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霞
湖北民國新式劇場的發(fā)展與公共文化空間的演進
熊 霞
民國時期,承擔一定演出功能的傳統(tǒng)茶園和會館戲園逐漸向新式劇場轉化,城市公共空間進行了重新整合與構建。新式劇場的出現,標志著公共文化空間的成長與演進。劇場空間不僅在建筑、場內設施等物質層面和經營管理模式等文化層面進行了重要的革新,而且其空間活動對民眾與社會的關系影響深遠。新式劇場不僅是民眾文化休閑方式變遷的窗口,還是社會動員及大眾教育的重要平臺,其發(fā)展折射出都市生活的活力及社會生態(tài)的嬗變。
湖北;民國;新式劇場;公共文化空間
傳統(tǒng)茶園、會館和公所戲園等舊時的公共演出場所,將廣大民眾從狹小的私人空間引向廣闊的公共領域,為公眾聚集與文化休閑提供了設施層面的保障,成為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時期,城市公共空間進行了重新整合與構建,承擔一定演出功能的傳統(tǒng)茶園和會館戲園逐漸向新式劇場轉化。新式劇場的出現,不僅極大地改變了城市的物質設施景觀,更對民眾與社會的關系影響深遠。
辛亥革命后,湖北迎來了新式劇場和舞臺建設的高峰,專門性、綜合性劇場不斷涌現。新式劇場的大眾性和公共性,使其天然地成為都市現代化進程中新型的、重要的公眾文化空間。它不僅是民眾文化休閑方式變遷的窗口,還是社會動員及大眾教育的重要平臺,其發(fā)展折射出都市生活的活力及社會生態(tài)的嬗變。新式劇場的出現,既是演出場所的更替和革新,更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成長與演進。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座劇場是1867年英國人在上海建立的蘭心劇院。該劇場在建成后的近半個世紀里主要為上海的外國人服務,極少有中國人光顧。直到1907年中國觀眾始有機會進入該劇場觀看演出。這座現代化的西式劇場讓國人大開眼界,促發(fā)了國人尤其是茶園戲院老板對演出場所進行改良的熱情。在此背景下,中國第一家由國人自建的新式劇場“新舞臺”很快于1908年在上海誕生。新舞臺以蘭心劇院為參照,并在考察歐洲、日本劇場的基礎上建設而成,其規(guī)模、結構和設施為觀眾帶來了完全不同于茶園戲院的全新體驗,生意興隆且長盛不衰。“新舞臺”獲得巨大成功后,各大戲院老板和資本家紛紛效仿,其建筑及經營模式迅速傳入湖北。1908年,在上海“新舞臺”的影響下,湖北的第一座新式劇場漢大舞臺在漢口北京路口成立。
民國成立后,在政府大力發(fā)展工商業(yè)政策的刺激下,湖北迎來了新式劇場和舞臺建設的高潮。以湖北商業(yè)重鎮(zhèn)漢口為例,自中華民國成立到20年代,漢口出現了各種新式舞臺和戲院15座①,湖北劇場建設進入第一個高潮階段。1919年,當時湖北最大的綜合性文化游樂中心漢口新市場(即后來的民眾樂園)在漢口六渡橋的建成開業(yè),成為湖北劇場發(fā)展史上的重要篇章。新市場被譽為與上海大世界、天津勸業(yè)場齊名的民國三大娛樂場之一,場內“雜陳百戲,游人如織”,劇場門前常年車水馬龍,盛況空前,原來一度荒涼的六渡橋逐漸成為漢口最繁華的地段之一。新市場成功的運營和豐厚的經濟效益,吸引著大批投資者追捧和效仿,于是各種戲院、舞臺及綜合性劇場紛紛涌現,帶來了二三十年代的興建劇場之風。從1921年到1933年的16年間,武漢興建各種劇場27所(其中包括武昌4所)。據1934年《漢口市政概況》統(tǒng)計,當時在漢口已有37家劇場戲院②,包括正俗戲院、勸業(yè)場、共和大舞臺、光明大戲院、上海大戲院、凌霄游戲場等大型劇場。在此前后,武昌建有共和舞臺、乃園游藝場;宜昌建有和記舞臺;沙市建有鄂西大舞臺;光化建有老河口游藝園等③。
新式劇場迅速占領演出空間,舊時茶園、戲園難以為繼。為尋求生機,它們紛紛改造,開始擴建、改建,并改牌換記,向新式劇場轉化。1914年漢口的春仙茶園率先改名為天仙舞臺;1919年原新民茶園改名為美商大舞臺。還有一些比較老的茶園,如天一茶園、清正茶園,盡管沒有改換門牌,但在經營上已經是憑票入場的新式劇場模式了。湖北其他中小城鎮(zhèn)的茶園,如應山的賢樂茶園,沙市的聚仙茶園,以及黃石港的五六所茶園,均已演變成新式劇場性質的戲院了④。民國初年,稱為茶園或舞臺的劇場,交叉出現,1920年前后,茶園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新開的劇場,大多命名為舞臺或戲院,有的還加一個“大”字,如天仙大戲院、維多利大舞臺、漢口大舞臺等。
許多會館和公所戲園也被改造為新式劇場。茶園尚未出現之前,出于祭祀宴賓或喜慶娛樂的需要,會館和公所多設有戲臺以供演出,如清末漢口的山陜會館有7座戲臺,江西會館有2座戲臺⑤。隨著民國時期新式企業(yè)的興起,傳統(tǒng)的地緣組織逐漸退出了漢口的歷史舞臺,各地區(qū)、各行幫在鄂設立的會館和公所的主要功能喪失,便被改造為新式的戲院。具有代表性的“長樂”大戲院便是由原來的“兩湖會館”改造而來;孝感的六也茶園,其前身也是福建會館。
新式劇場的經營者多為地方上的青洪幫頭目或軍政要人。民國時湖北劇場的數目不斷增加,彼此競爭十分激烈,業(yè)主之間相互傾軋,常常為一戲院之產權或營業(yè)權,爭執(zhí)不休對簿公堂。再加上演出場所大多非太平之地,因犯忌引起風波或藉故滋事時有發(fā)生。如辛亥革命初,漢劇演員在襄樊演《梅龍鎮(zhèn)》,因“吃糧當兵吃下等酒”一句臺詞,引起當地駐軍不滿,導致戲院被砸⑥。為了正常經營或支撐臺面,戲院的經營者多為有背景的軍政界或青洪幫頭目,有的老板雖非此類人物,亦必須請有權有勢者作為后臺。因此,時局的變化或政界人事的變動,經常影響戲院的興衰。一些戲院人員系臨時湊合,無長期合同,無固定資金,有劇團就干,沒有就散,故而改牌換記之事也很多。
相比于傳統(tǒng)的演出場所,新式劇場的建立為觀眾帶來了不同于傳統(tǒng)演出場所的現代的、全新的體驗,改變著公眾的審美眼光和空間觀念,促進了公共文化空間的演進。作為新型文化空間,近代劇場不僅在建筑、場內設施等物質層面進行了重要的革新,還在經營管理模式等文化層面進行了有力的改進。
從物質層面而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近代劇場的演進主要體現在:
首先,新式空間的建筑規(guī)模普遍擴大。在大型茶館戲園和會館戲臺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新式劇場,其空間布局、設施以及經營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之前的影響,在規(guī)模上普遍偏大。就座位數量而言,大型的戲院有的達到1500甚至1700多個。地方政府在1946年的一次調查顯示,在漢口,超過1500個座位的戲院有3家,最大的“天仙大戲院”以演出楚劇聞名漢口,擁有1740個座位。即便是最小的“黃金大戲院”也擁有830個座位,比同時期的大部分漢口電影院的座位要多⑦。
其次,舞臺設計及背景技術大為提升。1919年,以漢口新市場為代表,湖北劇場開始建立鏡框式帶唇邊的新式舞臺。新市場內設九個小型劇場和游藝場,劇場為鏡框式舞臺,臺高一米。場中部的雜技廳,也建鏡框式帶唇邊舞臺,觀眾廳呈扇形,半圓形轉樓可通往后臺。1933年,新記大舞臺(原共和升平樓)重修,也建立了鏡框帶唇邊舞臺。
鏡框式舞臺對三面突出的開敞式舞臺的替代,有利于布景的設置和舞臺效果的改善。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新式舞臺出現了五彩布景、機關布景等舞臺美術裝置,燈光照明、布景吊桿和轉臺等機械設備也開始使用。聲光電與舞臺背景的融合,為觀眾帶來了新奇、愉悅的視覺體驗,令人耳目一新。當時的劇場已經很會利用新式機關背景來招徠觀眾,尤以新市場為最。1926年元宵節(jié),新市場內“共和京劇班”全班合演《天下第一橋》,耗資數千元設置機關背景,有活動水景,有利用光、電作用的幻術“法力寶劍”和在空中忽隱忽現的“千手千腳佛”。武漢三鎮(zhèn)市民紛至沓來,一飽眼福⑧。當時的清芬劇場和美成戲院,都設有布景房,均是民國時期以多演機關布景連臺本戲聞名湖北的新式劇場。
再次,新式空間的安全、衛(wèi)生、文明意識增強。鑒于舊時公共演出場所坍塌、火災事故的頻發(fā),1927年1月,湖北政務委員會教育課發(fā)布了一個《大綱》,規(guī)定演出場所“須合乎優(yōu)美、衛(wèi)生、防火、避災諸條件”⑨。后來的湖北政府當局,為制止事端滋生,在戲院最后一排設有持槍的軍警“彈壓席”;為防火災等意外事故,要求戲院增設太平門和消防器材。由于政府的監(jiān)管,兼之逐漸專業(yè)化的經營方式和日趨成熟的商業(yè)運作,劇場建筑的安全意識大為增強。明顯改善的是建筑材料。新式劇場初由木結構改為磚木結構,很快又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流。如1933年重建的和記大舞臺,采用了磚墻結合鋼筋混凝土的主體結構,不僅建筑較前堅固,而且劇場照明由煤氣燈普遍改為電燈,也減少了火災隱患,安全性明顯提高。衛(wèi)生條件也改善很多。舊式茶園衛(wèi)生狀況極差,空氣質量惡劣,廁所極不衛(wèi)生,茶壺、手巾也不能及時清洗。新式劇場建立后,廁所比早期規(guī)范,并設置男女廁所,一些戲院還放置了吐痰用的痰盂,并普遍配備電扇、冷氣。1927年改建的上海共舞臺,已經配有冷暖氣設備,劇場建筑基本上完成現代轉型。
從文化層面而言,近代劇場的改進主要體現在:
首先是經營范式的改進。舊時茶園劇場的管理體制主要是案目制。茶園、劇場的戲票最初掌握在被稱為“案目”的特殊群體手中,戲票通過案目再輾轉至觀眾手中,其功能類似于今天的“中介”。由于案目人員活絡,人脈廣泛,在信息閉塞的茶園時期,案目在演出信息的傳播和分送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直接影響著茶園的生意和經營。所以案目在戲院的經營管理中至關重要,實際上成為戲院的股東和經營者,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戲院的演出和經營。但進入新式劇場時代后,案目的優(yōu)勢逐漸消失,功能趨弱。相對于舊時戲院的池座設置,新式劇場的設置更加科學合理,劇場內一人一座,票面上可以印制與座位一致的號碼,觀眾購票之后可憑票對號入座。而且在民國中期,現代報業(yè)的高度發(fā)達,及巨幅海報、霓虹燈的廣泛使用,使人們了解演出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廣闊。隨著電話在上層社會的普及,訂、購票方式也漸趨多樣化,觀眾既可以在劇場售票處購票,也可以電話預約。如此,案目印制并每日分送的戲單,已然完全沒有必要,甚至是多余和浪費,案目的功能和優(yōu)勢喪失。
與此同時,傳統(tǒng)案目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由于案目素質參差不齊,為了大量獲利,他們或大量私印戲票對觀眾進行變相敲詐,或私自抬高票價從中漁利,或利用經營劇場之便,不顧演劇質量包場演出。尤其被人詬病的是,案目的服務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和選擇性,案目服務的達官貴人被款待有加,而普通觀眾被怠慢、歧視甚至被侮辱之事則時有發(fā)生。案目制已經無法適應劇場的發(fā)展,甚至嚴重干擾了近代劇場的正常運營,要求廢除案目制的呼聲逐漸高漲。在此背景下,案目制最終完全被以對號入座為核心的現代票務制取代。票務制的實行,不僅保障了觀眾的經濟利益,還為觀眾觀演活動的公平性、民主性提供了實現的可能,并使管理更為科學和便利。
其次是觀演模式的演進。傳統(tǒng)的茶園不僅是觀戲之所,更主要是娛樂消遣之地。茶園觀戲模式十分松散,觀眾席總是喧鬧異常,喝茶、洗臉、做生意、談生意的人們隨處可見。一些演員在演戲的過程中還要由檢場上臺送茶喝,演戲和看戲均受影響,演出更多時候只是作為背景而存在。新式劇場對茶園的松散進行了改進,規(guī)定劇場內不準喧嘩走動,喝茶送茶、拋手巾、要小帳等與觀賞無關的活動都被禁止。在湖北,漢口大舞臺率先徹底廢除泡茶,實行對號入座等方法,提高了觀眾觀演活動的興致。新式劇場的規(guī)定讓觀眾有了一種“劇場心理意識”,周圍氣氛的無形制約,使觀眾能不受干擾集中精神進行觀戲。新式劇場內觀賞活動的嚴肅化,使觀戲從消遣宴樂活動的附屬地位中獨立出來,單純地成為人們文化休閑的一種方式。觀演模式的演進,有力地提升了劇場空間的文明和現代化程度。
作為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間,其成長與演進不僅體現在自身功能的完善,更表現在空間內民眾和社會的關系變化中。新式劇場將觀戲等文化活動獨立出來,不僅為戲曲等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更促進了新的觀賞形式,如看新?。ㄔ缙谠拕。蚍Q文明戲)、看電影等多種休閑方式的產生。新式劇場成為民眾文化休閑方式變遷的重要窗口。
新式劇場誕生后,深受湖北百姓歡迎的傳統(tǒng)地方劇種——漢劇有了顯著發(fā)展。美成戲院、長樂劇院、滿春戲院、共和舞臺、宜昌合記舞臺、沙市鄂西大舞臺等近代劇場成為漢劇演出的重要場地。位于漢口清芬路的美成戲院,原名丹桂舞臺,初建于1913年,30年代改建為美成戲院。民國時期,漢劇名伶余洪元、余洪奎、周小桂等常在美成戲院演出⑩;著名演員周天棟、徐繼聲、劉金屏、袁雙林等曾組成“棟聯漢劇團”,進入美成戲院演出。該劇場設有布景房,因多演機關布景連臺本戲而聞名武漢。楚劇取得租界外演出的合法地位后,在北伐將領、戲劇愛好者李之龍的支持下,進入漢口新市場(時稱中央人民俱樂部)演出,楚劇《小尼姑思凡》在俱樂部的上演被稱為“楚劇革命第一聲”、“平民藝術革命的新紀元”,楚劇影響力日益深遠。清末進入武漢的京劇,到了民國時期更加盛行。20年代前后,滿春茶園、怡園、老圃游戲場、新市場大舞臺、新記大舞臺(即漢口大舞臺) 等劇場劇院,均有本地與外地京劇戲班演出。
民國時期的藝術舞臺,最鮮明的特征是“新劇”開始進入劇場并成為大眾所接受的藝術休閑形式。新劇即話劇,早期稱新劇,也稱文明戲,1928年由戲劇家洪深提議將名稱改為“話劇”。這種以對話為主的戲劇形式,迥異于我國傳統(tǒng)戲曲而接近西方戲劇。
辛亥革命前夕,在日本新派劇和歐洲戲劇的影響下,中國早期話劇即新劇誕生。辛亥革命后,武昌首義的成功為新劇進入湖北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氛圍。1912年春,應新式劇場漢口大舞臺(原共和升平樓)之邀,著名戲劇家徐半梅領導的社會教育團從上海來到漢口,帶來《誰先死》、《明盲目》等新劇,在漢口大舞臺上演達3個月之久,新劇逐漸被熟知和接受,并得以迅速推廣。“五四”運動帶來了新文化運動興起,新劇以舊劇所沒有的“革命性”受到社會的廣泛注目,在漢口各大戲院爭相上演,形成湖北話劇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1920年,新劇團體“導社”和“醒民社”成立后,開始在漢口舞臺上引入新式機關布景,使觀眾耳目一新?!斑@兩個劇社以各自不同的作風,使新劇在武漢得到了空前未有的推廣,成為那幾年中一個最受歡迎、劇團最多的大劇種。三新街的長樂戲園、滿春茶園、康生花園、立大舞臺等十多個主要的戲園,都長期演出新劇,一直到1925年被北洋軍閥禁演,形成了一個高潮?!?由于新劇關注時事,政治色彩濃,為當局不滿。1925年,軍閥當局對新劇演員橫加迫害,新式劇場的新劇演出轉向沉寂?。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漢,新劇在湖北再次興盛起來。新市場建成7周年紀念時,特邀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來此演出,使新劇在鄂進一步盛行,湖北迎來新劇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抗戰(zhàn)初期,武漢成為全國救亡宣傳活動中心,富有愛國主義思想的新編抗戰(zhàn)新劇,如《塞上風云》、《東北之家》、《放下你的鞭子》等劇目,在湖北各地新式劇場頻頻上演,新劇、新式劇場與民眾關系更為密切。明星、光明大戲院、天聲舞臺、新市場大舞臺、世界大戲院等劇場,成為新劇上演的主要空間。抗戰(zhàn)勝利后,在中央大戲院、世界大戲院、維多利亞影院等劇場,仍有《升官圖》、《啼笑因緣》等新劇上演。
作為西方人娛樂生活方式的代表,電影在清末進入湖北漢口后,因其新奇、貼近生活及豐富的表現手法受到國人的熱烈追捧。在專門的電影院出現之前,不少茶園、劇場為擴充也兼營電影,如清末的滿春茶園、榮華茶園、共和舞臺、沙市大舞臺等,為招徠顧客,也放映電影。影院誕生后,不少影院也成為演出場所,兼做劇場,如百代影劇院、光明大戲院。位于法租界福煦將軍街江邊的百代影劇院,是湖北地區(qū)第一家專業(yè)電影院,專映外片,但也時常上演京戲,劉筱衡、小楊月樓等曾在此演出?。蘭陵路的光明大戲院,既兼營中外影片,也是重要的演出劇場。其后臺極大,夏天兩端皆可看戲。顧無為組織大華劇團在此演出文明戲《啼笑因緣》,曾把汽車搬上舞臺,轟動一時。也演過京戲,梅蘭芳曾率領劇團在此出演。1930年尚小云與茍慧生也曾分別率領劇團在漢同時獻藝,形成對打臺,茍慧生在漢口大舞臺,尚小云就在光明大戲院?。
民國時期在湖北最重要的綜合新劇場新市場,傳統(tǒng)和現代的休閑娛樂方式基本在這里集中薈萃,百戲雜陳?!靶率袌觥眱冉ㄓ袆觥鴪?,主要用于放映電影、魔術表演、女子京戲和漢劇表演。書場演出,則種類繁多,有大鼓、蘇灘、雙簧、三簧、四簧、快書、淮調蓮香等數十種之多。單就大鼓來說,又有京音、梅花、戲迷、梨花等11種。另有雍和廳的武技雜耍、單弦拉戲、木偶戲、群芳會唱等演出?!靶率袌觥眱?,傳統(tǒng)和新式的娛樂形式基本無所不包,場內劇種之多,以至于要由《漢口新市場日報》介紹,作為民眾的消費選擇指南,并由場門口的售票處按日零售。新市場內還增設乒乓球、網球、藍球、游泳池、溜冰場等體育運動設施和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設施,可謂包羅萬象、雅俗共賞。豐富多彩的娛樂形式使它成為民國時期湖北百姓理想的“民眾樂園”。
新式劇場的誕生,豐富了湖北民眾的文化生活,尤其是新劇、電影等新型休閑方式的出現,使百姓生活日趨時尚和摩登。新式劇場成為見證湖北大眾文化休閑方式變遷的重要窗口。
公共文化空間的成長與演進,為政治精英集團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新型空間新式劇場不僅僅是純消費性的大眾娛樂場所,更肩負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這突出表現在劇場對社會公益事業(yè)和政治活動的參與中。新式劇場的大眾性和公共性,決定了在這一文化空間內進行的公益事業(yè)和政治動員,往往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教育效果。
新式劇場為籌捐義賑和慈善義演等公益活動提供了重要的設施和空間保障。1920年以后,但凡有救災、興學、勞軍活動及發(fā)生國內外重大事件等,便會有募捐義演,相沿成習,形成風氣。湖北境內各新式劇場先后為辛亥首義傷軍、罷工工人、北伐戰(zhàn)士、抗敵戰(zhàn)士、貧苦老弱、難童等人群及市政事業(yè)籌措義款。劇場還進行公共性的社會宣傳,如“拒毒宣傳”、“認購國債宣傳”、“黨義宣傳”、“抗戰(zhàn)宣傳”等。
由于劇場里戲曲伶人本身具有的宣傳優(yōu)勢,以及對市民階層特有的號召力,在政府的組織下,舞臺上活躍的戲曲界便成為新式劇場里較為積極的公益事業(yè)參與者。1920年11月,京漢名伶余叔巖、余洪元、張?zhí)煜?、王長林等數十人,應漢口紅十字會之邀,在漢口原英租界大舞臺為華北災民籌捐義演。漢口市民連群結隊往觀,爭先恐后解囊,“來賓之踴躍,當晚已收券一千六百余張,誠盛況也……座客以諸君慨解仁囊,莫不鼓掌稱快”?。1922年10月,漢口慈善會請歐陽予倩、王無恐、余洪元等藝員假座新市場、興記大舞臺、滿春茶園各處演劇籌資。1927年,漢劇界明星余洪元、傅心一、李彩云等,在首義公園共和大舞臺義演,以籌捐援助上海罷工及慰勞北伐士兵;同時,漢口劇業(yè)全體在老圃游戲場也在進行援助上海罷工工友的籌捐演出。1933年1月,武漢地區(qū)名伶票友方階聲、王友袁等人在共和舞臺為辛亥首義老弱殘廢傷軍籌賑演劇。1936年5月,漢口市政府還曾借用新市場的新舞臺及凌霄大舞臺,排演《林則徐拒毒壯史》、《毒》等新劇和歌劇,進行禁煙拒毒宣傳周活動。
抗戰(zhàn)初期,湖北武漢成為全國救亡政治文化中心。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三廳在漢成立后,于1938年4月組織了壯觀的第二期抗戰(zhàn)擴大宣傳周活動。這一時期劇場、影院成為宣傳抗日、動員民眾的重要空間,推動抗日文化活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當年4月9日歌詠日晚7時,在漢口光明大戲院舉行了盛大的“歌詠音樂會”。劇場內演唱了《救亡進行曲》、《勝利的開始》、《保衛(wèi)大武漢》等抗日熱曲,音樂家冼星海和張曙也親自上陣獻演。戲院內人山人海,前來觀看的群眾十分踴躍。漢口光明大戲院也是全國文藝界第一個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成立之地(1937年12月31日成立),在抗戰(zhàn)初期充分發(fā)揮了其抗戰(zhàn)宣傳作用。4月11日戲劇宣傳日,湖北武漢三鎮(zhèn)的新市場、凌霄游戲場、長樂大戲院、明記大舞臺、維多利亞大戲院、天聲舞臺、美成戲院、共和大舞臺、滿春大戲院、天仙大舞臺、漢興舞臺、粵漢舞臺等12家劇院,皆分日夜兩場免費上演漢劇、楚劇、平劇等抗日劇目,甚獲好評。4月12日電影宣傳日當天,漢口的7大劇場影院,包括光明影戲院、世界影戲院、新市場、上海大戲院、明星大戲院、中央大戲院、維多利亞紀念堂均從下午3時起上映或加映《火中的上?!?、《保衛(wèi)我們的土地》、《抗戰(zhàn)特輯》等抗戰(zhàn)影片和新聞片,社會反響極好。這一時期,由于劇場空間承載的歌曲、戲劇、影片等具有強烈的愛國和民族色彩,在抗戰(zhàn)時期發(fā)揮的社會動員功能尤為顯著。
公共文化空間的成長與演進,為政治精英集團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喧鬧繁華的漢口新市場,除了娛樂休閑,政治動員也是主要內容。第一次北伐戰(zhàn)爭期間,原本商業(yè)色彩濃厚的新市場一度成為革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伐軍會師武漢后,曾將新市場更名為“血花世界”,意為“先烈之血,主義之花”,并由此衍生“血花”劇社、《血花世界日報》、《血花旬刊》等團體和報刊,政治寓意濃厚。新市場內的空間部署和格局也被賦予了強烈的政治色彩,場內添置了漆制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革命倡導者格言標語,將原雍和廳改為孫中山總理紀念堂,作為國民黨中央黨部、政府要員和國共兩黨進行演講的重要場所。官方的重大政治活動也常在這里進行,如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湖北省總工會、中華全國第四次勞動代表會及太平洋沿岸國家勞動民眾發(fā)起召開的太平洋勞動會議等都曾在此召開?。新式劇場的政治性功能大為加強,這表明,近代城市大眾文化娛樂空間時常成為政治話語的表達場域,以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政治控制和社會動員?。
新式劇場的誕生,標志著公共文化空間的成長和演進。作為新型文化空間,近代劇場不僅在建筑、場內設施等物質層面進行了重要的革新,還在經營管理模式等文化層面進行了有力的改進。相比于舊時傳統(tǒng)演出場所,新式劇場的建筑及設備上的先進,改變了城市的物質景觀,也日益成為市民休閑文化消費的一部分。新式劇場是近代化的產物,除了物質外觀,其成長發(fā)展還有賴于先進的經營管理體制。新式劇場在經營范式和管理模式上進行了重要革新,如傳統(tǒng)案目制向現代票務制的轉型,觀演模式由松散到規(guī)范等,這些革新推動了劇場文明和現代化的發(fā)展,使劇場空間得到進一步成長。
劇場空間的演進還體現在空間內民眾與社會關系的變化中。新式劇場內,傳統(tǒng)藝術形式得以保留和完善,新式休閑方式也得以催生和發(fā)展,新式劇場成為民眾文化休閑方式變遷的重要窗口。劇場空間還肩負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它不僅為進行公益事業(yè)的各界人士提供了必要的平臺,而且時常成為政治話語的表達場域。新式劇場在公益事業(yè)中承載了戲曲、歌詠、電影等各種文化娛樂產品和形式,以及各種政治動員活動,因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從而決定了劇場空間被賦予了動員民眾、移風易俗、引導社會風氣的政治性或公共性使命。
注釋:
① 傅才武:《近代化進程中的漢口文化娛樂業(y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頁。
②⑤??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武漢市志·文化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189、149、280頁。
③④⑥⑨⑩ 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文藝(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143、144、144、146頁。
⑦ 任曉飛:《都市生活與文化記憶:近代漢口的公共娛樂空間與大眾文化(1912—1949)》,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⑧?皮明庥等主編:《漢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195頁。
? 余笑予:《回憶武漢的新劇運動》,載《武漢戲劇》1957年合刊。
? 《漢口租界志》編纂委員會:《漢口租界志》,武漢出版社2003年版,第337頁。
? 《紅十字會演劇籌賑之第一日》,《漢口中西報》1920年11月29日。
? 胡俊修、高潔:《大眾文化娛樂空間塑造市民品格》,《光明日報》2014年8月27日。
J892.4
A
(2017)11-0105-05
熊霞,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文史所助理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
(責任編輯 胡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