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孫中山民生福祉理念的歷史演進與當代借鑒

2017-04-11 12:44:10萬國威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17年3期
關鍵詞:福祉全集中華書局

萬國威,張 瀟

(1.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300350;2.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730000)

孫中山民生福祉理念的歷史演進與當代借鑒

萬國威1,張 瀟2

(1.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300350;2.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730000)

2016年11月12日是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回顧其民生福祉理念,既有利于緬懷其對民生事務的時代貢獻,又有利于重新反思當前“民生為本”社會政策的發(fā)展方向。利用文獻研究方式,對孫中山在1890年到1925年間的重要文獻進行了詳細的梳理,發(fā)現(xiàn)其民生福祉理念體現(xiàn)出了萌芽、探索、優(yōu)化和定型的四階段特點,且囿于時代任務的不同其在各個時代對民生事務的關注傾向有所不同;同時,孫中山的民生福祉理念反映出了從碎片到體系、從空泛到務實、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嬗變過程,其民生福祉的思想與實踐在35年的時間中變得更為全面、理性與成熟。未來應當在繼承孫中山先生民生福祉理念的基礎上,繼續(xù)堅持“民生為本”社會政策的建設方向,積極拓展民生事務的經(jīng)濟基礎,積極借鑒國內(nèi)外民生事務的發(fā)展經(jīng)驗。

孫中山;民生福祉理念;歷史演進;當代借鑒;1890—1925年

2016年11月12日是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的紀念日。作為中國國民革命的奠基人,孫中山所蘊含的民生福祉理念對于中國近代社會政策的構建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國共兩黨福利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積淀價值。同時,孫中山有關民生福祉的理念也受到了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影響,其理念既體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福利文化的本質(zhì)意涵,又與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福利觀的發(fā)展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而部分地體現(xiàn)出了中西方福利文化的交匯與過渡。在孫中山誕辰紀念日回顧其既有的民生福利理念,既有利于深刻緬懷革命偉人對于近代中國民生事務的貢獻,又可重新反思我國當前“民生為本”社會政策的發(fā)展趨勢,因而具有重要的學理意義?;诖?,本研究試圖回溯孫中山1890年到1925年間的民生福祉理念,探討其不同階段民生福利觀的生成與變化,并對中國現(xiàn)行社會政策的發(fā)展提供當代思考。

一、1890—1910年的理念萌芽階段:早期革命的斗爭方略

1890年到1910年既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奠基階段,也是其民生福祉理念逐步生成的關鍵時期。從其社會背景來看,19世紀末中國面臨著嚴重的內(nèi)憂外患,清政府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簽訂了大量的屈辱性條約,使得中國民眾的生計日益凋敝。孫中山目睹了清政府的無能和腐敗,開始產(chǎn)生以資產(chǎn)階級革命為取向的進步思想??v觀這一階段的民生福祉理念,可以發(fā)現(xiàn)其具有兩個典型特點:(1)孫中山的民生福祉理念雖然屬于其早期革命思想的附屬品,但是其理念在19世紀末期已然萌芽。自1890年開始,孫中山在相關文獻中已經(jīng)開始陸續(xù)提及民生事務,并在《中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譯序》等文獻中均有明確的體現(xiàn),這顯示出其民生福祉理念產(chǎn)生于20世紀之前。(2)孫中山民生福祉理念的萌芽是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有限到豐富的轉變過程。孫中山在早期文獻中對于民生事務的闡述較少,且即使偶有闡釋,措辭也相對模糊;但自20世紀初開始其民生福祉理念逐步政黨化,在《中國同盟會總章》和《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等重要文獻中孫中山都將自己的民生理念融合進了中國同盟會的發(fā)展宗旨,并逐步成為了組織奮斗的核心目標。

1. 早期革命思想附屬下的理念發(fā)軔

孫中山的民生福祉理念發(fā)軔于其早期革命思想,并自19世紀末期開始具有較為抽象的闡釋。早在1890年的《致鄭藻如書》中,孫中山就發(fā)出了“古之癢序無聞焉,綜人數(shù)而核之,不認識丁者十有七八,婦女識字者百中無一”的感慨,并認為“教人之道,則人才濟濟,風俗丕丕,而國以強”,[1]從而成為其最早論述民生事務的文獻資料。四年之后,他在《上李鴻章書》中又進一步強調(diào)了“人”的價值,“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利炮,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jīng),治國之大本也”。[2]而在1897年,孫中山在《中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一文中第一次直接闡釋了民生福祉問題,“中國所有一切的災難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統(tǒng)的貪污,這種貪污是產(chǎn)生饑荒、水災、疫病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武裝盜匪常年猖獗的主要原因”。[3]隨后,他在《〈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譯序》《致麥格雷格夫人函》等文獻中也明確提出了“延聘名師,專為講授一切救傷拯危之法”和“救濟之功,成效恒久殊博”的觀點。

2. 世紀之交民生福祉理念的政黨化

進入到20世紀以后,孫中山的民生福祉理念不僅變得更為清晰,而且也逐步與中國同盟會的綱領相融合。在1905年8月頒布的《中國同盟會總章》中,他將同盟會的發(fā)展目標淬煉成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從而表明以“平均地權”為代表的民生事務已經(jīng)成為中國同盟會的關注重點。在1906年秋冬制定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中,孫中山進一步對“平均地權”進行了說明,“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當改良社會經(jīng)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xiàn)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肇造社會的國家,俾家給人足,四海之內(nèi)無一夫不獲其所。敢有壟斷以制國民之生命者,與眾棄之”[4];同時,在這一早期文件中,殘疾人保障政策和優(yōu)撫安置政策也均得到了明確的規(guī)定,顯示出孫中山及其領導的中國同盟會這一階段的政策已經(jīng)開始關注于部分急需解決的民生事務。而在同年12月發(fā)表的《在東京〈民報〉創(chuàng)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中,孫中山不但再次重申了“為眾生謀幸?!钡母锩繕?,而且將其詳述為“因不愿少數(shù)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shù)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這三樣有一樣做不到,也不是我們的意愿”[5]。

二、1911—1918年的理念探索階段:臨時政府的施政綱領

辛亥革命爆發(fā)之后,各地紛紛推翻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并于1912年1月選舉產(chǎn)生了以孫中山為核心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隨即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大幅度推動了其民生福祉理念的本土實踐:(1)第一次以法律法規(guī)的形式固化了其民生福祉理念。孫中山不但注重以法律法規(guī)的形式規(guī)定民眾的民生權利,而且開始在行政機構的設計中增強了民生事務的主管機構,從而為民眾權利的實現(xiàn)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2)全面闡述了其民生福祉理念。以《中國同盟會總章》等文件為基礎,孫中山系統(tǒng)闡釋了其在義務教育、軍人優(yōu)撫、性別平等、公益慈善、衛(wèi)生事業(yè)等方面的建設方針,初步形成了較為體系化的福利建設路徑。(3)開始與早期社會主義思想進行接觸。在《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的演說》等文件中,孫中山不但對于“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內(nèi)涵進行了深刻剖析,而且按照其精神將民生福祉目標設計為“幼有所教,老有所養(yǎng),分業(yè)操作,各得其所”,從而使得其民生福祉理念具有更明確的建設方向。

1. 民生福祉理念的法治化

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迅速頒行了具有法律法規(guī)性質(zhì)的《對外宣言書》《咨參議院辭臨時大總統(tǒng)職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南京府官制》等政策,以期適應新時代下民眾的民生訴求。其中,1912年1月5日頒布的《對外宣言書》第六條就明確提出,“吾人必求所以增長國民之程度,保持其秩序,當立法之際,以國民多數(shù)幸福為標準”[6],顯示出孫中山在執(zhí)政之初就具有極強的民生施政取向。一個月后,孫中山在《咨參議院辭臨時大總統(tǒng)職文》中又再次明確申明了為民謀福利的基本宗旨,“當締造民國之始,本總統(tǒng)被選為公仆,宣誓、誓書,實以傾覆專制,鞏固民國,圖謀民生幸福為任”[7]。在同時期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民眾的平等地位被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認,不但在《約法》中清晰表明“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而且對民眾的人身、財產(chǎn)、言論和遷徙等基本權利都進行了明確支持。[8]而同年3月頒布的《公布南京府官制》則從政府機構建制的角度對民生福祉事務進行了規(guī)范,其中民治科負責“關于教育學藝”和“公益善舉”等事項,庶務科主要負責“兵事優(yōu)撫”及“公共衛(wèi)生”等事項,使得其社會政策的落實具有了更好的實現(xiàn)途徑。[9]

2. 民生福祉理念的政黨共識

(1)充分發(fā)揮裕固文化特色優(yōu)勢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政府的領導和資金投入,充分調(diào)動裕固族人民和專家學者的積極性,促進裕固族傳統(tǒng)體育的推廣和普及。

除了以國家或政府名義頒行的法律法規(guī)以外,孫中山在政黨建設過程中也始終將民生福祉理念作為重要的指導方向。在1912年3月3日修改的《中國同盟會總章》中,孫中山明確表明,“本會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并在具體規(guī)定中將“采用國家社會政策”“普及義務教育”“主張男女平權”“勵行征兵制度”作為中國同盟會的主要政綱。[10]同年4月1日,在發(fā)表的《在南京同盟會會員餞別會的演說》中,孫中山又明確提出了具體的教育與養(yǎng)老方案,“法定男子五六歲入小學堂,以后由國家教之養(yǎng)之,至二十歲為止,視為中國國民之一種權利;設有不幸者半途蹉跎,則五十以后,由國家給與養(yǎng)老金”[11]。在1912年8月25日的《在國民黨成立大會上的演說》中,孫中山進一步強調(diào)“民生主義蓋防止富人以其富專制毒害貧民,即民生主義以富人雖富,不使以其富毒害貧人,猶之君主雖有君主之位,無君主之權以害人民也”[12]。同一時期,在《在廣東中國同志競業(yè)社歡迎會的演說》《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的演說》《在杭州五十一團體歡迎會的演說》等演說中,孫中山也系統(tǒng)表達了自己對民生福祉事務的重視,并在政黨內(nèi)部基本實現(xiàn)了發(fā)展民生事務的共識。

3. 對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的肯定

隨著早期社會主義思想進入中國,孫中山也較早肯定并吸收了其民生福祉思想的精髓。1912年10月中旬,孫中山在《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的演說》中首次對“社會主義”民生福祉觀的核心意涵進行了闡釋, “社會主義者,人道主義也。人道主義,主張博愛、平等、自由,社會主義之真髓,亦不外此三者,實為人類之福音”[13]510-524。與此同時,孫中山對“社會主義”及其民生觀也給與了極大程度的肯定與擁護,

“實行社會主義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yǎng),分業(yè)操作,各得其所。我中華民國之國家,一變而為社會主義之國家矣。予言至此,極抱樂觀”[13]510-524。在此基礎上,孫中山進一步針對養(yǎng)老保障、醫(yī)療保障和孤殘保障等問題進行了細致闡述,并成為其系統(tǒng)構建民生福祉制度的基本框架。其中,在養(yǎng)老保障方面,他提出“垂暮之年,社會當有供養(yǎng)責任。遂設公共養(yǎng)老院,收養(yǎng)老人,供給豐美,俾之愉快,面終其天年,則可補貧窮者家庭之缺憾”;在醫(yī)療保障方面他主張“設公共病院以醫(yī)治之,不收醫(yī)治之費,而待遇與富人納資者等,則社會可少屈死之人矣”;而在孤殘保障方面,他則認為“其他如聾啞殘廢院,以濟天造之窮,如公共花園,以供暇時之戲”[13]510-524。這顯示出孫中山這一時期的民生福祉理念在制度建設上已經(jīng)較為細致。

三、1919—1922年的理念優(yōu)化階段:民生主義的有效踐行

“五四運動”爆發(fā)以后,孫中山在先進革命思想的鼓舞下開始更為積極地推動社會政策的建設,其民生福祉理念也得到了更為快速的優(yōu)化。伴隨著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傳入中國,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也使得其民生福祉理念在實踐上更為鮮活:(1)民生主義作為“三民主義”的核心意涵得到了孫中山更為詳細的闡釋。雖然自1912年以來“民生主義”的詞匯就偶有提及,但是直至1919年其與社會主義早期思想密切結合,孫中山有關“民生主義”的思想論述才大規(guī)模出現(xiàn)。(2)民生福祉理念得到了更為明確的踐行。這一時期,孫中山在1912年《公布南京府官制》的基礎上對于內(nèi)政責任進行了更為具體的劃分,社會事務局、勞動局、教育局等一批職能機構得以建立。(3)孫中山民生福祉思想的進步性還體現(xiàn)在其理念踐行的務實性方面。以《在上海青年會的演說》《中國實業(yè)如何能發(fā)展》《在上海民治學會的演說》等為典型代表,1919年以來孫中山對于民生事務的經(jīng)濟基礎具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并希望通過發(fā)展實業(yè)來增強民生事務的保障能力。

1. “民生主義”思想的系統(tǒng)闡釋

作為“三民主義”的主要精髓,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自1919年開始得到了更為系統(tǒng)的闡述,且與早期社會主義的核心意涵表現(xiàn)出了較高程度的一致性。在1919年9月的《復黃玉田函》一文中,孫中山認為民生事務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性工作,“故文深望吾黨同人放眼遠大,從社會民生方面做切實工作,庶基礎既固”[14]。在同年12月發(fā)行的《三民主義》中,孫中山不但明確主張“民生主義者,即社會主義也”,而且提出“貧富不濟,豪強侵奪,自古有之,然不若歐美今日之甚也。歐美自政治革命而后,人人有自由平等,各得肆力于工商事業(yè),經(jīng)濟進步,機器發(fā)明,而生產(chǎn)之力為之大增”,顯示出其民生福祉觀念受到了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影響。[15]1920年11月4日《在上海中國國民黨本部會議的演說》中,孫中山進一步認為“民生主義,即是掃除社會之公平”,并坦言“這種種的不平,既然都在眼前,所以我們同時就要解決。免得枝枝節(jié)節(jié),而且不如是,就永遠不能適應世界的潮流”[16]。而在1922年5月1日《致饒潛川函》中,孫中山又表示出為民追求福祉的決心,并明確提出“夫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今四百兆同胞以重任付托于我同志,則共同盡力,以解其倒懸,致民國于福利者,即我同志之責也”[17]。

2. 民生福祉理念的制度建設

這一時期一系列的制度建設同樣使得孫中山在民生事務的處理中具有更大的主動性。1920年3月1日,由孫中山頒行的《地方自治實行法》對于“修道路”“墾荒地”等民生事務進行了明文規(guī)定,并明確提出:“凡在自治區(qū)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權利。學費、書籍與學童之衣食,當由公家供給。學校之等級,由幼稚園而小學而中學,當陸續(xù)按級而登,以至大學而后已?!盵18]同年11月發(fā)布的《內(nèi)政方針》對于內(nèi)政部的具體責任進行了重新劃分,其中社會事務局負責“育孤”“養(yǎng)老”“救災”“衛(wèi)生防疫”“收養(yǎng)廢疾”“監(jiān)督公益及慈善團體”等六項事務,勞動局負責“保護勞動”“謀進工人生計”“提倡工會”等三項事務,教育局則負責“籌辦普及教育”“改良已立學校”“振興高等教育”“改良風俗”“辦理通俗講演”等五項事務。[19]1921年1月《內(nèi)政部新官制》又明確規(guī)定:“內(nèi)政部長管理內(nèi)務行政及地方自治、社會事業(yè)、勞工、教育、工地、農(nóng)務、礦務、工業(yè)、漁業(yè)、商業(yè)、糧食、衛(wèi)生等行政事務”[20],而同年7月《頒布內(nèi)務部官制令》中則詳細說明:“內(nèi)政部具有救濟及慈善公益事項、改良風俗及褒揚事項、衛(wèi)生及防疫事項、籌辦社會教育及學校教育事項、工商業(yè)之保護、監(jiān)督、獎勵及改良事項及保護勞動事項的責任?!盵21]

3. 增強民生福祉理念的經(jīng)濟基礎

早在1916年前后,戰(zhàn)亂環(huán)境使得民生福祉建設的財政資源遭到現(xiàn)實挑戰(zhàn),孫中山就在演說中提出通過“發(fā)展實業(yè)”來更有效地為民生實業(yè)積累資金,并先后在《在寧波各界歡迎會上的演說》《復葉獨醒函》《致北京民友會等電》等早期文件中明確表明了立場。“五四運動”爆發(fā)以后,面臨著國內(nèi)持續(xù)的財政緊張局面,孫中山在民生福祉理念的闡述過程中更為突出了“實業(yè)救國”的基本方針,并試圖維護經(jīng)濟發(fā)展與民生建設之間的平衡。1919年10月8日,孫中山于《在上海青年會的演說》中肯定了“興辦實業(yè),救多數(shù)人生計的困厄”的建設思路,并對當前實業(yè)發(fā)展的困境具有深刻認識,“從辛亥以后,多數(shù)華僑熱心回國經(jīng)營實業(yè),因官吏索賄過重,致中途灰心”[22]。同年10月10日,孫中山發(fā)表了《中國實業(yè)如何能發(fā)展》的演說,并認為,“實業(yè)陸續(xù)發(fā)達,收益日多,則教育、養(yǎng)老、救災、治療,及夫改良社會,勵進文明,皆有實業(yè)發(fā)展之利益舉辦。以國家實業(yè)所獲之利,歸之國民所享,庶不致再蹈歐美今日之覆轍,甫經(jīng)實業(yè)發(fā)達,即孕育社會革命也”[23]。而在1919年12月20日發(fā)表的《在上海民治學會的演說》中,他進一步將“改良交通”“推廣教育”“振興實業(yè)”視為民生事務的優(yōu)先建設方向。[24]

四、1923—1925年的理念定型階段:進步思想的理論再造

自1923年起,在蘇俄政府及中國共產(chǎn)黨的影響之下,孫中山對于民生事務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diào)整,其民生福祉理念與社會主義思想的融合性更高,并由此形成了兩條較為清晰的建設思路。(1)孫中山這一時期的治國思想受到了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的強烈影響,并以此為基礎對中國國民黨的社會政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自1923年起,孫中山不但提出“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的三大政策,而且在發(fā)表《孫文越飛宣言》之后,通過改組中國國民黨逐步在涉農(nóng)與涉工政策上具有較大幅度的調(diào)整。(2)孫中山的民生福祉思想具有了更強的現(xiàn)代性,其社會政策的建設也參考與借鑒了西方國家的先進制度。孫中山這一階段的民生福祉理念與之前略帶有傳統(tǒng)公益撫恤觀的民生福祉理念具有較大區(qū)別,具有典型的現(xiàn)代烙印,并通過積極引入“工會”“最高工作時間”“社會保險”“職工福利”“公共墓地”“公共勸業(yè)廠”等新型社會制度使得中國具有了與西方社會相類似的福利建構形式。

1. 與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入結合

受到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深刻影響,孫中山在1924年1月發(fā)表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將“民生主義”重新闡釋為涉農(nóng)政策與涉工政策兩個方向,并分別以“平均地權”和“節(jié)制資本”作為其要旨。其中,他在涉農(nóng)政策中提出“農(nóng)民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并為之整頓水利,移殖荒激,以均地力”,在涉工政策中則提出“工人之失業(yè)者,國家當為之謀救濟之道,尤當為之制定勞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25]。至1924年1月《三民主義》的發(fā)表,孫中山再次將工人的養(yǎng)老費、保險費、工人福利、勞動時間、娛樂場所、醫(yī)療保障及撫恤金事務納入到了政策設計中,并提出:“照歐美近幾十年的社會上進化的事實看,最好的是分配之社會化,消滅商人的壟斷,多征資本家的所得稅和遺產(chǎn)稅,增加國家的財富,更用這種財富來把運輸和交通收歸公有,以及改良工人的教育、衛(wèi)生和工廠的設備,來增加社會上的生產(chǎn)力?!盵26]而在1924年10月頒行的《在廣東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校慶紀念會的演說》中,孫中山再次細化了“民生主義”的建設方向,“我們實行民生主義,國家發(fā)了財,將來不但是要那一般平民能夠讀書,并且要那一般平民有養(yǎng)活。壯年沒有工做的,國家便多辦工廠,要人人都有事業(yè)。老年不能做工的,又沒有子女親戚養(yǎng)活的,所謂鰥、寡、孤、獨四種無告的人民,國家便有養(yǎng)老費”[27]。

2. 借鑒先進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

孫中山這一時期的民生福祉理念還特別借鑒了西方各國的福利建設經(jīng)驗。在1923年10月《給廖仲愷的指令》一文中,孫中山將“教育慈善使用之土地”“公立免費之游戲公園”“公共墓地”“公共勸業(yè)廠”等四類公益場所納入到了免稅土地的范疇之列,[28]這與西方國家的福利建設思路已經(jīng)比較接近。1924年1月通過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也指出“建設之首要在民生”,因此“對于全國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當與人民協(xié)力,共謀農(nóng)業(yè)之發(fā)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fā)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計劃之各式屋舍,以樂民居;修治道路、運河,以利民行”[29]。同年2月的《對駐廣州湘軍的演說》中,孫中山則明確對蘇俄較為豐沛的社會保障方式大加贊揚,“俄國人在幼年的時候,有機會可以讀書;在壯年的時候,有田可耕,有工可做,不愁沒有事業(yè);到年紀老了的時候,國家便有養(yǎng)老費。像俄國的人民,可說是自幼而老,一生無憂無慮”[30]。而在《對駐廣州滇軍的演說》中,他又對西方國家的防災、教育、失業(yè)及養(yǎng)老制度進行了密切關注,“文明國家保護人民的財產(chǎn),好比保險公司一樣,有了災害損失,政府便要賠償;人民生了子女,國家便有教養(yǎng);壯年沒有職業(yè)的人,報告政府,政府便要代他找工作;老年沒有養(yǎng)活的人,國家便有養(yǎng)老費”[31]。

五、結語

2016年11月12日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的紀念日,通過系統(tǒng)回顧孫中山先生的民生福祉理念,不但能夠深刻緬懷革命偉人對于近代中國民生事務的貢獻,了解其對國民政府初創(chuàng)時期福利思想的內(nèi)在影響,而且有利于對當前我國的民生福祉思想進行深入反思,促進“民生為本”社會政策的不斷完善。遺憾的是,當前我國有關孫中山民生福祉理念的研究仍然非常缺乏,學術界對于早期革命領袖在民生領域的貢獻仍然缺乏專業(yè)認知,因而詳細梳理孫中山先生的民生福祉理念在這一特殊時刻具有較為明確的學術意義。

1. 孫中山民生福祉理念的歷史演進

作為中國國民革命的早期領袖,孫中山在提出先進革命思想的同時對于民生事務也有大量細致的闡釋,這對于民國時期社會政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由于時代任務及個人認知的差異,孫中山的民生福祉理念也自1890年到1925年間出現(xiàn)了一定幅度的變化:(1)從碎片到體系的理念嬗變。孫中山早期的民生福祉理念具有相對碎片化的特點,1912年以前其思想主要松散記載于《中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中國同盟會總章》《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等早期文獻之中;但自民國政府建立起,義務教育、軍人優(yōu)撫、性別平等、公益慈善、養(yǎng)老保障、孤殘保障、醫(yī)療保障及衛(wèi)生事業(yè)等領域的政策開始逐步增多,并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的演說》《國民政府建國大綱》等重要文件中進行了普遍的記載。(2)從空泛到務實的理念嬗變。孫中山的早期民生福祉理念沒有能夠很好地融入我國的實踐,早期政策主張對于如何形成政策、如何踐行理念的思考較為局限。但自1912年起其在實踐領域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務實性,不但通過《公布南京府官制》《內(nèi)政方針》《內(nèi)政部新官制》等文獻對政府的民生職能進行了全面的針對性設計,而且在《在寧波各界歡迎會上的演說》《致北京民友會等電》《中國實業(yè)如何能發(fā)展》等政策主張中對于政府如何籌資也進行了深入思考。(3)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理念嬗變。孫中山早期的民生福祉理念帶有中國社會傳統(tǒng)公益撫恤觀的痕跡,其政策主張不但以保護弱勢群體為主,且其昭示出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政治關懷。受到早期社會主義思想與歐美福利思想的影響,孫中山自1919年以來開始利用先進的制度保障方式來推動民生福祉,在原有保障體系的基礎上以勞動保障、社會保險、職工福利、醫(yī)療保障、養(yǎng)老保障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社會保障制度開始逐步出現(xiàn),使得原有的民生福祉理念開始變得更為豐富和多元。

2. 孫中山民生福祉理念的當代借鑒

對于孫中山民生福祉理念進行梳理,也有利于為我國當前“民生為本”社會政策的建設提供更為多元的思考。(1)繼續(xù)堅持民生導向的社會建設方向。即使在革命斗爭年代,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仍然具有了較為豐沛的民生福祉理念,這既凸顯出民生事務在現(xiàn)代社會治理領域中的核心地位,也顯示出國家建設需要以發(fā)展民眾福祉作為主要的時代任務,因此未來我國應當繼續(xù)堅持民生導向的社會建設方向,積極強化社會政策的建構,推動民生事務不斷健全。(2)務實推進民生福祉的各項事務。從孫中山等革命先驅民生福祉理念的發(fā)展可以發(fā)現(xiàn),民生福祉事務的建設既要綜合思考宏觀發(fā)展方向,也需要積極考量現(xiàn)有的基礎條件。因而努力完善民生福祉事務應當有步驟地提升社會政策的有效性,努力考量各個時代經(jīng)濟條件約束下的民生福祉發(fā)展能力。未來的社會建設應當繼續(xù)穩(wěn)步推動相關改革,在既有資源承載能力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各項民生福祉事務,并努力平衡經(jīng)濟發(fā)展與民生事務的同步共進。(3)積極借鑒國內(nèi)外民生事務的發(fā)展經(jīng)驗。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健全民生福祉理念的同時積極關注于國外民生事務的制度經(jīng)驗,并吸取了蘇俄與歐美各國的社會福利經(jīng)驗,在勞動保障、社會保險、職工福利、醫(yī)療保障、失業(yè)保障和養(yǎng)老保障等方面都吸取了先進的福利思想,對于推動本土福利治理具有積極的貢獻。未來我國的社會政策也應當積極借鑒吸取發(fā)達國家與周邊國家的普遍經(jīng)驗,通過經(jīng)驗的轉化來完善既有的制度建設,探索中國化社會福利制度的建設路途。

[1]孫中山. 致鄭藻如書[M]//孫中山全集: 第1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2.

[2]孫中山. 上李鴻章書[M]//孫中山全集: 第1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8.

[3]孫中山. 中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M]//孫中山全集: 第1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89.

[4]孫中山. 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M]//孫中山全集: 第1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297-301.

[5]孫中山. 在東京《民報》創(chuàng)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M]//孫中山全集: 第1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329-330.

[6]孫中山. 對外宣言書[M]//孫中山全集: 第2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0.

[7]孫中山. 咨參議院辭臨時大總統(tǒng)職文[M]//孫中山全集: 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 2006: 84.

[8]孫中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M]//孫中山全集: 第2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86.

[9]孫中山. 公布南京府官制[M]//孫中山全集: 第2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202-203.

[10]孫中山. 中國同盟會總章[M]//孫中山全集: 第2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64.

[11]孫中山. 在南京同盟會會員餞別會的演說[M]//孫中山全集: 第2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323-324.

[12]孫中山. 在國民黨成立大會上的演說[M]//孫中山全集: 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 2006: 408-409.

[13]孫中山. 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的演說[M]//孫中山全集: 第2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4]孫中山. 復黃玉田函[M]//孫中山全集: 第5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16.

[15]孫中山. 三民主義[M]//孫中山全集: 第5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91.

[16]孫中山. 在上海中國國民黨本部會議的演說[M]//孫中山全集:第5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393.

[17]孫中山. 致饒潛川函[M]//孫中山全集: 第6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09.

[18]孫中山. 地方自治實行法[M]//孫中山全集: 第5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223.

[19]孫中山. 內(nèi)政方針[M]//孫中山全集: 第5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432-434.

[20]孫中山. 內(nèi)政部新官制[M]//孫中山全集: 第5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454.

[21]孫中山. 頒布內(nèi)務部官制令[M]//孫中山全集: 第5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576-577.

[22]孫中山. 在上海青年會的演說[M]//孫中山全集: 第5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25.

[23]孫中山. 中國實業(yè)如何能發(fā)展[M]//孫中山全集: 第5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35.

[24]孫中山. 在上海民治學會的演說[M]//孫中山全集: 第5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75.

[25]孫中山.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M]//孫中山全集: 第9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20-124.

[26]孫中山. 三民主義[M]//孫中山全集: 第9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298-409.

[27]孫中山. 在廣東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校慶紀念會的演說[M]//孫中山全集: 第10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23-31.

[28]孫中山. 給廖仲愷的指令[M]//孫中山全集: 第8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305.

[29]孫中山.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M]//孫中山全集: 第9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26-128.

[30]孫中山. 對駐廣州湘軍的演說[M]//孫中山全集: 第9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505.

[31]孫中山. 對駐廣州滇軍的演說[M]//孫中山全集: 第9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653.

(文字編輯:王香麗 責任校對:鄒紅)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ontemporary Reference of Sun Yat-sen’s Though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fare

WAN Guowei1, ZHANG Xiao2
(1.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anc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2. School of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730000, China)

November 12, 2016 marked the 150 anniversary of Sun Yat-sen’s birthday, who is the forerunner of the China’s democratic revolution. By reviewing the thought of the Sun Yat-sen’s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fare, i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memory of his special contribution to livelihood affairs, but also beneficial for rethinking the people-and-livelihood-oriented welfare system at present.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surveying Sun Yat-sen’s most important speeches from 1890 to 1925, and finds that Sun Yat-sen’s though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namely the nascent stage, the forming stage, the optimization stage and the setting stag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pochal demands; along with the maturity of his revolutionary thought, Sun Yat-sen’s though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fare was gradually transforming from fragments to systematic, from vagueness to particularities,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way, which seems to be more comprehensive, rational and mature in the 35 year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promote “people-oriented” social policy based on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ing Sun Yatsen’s thought, actively exp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learn relevant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from home and abroad.

Sun Yat-sen; though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fare; historical evolution; contemporary reference; 1890—1925

C91–09

A

1671–623X(2017)03-0067-07

2016-10-27

■ 基金課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中國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理論和制度構建研究”(10JZD0033)。

萬國威(1986— ),男,漢族,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政策。

■ 引文格式:萬國威,張瀟. 孫中山民生福祉理念的歷史演進與當代借鑒[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7,17(3):67-73.

猜你喜歡
福祉全集中華書局
嚴復全集
為兩岸同胞謀福祉
數(shù)字十年·民生福祉
江蘇年鑒(2022年0期)2022-02-14 02:29:52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0
建優(yōu)美生態(tài) 謀百姓福祉
紅土地(2016年11期)2017-01-15 13:46:21
建筑史話
創(chuàng)造健康紅利 增強人民福祉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學術界(2015年6期)2015-02-25 10:41:10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學術界(2015年4期)2015-02-25 07:05:28
双辽市| 岳池县| 扎鲁特旗| 三门县| 阿克苏市| 濮阳市| 柳河县| 盐边县| 阿巴嘎旗| 凭祥市| 肃南| 宝坻区| 屏南县| 曲阜市| 龙泉市| 和林格尔县| 蓝田县| 台东县| 拉孜县| 临桂县| 渝中区| 保康县| 新郑市| 灌云县| 塔城市| 彭泽县| 临西县| 鄄城县| 潼关县| 赣榆县| 博白县| 彰化县| 开封市| 轮台县| 铜山县| 山东省| 株洲市| 孝感市| 颍上县| 正蓝旗| 澎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