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養(yǎng)生之道
一生多病的曾國藩,歷盡驚濤駭浪,享年62歲。這個壽數(shù),在今天看來也許并不算高,但在一百多年前,這已經超過了當時國人的平均壽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曾國藩的養(yǎng)生治心之道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藥,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痹陴B(yǎng)生問題上,曾國藩有這樣一句經典的總結。他力圖做到身心并治、口體兼防,要旨是養(yǎng)生以治心為主,以不藥二字為準。他曾在家書中指出了具體的治心與治身之法,“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陽惡曰忿,陰惡曰欲。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剛惡曰暴,柔惡曰慢。治口之道,二才交惕,曰慎言語,曰節(jié)飲食。凡此數(shù)端,其藥維何?”“不藥”二字始終貫穿他的一生。治心的關鍵在去忿去欲,治身關鍵在去暴去慢,治口之道在慎言節(jié)食。
曾國藩本人患有牛皮癬、耳鳴、失眠、眼疾等多種常見慢性病,但他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去吃藥。他的兩個兒子曾紀澤、曾紀鴻體弱多病,然而,他仍然告誡他們不要隨便吃藥。同治五年四月十日,曾國藩給兩個兒子寫信,“爾雖體弱多病,然只宜清靜調養(yǎng),不宜賓施攻治。莊生云:‘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瘱|坡取此二語,以為養(yǎng)生之法。爾熟于小學,試取‘在宥’二字之訓詁體味一番,則知莊、蘇皆有順其自然之意。”
所謂“在宥”,是指自在寬容。這是莊子無為而化的思想,曾國藩以此來教育孩子養(yǎng)生在養(yǎng)心,養(yǎng)心在于自在寬容,即他所說的“廣大”。
曾國藩養(yǎng)生治心之二法,是養(yǎng)生與為學并進。同治十年十二月五日,曾國藩正式提出“養(yǎng)生六事”,他說:“吾見家中后輩,體皆虛弱,讀書不甚長進,曾以養(yǎng)生六事勵兒輩:一曰飯后千步,一曰將睡洗腳,一曰胸無惱怒,一曰靜坐有常時,一曰習射有常時,一曰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此皆聞諸老人,累試毫無流弊者,今亦望家中諸侄試行之?!庇终f,“養(yǎng)生與為學,二者兼營并進,則志強而身不弱,或是家中振興之象?!?/p>
所謂“養(yǎng)生六事”無一事與營養(yǎng)有關,飯后千步、習射有常屬運動保健,臨睡洗腳屬活血氣,胸無惱怒、靜坐有常都屬于治心,只吃白米飯而不吃菜,其實就是減輕胃腸消化的負擔。
然而,曾國藩認為,這六事還不夠,只是養(yǎng)生的一個方面,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為學而強志。也就是通過讀書來“養(yǎng)我浩然之氣”。一個人心中坦然,精神愉快,自然身體康泰,這是長壽的最好秘訣之一,也是古人總結出來的普遍適用的養(yǎng)生經驗。
曾國藩的養(yǎng)生治心三法是養(yǎng)身與養(yǎng)家一體。現(xiàn)代人說,家庭是一個人的港灣。眾多的例子表明,家庭幸福,身體則康泰。曾國藩很看重家庭,致力于打造一個勤儉孝友之家。這當中一個關鍵考量自然少不了家人的健康。
他指出: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一放一收,兩面兼顧,便可以做到惜福遠忌。又說,人勤則健,家勤則興,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他那多達上千封家書中,每每都少不了告誡家人勤于家務,儉于享受。換言之,養(yǎng)生之道在于潔凈、勤勞。干凈則塵不染身,勤奮則病不纏身,這恐怕就是曾國藩所謂的以全身家,以家養(yǎng)生。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