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群
天空飄過一片云
——徐志摩與林徽因
張詩群
林徽因、徐志摩和泰戈爾
24歲,徐志摩開始寫詩,因為他愛上了林徽因。
1920年9月,徐志摩為了追隨他的精神偶像羅素,違背了父親讓他今后進入金融界的愿望,毅然放棄了繼續(xù)在美國攻讀博士的機會來到了英國。此時的徐志摩,變得更感性,更尊重內(nèi)心的自由,有了新的理想和追求。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詩性而優(yōu)雅的林徽因。林徽因彼時只有16歲,梳著兩條纖細可愛的發(fā)辮,當徐志摩和張奚若來拜訪她的父親時,她差一點叫他們叔叔。
她的父親,是國內(nèi)政治名流林長民。梁啟超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時,林長民為司法總長。段祺瑞辭職后,1918年12月,總統(tǒng)徐世昌任命林長民為外交委員會事務(wù)長,1919年,林長民又在民間外交團體國際聯(lián)盟同志會擔任職務(wù),于1920年春,攜女林徽因游歷歐洲,后暫居倫敦。在隨后召開的倫敦國際聯(lián)盟會議上,狄更生被選為會議主席,林長民則在會上發(fā)表講演。
徐志摩出席了那次會議。在林長民的介紹下,得以與狄更生相識。林長民清奇俊逸,狄更生慷慨風趣,徐志摩聰慧熱情,三人的吃茶相聚,自是快樂愉悅時光。林長民和狄更生,也成為徐志摩亦師亦友的知己良朋。
認識狄更生,給他的命運帶來了轉(zhuǎn)機。彼時,他正為錯失羅素、退而求其次所學的專業(yè)而苦惱,在狄更生的幫助下,他成了劍橋大學的一名特別生,可隨意選科聽講。
自此以后,他筆下的康橋——劍橋大學,與他一生最美的時光,連在了一起。
美麗的英格蘭小鎮(zhèn),一條康河穿流而過??岛拥娜岵ê退?,在他心中眼底,是溫柔女子的笑靨眼眸,讓他沉醉,不能自己。
康橋,是他一生無與倫比的至美天堂。他一生最著名的作品,也與康橋有關(guān)。而今,很多人深情款款朗誦《再別康橋》時,他們只知這是徐志摩對康橋的不舍與留戀,卻不知這不舍與留戀中,是一個女子給予他的浪漫與傷感。
他在康橋的那個春天,我們不知道故事的細節(jié),卻知道他愛上了林徽因。因此1921年那個絕無僅有的春天,便無端籠上了美麗的輕愁。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說:
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雖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獨的機會。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那時他在劍橋,林徽因在倫敦。每天清晨,他都借口去理發(fā),穿過沙士頓的街道,去理發(fā)店對街的商鋪給她寄信。
康橋的生活之于徐志摩,是他精神世界一生的尊享。他這樣描述:“在康河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我那時蜜甜的單獨,那時蜜甜的閑暇?!毙乃泼厶?,是因為心中盈滿了愛意輕愁。也許可以說,這是愛神第一次光臨徐志摩,第一次,一場柏拉圖式的愛情盛宴,洶涌著狂亂的詩情,占滿了他的心胸。
自然,一代才女林徽因,也值得他身不由己地淪陷。
“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边@出自《詩經(jīng)·大雅·思齊》中的句子,據(jù)說是林徽因名字的由來。她本名徽音,“徽”為美德,“音”為聲譽,父親林長民希望她既有賢良美德,又有才華美譽。后來,恰巧滬上一位名叫林微音的男作者,常與她在同一家刊物發(fā)表文章,為了區(qū)分,于是她改名林徽因。
她比徐志摩小8歲,1904年出生于煙柳畫廊的人間天堂杭州。林長民在北洋政府任職時,她隨父遷居北京,就讀于北京培華女中。林長民學貫中西,“善治事、善辭令”,尤其注重教育,因而林徽因受父親的熏陶和影響,自幼便在文學、戲劇、美術(shù)、音樂等領(lǐng)域顯露聰慧靈敏的藝術(shù)才華。
隨父游歷歐洲時,她正值二八芳齡,已出落成才貌迷人的女子。一個有著藝術(shù)家氣質(zhì)的林徽因,在她最好的年華,徐志摩邂逅了她。
徐志摩自此為她情亂癡迷。因為有愛,康河在他眼中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那星眸般的柔波和水草,新來初啼的一只畫眉,草地上第一朵小雪球花的盛開,都成了最動情最溫柔的符號。
盡管他已是一個兩歲男孩的父親,而林小姐,卻是一枝未染煙塵的素凈水蓮,可他管不了自己的心,不顧一切地狂熱追求她。愛情,把他變成了詩人。徐志摩說:
有一個時期我的詩情真有些像山洪暴發(fā),不分方向地亂沖。那就是我最早寫詩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種偉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顧間散作繽紛的花雨。
他西方式浪漫詩人的激情,也曾像一縷初春的艷陽,在林徽因的心底蒸騰起一片綺麗的煙云。她被他的癡情感動,甚至迷戀這個男人帶給她的浪漫感覺,因此那段時間,她與徐志摩接觸得很頻繁,并在他的影響下寫詩,讀拜倫,研究文學。
但她畢竟只是情竇初開的少女,面對徐志摩越來越熾熱的情感,她困惑而慌亂,不知如何安放這個已婚男子對她的戀情,于是她將徐志摩寫給她的情書,交給了父親。
林長民與徐志摩,彼時形同知己。林長民除了政治名流的身份,還有著閑云野鶴般的名士風范,曾寫下“萬種風情無地著”這樣引為自豪的詩句。他比徐志摩大21歲,算是一段忘年交。他們的相遇,是才子間的欣賞和相惜。關(guān)系密切的程度,可用一件趣聞來佐證。他們曾有過一段“情書游戲”,林長民扮作已婚男人,徐志摩扮作已婚女子,二人以情侶的身份,互寫情書訴衷腸,共同感受“萬種風情無地著”的情調(diào)。
情書游戲倒無傷大雅,但這小友居然對自己的女兒開始用情,便再也不如游戲那般有趣。徐志摩已有妻室不說,他的妻兄張君勱更是林長民多年的好友,無論從哪一方面考量,一向民主的林長民都無法應(yīng)允。因此當女兒具實以告,他委婉地給徐志摩寫了這樣一封信:
志摩足下:
長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友誼長葆,此意幸亮察。敬頌文安。
弟長民頓首,十二月一日?;找舾胶颉?/p>
然而,對于此時的徐志摩來說,這樣含蓄的提醒已然太遲。沒有什么可以抵消愛情的美好感覺,他以為他們之間唯一的阻礙,是他已婚的事實。于是,他義無反顧,要與張幼儀解除7年的婚姻。
林徽因1916年于北平留影
他做這一切的時候,卻不知道此時的林徽因已萌生了退意。林徽因不能讓自己成為第三者,不能接受一樁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愛情。
這與林徽因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guān)。她的母親何雪媛是父親的二姨太,因種種原因在林家倍受冷落。林徽因8歲那年,林長民又娶了一房姨太太程桂林,并讓程氏所生的5個子女住在一個很大的院子里,卻將后邊一個偏僻矮小的房間,撥給林徽因和母親居住。好在她冰雪聰明,才貌雙全,才終于在同父異母的弟妹中,贏得了父親的寵愛。
這一直是她心底的隱痛,徐志摩卻并不了解。真正了解她的還是梁思成。多年后梁思成向林徽因的好友費慰梅提起這段往事,替妻子林徽因道出了心曲。費慰梅在《梁思成與林徽因》一文中說:
思成親口對我說,不管這段插曲造成過什么其他的困擾,但這些年徽因和她傷透了心的母親住在一起,使她想到離婚就惱火。在這件離婚事件中,一個失去愛情的妻子被拋棄,而她自己卻要去代替她的位置。
于是1921年夏,像天空飄過的一朵云,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匆匆結(jié)束了倫敦的行程回國。
這算是委婉的拒絕,林家父女對這樁情感糾纏的態(tài)度,已不言而喻。徐志摩一定失意而痛苦,但他的心已是勒不住韁繩的野馬,他無法回到最初,于是他寧愿離家出走,并執(zhí)意與張幼儀離了婚。
當初,他將離婚的想法告知梁啟超時,恩師曾勸他“萬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并曉之以理:“弟之此舉,其于弟之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殆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shù)人以無量之苦痛?!?/p>
徐志摩此后的經(jīng)歷,被梁啟超不幸言中?!皩碇鞓纺艿门c否”?他不僅沒有恒久的幸??鞓?,還在困擾煩惱中英年早夭。但誰也不知道這會是最終的結(jié)局,因此徐志摩給梁啟超回信說:
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兇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胡適《追悼志摩》)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句話,應(yīng)是經(jīng)歷狂熱與失意之后,內(nèi)心漸趨清醒的表述。對林徽因,他有了理性的期待。因此解除婚姻枷鎖,是追求林徽因的最后一搏,更是他“求良心之安頓,求靈魂之救度”,所注定要完成的儀式。
于是,盡管他懷著一腔熱望,仍然理智地將林徽因在他生命中的出現(xiàn),視作了美麗的《偶然》: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
這首詩,是林徽因隨父歸國后,他對這段情感的惆悵總結(jié)。他們之間的相逢,是云與水的映照,是瞬間的憐惜與歡喜。他一生所經(jīng)歷的女人中,林徽因是一縷奇異的風,一片奇異的月色,是他唯一靈魂之伴侶,但他們之間的交匯,是月光與蒼海的相擁,是最近也最遠的距離。
沒有了林徽因的康橋,再好的情懷都難免索寞,1922年8月,徐志摩也離開了歐洲,啟程回國。
他終于又見到了林徽因,這是自一年前英國離別后的再度相逢。此時,他已離異,恢復(fù)了自由身,他滿以為對于這份情感將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新生,但讓他措手不及的是,林徽因已有了梁思成。
這個消息令他心灰意冷又萬分沮喪。若換作別人,也許他有勇氣橫刀奪愛,卻偏偏,這情敵是梁啟超的公子。
1923年北平的春天,不再是兩年前劍橋的春天?!拔疫@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彼麤]有別的選擇,只能將心底那一份切切的情感,一再掩飾和收斂,留在詩行間去傾泄。
他忙碌地出席各種沙龍集會,在清華大學等學府做新詩講演,與胡適、聞一多等人創(chuàng)立了“新月社”,加入由沈雁冰、周作人發(fā)起的文學研究會……忙碌,讓他暫時忘卻了思念。
直到1924年春,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他們才又一次像白云掠過湖心,有了短暫的接觸。
泰戈爾是徐志摩最崇敬的詩人、文學家。早在1913年,泰戈爾因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獲此獎項的首位亞洲人。1923年,在梁啟超、蔡元培、林長民等人創(chuàng)辦的中國講學社的邀請下,泰戈爾于1924年4月12日抵達中國訪問。徐志摩負責聯(lián)絡(luò)、翻譯,林徽因擔任副翻譯,兩人一起負責接待事宜,照顧泰戈爾在中國的生活起居。
當華發(fā)長髯的老詩人在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攙扶下,走上北京天壇演講臺的那一刻,這幅和諧溫暖的圖畫,讓多少人為之驚羨。李歐梵曾撰文說:“林小姐人艷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徐志摩,有如蒼松竹梅一幅三友圖?!?/p>
在這對青春碧人的陪伴下,泰戈爾四處發(fā)表演講,并逐一會晤了中國的文化精英,當時的報刊媒體鋪天蓋地都是泰戈爾訪華的消息。5月8日是泰戈爾的63歲誕辰,徐志摩召集新月社成員,將泰戈爾的《齊德拉》趕排成戲劇,在泰戈爾的生日慶典上演出。在這出愛情劇里,徐志摩飾演愛神瑪達那,林徽因飾演公主齊德拉。也許,他們演的是彼此飛鴻掠影般的心靈交會。
性質(zhì)2[5] k≥2,n-k≥2時,若u,v是An,k中的兩個不同點,且d(u,v)=1,則|EXT (v)|=n-k-1,當k=1時,An,1?Kn,Kn為完全圖.
作為泰戈爾身邊兩顆美麗耀眼的星星,他們內(nèi)心浸滿了抒情詩人營造的浪漫氣息,一些微妙的情愫也潛滋暗長,無法消泯。
徐志摩與泰戈爾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他稱這位印度老人為“戈爹”,“戈爹”則給徐志摩取了個印度名字“素思瑪”,意為陽光和希望。他在“戈爹”面前,袒露內(nèi)心甜蜜的苦悶,以及對林徽因搖曳不息的思念。咫尺天涯,他傾慕的女子日日相伴左右,卻隔著千層塔萬重山。
在浪漫詩人泰戈爾眼里,年輕的徐志摩有一顆情圣的癡心,他理解徐志摩的情感,感嘆這一對碧人如此相襯卻難成情侶,于是有意無意間,詩翁在林徽因面前當起了說客。但聰慧的女子,選擇了理性的拒絕。
1924年,林徽因等與訪問中國的泰戈爾合影(從右至左徐志摩、林徽因、泰戈爾、恩厚之、林長民、陳岱孫、梁思成)。
泰戈爾只能報以浪漫的遺憾。離開中國前,他寫了一首小詩贈給林徽因,對她和徐志摩之間欲語還休的情感糾葛,表達自己惆悵的惋惜:
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哎!”
5月20日,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和他的助手恩厚之去往太原,然后經(jīng)香港送泰戈爾回印度。北京前門火車站,擠滿了送別的文藝界友人。林徽因向泰戈爾又向徐志摩道別,因為一個月后,她將與梁思成赴美留學。
徐志摩坐在車窗邊,久久看著窗外揮手作別的林徽因。他看著她的眼睛,看她齊耳的短發(fā),和她淡淡失落的笑臉……想起與她一個多月的相處,無邊傷感,從他心底漫了上來。他與她短暫的云水照影,隨著詩翁的回國便要結(jié)束了。
眼淚流了下來。此刻的詩人,萬分惆悵。胡適在人群中叫了一聲:“志摩哭了!”他摘下眼鏡,擦了擦鏡片,抬頭看見林徽因的臉上,一片凄清的月色。
火車長鳴,緩緩駛離了站臺。一輪黃澄澄的月亮,掛在清幽的夜空,照著離人的臉,格外悲涼。離別,讓他的心變得狂熱潮濕,無法平靜。后來,他忍不住內(nèi)心奔突的情感,給林徽因?qū)懥艘环獠辉某龅男牛?/p>
我真不知道我要說的是什么話,我已經(jīng)幾次提起筆來想寫,但是每次總是寫不成篇。這兩日我的頭腦總是昏沉沉的,開著眼閉著眼卻只見大前晚模糊的月色,照著我們不愿意的車輛,遲遲的向荒野里退縮。離別!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著了就要發(fā)瘋。這么多的絲,誰能割得斷?
徐志摩送胡適的照片
但他知道,再沉的思念,再繁密的思緒,他都必須一一割舍,化作煙云消散。她是偶然飄過他湖心的一片云,偶然的驚艷邂逅,讓他癡心相許。此刻,他像做了一場夢,從夢中醒來,他只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1924年夏,在梁啟超“須彼此學成后乃定婚約”的主張下,梁思成攜林徽因,雙雙赴美留學。
對徐志摩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之前,林、梁兩家雖已確定聯(lián)姻,卻未曾正式訂婚,徐志摩便仍有一線希望;但他們雙雙飛往美國,不言而喻,這樁婚姻幾乎已成定局,他最后的努力和期待,像泡沫一樣碎滅了。
好在,他不僅有著詩人的狂熱浪漫,對生活也滿懷著詩意的信仰。1925年初,他在松樹胡同創(chuàng)建了新月社俱樂部。梁啟超、蔣百里、胡適、林長民、林語堂、張君勱、沈從文等作家與名流,都先后成了俱樂部會員,隨后不久,徐志摩從石虎胡同搬到了松樹胡同。
充實的文化生活,漸漸抵消了內(nèi)心對林徽因的執(zhí)著苦戀。他依然愛著她,卻將這愛,變作了雋永的友情和深沉的關(guān)懷。
然后,在一次聚會中,他遇到了陸小曼。陸小曼的才情美貌,讓他一頭扎進了新的戀情。如果說,林徽因是他靈魂唯一之伴侶;那么陸小曼,是他的溫柔鄉(xiāng)。
1925年12月24日,被郭松齡游說離京出關(guān)的林長民,在沈陽蘇家屯受到奉軍襲擊,被流彈擊中身亡,時年50歲。彼時,徐志摩正與陸小曼熱戀,噩耗傳來,他傷痛不已,隨即在新月社寫下《傷雙栝老人》:
志摩是你的一個忘年的小友。我不來敷陳你的事功,不來歷敘你的言行;我也不來再加一份涕淚吊你最后的慘變?;曩鈿w來!此時在一個風滿天的深夜握筆,就只兩件事閃閃的在我心頭:一是你的諧趣天成的風懷,一是髫年失怙的諸弟妹……
這篇悼文足以讓人哀慟。不知道林徽因看到這篇文字會是怎樣的心情,彼時如果她痛哭,徐志摩會給她最溫暖的懷抱。也許,這是他們心靈最貼近的時刻。多年后她在懷念志摩的文字中,說他有孩子般的赤誠和天真,盡管她婉拒了他如火的熱情,卻從未拒絕過他珍貴的友誼。
1926年10月,徐志摩與陸小曼在北海舉行了婚禮;1927年底,梁思成與林徽因訂婚,并于第二年3月,在加拿大渥太華結(jié)為夫婦。
徐志摩與陸小曼結(jié)婚不久,1927年初,胡適游歷美國,給林徽因帶去了志摩的消息。那一刻,盡管她內(nèi)心早有準備,惆悵失意仍不可遏制地在心間彌漫。她一貫矜貴有儀,卻在寫給胡適的信中,有幾分失控的情緒:
請你回國后告訴志摩我這三年來寂寞受夠了,失望也遇多了,現(xiàn)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著自慰和滿足。告訴他我絕對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諒我從前的種種的不了解……我昨天把他的舊信一一翻閱了,舊的志摩我現(xiàn)在真真透徹的明白了,但是過去的算過去,現(xiàn)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遠紀念著。
1928年6月,對陸小曼積習難改失望透頂?shù)男熘灸Τ鰢h游,8月抵達倫敦,最終在康橋重溫舊夢,再次見到了康河夕陽中的柔波與水草。此刻他的心情不難揣度,對1921年春天的回憶占據(jù)了他的心懷,而今,他經(jīng)歷的婚姻現(xiàn)實又如此不堪。對康橋往事深切的追憶,或者說,對占滿他青春記憶的林徽因的懷念,像一支別離的笙簫,讓他寫成了那首經(jīng)久流傳的《再別康橋》。
1930年,林徽因從任教的東北大學回京,住進了香山雙清別墅療養(yǎng),她得了肺結(jié)核。
彼時,徐志摩為彌補家資短缺,正往返于上海和北京之間任教,忙中得了閑,便去香山看望病中的林徽因。那個曾經(jīng)才貌傾城的女子已瘦比黃花,當志摩乍然出現(xiàn),她的眼底心間,仍有春霧彌漫。雖在病中,她竟然有了寫詩的情懷。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細弱的桅桿常在風濤里搖。
這首題為《那一晚》的詩寫于1931年4月,可能是林徽因現(xiàn)存最早的詩作,署名尺棰,發(fā)表在徐志摩主編的《詩刊》上?!澳且煌砟愫臀曳侄朔较?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边@兩句,似乎是呼應(yīng)志摩的那首《偶然》——“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
這段時間,一些熟悉的微妙情感,在他們心底復(fù)燃。但這以后的劇情誰也無法預(yù)料。如果他還能活很久,也許仍有故事將在他們的舞臺上續(xù)演,人生是一出戲,他卻沒能等到牽起她的手,共同謝幕的時分。
1931年11月19日上午,深秋的天氣,濟南有霧。徐志摩乘坐的郵政專機在濟南黨家莊上空撞上開山,失事墜落,徐志摩與兩位機師當場遇難。
他是要去北平,因為當晚林徽因?qū)⒃趨f(xié)和小禮堂舉行一場建筑藝術(shù)演講會,他想及時出現(xiàn)在會場,出現(xiàn)在她的視線中,因此在上海與陸小曼吵完架,在南京會了友人,他便從南京飛往北平。
只能無奈地想,這是宿命的安排。他是一個浪漫詩人,有著孩童般天真純凈的心靈。他向往藍天白云的自在悠閑,向往白云映照湖心的愛情。飛,一直是他的夢想。他在早期創(chuàng)作的《想飛》中呼喊:“是人沒有不想飛的……飛出這圈子,飛出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
然而這篇文章像是他給自己的挽歌和讖語,他預(yù)設(shè)了飛翔的姿勢,也預(yù)設(shè)了生命的終結(jié):“同時天上那一點子黑的已經(jīng)迫近在我的頭頂,形成了一架鳥形的機器,忽的機沿一側(cè),一球光直往下注,砰的一聲炸響,——炸碎了我在飛行中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幾堆破碎的浮云……”
多么不可思議的巧合!他似乎看見了多年后的自己將如何從人世消失,預(yù)見了他在鳥形機器中飛上了高天,而后世間紅塵紛擾,一切恩怨悲喜、愛恨情仇,頃刻消散無痕。
“這以后許多思念你的日子”,林徽因在《悼志摩》中說,“怕要全是昏暗的苦楚,不會有一點點光明……”
失去徐志摩的日子,她像一個越發(fā)沉靜的婦人,黃昏時分坐在竹椅上娓娓地追憶。徐志摩離世4周年祭日,她像一個不曾走遠的戀人,仍在回憶的原地為他寫紀念文章:
去年今日我意外地由浙南路過你的家鄉(xiāng),在昏沉的夜色里我獨立火車門外,凝望著那幽黯的站臺,默默地回憶許多不相連續(xù)的過往殘片,直到生和死間居然幻成一片模糊……如果那時候我的眼淚曾不由自主地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會原諒我的。你應(yīng)當相信我不會向悲哀投降……
若志摩有知,是否該慶幸,在他離去的日子里林徽因如此深切地懷念著他?!暗弥倚?;不得,我命”,也許他該滿意了吧,他于茫茫人海中尋找的靈魂之伴侶,接納了他孩童般純真的情感,懂得他的美好與缺憾,理解他每個字背后的心緒,因此,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彼此的心意。
還好,在他生前,林徽因?qū)戇^一首《情愿》,對于這段云水之戀,算是一種纏綿,一種道別:
……忘掉曾有這世界;有你/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落花似的落盡,忘了去/這些個淚點里的情緒/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痕跡/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經(jīng)在這世界里活過……
(作者/安徽省文學院簽約作家,蕪湖市作協(xié)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