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源
西江名稱源流考
易 源
西江是珠江流域的主要水系,發(fā)源于云南省沾益縣馬雄山北東麓。其干流流經(jīng)滇、黔、桂、粵四?。▍^(qū)),至廣東省三水縣思賢滘進入珠江三角洲,在珠海市的磨刀門洪灣企人石入注南海,全長2214公里。思賢滘以上干流全長2075公里。干流在蔗香雙江口以上稱南盤江,蔗香至象州三江口稱紅水河,三江口至桂平稱黔江,桂平至梧州稱潯江,梧州至思賢滘稱西江。
珠江流域是一個復合的流域,由西江、北江、東江及珠江三角洲諸河等四個流域所組成。實際上,發(fā)源于云南省沾益縣馬雄山的西江與發(fā)源于江西省信豐縣石碣大茅山的北江、發(fā)源于江西省尋鄔縣椏髻缽的東江,都是在進入廣東省境內(nèi)后,以各自所處的相對于省會廣州的方位命名。
作為珠江流域主要水系的西江,秦漢前后曾被稱作“郁水”?!稘h書·地理志》云:“郁水首受夜郎豚水,東至四會入海,過郡四,行四千三十里”。四郡,即漢時的牂牁郡、郁林郡、蒼梧郡、南??ぃ牼嘲ń裨颇蠔|部,貴州、廣西大部及廣東中西部。四會則為當時南??さ膶倏h,其轄境含今新會縣等地。
古人認為西江“其上游有三源:曰黔江、郁江、桂江”(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并以郁江為西江的干流,故將西江稱之為“郁水”。
郁江發(fā)源于云南省廣南縣九龍山,上游稱馱娘江,由西北向東南流,經(jīng)廣西西林、田林與西洋江匯合后稱剝隘河,至百色與澄碧河匯合后稱右江,再流經(jīng)田陽、田東、平果、隆安等縣,在邕寧縣宋村與左江匯合稱邕江,再折向東流,經(jīng)南寧、邕寧至橫縣始稱郁江,經(jīng)貴港于桂平入注潯江。
郁江是西江最大的支流,在勘測技術尚處于探索階段的古代,其被誤認為西江水系的干流不足為奇,此即西江古稱“郁水”的由來。那么,“郁水”的名稱又于何時被“西江”的名稱取代呢?對此,史無確載。但根據(jù)歷史典籍的記述,最遲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齊代(公元479~502年),即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西江”便已取代“郁水”,頻頻出現(xiàn)在有關記載的字里行間:
“廣州,鎮(zhèn)南海。濱際海隅,委輸交部,雖民戶不多,而俚獠猥雜,皆樓居山險,不肯賓服。西、南二江,川源深遠,別置督護,專征討之”(《南齊書》卷十四,志第六)。
“大同八年(542年)十二月……孫冏、盧子雄討李賁,以春瘴方起,請待至秋;廣州剌史新渝候映不許,武林候諮又趣之。冏等至合浦,死者什六七,眾潰而歸。映,憺之子也。武林候諮奏冏及子雄與賊交通,逗留不進,敕于廣州賜死。子雄弟子略、子烈,主帥廣陵杜天合及弟僧明,新安周文育等帥子雄之眾攻廣州,欲殺映、諮,為子雄復冤。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陳霸先帥精甲三千救之,大破子略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紀十四)。
“大同十一年(545年)五月……上遣交州剌史楊瞟討李賁,以陳霸先為司馬,命定州剌史蕭勃會瞟于西江”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紀十五)。
“廣州……又南有三江口。三江者,一曰西江,上流合黔、郁、桂三水,自廣西梧州府流入。一曰北江,即湞水;一曰東江,即龍川水,俱與西江會,經(jīng)番禺縣南,入于南?!保ā睹魇贰肪硭氖?,志第二十一)。
“蒼梧,城西南有大江,江即黔、郁二水,合流于潯州府城東,為潯江。入府界,東經(jīng)立山下,又東經(jīng)此,與桂江合,謂之三江口,下流為廣東之西江”(《明史》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
“黔郁二水相合東流,至此合于桂江,謂之三江口。又東入封川縣界,謂之西江(方輿紀要)。廣西一省之水,至此俱合,東南流逕府城南,又東入廣界(水道提綱)”【王棟續(xù)纂:《蒼梧縣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版)卷之五·風土志·山川】。
“其大川,則有西江。西江,即廣西黔、郁、桂三江之水。自梧州府東流入肇慶府界,歷德慶州封川縣西,而賀江流入焉?!鹘瓕嵓婺辖?,謂之二江,誤也。梁大同十一年,交趾李賁作亂,命楊瞟為交州剌史討之,又命定州剌史(定州,今廣西郁林州)蕭勃會瞟于西江。太清末,陳霸先為西江都護,起兵討候景。隋唐以后,嶺南用兵恒以西江為要害。宋皇祐四年,儂志高陷邕州,沿江東下,濱江州郡悉被殘破,遂圖廣州,官軍拒卻之。明初,廖永忠等定廣州,復奉詔引兵趨廣西,由肇慶溯西江而上抵梧州是也。今兩粵往來,百斛巨舟可方行無礙者,惟西江耳”(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廣東一)。
千百年來,西江經(jīng)常發(fā)生一些改變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如:梁大同六年(540年),陳霸先被廣州剌史蕭映任命為西江督護、高要太守,以此為起點,經(jīng)過十幾年的征戰(zhàn),陳霸先在梁太平二年(557年)禪梁,建立了南北朝時期的最后一個南方王朝——陳朝。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時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李鴻章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簽訂《中英續(xù)議滇緬界務商務條約附款·西江通商專條》。根據(jù)此一專條,外國商船可以從香港(或澳門)一路經(jīng)廣州、三水到梧州,一路經(jīng)江門、三水到梧州;三水、梧州兩地設立海關,開埠通商;江門、甘竹(在順德縣境)、肇慶、德慶四處為“停泊上下客商貨物之口”。民國十年(1921年),孫中山率師從廣州溯西江而上,經(jīng)梧州后,于年底在桂林設立北伐大本營,欲假道湖南討伐北洋軍閥,以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后因陳烱明叛變,導致第一次北伐胎死腹中等等。
相對于西江名稱的變遷而言,西江源頭的確立則頗費周折,時間亦相隔甚遠。
歷史上探索西江源的活動,大約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筆者將其稱之為朦朧探索階段、旅行探索階段以及科學探索階段。
朦朧探索階段最著名者為《漢書·地理志》上的寥寥數(shù)語:“郁水首受夜郎豚水,東至四會入海,過郡四,行四千三十里”。秦漢前后的探索者誤以為郁江是西江的干流,那么,郁江的“上游”夜郎豚水之源,理所當然地成為郁水之源,亦即西江之源。
“豚水”為古水名,在今貴州省關嶺縣境內(nèi)。學術界一般認為即今云貴兩省境內(nèi)的北盤江。作為該觀點的有力支撐,關嶺縣(即古夜郎縣地)恰恰地處北盤江支流打幫河的上游。流經(jīng)云貴兩省的北盤江與南盤江,在望謨縣之蔗香雙江口匯入紅水河,南北盤江與郁江的上游河段右江本不相通,朦朧探索的結果,令“古人不明了郁水的源流,致有此誤”(據(jù)《辭?!罚?。
旅行探索階段的代表人物,當首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徐霞客在云南對南盤江、北盤江進行考察,得出了南盤江的發(fā)源地就在現(xiàn)今炎方附近的結論。根據(jù)其對部分干流、支流的實地勘測,以及與鄉(xiāng)村耆老的訪談,他認為《大明一統(tǒng)志》中關于南北盤江的記載,有三處錯誤應當更正:第一,據(jù)《徐霞客游記》記載,“南、北二盤,但名稱之同耳,發(fā)源非一山之水”?!洞竺饕唤y(tǒng)志》所載的南盤江和北盤江同源于一山,是“取東南支分者為源”,實為錯誤。第二,該書關于南盤江、北盤江在普安州、泗城州匯合的敘述,與事實不符,亦應當更正。第三,徐霞客認為南盤江的下游為右江,北盤江的下游為紅水河,據(jù)《徐霞客游記》記載,“是南盤出南寧,北盤出象州,相去不下千里”,而《大明一統(tǒng)志》“謂南北二盤分流千里,會于合江鎮(zhèn)”,尤為“最誤”。
作為勘測珠江源頭的先驅(qū),徐霞客對南北二盤江“正本清源”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囿于專業(yè)知識的欠缺,他的一些觀點在今天看來,仍不乏謬誤之處。
20世紀40年代以后,探索西江源的活動進入典型的科學考察階段。鑒于“西江即珠江主流”已成為學術界共識,“西江源”亦已悄然改稱“珠江源”了。
1942年,云南南盤江水利監(jiān)督署工務處組織人員,對南盤江源進行實地勘測,在其后形成的《報告書》中,提出流經(jīng)韶關的花山河(上段稱麻地河)為南盤江正源(據(jù)《試論珠江各水系的河段劃分》)。
1953年,珠江水利工程總局組織人員,對南盤江進行考察,得出了“發(fā)源地在沾益縣境馬雄山的山麓,水由一個高約六米分成兩級的石灰?guī)r洞流出,這是南中國最大河流珠江流域的發(fā)源地”的結論。
1979年8月,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成立后,繼續(xù)組織人員到上述地區(qū)考察,研討珠江源流問題。1985年8月,珠江水利委員會會同云南、貴州、廣西、廣東四?。▍^(qū))的水利專家和有關部門的專業(yè)技術人員,重上馬雄山考察,“并依‘河源唯遠’和終年‘流水不斷’等原則,確認1942年和1954年兩份勘查報告所指出的云南省曲靖市境馬雄山東麓的雙層石灰?guī)r‘水洞’為珠江源”(據(jù)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志》)。
西江作為珠江水系的主干流,從馬雄山麓的一泓碧水,自西向東蜿蜒流經(jīng)滇、黔、桂、粵四?。▍^(qū)),最終竟變成一條浩蕩的大江奔騰入注南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西江全長2214公里,列全國七大江河(全國七大江河為長江、黃河、淮河、海河、松花江、遼河及珠江,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此處的珠江,實際上即指西江)第四位;其平均年徑流量為3360億立方米,僅次于長江,居七大江河第二位;每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年平均產(chǎn)水量約74萬立方米,更為七大江河之冠。
責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