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即追根究底地問。追問課堂,是對課堂真相的一種審察,是對課堂行為的一種反省,是對課堂持有的一種反思與考證的心理傾向與積極態(tài)度。
用寫作來追問課堂的行為主體多為教師。這便需要作者通過自身的觀察體驗,從客觀的課堂世界中去收集、積累寫作素材。在此過程中,作者的觀察力、發(fā)現力、判斷力等都將引導他去發(fā)掘那些不被常人注意卻蘊含某種教學本質的東西。這本質便是課堂中被遮蔽的真實,這本質便是課堂中最值得追問的底里。
對教學中的細節(jié)進行反思性追問,是對日常教學的常見反省和思考。我們可以追問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可以追問教學過程展開的科學性,可以追問問題本身,也可以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記得幾年前,筆者參加省內的一場賽課,執(zhí)教的是《槐鄉(xiāng)五月》一課。原先的設計中,筆者以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首小詩來結束新課的教學。這樣的設計或許能夠展示筆者的才情,可課堂是學生言語智慧培育與生長的地方,教者為何要搶了課堂的主體——學生的風頭呢?課前一小時,筆者將自己糾結很久的那首小詩空出了一個字:“漫山遍野雪飛揚,玉琢冰雕撲鼻香。蜂迷蝶戀花間舞,多少孩童( )槐鄉(xiāng)?!币驗楣P者給出了一個字的空間,學生便給出了“念”“戀”“思”“愛”“醉”等 12 個答案,成就了課堂的精彩,將結課環(huán)節(jié)變成了課堂的又一個亮點。課后,筆者反思自己教學中的這一處小小的調整,心有所感,旋即以《讓學生成就課堂的精彩》為題,揮筆成章。
這一細節(jié)成了筆者抹之不去的記憶,“讓學生成就課堂的精彩”也成了筆者課堂教學的座右銘,筆者的課堂自此也有了另一種樣貌: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
感悟,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悟,是一種心理上的“妙覺”。它的表現形式不一,有時是漸漸領悟,有時則是瞬間開悟,即頓悟。表達感悟最常用的手法是隨筆,其最突出的特點是不拘一格,隨興而談,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便可汪洋恣肆,揮灑自如。
高層次的感悟與自身的心境和學力有著直接的密不可分的關系。
作為教師的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挖空心思設計出的教案,課前精心預設的一幕幕精彩,來到課堂上卻未能收到預期效果。什么原因呢?筆者以為,問題出在了教師自己身上:備課的時候,沒有站在學生的視角考慮問題,只是一味地追求獨特新異、形式多樣,甚至在一些自以為得意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上過分雕琢。深入反思,必有感悟,這便成為我們教育寫作中不可多得的生動素材。
追問星星點點的感悟,需要細膩的心靈,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生活的細微平常之處駐足停留,需要我們與更多的智者對話,需要我們從書籍中尋求營養(yǎng)。只有如此,我們才可能抵達理性的彼岸,開啟敞亮的瞬間,生發(fā)出啟迪人智的哲思。
徐志摩在《偶然》一詩中這樣寫道:“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瘪雎犆麕煹恼n堂,我們總會被其偶然的創(chuàng)意而感動。如果僅僅是感動一下,好多真實的必然就永遠無法被我們喚醒,那偶然也就只能是永遠的偶然了。
課標強調,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墒牵趯嶋H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能力并不樂觀,要么啰啰唆唆,如同復述;要么以偏概全,不得要領;要么閉口不答,面露難色。很多時候,教師只好親自出馬,然后再讓學生“鸚鵡學舌”。
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有幸觀摩了薛法根老師執(zhí)教的《第八次》一課,薛老師在學生生字新詞認讀過關的基礎上,相機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來簡要講述故事。此環(huán)節(jié)可謂一舉多得,學生運用這些詞語簡要講述故事,既鞏固了學生對所學生字新詞的認讀,又使這些“消極詞語”在運用中變得“積極”起來。如果說課文故事像一條線,那么這些詞語就是這條線上最關鍵的幾個點。連點成線,概括何難?可見,教師的巧鋪路、妙搭橋會使這一難點變得容易起來。
薛法根老師“整體把握文本”的教學藝術或許不是僅僅在這堂課上有所體現,而在其更多的課堂上是不是能夠尋求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呢?帶著這樣的好奇一路追問,筆者收獲良多,除了他在《第八次》中采用了“供詞講述”的策略,他還在《天鵝的故事》教學中運用了“寫后講述”,在《九色鹿》的教學中運用了“釋詞講述”,在《雪兒》的教學中運用了“范式講述”等諸多策略?!斑\用之妙,存乎一心。”后來,筆者便將此次的追問成果寫成小作《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分享給了更多的同行。
偶然背后有必然。是追問,讓“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的靚影大放異彩,而非“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教學工作需要帶著激情上路,帶著創(chuàng)新實踐,這樣我們才能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看似無休止的重復工作中找到多彩與生動。實踐的累積與沉淀,必然會帶來對課堂本質的思辨。
為尋求習作教學的高效路徑,筆者留心生活,讓生活與習作合二為一;變通例文,廣引生活活水,讓自己的習作課堂彰顯出無限的活力。在筆者的課堂上,趙本山能與姚明PK,一張小小的名片就能輕輕撬開學生的嘴巴,教材內容常常會被重新改造,賦予生命的活力,以全新的姿容出現……
閱讀教學中,筆者潛心研究兒童在常態(tài)閱讀中之所需,研究閱讀教學年段核心目標,研究最適切的閱讀方法,設計充滿情趣的言語實踐活動:或引導學生移情體驗豐富想象,或體驗角色帶來的陌生感,或提供真實的交際情境……在課堂上,師生一起體驗語文的世界,有時沉醉于言語內容,有時把玩言語形式,有時觸摸言語意圖。
在豐富的課堂實踐中,筆者常常在思考:我所希望的課堂應該是怎樣的?我所追尋的教學價值到底是什么?我的課堂在語文本體目標的落實上做得怎么樣?如若讓自己的課堂增值,增長點又在何處?“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兒童這一核心人物進入了我的視野。當別人在為語文本體性教學目標無法落實而憂思難眠時,我卻在大聲疾呼:語文教學一定要在本體中把握核心,其中的核心人物即學習的主體——兒童。因為以兒童為核心的課堂教學立場得以確立,所以才會有致力于兒童發(fā)展的教、依靠兒童展開的教、順應兒童需求的教。
有了實踐,還要讓另一雙眼睛睜開,這雙眼睛在靈魂的深處,只有與寫作結下不解之緣的人,才能養(yǎng)成追問的習慣,才能在閱讀中追問,在實踐中追問,在追問中抵達課堂的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