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裕,丁欣榮
(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 上海 200137)
新媒介時代公安院校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研究
王秋裕,丁欣榮
(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 上海 200137)
媒體素養(yǎng)教育是針對大眾傳播媒體對人的影響而提出的一種教育思想和培育方法。它以培養(yǎng)人的媒體素養(yǎng)為核心,使人們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獲得正確媒體信息、信息產生的意義和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ヂ?lián)網時代的媒介環(huán)境以其多元性、復合性、娛樂性、互動和虛擬性吸引著公安院校的學員,成為他們了解外部世界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媒介化社會里,處在成長與發(fā)展關鍵階段的公安院校學員應努力提高積極運用媒體的能力、學會正確地制造媒體產品、對無所不在的信息有主體意志和獨立思考,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自我、服務公安、奉獻社會。
新媒體;公安院校;學員;媒體素養(yǎng)
隨著大眾傳播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傳媒對公安院校學員的影響日益增強?;ヂ?lián)網的普及使用,使得數(shù)字化的網絡文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新興的文化特征?;ヂ?lián)網時代的媒介環(huán)境以其多元性、復合性、娛樂性、互動和虛擬性吸引著公安院校學員,成為他們迅速了解外部世界重要的渠道,并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行為習慣。媒介環(huán)境在為學員的生活和交往以及認識水平的提高帶來便利的同時,其消極影響不容忽視。諸如現(xiàn)實與虛擬并存的媒介環(huán)境容易導致人際關系的失調和網絡人格的異化;沉迷于媒介之中,對身心健康產生消極影響;媒介環(huán)境中的某些不良信息造成信息污染等。這些問題影響著公安院校學員的正常社會化進程和心理健康發(fā)展,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在互聯(lián)網新媒介化社會里,處在成長與發(fā)展關鍵階段的公安院校學員應努力提高積極運用媒體的能力、學會正確地制造媒體產品、對無所不在的信息有主體意志和獨立思考,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自我、服務公安工作。開展公安院校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他們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成功地開展了媒體素養(yǎng)教育,而我國這項工作才剛剛起步,媒體素養(yǎng)教育實踐經驗相對匱乏,理論研究尚待深入。目前我國公安院校無論在師資力量還是在學員的媒體專業(yè)理論和實踐知識方面都還不夠完善,因此在公安教育體系中導入媒體素養(yǎng)教育相關課程,開展相關實踐,逐步豐富公安院校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資源和經驗,建立成熟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體系,不僅有利于公安院校學員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提升公安機關全體民警應對媒體的能力。
隨著移動網絡技術以及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新興媒體在公安院校學員群體中的廣泛應用,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今公安院校學員學習與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員的學習與生活方式產生了多層影響。公安院校學員正處于生理和心理迅速發(fā)展并趨向成熟的過渡時期,因此,公安院校應加強學員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幫助學員提高運用媒體的能力。
(一)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相關概念
媒體素養(yǎng)的概念相對寬泛,有關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研究目前在國內處于起步狀態(tài)。
1.“媒介”與“媒體”?!懊浇椤迸c“媒體”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兩個概念。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媒介”的詞義為“使雙方(人或事物)發(fā)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它包括記錄、存儲信息的實體(如紙張、膠片、光盤、半導體存儲器等)、傳遞信息的載體(既包括播音器、發(fā)射機、電纜等有形載體,也包括光波、電波、聲波等無形的載體)和信息的終端接受載體(如報紙、雜志、圖書等紙介或放影機、電視機、收音機、電腦等),著重于物理形態(tài)的存在形式。“媒體”的詞義為“指交流、傳播信息的工具,如報刊、廣播、廣告等;新聞媒體”。它相當于“媒介組織”的概念,是指依托書籍、報刊、廣播、電影、電視、網絡等媒介,把圖文聲像的信息進行有效組合、傳播和營運,并對其擁有完整的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的機構,如報社、雜志社、出版社、電影廠、電視臺、廣播電臺、網站等。在實際使用上,“媒介”與“媒體”的使用有越來越趨同的態(tài)勢。
2.素養(yǎng)。素養(yǎng)在《辭海》中的解釋為:(1)經常修習的涵養(yǎng),也指平日的修養(yǎng),如藝術素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2)平素所豢養(yǎng)?!八仞B(yǎng)”這一術語是伴隨公立學校制度的整頓而問世的,意味著學校教育所處置的公共知識和技能。可以說,它是表述準備參與公共生活世界的學校教育共通知識的概念。
3.“媒體素養(yǎng)”與“媒介素養(yǎng)”。按照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媒介素養(yǎng)”側重于技術性,大致包括掌握各種媒介的特性和使用技巧,并能有效利用媒介來自己創(chuàng)造和制作傳播產品的能力?!懊襟w素養(yǎng)”是指了解媒體自身如何運作,媒體的組織建構及其政治和經濟上的各種微妙隱性關系,媒體如何架構現(xiàn)實等,從而對媒體所傳遞的信息進行思辨和解讀,透視信息背后所隱含的媒體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給予正確的評估和選擇的能力。學界中使用“媒介素養(yǎng)”與“媒體素養(yǎng)”有內涵上的一致性,兩者的核心都是關注人在傳媒活動中“素養(yǎng)”的提高。
新媒體素養(yǎng)主要包括“四個維度”,即對于新媒體的識別和理解能力、對新媒體信息的判斷和質疑能力、參與和使用新媒體能力、對新媒體技術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能力??傮w說來,媒體素養(yǎng)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fā)展所用的能力。媒體素養(yǎng)教育,就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yǎng)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fā)展。
(二)媒體素養(yǎng)教育發(fā)展概況
1.境外媒體素養(yǎng)教育發(fā)展概況。媒體素養(yǎng)教育是英國學者和丹麥教育工作者于20世紀3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種教育主張。丹麥的一些教師開始倡導并嘗試在中、小學開設媒體素養(yǎng)課程或講座。至20世紀7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學校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開始形成規(guī)模。媒體素養(yǎng)教育研究的歷史既是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也是媒體的社會發(fā)展理論的歷史。它的起源于英國,成長壯大在加拿大、美國以及其他歐美發(fā)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很多國家都將媒體素養(yǎng)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內,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已將媒體素養(yǎng)作為中小學、大學的正式教育內容,并陸續(xù)發(fā)展出許多教學模式及課程教材以供參考,媒體素養(yǎng)教育逐漸成為一種終身教育。在歐洲,一些國家的政府部門對學校實施媒體素養(yǎng)教育作了規(guī)定,要求小學、中學乃至大學開設媒體素養(yǎng)教育課程,或在有關學科中增加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內容。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芬蘭、挪威、瑞典、瑞士等國己將媒介教育正式納入正規(guī)的教育課程,對中小學生進行普及教育。日本、印度、韓國等亞洲國家也開始結合自己的國情普及媒體素養(yǎng)教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自1970年以來為推動媒體素養(yǎng)教育也進行了積極的努力,1978年就委托芬蘭的媒介研究專家Sikrka Miknkinen設計了一項國際性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方案。但總的來看,較為系統(tǒng)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大多集中在大眾傳播業(yè)發(fā)達的工業(yè)化國家,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qū)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則仍處于萌芽狀態(tài)或尚未開始。
2.我國媒體素養(yǎng)教育發(fā)展概況。在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qū)較早進行了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研究和實踐。香港自20世紀90年代就有70多個機關團體投入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行列,并且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地媒體素養(yǎng)教育網絡。同樣是在90年代初,臺灣地區(qū)也引入了媒體素養(yǎng)教育,通過理念推廣、政策確立和政策執(zhí)行的過程,形成了家、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網絡。2004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了《新聞·傳媒·傳媒素養(yǎng)》一書,這是我國大陸地區(qū)第一本針對大學生進行傳媒素養(yǎng)教育的專著。該書介紹了新聞與傳媒的基礎知識,論述了傳媒素養(yǎng)教育的基本理論及意義,既可用于有關專業(yè)人員的知識更新和學術探討,又可作為大學生提高傳媒素養(yǎng)的資料。2004年12月11日,共青團中央、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央文明辦、全國婦聯(lián)、教育部等7個部門在上海聯(lián)合召開了“2004媒體與未成年人發(fā)展論壇”。組織者還發(fā)布了《共同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媒體環(huán)境》的宣言,發(fā)表了《未成年人媒體素養(yǎng)教育行動策略研究》,這標志著我國對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研究邁出了切實的步伐。
與研究相比,我國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實踐更為缺乏?,F(xiàn)有的青少年教育課程中幾乎沒有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內容,也沒有一本針對學生的公開出版的媒體素養(yǎng)教材,更談不上對其他人群開展媒體素養(yǎng)教育和這一教育的終身化。即使在學校開設的新聞類課程,也往往著眼于新聞采編知識與技能的培訓。高校逐漸成為我國媒體素養(yǎng)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基地。2004年秋,上海交通大學和山東師范大學在中國大陸高校首開傳媒素養(yǎng)教育課。2005年中國傳媒大學開始招收媒體素養(yǎng)方向的研究生。
綜上,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對于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理論內涵有了較深入的研究,對于國外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有冷靜的思考和借鑒,但是對于媒體素養(yǎng)教育實施方面具有針對性和實際操作性的研究和實踐案例還不多。
美國學者尼爾·米諾指出,媒體在今日社會無所不在,己無法與教育分離,教育與媒體已經成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兩大社會動力。媒體素養(yǎng)教育就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為核心,以幫助他們建立獲得媒體信息、了解信息產生過程及目的為基礎,培養(yǎng)他們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的教育活動。所以,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內容可以劃分成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技術層面,讓學員掌握參與、利用媒體的技術能力;第二個是思想層面,通過引導使學生切實了解應該養(yǎng)成怎樣的媒體使用和參與習慣,其中批判性思考是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核心。
(一)媒體認知是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基礎
媒體素養(yǎng)教育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媒介面貌是如何建構的。媒體并不是單純地反映現(xiàn)實世界,也就是說,媒體呈現(xiàn)給受眾的現(xiàn)實版本不是現(xiàn)實世界的本身,是經過少數(shù)人制作而成的信息,它肯定或多或少地含有制作者觀點的潛臺詞;媒體信息含有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它深深地影響受眾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媒體信息是通過各媒體特定的語言和美學形式表達出來的,所以,受眾懂得媒體特有的語言、語法、句法和修辭體系才能提高對媒體傳播內容的鑒賞能力和取舍能力。媒體素養(yǎng)教育就是試圖解構隱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機制,讓學生了解為何會呈現(xiàn)這樣的媒介面貌,從而更加真實地了解事件的原貌。
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第一個層次是媒體認知,包括對于媒體性質、媒體信息、媒體法規(guī)、媒體道德、媒體與受眾關系等知識的了解和學習。認知心理學認為受眾的認知過程,是由“客觀現(xiàn)實”到“媒體現(xiàn)實”或“符號現(xiàn)實”,再到“心理現(xiàn)實”的過程。受眾對于媒體信息的接收是源于他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而媒體信息是受眾認知現(xiàn)實世界的重要信息源,受眾通過對媒體信息的認知,進一步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從而影響到現(xiàn)實生活。
(二)媒體分析與辨識能力的培養(yǎng)是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媒體素養(yǎng)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辨析信息傳播者的傳播意圖。媒體本身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產物,媒體是意識的載體,意識不可避免地帶有國家、階級和階層的烙印,代表著各個階級、階層和集團的利益。所有的媒體產品不可避免地都含有意識形態(tài)或透露某種價值觀,比如宣揚生活方式或價值理念,并傳遞兩性、種族、職業(yè)、年齡等各個層面的文化內涵。媒體在政治及社會層面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在對媒體信息進行分析時,學生要做的不僅是發(fā)現(xiàn)信息中含有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更要清楚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所持有的價值觀念。對于信息中所傳達的不同的觀點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并能理性地決定自己是全盤還是部分接受該觀點,是否要對自己的價值觀念進行調整。
學界普遍認為,人們會產生新的認識需求主要是由于主體認知結構中的信息結構和知識能夠不斷地找到與之相匹配的信息,并得到激活。在完成對新信息的識別后,原來貯存在大腦中的相關認知圖式便得以激活,并對新舊信息進行比較分析:熟悉的信息成功地實現(xiàn)準確的匹配和分類,高效迅速地納入認知圖式,并作為新的模式進入記憶,改變有關的原型;而對于那些不具有相應知識經驗的信息,受眾會根據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將其篩選出局,或加以詮釋。媒體分析和辨識是建立在媒體認知的基礎上的,因而和媒體認知的內容有著密切聯(lián)系,主要是針對媒體和媒體信息兩者進行的。相對于媒體認知來說,媒體分析和辨識更強調受眾的主動思考與判斷能力,可以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方式來進行媒體分析和辨識。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實際上是信息傳播的參與者,既扮演著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也扮演著信息生產者的角色,因而問題的提出可有雙重或者多重的角度。
(三)良好的媒體參與和使用習慣是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主要目的
同樣的一個文本,不同的受眾可能會有非常歧異的感受,媒體素養(yǎng)教育應該尊重每個受眾的觀點。早在1940年,西方學者通過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大眾傳播一般只加強人們已有的觀點,而不會改變其信念。受眾對大眾傳播的各種內容總是會加以選擇、判斷,他們一般只接受那些與自己信念相符的信息。這是由于人們在接受任何事物時總是以自己已經先有、先見、先掌握的信息為基礎,這種先有、先見、先掌握的信息,我們將其定義為意識的“先結構”。意識的這種“先結構”由文化藝術修養(yǎng)、社會歷史文化傳統(tǒng)、審美能力、生活經驗、思想感情等內在因素構成。由于這些內在因素對于每個人是不同的,因而文化意識的這種“先結構”事實上各有不同,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文化意識的“先結構”。而這一事實導致的一個直接文化信息的接受現(xiàn)象,就是對文化信息的接受效果有明顯的差異。面對媒體信息時人們會有不同的詮釋與交互作用。
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主要目的可概括成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媒體參與、使用習慣。首先,學生在與媒體或媒體信息接觸時,其中的一些行為或觀念會得到他們的認同,他們會將這些信息儲存在自己的認知結構當中,可能在某些情境下對這些內容進行模仿。接著,在他們不斷模仿的過程中,如果一直得到正而的肯定或支持的話,那么這個模仿動作就得到了強化,他們會保持這個動作,并慢慢將其轉變成自己固有的一種行為;而如果模仿行為持續(xù)受到批評或否定的話,他們會進行反思,甚至避免這種行為。在這一過程中其實已經包含了行為產出的階段。因而,媒體素養(yǎng)教育特別注重對于第一、第二個過程的引導。通過媒體素養(yǎng)教育,讓學生在模仿媒體信息中的某些行為之前或在模仿過程中,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認識,分辨出哪些是可以、應該模仿的,哪些是不能夠模仿的,而良好的媒體參與和使用習慣的養(yǎng)成則可以看作是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成果之一。
當前,公安院校的學員已初步具有了應對傳媒時代的基本素養(yǎng)。但我們也應看到,總體來看,公安院校學員具有的媒體素養(yǎng)尚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也就是說,公安院校學員不是通過科學的媒體理論指導以及系統(tǒng)的訓練獲得媒體素養(yǎng),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觸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個人的直覺感悟來培養(yǎng)自身的媒體素養(yǎng)。這種自發(fā)狀態(tài)最直接的后果是當前公安院校學員媒體素養(yǎng)層次水平不高。這集中體現(xiàn)在學員雖然能夠快速、便捷地獲取信息,但卻無法對媒體傳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為準確的評價,無法將自身的信息需求與媒體所提供的內容有效聯(lián)系起來,使得他們不能有效地辨別信息的價值,也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媒介資源。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公安院校學員媒體素養(yǎng)現(xiàn)狀反映出的各種傾向性,對于學員人格的建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這種作用只是外在的、短暫的或是臨時的,但久而久之,它會轉化為心理上的內在的動因,成為影響公安院校學員決策和判斷的主要依據。
1.互聯(lián)網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使學員習慣于生活在一種虛擬的網絡世界里,脫離與現(xiàn)實外界的交流,價值體系難以得到較好的構建。美國著名輿論學家李普曼認為,由于人們活動范圍的有限性,人們接觸到的外部信息,除了較少部分通過親身體驗以外,大部分都是通過傳播媒體來獲得的,因此人們心目中的客觀現(xiàn)實,其實不是真實的環(huán)境,只能是一種由傳播媒體有選擇地提示所構建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存在著差距。在網絡建構的“擬態(tài)環(huán)境”里,由于信息獲取自由、表達自由的便利,一些不良信息得不到有效管制,大量失真的、夸大的、甚至虛構的內容污濁了學員的思想,甚至使他們喪失對社會的信任,導致社會權威影響的進一步削減。
2.網絡傳播強調方便、快捷和即時效果,助長了學員的浮躁心理,易于形成急功近利的心理形態(tài)。網絡傳播具有獲取快、傳播快、更新快的特點,其包羅萬象的信息一方面給學員帶來了豐富的資訊享受和視聽快感,另一方面也助長了一種低俗、平庸、易于即時理解和吸收的“快餐式文化”的盛行。多數(shù)學員喜歡接受網絡中輕松的、用語簡明的、易得的快餐文化,而對于那些文化上深刻的、需要費心思索的內容往往難以接受。這種不良的消費習慣助長了學員面對事物的浮躁心理,減少了他們對問題做深層次思考的耐心,反映在價值觀念上則是急功近利,追求即時的、立竿見影的成就。
3.網絡中一些失真的、低俗的和平庸的炒作信息以及廣告宣傳,往往過度宣揚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不可避免地突出了極端消費主義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網絡時代學員思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個性化的提升,這與網絡宣揚的自由、民主、個性、時尚、新潮的消費文化是分不開的。在這種突破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下,學員的極端消費心態(tài)很容易膨脹,往往注重享受,更加追求自我實現(xiàn)。
4.傳統(tǒng)媒體接觸的“或缺”使學員人格的塑造缺乏平臺。公安院校學員群體處于一種比較特殊的環(huán)境之中,一方面他們對傳統(tǒng)媒體的選擇普遍缺乏物質條件,使得許多學員無緣與傳統(tǒng)媒介進行較好的接觸,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媒介自身也缺乏對學員這個特殊群體的吸引力,致使傳統(tǒng)媒體在公安院校校園中一直處于一種“或缺”狀態(tài)。傳統(tǒng)媒體作為一種社會輿論監(jiān)督工具本應發(fā)揮其教化功能,但這種教化功能并沒有在校園里得到良好體現(xiàn)。由于傳統(tǒng)媒體具有很強的“把關”行為,對信息的錄用有一個嚴格的篩選過程,因此其在傳播信息、教育大眾、維系社會穩(wěn)定方面具有權威的社會地位。但受各方面客觀條件的限制,當今學員與傳統(tǒng)媒體的接觸機會較少,媒體的這種正統(tǒng)教育和把關功能在校園里呈現(xiàn)“或缺”狀態(tài),使學員的人格發(fā)展得不到較好的規(guī)范和引導。
網絡媒體的崛起在使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自由度等方面發(fā)生革命性變化的同時,也把大量的未經篩選、辨別、評價的信息置于受眾面前。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理性地區(qū)分媒介現(xiàn)實與客觀現(xiàn)實,如何準確地選擇符合自身信息需求的媒體內容,如何科學地、批判性地分析大眾傳媒所提供的信息,這些問題對當代公安院校學員的媒體素養(yǎng)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顯然,這不是在自發(fā)狀態(tài)下學員媒體素養(yǎng)所能應對的。因此,公安院校對學員開展系統(tǒng)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使其媒體素養(yǎng)由自發(fā)而自覺,依然是一個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課題。
卜衛(wèi)把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方法歸納為三種基本途徑: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媒體宣傳。在國際上經過多年的實踐,通常將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實施途徑概括成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即“三位一體”。但限于篇幅,我們主要探討公安院校這一主要實施途徑和載體。對于公安院校學員來說,學校是他們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公安院校是實施警察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主陣地。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公安教育的核心在于警務人才的培養(yǎng),而警務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在于警員素質的提升。公安院校媒體素養(yǎng)教育具有豐富的內涵,體現(xiàn)出多層次、多階段的特點,同時媒體素養(yǎng)教育涵蓋的學科領域也很廣泛,涉及到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因此公安院校應加強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
1.教師培訓機制的建立。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教師培訓可以分為職前系統(tǒng)培訓、在職短期培訓和遠程跟蹤培訓三個部分。職前培訓是對于公安院校即將承擔學員媒體素養(yǎng)課程教學的教師進行培訓。媒體素養(yǎng)的課程可以融入到已有的課程中,因而任課教師可能沒有相關的經驗和知識儲備,需要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來彌補先天性的不足。
職前培訓可以由公安部或各個地區(qū)的教育部門組織,由相關院校傳媒專業(yè)、傳媒教育專業(yè)、心理學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等專業(yè)的學者擔任培訓師,先分別就不同學科領域進行培訓,然后再進行整合性的培訓。培訓時間可集中在寒暑假中,這樣既有充足的培訓時間,也不會影響培訓師和受培訓教師的正常教學工作。在職的短期培訓則是根據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并給出解決方案,同時也為不同的教育資源提供一個分享的平臺,這種培訓可以在學期進行過程中每個月或每兩周組織一次。遠程跟蹤培訓則是一種更加靈活的培訓形式,通過建立相關網站、論壇或微信群的形式,提供教師在職培訓。這種培訓的參與者不一定是媒體素養(yǎng)教育課程的授課老師,其他課程的教師也可以參與,其覆蓋面更廣。
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教師培訓機制建立與完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業(yè)團體的建立和發(fā)展,社會力量的輔助作用發(fā)揮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專業(yè)團體的建立和發(fā)展才能更快地推動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研究,同時為教師培訓提供完整的課程和教材,也才能讓教師培訓常態(tài)化和細致化。
2.教師培訓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更新。鑒于接受培訓的教師是要對學員進行媒體素養(yǎng)教育,因而培訓內容的第一項就是讓他們了解當今學員媒體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培訓的第二項內容是關于媒體和媒體信息的相關知識。培訓的第三項內容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對于任何學科來說,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都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來說也是如此。
筆者認為,教育理念核心的部分是師生之間的關系,現(xiàn)階段教育界對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多持主體間性的觀點。這一觀點認為,教學活動中教育者根據自己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和經驗,將其教授給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則可以對教育內容進行理解和再加工,從而確立自己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和行為準則。這一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其中以課程教材為載體的教育內容構成了他們共同作用的客體。在教學過程中,學員作為發(fā)展的主體,發(fā)生了兩種關系:一是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之間的“主體——客體”的對象性關系,這是學員的學習活動;二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以共同的教育內容為中介而建立的“主體——主體”的交往關系。教師要有主體間性的教育理念,首先要調整自己對于教師角色的認識:教師要丟棄講臺上“圣人”的頭銜,成為講臺旁的指導者。當然,這一角色的轉變有一定的困難:其一,長期以來教師已習慣了自己是課堂主角的角色定位,無法接受自己成為配角的角色轉化,其實這中間存在著對于學習者身旁指導者這一角色重要性的低估。其二,學員也由于慣性,經常有充足的理由來抵觸教師向具有指導性角色轉換的努力。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內容決定了教學需要學員的參與,但教師也應該認識到將教育理念落實到教育實踐中的困難。
拋錨式教學方法作為一種適合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新型方法,需要通過知識的傳授、實際的操作演練等環(huán)節(jié)讓教師適應、接受并運用。而討論法雖然現(xiàn)在已經在課堂中很常見,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注意。討論法有很多不同的應用形式,比如“嘰喳”小組討論法,就是將班級的學員分成幾個小組,分別就某個問題或從某個角度作簡短的討論;“核心組”和“魚缸觀察”討論法就是將一部分學員作為核心組,扮演討論組,而其余學員作為觀眾記錄下自己的觀察,在討論結束后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不同教學方法的使用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而要使媒體素養(yǎng)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學方法的培訓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立媒體素養(yǎng)教育課程體系
我國高校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可以概括為兩種模式,第一種是以傳媒為學科教學的專業(yè)傳媒教育,另一種則是針對所有學生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而后者是我們所要分析和探討的。目前,僅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少數(shù)公安院校開設了“媒介素養(yǎng)”課程。因此,我國現(xiàn)階段的公安院校媒體素養(yǎng)教育還處于萌芽階段,相關的課程體系尚未建立。
1.分析開設課程的條件。公安院校學員是文化層次較高,邏輯思維、知識結構、價值體系相對成熟的一個群體,他們往往具有較強的分析和判斷能力,而且大學學習的自由度也相對較高。公安院校學員媒體接觸較多,而與之相對應的認知、辨識、使用、參與等能力有待加強,這為課程的開設提供了受教育對象。公安院校的課程設置要考慮到不同地區(qū)、不同專業(yè)的學員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體系等方面的差異,讓媒體素養(yǎng)課程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為多數(shù)學員所接受。
公安院校的專業(yè)情況和師資力量也是學員媒體素養(yǎng)課程開設所要考慮的重要條件之一。從總體上看,公安院校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fā)展,無論是在師資力量還是在媒體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師將會成為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目前仍然有部分公安院校在專業(yè)的設置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師資力量也較薄弱。因此,課程的開設要考慮到學校的實際狀況,對于基礎較好的公安院校,可以先進行課程模式的探索,成為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實驗基地,之后再將成功的課程模式進行全國推廣;而對于相對落后地區(qū)的公安院校則可以通過與其他院校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開設課程。
2.安排多樣化的課程形式。由于我國的公安院校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剛剛起步,正處于摸索階段,其他高校的先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從公安院校的現(xiàn)狀看,學員課程可以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也可以從是否與專業(yè)相關分為公安專業(yè)課和公共基礎課。筆者認為,我國公安院校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課程的形式不能單一化,既要有必修課,又有選修課,部分可以算是公共課,而有的課程又可以作為專業(yè)課的模式開展。諸如“媒體素養(yǎng)概論”之類的課程可以安排為公共必修課的形式,通過公共課可以讓公安院校學員對于媒體、媒體信息等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影視素養(yǎng)”、“網絡素養(yǎng)”、“媒體法規(guī)”等更細化的課程則可以通過選修課的形式開展。對于條件不成熟的公安院??梢酝ㄟ^定期舉辦講座的方式先在學員中普及媒體知識。就公安院校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課程體系來講,筆者認為,不必要把它作為一個全新的學科而重新開辟課程,除了增加原先各個院校沒有的“媒體素養(yǎng)概論”公共課之外,那些旨在分析媒體機構、媒體產品制作流程及技術之類的課程可以融入現(xiàn)階段已有的課程,只要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即可。這樣的課程安排可以省去重新設計整個課程體系的繁瑣工作,也可以借由媒體素養(yǎng)教育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可謂一舉多得。
3.采用尊重學員主體性的教學方法。公安院校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開展能否取得成效不僅在于將其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同樣重要。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讓學員參與、融入到課堂中,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合適的教學方法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筆者認為,公安院校的教師在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相關的課程中應該堅持讓學員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更好地發(fā)現(xiàn)并發(fā)揮學員主體性的作用。對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形成過程,張耀燦等學者持這樣的觀點:人的思想政治素質既不是起因于自我意識的主體,也不是客觀外界因索在個體身上的消極反映,而是在主體實踐過程中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過程中包括兩個轉化:一個是社會所要求的價值觀念、政治觀點、道德法規(guī)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意識,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意識外化為相應的行為和習慣。對公安院校的學員媒體素養(yǎng)形成來說,這種解釋同樣成立,因而加強學員在課堂中的參與,對于內化和外化這兩個過程都有促進作用。公安院校媒體素養(yǎng)教育要秉承“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的理念,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員的主體意識,讓他們學會反思,懂得自我教育。
在低溫干燥地區(qū),瓜類白粉病以有性世代的閉囊殼隨病株殘體遺留在田間越冬;在較溫暖的地區(qū),病菌以菌絲體在保護地(溫室和塑料大棚內)的被害寄主植物上越冬。越冬后的閉囊殼一般在第二年的5月~6月份當氣溫20℃~25℃時釋放出子囊孢子,或由菌絲體上產生分生孢子,在適宜的條件下侵入寄主,造成初次侵染。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主要借氣流傳播,其次是雨水。當條件適宜時,在當年初發(fā)病的部位上又能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至晚秋,在受害部位再形成閉囊殼越冬。
公安院校媒體素養(yǎng)教育可以采用拋錨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拋錨式教學方法主要是將案例教學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其要求學員到實際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感受和體驗問題,而不是聽取經驗的間接介紹和講解。在實際情境中一旦確立了一個問題,整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就被確定了(就像船被錨固定一樣)。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課堂內容更加貼近學員生活,在教學的過程中師生共同分析和探討當前的媒體熱點,培養(yǎng)學員識別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與能力。
(三)發(fā)揮校園媒體和實踐活動的輔助作用
學校課程按照其形態(tài)載體來分,可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上文中提到的具體課程的安排屬于顯性課程,而校園媒體和實踐活動則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存在。隱性課程對于學員的影響是顯而易見,其對于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來說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1.校園媒體的輔助作用。學員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媒體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大眾媒體、校園媒體和人際渠道。校園媒體與大眾媒體相比,更貼近學員,發(fā)揮校園媒體的正向功能,對于提高學員媒體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的校園媒體主要有校園廣播、校內電臺、校報、校園網絡四個部分構成,而這四個媒體則可通過相互配合的方式來輔助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開展。校園媒體對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多層次可以發(fā)揮不同的作用。從媒體認知角度來看,校園廣播、校內電臺、校報、校園網絡可以開辟專門的版面,介紹與媒體相關的知識、法律法規(guī)等內容,從而起到配合課程教學的作用,加強學員對媒體的認知。通過開辦諸如“媒體觀察”、“名師講堂”等節(jié)目,可以邀請專家和學員共同來扮演媒體觀察家的角色,對媒體和媒體信息進行解讀和分析,為學員檢驗和提高自身的媒體分析、辨識能力提供平臺。校園網絡則可以提供更多與媒體有關的資料供感興趣的師生瀏覽、學習,同時也可以為學員表達自己的觀點、發(fā)布自己的媒體作品提供平臺。良好的媒體參與和使用習慣的養(yǎng)成是最困難的,校園媒體在此過程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豐富多彩的校園實踐活動的輔助作用。教育過程可以概括為“認知——實踐——再認知——再實踐”的循環(huán)過程,對于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來說,鑒于課堂時間有限,媒體素養(yǎng)實踐的機會就需要在課余尋找,而校園活動為媒體素養(yǎng)的實踐提供了機會。學校可以通過舉辦網頁制作、DV作品展示、攝影、影視配音、媒體評論大賽等活動使學員在實際操作中真正了解、理解媒體產品的制作程序、相關技術、傳播流程等;學員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轉變角色,成為一個媒體產品的制作者和傳播者,能在換位思考中提高自己的媒體素養(yǎng)。
需要注意的是,校園活動的舉辦也可以借助社團和大眾傳播媒體的力量?;顒拥拇笮团c否并不重要,關鍵是讓更多的學員能夠有實踐的機會。各個社團可以發(fā)揮各自不同的作用,使校園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而大眾媒體的參與,則可以使校園活動與媒體的關系更加密切,讓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不僅局限于學校,同時學校也可以在促進媒體推出更多更好適合學員的節(jié)目和產品等方面發(fā)揮建設性的作用。
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認為,媒介文化已經把傳播和文化凝聚成一個動力學的過程,將每個人都裹攜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儀式和景觀之中,我們必須要“學會生存”。隨著大眾傳播的迅速發(fā)展,傳媒對公安院校學員的影響日益增強,在媒介化的社會里,無論是發(fā)達的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媒體素養(yǎng)教育都將成為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公安院校的學員在面對媒體時,必須有了解媒體、選擇分析媒體、利用參與媒體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學員才不會被異化,不會成為媒體的奴隸,而是一個有主體意識的個體。
公安院校學員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目的是把學員培養(yǎng)成高效的信息管理者、理智的消費者、負責的生產者以及積極的參與者。高效的信息管理者是指學員能夠快速找到想要的信息,并將其納入到自己的“儲備庫”中,下次需要該信息時能夠第一時間調出。理智的消費者是指學員在面對媒體及信息時能夠進行批判性思考,不被媒體所構建的信息所迷惑,在做決定時客觀理智,不盲從媒體中推崇的生活方式或價值觀念。負責的生產者是基于在信息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創(chuàng)造者而提出的,在生產、傳播信息時,學員要有責任感,不隨波逐流、不散播謠言、攻擊他人。積極的參與者是指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媒體,通過媒體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讓媒體更好地發(fā)揮社會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也通過參與媒體享受、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傊?,媒體素養(yǎng)教育是一種基本素養(yǎng)教育,可以確保公安院校學員在信息的海洋中不迷失、不沉淪,并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1]王新,田明,李巖芳.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媒體素養(yǎng)現(xiàn)狀調查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學生為例[J].科教文匯,2015,(5).
[2]岳希亮.互聯(lián)網時代大學生媒體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與培養(yǎng)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張媛媛.高校圖書館在媒體素養(yǎng)教育中的作用[J].陶瓷研究與職業(yè)教育,2007,(3).
[4]陳麗娜.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生媒體素養(yǎng)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何鋼.大學生媒體素養(yǎng)教育及其SDL學習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The Research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in Information Era
Wang Qiuyu, Ding Xinrong
(Shanghai Police College, Shanghai 200137, China)
Recently, with fast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mass communication industry developing rapidly, the impact of the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 Media literacy is an expande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kill that is responsive to the changing nature of information in our society. It addresses the skills students need to be taught in police colleges, the competencies students must have as we consume information in our homes and living rooms, and the abilities workers must have as we move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and the challenges of a global economy. The Internet era to the media environment with its diversity, complex, entertaining, interactive and virtual attracts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s defin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skills to empower persons to be both critical thinkers and creative producers of an increasingly wide range of messages using image, language and sound. It is the skillful application of literacy skills to media and technology messages. In china,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s a new field. It’s the most significant part for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ssue of how to change the media education from professional one to public training is not merely the first task for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of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one of the kernel problems for strengthen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an informational society. See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reality and the future, our country should develop it. Starting media education is the requirement of developing media technology.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been successful in developing a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our work has just started thi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lack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yet to be thoroughly. The media in the Internet era of society, in the crucial stage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 media’s ability to actively use, and learn how to correctly create media products, the information is ubiquitous on the main will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better self-development, and serves the community. Students of Police College i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re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them on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constructive access to the mass media resources.
The Media Environment;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D631.15
A
1008-5750(2017)02-0086-(11)
10.13643/j.cnki.issn1008-5750.2017.02.011
2017-02-09 責任編輯:孫樹峰
本文系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2016年度校級科研項目“自媒體時代公安學員媒介素養(yǎng)培育研究”(課題編號:16xkx27)的研究成果。
王秋裕(1972—),男,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業(yè)務一分部巡邏教研室初級教官;丁欣榮(1967—),男,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業(yè)務一分部巡邏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