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理,尤榮開,潘景業(yè)
(1.溫州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溫州325000;2.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浙江 溫州 325000)
Bi PA P聯(lián)合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力衰竭臨床觀察
劉樹理1,尤榮開2,潘景業(yè)2
(1.溫州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溫州325000;2.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浙江 溫州 325000)
目的探討無創(chuàng)雙水平正壓通氣(BiPAP)聯(lián)合重組人腦利鈉肽(rhBNP)治療急性心肌梗死(AMI)并發(fā)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AMI并發(fā)心力衰竭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在常規(guī)基礎治療上給予BiPAP輔助呼吸療法,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rhBNP治療。比較兩組心功能、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血漿NT-proBNP(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hs-CRP、IL-6、TNF-α等指標,以及用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研究組心功能、臨床癥狀和臨床療效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后Cys-C、hs-CRP、IL-6、TNF-α水平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BiPAP聯(lián)合rhBNP治療AMI并發(fā)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無創(chuàng)雙水平正壓通氣;重組人腦利鈉肽
AMI合并心力衰竭已經(jīng)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有效提高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臟功能,改善臨床預后已成為臨床工作的難點[1]。通過重組DNA技術合成的重組人腦利鈉肽 (recombine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由32個氨基酸組成的序列多肽,具有擴張血管、降低心臟負荷、降低肺毛細血管楔壓、改善心肌能量代謝和血流動力學、利鈉利尿等優(yōu)點[2]。BiPAP通過改善心肺功能,緩解呼吸困難等,從而協(xié)助治療AMI合并心力衰竭[3]。本院應用BiPAP聯(lián)合rhBNP治療AMI并發(fā)心力衰竭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方案獲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AMI診斷標準和《2014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指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4]:按照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II~IV級;動脈血氣PaO2<60mmHg(Ⅰ型呼吸衰竭)、血壓>90/60mmHg;入院時患者AMI超過24小時,無法進行溶栓及介入治療。排除標準:入組前3個月應用rhBNP及BiPAP治療;年齡>85歲;有心源性休克或出現(xiàn)急性肺水腫。按以上標準選擇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AMI并發(fā)心力衰竭患者共10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心功能分級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
1.2 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給予吸氧鎮(zhèn)靜、擴張血管、營養(yǎng)心肌、強心利尿、減輕心臟負荷及控制心律失常等糾正心衰的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在常規(guī)基礎上采用偉康BIPAPST雙水平雙向正壓無創(chuàng)呼吸機(美國飛利浦)經(jīng)口鼻面罩給氧,吸入氧濃度60%~80%,氧流量5~10L/min持續(xù)至病情好轉。呼氣壓(EPAP)由4cm H2O起始,每次增加2cm H2O,最高達8~10cm H2O;吸氣壓(IPAP)由10cm H2O起始,最高可達23~25cm H2O。根據(jù)患者的血氧飽和度(SpO2)、心率和動脈血氣分析值隨時調節(jié)FiO2,維持SpO2在94%以上,并達到理想的通氣頻率和潮氣量。根據(jù)病情變化調節(jié)呼吸機各參數(shù)至完全撤機。撤機指征:患者神志恢復;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自主呼吸恢復正常,有力的自主排痰;動脈血氣分析正常,PaO2>60mm Hg;嘗試停機并觀察1~2天,血氣分析指標無惡化。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rhBNP(成都諾迪康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S20050033)1.5μg/kg負荷劑量勻速靜脈推注3~5分鐘,然后以0.01μg/(min·kg)速度持續(xù)靜脈微量泵輸入72小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第5天各指標,包括治療前后生命體征如血氧飽和度、心率;心功能:治療后24小時平均尿量;脫機時間;超聲心動圖指標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及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V)。實驗室指標包括血漿NT-pro BNP、Cys-C、hs-CRP、IL-6及TNF-α等細胞因子,呼吸困難癥狀改善情況等。記錄惡心嘔吐、頭暈及皮疹等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shù)和發(fā)生率。
1.4 療效標準[5]臨床癥狀評估:呼吸困難程度分為平臥位(4分)、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3分)、半臥位(2分)和端坐呼吸(1分)4個等級。目前呼吸困難評分與基線分值之差:0分(無變化),1分(輕度好轉),2分(中度好轉),3分(明顯好轉)共4個等級。根據(jù)2000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標準,將療效評價分為無效、有效、顯效,無效指心功能改善幅度<1級,病情惡化甚至死亡;有效指心功能改善幅度在1~2級;顯效指心功能改善幅度在2級以上。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 (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1 心功能 兩組治療前心功能各項指標LVEF、LVDD和NT-proBNP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研究組LVEF高于對照組,LVDD小于對照組,NT-proBNP低于對照組,心率慢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心率(次/mi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0 0.38±0.11 0.48±0.15*△63.92±5.47 48.73±4.29*△8831.40±2114.58 2360.42±122.80*△91.53±7.41*對照組 50 0.39±0.13 0.43±0.07△62.85±6.35 59.10±3.94△8845.62±2118.93 6692.37±335.17△108.34±9.25組別 n LVEF(%) LVDD(cm) NT-proBNP(ng/mL)
2.2 細胞因子 兩組治療前細胞因子如Cys-C、hs-CRP、IL-6及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治療后研究組Cys-C、hs-CRP、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n 50 50 Cys-C(mg/L) hs-CRP(ng/L) IL-6(μg/L) 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1.37±0.32 1.01±0.19*△3.93±0.07 2.10±0.06*△159.86±28.52 74.22±10.74*△347.31±54.31 152.25±20.54*1.36±0.35 1.29±0.27△3.94±0.08 3.46±0.05△162.19±29.19 115.37±20.82△345.26±52.64 287.72±38.79△
2.3 其他指標 研究組治療后24小時尿量多于對照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脫機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4。
2.4 癥狀與療效 治療后研究組呼吸困難改善及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詳見表5。
表4 兩組其他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其他指標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尿量(mL/24h) 血氧飽和度(%) 脫機時間(h)研究組 50 1673.2±298.5*97.3±3.5*23.7±7.3*對照組 50 1362.1±306.4 89.1±2.2 29.8±8.2
表5 兩組癥狀與療效比較(%)
2.5 不良反應 治療后對照組惡心嘔吐4例、頭暈4例、皮疹1例。研究組惡心嘔吐5例、頭暈4例、皮疹1例。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AMI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具有發(fā)病急、變化快、病情重、迅速惡化加重等特點。傳統(tǒng)的氧療及糾正心衰藥物等治療方案療效均不理想,本研究探討治療早期聯(lián)合使用BiPAP和rhBNP治療效果。
內源性BNP由于心衰發(fā)生時身體的一種代償性保護物質,但由于體內產(chǎn)生不足,需要外源性rhBNP補充。rhBNP通過促進鈉的排泄起到利尿作用,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阻滯其在心力衰竭中的惡性循環(huán)。研究組治療后24小時尿量多于對照組(P<0.05),與該作用機制密切相關。NT-pro BNP是BNP的前體,在心臟壓力負荷、容量過大的情況下由心肌細胞分泌,心力衰竭時NT-pro BNP明顯升高提示內源性BNP相對不足。本研究治療前兩組NT-pro BNP濃度均較高,表明過高的室壁張力導致NT-pro BNP大量分泌,治療后兩組NT-pro BNP均降低,治療后心室壁張力逐漸下降,本文治療后研究組NT-proBNP含量低于對照組(P<0.05),主要是rhBNP比傳統(tǒng)的抗心衰藥物更能明顯降低內源性BNP,可能與神經(jīng)內分泌作用相關。治療后研究組LVEF高于對照組,LVDD小于對照組(P<0.05),主要是rhBNP具有擴張肺毛細血管、肺靜脈,降低肺循環(huán)壓力和阻力,調節(jié)壓力負荷和心臟容量,改善血流動力學和呼吸困難的癥狀,糾正心衰等作用。治療后研究組呼吸困難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rhBNP使用需要持續(xù)泵入,從而持續(xù)排鈉排泄利尿,阻滯神經(jīng)內分泌激活,結束急性心衰惡性循環(huán)。本研究結果與2011年中國rhBNP多中心Ⅳ期臨床試驗提示其能明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呼吸困難狀態(tài),降低NT-pro BNP,改善LVEF,有一定利尿作用等相符合[6-7]。
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危重,常會出現(xiàn)呼吸窘迫綜合征而導致心跳停止,需呼吸機搶救治療。傳統(tǒng)呼吸機需要氣管插管,創(chuàng)面較大,易發(fā)生感染,增加心肌負荷和炎性反應,加重心力衰竭。BiPAP能在保證供應心肌血氧充足并減少醫(yī)療器械帶來的痛苦,提高葡萄糖氧化水平,抑制脂肪酸氧化,改善其心肌細胞缺氧狀態(tài),防止出現(xiàn)大面積的凋亡及壞死,恢復心肌細胞原有活性,保護心肌細胞,提高心功能。BiPAP聯(lián)合rhBNP治療該類患者既能彌補內源性BNP代償不足,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血氧供應,改善其缺氧狀態(tài),心肌灌注及心室的重構,減少縮血管物質的分泌,縮小梗死面積,恢復心肌細胞活性,提高其功能[8]。故研究組LVEF高于對照組,LVDD小于對照組,NT-proBNP含量低于對照組(P<0.05)。高Cys-C水平可誘發(fā)組織內細胞外基質堆積,促進粒細胞的趨化和吞噬功能,誘發(fā)炎性反應導致心肌梗死。血清Cys-C水平可以反映AMI患者泵衰竭嚴重程度。炎癥細胞因子過度分泌促進心肌細胞壞死,加快心室肌重塑,心功能嚴重下降;心功能惡化刺激細胞因子過度分泌,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本研究提示研究組血清IL-6、Cys-C、hs-CRP及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BiPAP聯(lián)合rhBNP療法控制了炎癥,降低了右房壓、肺毛細管楔壓和平均肺動脈壓,改善了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從而改善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縮短呼吸機使用時間。另外,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顯示該療法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BiPAP聯(lián)合rhBNP治療AMI并發(fā)心力衰竭有效、安全、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1] 晉軍,王航.急性心肌梗死常見并發(fā)癥的防治進展.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32(1):67
[2] 楊云仙,范蔚.rhBNP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14(2):166
[3] 邢愛民.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對肺源性心臟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腦鈉肽水平的影響.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1,23(4):251
[4] Wilson SC.Nesirit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J Cardiac Failure,2011,20(7):92
[5] 重組人腦利鈉肽多中心研究協(xié)作組.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心力衰竭安全性和療效的開放性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4):305
[6] 謝洪智.重組人腦利鈉肽和硝酸甘油治療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療效和安全性的隨機、開放,平行對照的多中心臨床研究.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3):222
[7] 譚傳福.重組人腦利鈉肽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并發(fā)心力衰竭的療效分析.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3,(14):87
[8] The VMAC Investigators.Intravenous nesiritide vs nitroglycerin for treatment of decompensate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JAMA,2012,287(35):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