion,1966.

Rey A.LeGrandRobertdelaLangueFran?aise, Tome IV. Paris :Le Robert, 2009.

Romilly J.Danslejardindesmots. Paris : Editions de Fallois, 2007.

Voltaire.Candideoul’Optimisme. Paris : Gallimard, 2004.

Winock M.LeSiècledesintellectuels. Paris : Editions du Seuil, 1997.

L’importancedelaconnaissanceducontextehistorico-socio-culturel
danslalectureenfran?ais

Résumé : Dans la lecture, l’idéal serait que le lecteur soit de connivence avec l’auteur. Et pourtant, très souvent, dans la pratique, les mots nous égarent, nous traquent dans les tours et détours de leur labyrinthe. Seule la matrise de la langue ne nous rend pas toujours perméables chez certains auteurs. Les connaissances historiques, sociales, littéraires et culturelles y sont souvent présentes de manière implicite. Notre article, en citant des exemples extraits de la lecture, a pour but de démontrer l’importance de la connaissance de ce contexte historico-socio-culturel au sens large du terme au cours de notre odyssée dans la jungle des mots.

Motsclés: la lecture ; le contexte historico-socio-culturel ; la langue fran?aise

(作者信息:劉吉平,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講師)

H09

A

1002-1434(2017)01-0028-05

猜你喜歡
紀德左拉伏爾泰
牛仔男孩面試記
孔子思想對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以伏爾泰為例
時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28
現(xiàn)實主義對左拉文藝思想的影響
法國研究(2016年3期)2016-05-17 03:56:39
怎樣與普魯斯特交朋友:大主編紀德真誠致歉小作者
趙玫文化隨筆
世界文化(2015年5期)2015-08-10 19:38:13
伏爾泰的機智
淺析紀德與《窄門》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給小作者道歉的大作家
做人與處世(2015年6期)2015-04-27 11:48:40
左拉與少女
自然的法則
讀者(2010年18期)2010-04-09 01:03:43
盐边县| 东丰县| 忻州市| 大余县| 梁河县| 安顺市| 拉萨市| 团风县| 黄石市| 肃宁县| 武城县| 乌海市| 荣昌县| 怀来县| 宁远县| 绥滨县| 江门市| 石林| 内黄县| 延长县| 宝清县| 慈溪市| 思茅市| 体育| 尚义县| 泰兴市| 漾濞| 汕头市| 沂水县| 镶黄旗| 尼勒克县| 东乌珠穆沁旗| 宜章县| 抚州市| 萝北县| 大荔县| 青冈县| 县级市| 库伦旗| 徐州市| 屏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