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英
(山東科技職業(yè)學院紡織服裝系 山東濰坊 261053)
“紡織原料檢測”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馬小英
(山東科技職業(yè)學院紡織服裝系 山東濰坊 261053)
采用學生課前在網(wǎng)絡平臺自學,課上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在實驗室、實習工廠等教學場所結合企業(yè)真實生產任務為主要教學內容設計而進行課堂的翻轉,課下再總結反思,繼續(xù)學習下一次課的內容。將網(wǎng)上在線學習、翻轉課堂與職場化教學三者合一,順應信息化時代對教學改革的要求,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現(xiàn)代職教課程新模式。
信息化;教學模式;現(xiàn)代職教課程
面臨“技術進步、產業(yè)升級、創(chuàng)新驅動”的經(jīng)濟社會背景,技術技能型人才是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新的培養(yǎng)目標,職業(yè)院校要實現(xiàn)信息化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1]。MOOC、 SPOC、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理念的興起,為職業(yè)院校開展信息化背景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2];網(wǎng)絡快速發(fā)展、學生移動學習設備的普及,為線上、線下一體的現(xiàn)代職教化教學模式提供了實現(xiàn)的可能。
“紡織原料檢測”是紡織專業(yè)一門實操性很強的課程,主要是對各種紡織纖維原材料進行識別和研究,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以教師講授理論為主,枯燥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導致學生興致不高,參與度不夠,理論與實踐不能充分結合,對單純的檢測學知識畏懼卻步,卻對檢測操作以及實驗室、企業(yè)檢測中心充滿好奇;傳統(tǒng)的試卷考核方式無法體現(xiàn)學生的真實能力,對于那些理論知識相對較差、動手能力較強的同學,試卷考核相對而言不太合適;因此以學生為主,以提高學生興趣和自主性,將網(wǎng)上在線學習、翻轉課堂與職場化教學三者合一的現(xiàn)代職教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了。
構建“紡織原料檢測”現(xiàn)代職教課程平臺,此平臺是學生課前自學以及課后完成作業(yè)及總結的一個網(wǎng)絡教學平臺。教師利用錄課軟件等設備,將課前導學、課程重點難點的教學視頻、實驗錄像、在線測試、作業(yè)等相關內容上傳到平臺,學生需要在課前和線下學習,才能完成課堂上的翻轉和完成作業(yè),得到成績。 平臺包括以下內容:
1.課程信息專欄
包含課程介紹、課程標準、教學日歷、教師信息、授課進度計劃共5個子欄目。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專欄了解課程的相關信息,掌握學習的進度。
2.課程學習專欄
共4個學習情境、10個學習子情境,每個學習子情境包含課程導學案、教學視頻、實驗錄像、在線測試、課程作業(yè)5個欄目。
3.課程資源專欄
包括校本教材、教學課件、檢測標準等參考資料欄目。
學生在此欄目中可以下載跟學習相關的資料,并且通過相關的網(wǎng)絡鏈接拓展視野,了解到更加豐富的專業(yè)資源。
4.課程討論區(qū)專欄
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在線的討論,教師對學生在線提問的答復都集中在這個欄目中。學生在爭論中,積極思考,同學之間相互解答,師生共同參與,學習積極性極大提高。
5.學習筆記專欄
學生課前以及課上學習完每個情境后,重要的內容都會記錄在這里,每個人理解不一樣,筆記也不同,這個可以為學生提供總結思考的平臺。
以本課程其中一項任務“棉纖維回潮率的測試”為例網(wǎng)上在線描述如下:
教師工作:將“棉纖維回潮率的測試”的任務單、教學視頻、實驗錄像、在線測試和作業(yè)要求上傳到網(wǎng)絡平臺。
學生工作:(1)打開任務單,了解本次任務相關的理論知識、課上要完成的任務前的準備工作(小組的分工,試樣的準備,儀器的結構及操作原理)。(2)根據(jù)這個任務單,再打開教學視頻,結合任務書中提到的相關的教材、輔導書及測試標準把任務相關理論弄懂。(3)理論弄明白后,再打開實驗錄像,將實踐操作儀器及步驟直觀形象地看懂,結合之前的理論,進一步加深理解。(4)開始在線測試,不會做的可以參考之前的理論和實踐內容。
學生以小組形式展示任務單,每個組匯報小組分工及準備情況:
(1)試樣準備有實物的都要展示,沒有實物的將準備情況表述出來,教師評價,小組互評,直到試樣準備準確完成;
(2)分組闡述實驗步驟及結果分析,可以針對儀器及用具,老師針對每組闡述點評、糾正,重點和難點親自示范,直到解除學生所有疑惑及難點;
然后小組分頭操作,按照之前的分工,有時間限制,在最短時間里測試結果及操作準確的分數(shù)最高;結果展示,任務單最后一項實驗結果報告,每組都展示原始數(shù)據(jù)及數(shù)據(jù)分析,最終結果以課下討論計算完成后上傳到網(wǎng)絡平臺作業(yè)欄為準,提交作業(yè)有:測試實驗報告或者測試操作視頻。這一項同樣有教師及小組評價共同評定。
以學生回答、操作為主,教師提問、輔導和解答疑惑為輔,完成翻轉課堂教學。
課程的總成績=日常20%(出勤+課堂表現(xiàn))+在線學習30%(在線測試50%+在線作業(yè)30%+課程論壇10%+在線時長10%)+期末考試50%(理論50%+技能50%)。
期末考試:(1)理論試卷:主要以客觀題為主,考試題型以填空、選擇、判斷為主,另附加論述分析綜合題。主要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考核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2)技能操作考試:主要以操作題為主,考試題型模擬纖維驗配工技能證考試題型。主要考核本學期學生對所學實踐知識的掌握能力。
課程任務單都是采用企業(yè)提供的生產任務單,結合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單兩者結合,測試步驟嚴格按照國家測試標準進行,學生分組,每組相當于企業(yè)或者檢測機構的一個科室,成員各個分工明確,有條不紊的進行理論交流和實踐的操作。
老師和學生真正地適應此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已經(jīng)實施成效如下:
1.學生成效
(1) 增強了學生課前自學的能力,督促學生課前預習而且要加大學習力度,否則在線測試成績低,而且課上不會操作;
(2) 增強了小組合作能力,課前任務需要討論分工,課上小組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務,因此課前針對任務書,學生必須以小組為單位在一起討論研究完成課前準備;
(3)學生課上學習熱情度提高,基本上沒有玩手機、睡覺等現(xiàn)象了,每組成員集體參與、討論操作、爭分奪秒完成任務;
(4)各小組對成績非常重視,結果分析非常準確到位,上傳數(shù)據(jù)很及時,小組合作及集體榮譽感大大提升;
(5)期末考試增加了技能操作一項,這對于那些基礎知識較差,動手能力較強的同學有利,由于本身課上操作聯(lián)系的不少,因此考試這一項分數(shù)都不低,再加上理論客觀題,基本上所有學生的總分至少都能達到及格。
2.教師成效
對于教師本人綜合能力提高,不僅教學設計要設計好,教學視頻也要錄好,實踐操作錄像更要準確清晰,這需要教師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
“紡織原料檢測”采用學生課前在網(wǎng)絡平臺自學,課上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在實驗室、實習工廠等教學場所結合企業(yè)真實生產任務為主要教學內容設計而進行課堂的翻轉,課下再總結反思,繼續(xù)學習下一次課的內容。將網(wǎng)上在線學習、翻轉課堂與職場化教學三者合一,順應信息化時代對教學改革的要求,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現(xiàn)代職教課程新模式。
[1]張凌杰. 職業(yè)院校信息化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5):174-175.
[2]陳維維.MOOC、SPOC、微課、翻轉課堂:概念辨析與應用反思[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5;(6):117-121.
G712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09.024
“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yè)聯(lián)合會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馬小英(1979-),女,山東濰坊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紡織品檢測。